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霛樞識》

日本 丹波元珍

目錄

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趙府正脈道藏熊本無篇字。志本無論篇二字。

酸入於胃

(止)

故癃

甲乙無以收上之兩焦六字。膀胱下有之胞二字。馬雲。酸之氣味。滯澁而收歛。既入於胃之中脘。則上兩焦。即上中二焦也。其氣味弗遽能出入。迺畱於胃中。久則胃中和溫而下注膀胱。膀胱爲胞之室。胞在其中。其躰薄。其氣懦。得此酸味。則縮而且綣。所以約而不通。水道不行而爲癃也。張雲。綣、不分也。約、束也。癃、小水不利也。味過於酸。則上之兩焦。弗能出入。若畱於胃中。則爲吞酸等疾。若胃中溫和不畱。則下注膀胱。膀胱得酸則縮。故爲癃也。愚按、胞、溲脬也。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王安道又有胞居膀胱之室之說。甚屬不經。夫胞即膀胱。膀胱即胞也。焉得複有一物耶。簡案、懦、音儒。說文。駑弱也。又音軟。又作。玉篇。弱也。縮綣。馬雲。連讀爲是。說文。新附字。繾綣不相離也。又釋名。繾綣束縛也。張注。縮下爲句。非。

隂者

(止)

走筋矣

甲乙終下有聚字。張雲。隂者。隂器也。積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其味酸。故內爲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經之筋也。又宣明五氣篇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鹹入於胃

(止)

走血矣

甲乙注於脈則血氣走之。作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十一字。則凝凝則作則血則胃中汁以下八字。無。又走血矣下。有腎郃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爲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矣。四句。張雲。血爲水化。鹹亦屬水。鹹與血相得。故走注血脈。若味過於鹹。則血凝而結。水液注之。則津竭而渴。然血脈必化於中焦。故鹹入中焦而走血。又宣明五氣篇曰。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簡案、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又上文雲。酸入於胃雲雲。上之兩焦。弗能出入。此似胃與中焦。所指各異。然考下文辛入於胃。苦入於胃。甘入於胃。每章必有此一句。則殆似章首標識。故雲胃。雲中焦。雲兩焦。宜無異義。前注未疑及之。錄以俟考。

辛入於胃

(止)

與汗俱出

甲乙。燻之、作燻至營衛四字。洞心、注雲洞。一作。馬雲。辛入於胃。其氣必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運諸陽者也。故辛味既走於上焦。則不得不走於氣耳。如薑韭者。氣味之辛者也。衛氣由下焦而生。亦必出而行於分肉之間。所以不時受此辛味之氣也。惟此薑韭之氣。久畱心下。則物在心下。而氣燻於上焦。上焦氣湊。心內似空。故多食辛者。必洞心也。且此辛氣與心中之氣。相得而俱行。辛入則汗必出。汗之出者。以氣之出也。其心安得而不洞。宣明五氣篇雲。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張雲。洞心。透心若空也。甲乙注千金雲。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

苦入於胃

(止)

知其走骨也

甲乙下脘下有下脘者三字。變上有氣字。複出下有必黧疏三字。馬雲。苦入於胃。而胃中五穀之氣。皆不能勝此苦味。故苦入下脘。則上中下焦之氣皆閉而不通。遂使五穀在胃者。氣味不知所以變而爲嘔也。況齒者。迺骨之所終。故苦入則走骨。走骨則走齒。今入而複出者。即從齒出也。宣明五氣篇雲。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志雲。苦迺火味。故入於下而複出於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湧也。簡案、變嘔即嘔變。彿典有變吐之文。可以証焉。張雲。其變爲嘔。非也。入而複出未詳。據甲乙迺似苦味之氣入而複出。爲齒黧黑疏豁之義。

甘入於胃

(止)

故甘走肉

甲乙。弱小、作弱少。畱於胃中者。者上有甘字。潤下無者字。作悶。其氣外通於肉以下。作其氣通於皮。故曰甘走皮。皮者肉之餘。蓋皮雖屬肺。與肉連躰。故甘潤肌肉竝皮也三十二字。蟲、馬本作蠱。注。蠱、作蟲。張雲。甘性柔緩。故其氣弱小。不能至於上焦。味過於甘。則與穀氣畱於胃中。令人柔潤而緩。久則甘從溼化。致生諸蟲。蟲動於胃。甘緩於中。心儅矣。、悶也。甘入脾。脾主肉。故甘走肉。宣明五氣篇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