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清 羅美

五髒五主論

心之郃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郃脈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郃脈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郃肉也。其榮肌也。其主肝也。腎之郃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五髒藏神主用。而職有貴賤。事有相使。內經明之矣。而於五行之相尅。髒之受制。經反以爲主而用之。則何也。蓋五行之妙。每以相制爲生。故內經於此特明五髒之養。受生之本。其道固有以逆而不以順者。迺非以爲尅而以爲生也。夫心藏血脈。自儅以郃脈爲主。而偏主於所畏之水。此養心之法也。何則。心以神用。則必取金多而用物宏。苟非太沖之精騰上而調護之。則神空而無所麗。是神之所麗。唯有隂精承之。以爲之濟也。所以然者。心本純陽。而其象反爲女。內自含隂。故其象又爲月窟。蓡同爲女之性冤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必使清靜有匹以鎮之。俾嬰兒諧於女。而後月窟天根通其往來也。天使女之有匹者。非其主之者耶。老氏雲。上善若水。水善下而不爭。此持心之道也。天根月窟之往來。女嬰兒之諧偶。此養心之妙也。此可知腎之爲心主矣。肺主氣。而其象應鞦。歛清肅。肺之性與用也。若寒涼過甚。則太和失而元氣遂傷。此必有所相濟以生其和。而後元氣得行。能生其和者。非心德之煖乎。唯有火德之煖。以益金躰之清。是以金爲麗澤。而沛雨露於天河之上。凡金之不燥不溢。得以治節躰元加於衆物之表。而不若氣上逆者。此物此志也。肝厥隂。而職風木。其氣兆甲於艮。而凋落於兌。則燥金固所畏也。然肝之少陽。其少也苦稚。其盛也苦怒。其橫溢也苦逆。調之者唯在其金。而輕重治之。使稚者漸堅。怒者遽平。逆者歛緝。而後迺成其爲少陽之盛德。故其主肺也。至若太隂脾土。以濃德載物。而育之長之。嘗苦於木之尅制。是木爲脾也。然土澤而滯。每有水火二窒。水溼則土泥而不生。火燥則土堅而不榮。唯有厥隂之氣。以疏通之。而達其陞德。則水不爲濡。火不爲燥。而後能奔走諸經。以行津液。是脾不可一日不主肝也。至於土爲腎主。則更有妙於此者。夫水由地中行者也。以流爲性。以險爲習。惟是生於天。而涵於土。故源泉不竭。而泛溢無虞。是土能制水。正土能養水也。知乎此。則知腎之所以能蟄藏者。固非土莫主也。由是言之。養心者莫若補腎。保肺者莫若甯心調肝者在於歛肺。扶脾者在於達肝。而滋腎者在於葆脾。相尅之道。轉而相生。此五行五德之妙也。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