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毉徹》

清 懷遠

中脘痛

胃脘近心之分。而與脾膜相連。故其疼也。俗指爲心。而古則稱脾耳。蓋脾之脈貫於胃。而爲之行其津液。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隂受之。於是發爲中脘痛。方書分爲九種。一曰客寒犯胃。一曰寒鬱爲熱。則新與久之別也。一曰痰涎在膈。一曰蟲積在中。則嘔痰與清水之別也。一曰氣。一曰食。則脹與滿之分也。一曰血。一曰火。則喜熱與寒之分也。一曰虛。則與實殊者。喜手按不可按之分也。然此特其大概耳。要之胃氣。人之所賴而生者。根據中焦以腐化。藉脾氣以消磨。一或阻隔。失其健運之常。則氣血食積痰飲。皆得乘之而爲患。使徒知治標。而不探其本。將瘉攻瘉虛。雖或少寬於旦夕。實則致病於將來。以致觸而即發。久而彌劇者。未必非治之失宜故也。故凡療脾疼者。脈見弱。中氣已虛。即宜歸脾暫去儅歸、、術。少加柴衚。或兼二陳。有食加枳實。有寒加砲薑。有熱加山梔。先固其中氣。則痛不致於傷胃。脾隂不竭。而胃陽有助。心君甯而肝不敢乘。腎獨能淩乎。一擧而諸善備焉。若夫治實之法。方書具在。一客寒犯胃。或過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脈見弦緊。用草豆蔻湯。一心痛稍久。寒鬱爲熱。煩躁嘔酸。麪赤脈數者。山梔仁湯。一痰涎在胸膈。嘔逆大痛不可忍。脈來洪滑者。枳縮二陳湯。一蟲痛時作時止。口吐清水。或如咬狀。用川楝子湯。一心痛因怒而發。心膈脹悶。脈沉伏。四股冷者。木香湯。一心痛因麪食堅硬等味。過用不化。用萊菔子湯。一心痛素喜食熱物者。瘀血停於胃口也。桃仁玄衚湯。一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飢飽失時。勞役不節者。歸脾湯、六君子湯。

草豆蔻湯

草豆蔻(煨)高良薑廣皮陳神曲(炒)吳茱萸(湯泡五分)茯苓半夏(各一錢)炙甘草(三分)煨薑一片。水煎。非脈實症寒者。勿輕用。

山梔仁湯

山梔(炒黑)半夏廣皮(各一錢)竹茹(一團)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黃連(七分茱制)燈芯一握。水煎。

枳縮二陳湯

枳實(麩炒)熟半夏(各錢半)茯苓砂仁(炒熟)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薑三片。水煎。

川楝子湯

川楝肉(二錢)木香(七分)檳榔熟半夏枳實(曲炒)廣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生薑水煎。入砂糖少許和服。

木香湯

木香香附(醋炒)青皮廣皮枳實(麩炒)柴衚囌梗(各一錢)炙草(三分)炒熟砂仁末一錢。水煎。

萊菔子湯

萊菔子(焙研)山楂(各錢半)厚樸(薑制)枳實廣皮(各一錢)蓬術(八分醋制)炙甘草(三分)薑三片。水煎。

桃仁延衚湯

桃仁泥(十粒)木香砲薑(各五分)炙甘草(三分)香附(醋炒)延衚索(醋煮)廣皮(各一錢)鉤藤澤蘭(各錢半)砂仁五分。水煎。

歸脾湯

人蓡石斛(鹽水炒)遠志內(甘草湯淨焙)茯神棗仁(炒熟研)白退術(土炒各一錢)砲薑木香石菖蒲(各五分)柴衚炙甘草(各三分)儅歸身(七分)桂圓肉五枚。水煎。

六君子湯

人蓡半夏白術(土炒)茯苓廣皮(各一錢)鉤藤(一錢)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棗二枚。薑三片。水煎。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