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

東漢以前 秦越人(號扁鵲,戰國人)

三十七難

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當上關七竅[註釋]“七”原作“九”。《靈樞·脈度》作“常內閱於上七竅也”。《集註》楊注:“七竅者,五藏之門戶。”楊所據本亦作“七”。柴鐵劬:既雲“上關”,則當指頭面七竅,下文所舉均系上竅,可證,作“七”爲是。。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註釋]據《靈樞·脈度》應作“七竅”,同前。六腑不和,則留結爲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言,氣獨行五臟,不營於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