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谿手鏡》

元 硃震亨

目錄

嘔吐噦(十)

脈數故吐(汗令陽微,鬲氣空虛;數爲客熱,不能消,胃中虛冷,故使吐也。)關上脈數,故吐。陽緊隂數,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然,或浮大(皆陽偏勝,隂不能配之也,爲格,主吐逆,無隂則嘔故也。)脈緊而滑者,吐之。關上浮大,風在胃中,食欲嘔。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爲胃反。寸緊尺澁,胸滿不食而吐,吐止者,爲下之未止者,爲胃反。趺陽脈微而澁,微則下利,澁則吐逆。或浮而澁,浮則虛,虛傷脾,脾則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寸口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冷。脈小弱而澁者胃反(血不足也)。寸口緊而芤(緊爲寒,芤爲虛,虛寒相搏,脈爲隂結而遲,其人則噎。)脈大而弱,噎鬲(氣不足也)。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緊而滑者,蛔動。蓋嘔吐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亦有寒氣客於腸胃,故痛而嘔也。噦(喫逆也),因胃中虛,鬲上熱,亦有痰水滿塞而噦者,必心下堅痞眩悸。

李論

三者皆因脾胃虛弱,客氣寒之,加之飲食所傷,治宜二陳湯加丁香、藿香、薑汁主之。痰飲必下之導之。火者,二陳湯加芩連降之。

劉論

吐有三,氣、積、寒也。上焦吐者,皆從於氣。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結燥,氣上沖而胸發痛,治宜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食,從於積。脈浮而匿,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宜毒葯行積,木香、檳榔去其氣。下焦吐者,從於寒也。脈沉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葯通其閉塞,溫其寒氣。

治方

安胃散

治嘔吐噦胃寒所致。茱萸草豆蔻人蓡蒼術(各一兩)甘草(炙)黃(二錢)川歸(一錢半)陞麻(七分)柴衚丁香陳皮(五分)黃柏(五分)嘔吐痰涎痰飲爲患,加二陳湯。

二陳湯加黃連、梔子(炒)、薑汁、香附

治痰嘔吐。虛加蒼術。

桔梗湯

治上焦熱氣所沖。半夏麪(二兩)陳皮茯苓枳殼(炒)厚樸(制各一兩)白術桔梗(一兩五錢)上煎調檳榔木香末一錢。

荊黃湯

治前証甚者。荊芥穗(一兩)人蓡(五錢)甘草(炙)大黃(三錢)上調下檳榔木香末二錢,大府燥結加承氣。

清鎮丸

治前証頭痛、有汗脈弦。柴衚(二兩)黃芩(七錢半)半夏甘草(一兩半)人蓡(五分)青黛(二錢半)薑汁炊餅丸。

紫沉丸

治中焦積氣相假,故吐而噦。半夏曲代赭石烏梅宿砂(各三錢)杏仁(去殼皮)沉香(一錢)木香(一錢)檳榔(二錢)丁香(二錢)陳皮(五錢)術(一錢)白豆蔻(五分)巴豆霜(五分另入)醋糊丸米大,薑湯下五十丸。

木香白術散

治前証腹中痛,是脾實擊強,宜和之。木香(一錢)白術(五錢)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茯苓(五錢)甘草(四錢)上濃煎,芍葯薑湯下,無積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吐,大便不通。附子(砲五錢)巴豆霜(一錢)砂(五分另研)上黃蠟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爲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閉。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