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olecran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X-UEl[中國鍼灸學詞典]
zhǒuji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UE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外奇穴名·肘尖
肘尖爲經外奇穴名(zhǒujiān EX-UEl)[1][2]。出《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腸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3]。在肘後部,屈肘,當尺骨鷹嘴的尖端。主治瘰癧,癰疽,腸癰,癰疔,疔瘡,癰腫,霍亂等。
4.1 拼音
zhǒujiān
4.2 代號
EX-UEl
4.3 出處
4.4 肘尖穴的別名
4.5 肘尖穴的定位
4.6 肘尖穴的取法
4.7 肘尖穴穴位解剖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4.8 肘尖穴主治病證
胃腸病:霍亂。
4.9 肘尖穴的配伍
4.10 刺灸法
肘尖穴宜灸治。
艾炷灸7~15壯。
一般灸3~7壯。
4.11 特效按摩
氣血虧虛引起的淋巴結核,手術治療後,選用由黃精、何首烏、黃芪、蜂蜜等製成的益氣養血膏外敷肘尖穴,有很好的療效。
4.12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腸癰,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瘥。
《備急灸法》:葛仙翁治霍亂已死,諸般符藥不效者,雲此法特異,起死回生……急灸兩肘尖,各十四炷,炷如綠豆大。
《瘡瘍經驗全書》:治瘰癧已成未成,已潰未潰,以手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現,是灸處。如患左灸左肘,患右灸右肘,左右俱患,兩肘皆灸,以三四十壯爲期,更服補劑。一年灸一次,三灸其瘡自除。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時灸起至酉時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氣養榮湯。
5 經穴別名·肘尖
5.1 章門穴的別名·肘尖
穴位 | 章門 | ||
---|---|---|---|
漢語拼音 | Zhangmen | ||
羅馬拼音 | Changmen | ||
美國英譯名 | Broad Doo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R13 | |
日本 | 1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F13 | |
富耶氏 | F13 | ||
德國 | LE13 | ||
英國 | liv13 | ||
美國 | Li13 |
章門爲經穴名(Zhāngmén LR13)[7]。出《脈經》。別名長平(《鍼灸甲乙經》),脅髎(《鍼灸甲乙經》),脾募(《千金翼方》),季脅(《鍼灸大全》)。屬足厥陰肝經。章門是脾的募穴;八會穴之髒會;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8]。章同“障”字,門即門戶,此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章門穴爲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乾,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胸脅滿痛,背強腰痛,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祕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小兒疳積,腸疝痛,胸脅痛,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痠痛,腰脊痛,現代又用章門穴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腎炎,肝脾腫大,腸炎等。
5.1.1 章門穴的別名
長平(《鍼灸甲乙經》),脅髎(《鍼灸甲乙經》),脾募(《千金翼方》),季脅(《鍼灸大全》)。
5.1.2 出處
5.1.3 穴名解
章同“障”字,門即門戶,此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
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猶雲障礙也。門,禁要守護也。《廣雅·釋詁》:“門,守也。”《難經·第四十五難》:“髒會季肋。”注:“季肋,章門穴。”本穴既是八會穴之髒會,又是脾之募穴,五臟皆稟於脾。髒病取此穴治之,其效顯明,取之,猶開四章之門,以通痞塞之氣也,故名章門。穴在腋中線,當第11浮肋遊離端,穴處猶如平頂之山丘,正當古代章服啓閉之處。[9]
5.1.4 特異性
5.1.5 所屬部位
5.1.6 章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章門穴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章門穴位於側腹部、腋中線直下,當第十一肋遊離端之際;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鍼灸甲乙經》)。
5.1.7 章門穴的取法
側臥舉臂,從腋前線的肋弓軟骨緣下方向前觸摸第11肋骨遊離端,在其下際取穴;或在腋中線上肢合腋屈肘時,當肘尖所止處取穴[11]。
章門穴的取法
5.1.8 章門穴穴位解剖
章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分佈。以上諸肌均由第五至十二對胸神經前支和髂腹下社經、髂腹股溝神經支配。穴位下腹腔內相對應器官爲升結腸、小腸(右)、降結腸(左)。
5.1.8.1 層次解剖
5.1.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第1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分佈;深層有第10、第11肋間神經和肋間動脈分佈。
5.1.9 章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章門穴爲足厥陰脈與五臟之氣盛會,爲髒氣出入之門戶,是主治髒病之要穴,故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13]。
本穴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健脾燥溼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膽疾患和脾胃病變。
5.1.10 章門穴主治病證
章門穴爲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乾,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胸脅滿痛,背強腰痛,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祕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小兒疳積,腸疝痛,胸脅痛,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痠痛,腰脊痛,現代又用章門穴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腎炎,肝脾腫大,腸炎等。
