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

目錄

白菖

(《別錄》有名未用)【釋名】水菖(《別錄》)、水宿(《別錄》)、莖蒲(《別錄》)、菖陽(《拾遺》)、谿蓀(《拾遺》)、蘭蓀(弘景)。時珍曰∶此即今池澤所生菖蒲,葉無劍脊,根肥白而節疏慢,故謂之白菖。古人以根爲菹食,謂之菖本,亦曰菖,文王好食之。其生谿澗者,名谿蓀。【集解】《別錄》曰∶白菖十月採。藏器曰∶即今之谿蓀也。一名菖陽。生水畔。人亦呼爲菖蒲。與石上菖蒲都別。根大而臭,色正白。頌曰∶水菖蒲,生谿澗水澤中甚多,失水則枯。葉似石菖,但中心無脊。其根乾後,輕虛多滓,不堪入葯。時珍曰∶此有二種∶一種根大而肥白節疏者,白菖也,俗謂之泥菖蒲;一種根瘦而赤節稍密者,谿蓀也,俗謂之水菖蒲。葉俱無劍脊。谿蓀氣味勝似白菖,竝可殺蟲,不堪服食【氣味】甘,無毒。《別錄》曰∶甘、辛,溫。汁制雄黃、雌黃、砒石。【主治】食諸蟲(《別錄》)。主風溼咳逆,去蟲,斷蚤虱(弘景)。研末,油調,塗疥瘙(囌頌)。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