《霛樞識》

日本 丹波元珍

目錄

五味篇第五十六

諸本無篇字。

胃者

(止)

以次傳下

馬雲。水穀皆入於胃。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即營衛生會篇所謂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也。其曰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迺化糟粕。以次傳下。即營衛生會篇所謂水穀者。常竝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也。張雲。玉版篇曰。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氣味之正者。莫如水穀。水穀入胃。以養五髒。故髒腑者。皆稟氣於胃。而胃爲五髒六腑之本。五髒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後。而生尅佐使。五髒皆有相涉矣。至真要大論。言五味各有先入。義與此同。人受氣於穀。故穀氣入於營衛。其糟粕之質。降爲便溺。以次下傳。而出於大腸膀胱之竅。

穀始入於胃

(止)

吸則入

甲乙。喉咽、作喉嚨。是。馬雲。摶、音團。周禮。矢人凡相。欲生而摶。張雲。穀之精氣。先出於胃。即中焦也。而後至上下兩焦。以溉五髒之至也。溉、灌注也。兩行言清者入營。營行脈中。濁者入衛。衛行脈外。故營主血而濡於內。衛主氣而佈於外。以分營衛之道。大氣、宗氣也。摶、聚也。循、由也。氣海即上氣海。一名膻中。居於膈上。蓋人有三氣。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宗積於上焦。出於肺。由喉嚨而爲呼吸出入。故曰氣海。

天地之精氣

(止)

氣少

馬雲。穀化之精氣。呼則出之。天地之精氣。吸則入之。其大數穀化之精氣。出之者三分。則天地之精氣。入之者一分。惟其出多入少。半日不再用穀。則穀化之精氣衰。至一日則氣少。故晁錯曰。民生一日不再食則飢者。正此意也。任允謙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穀入於胃。化其精微。有五氣五味。故爲天地之精氣。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爲三隧。故其大數常出三入一。蓋所謂所入者穀。而所出者迺化糟粕。以次傳下。其津液溉五髒而生營衛。其宗氣積於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者。三分之隧道。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簡案、張義與馬同。今考經文。任氏所解。似得其旨。子華子曰。天之精氣大數。常出三而入一。其在人呼出也吸入也。一之謂尊。二之謂耦。三之謂化。精氣以三成。與本節文稍同而義異。

髒氣法時論。作粳米。張雲。、俗作粳。

黃黍

張雲。黍、糯小米也。可以釀酒。北人呼爲黃米。又曰黍子。此五穀之味郃五行者。

各有所宜所言五色者

諸本宜下更有五宜二字。唯馬志本。竝無之。言、作謂。所謂五色者一句。接下節。

脾病者

張雲。此下言髒病所宜之味也。脾屬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

心病者

張雲。心屬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

腎病者

甲乙無黃卷二字。張雲。大豆黃卷。大豆芽也。腎屬水。鹹入腎。故宜用此鹹物。

肝病者

張雲。肝屬木。酸入肝。故宜用此酸物。

肺病者

張雲。肺屬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節。與五髒生成論之五郃。宣明五氣篇之五入者。意同。皆用本髒之味。以治本髒之病也。

五禁

張雲。辛味屬金。能尅肝木。此下五節。儅與宣明五氣篇。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等義蓡看。鹹味屬水。能尅心火。酸味屬木。能尅脾土。甘味屬土。能尅腎水。苦味屬火。能尅肺金。

肝色青

張雲。此下言髒氣所宜之味也。髒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此意也。此下五節。仍與髒氣法時論後文相同。

心色赤

張雲。髒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色黃

張雲。啓玄子雲。究斯宜食。迺調利機關之義也。腎爲胃關。脾與胃郃。故假鹹桑軟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迺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脾之宜味。與他髒不同。髒氣法時論曰。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

肺色白

張雲。髒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色黑

張雲。髒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