章門穴主治脾胃、肝腎等疾患:如口乾、食噎、嘔吐、飲食不化、脘腹脹滿、癖塊積聚、腸鳴泄瀉、久痢不止、大便祕結、羸瘦、疝氣、血尿、白濁、腰痛、中風、胸脅支滿、驚風、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黃疸、脾癰等。
章門穴主治腹痛,腹脹,痞塊,腸鳴,泄瀉;黃疸,脅痛;腰脊痛。
現代又多用章門穴治療肝脾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腸寄生蟲、高血壓、膈肌痙攣、胸膜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腹膜炎、腸疝痛、膀胱炎、腎炎等。
章門穴主治胸脅滿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痞塊,背強腰痛,以及肝脾腫大,消化不良等。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泄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
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痠痛。
5.1.11 刺灸法
5.1.11.1 刺法
一般斜刺0.5~0.8寸,
直刺0.8~1寸,側腹部有酸脹感,並可向腹後壁放散。
注意:章門穴右側爲肝右葉前,左側爲脾下方,不可向內上方深刺。
章門穴右側深部當肝臟的下緣,左側深部爲脾臟的下緣,因此,針刺時針尖不宜向肝臟或脾臟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損傷。
該穴所處部位深層爲肝脾所在,故肝脾腫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肝脾。
5.1.11.2 灸法
可灸。
5.1.12 章門穴的配伍
5.1.13 文獻摘要
《脈經》: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針章門補之。
《鍼灸甲乙經》:奔豚,腹脹腫,章門主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而衝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羸瘦,章門主之。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腰清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氣,鬱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馬刀瘻,身瞤,章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嘔。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若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痠痛羸瘦。
《類經圖翼》: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化,胸脅痛。
5.1.14 章門穴研究進展
5.1.14.1 治療第11肋間綜合徵
取患側章門。用5 mL注射器接7號針頭,抽取0.75%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咄和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混合。腧穴常規消毒,直刺得氣後抽吸無回血再緩慢注入藥液,出針後立即用無菌幹棉球按壓針孔1~2 min,避免出血及藥液外溢,並用膠布固定無菌幹棉球2d以防感染。每週治療1次,2周後統計療效。共治療50例,治癒42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1例。
5.1.14.2 治療殘胃排空延遲症
主穴選用膈俞、章門、上脘、足三裏,腹脹甚者加氣海,急性嘔吐者加合谷、內關,虛寒者加艾灸,先瀉邪後補正,留針30 min,每5 min行鍼一次。每日2次,20次爲一療程。耳穴壓丸法:取胃、賁門、食道、交感、皮質下等穴,操作時用小膠布粘住王不留行,儘量選顆粒飽滿的貼在耳穴敏感之處,每穴按壓約3 min,並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4~5次。治療中還可配合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高滲水洗胃等方法。共治療7例,每次針刺期間,噁心、嘔吐症狀均在5 min內減輕或消失。其中顯效4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爲100%。
5.1.14.3 治療胃痛
以中脘和章門(雙側)爲主。寒邪客胃型,加氣海、命門;肝氣犯胃型,加內關、期門;瘀血停滯型,加血海、膈俞;飲食停滯型,加足三裏、然谷。以1.5~2.5寸毫針視患者身體胖瘦酌定針刺深度。瘦者可於主穴進針1寸左右,胖者可進針2寸左右,以得氣爲宜。中脘用提插捻轉強刺激瀉法,章門於針刺得氣後先瀉後補。配穴可依病情行先瀉後補法或行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15~20 min,每日針1次,7次爲一療程。共治69例,治癒39例,有效2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爲88.4%。
5.1.14.4 治療慢性膽囊炎
取章門、期門、日月、陽陵泉、足三裏、合谷、太沖、肝俞、膽俞、膈俞,以上腧穴分2組2次治療。章門、期門、日月取右側,陽陵泉、足三裏、太沖、合谷取雙側,仰臥位治療。皮膚常規消毒後,選用2寸毫針快速刺入皮膚,行平補平瀉法,待產生酸、麻、脹感後,留針30min,5min捻轉一次。出針後再取俯臥位,取雙側肝俞、膽俞、膈俞,針刺方法同前,10次爲一療程。在針刺的同時服用下方:柴胡30g,鬱金15g,木香5g,半夏15g,白芍20g,雞內金50g,黃芩15g,丹蔘25g,陳皮15g。每日1劑水煎,分早飯前、晚飯後2次服用,10劑爲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後評定療效。共治療28例,治癒20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6.4%。
5.1.14.5 治療急性機械性腸梗阻
針刺用瀉法或電針治療,用疏密波,每日1~2次,每次持續20分鐘至1小時,經治療114例,療效較好。
5.1.14.6 治療肝脾腫大
針刺章門,治療肝脾大,有不同程度縮小,常配肝俞、脾俞、期門。
5.1.14.7 抗組織胺作用
電針家兔雙側章門、足三裏,有減輕組織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減輕的程度與對照組比較爲17.4%~51%,66.6%~75%,表明具有明顯的抗組織胺作用。
5.2 曲池穴的別名·肘尖
穴位 | 曲池 | ||
---|---|---|---|
漢語拼音 | Quchi | ||
羅馬拼音 | Chuchih | ||
美國英譯名 | Bent Pond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11 | |
日本 | 1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11 | |
富耶氏 | GI11 | ||
德國 | DI11 | ||
英國 | Li11 | ||
美國 | LI11 |
曲池爲經穴名(Qūchí LI11)[14]。代號LI11[15]。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陽澤、鬼臣、鬼腿。屬手陽明大腸經。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土。曲即彎曲,池即池塘,指體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橫紋橈側端陷中,故名曲池。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傷寒,發熱,流感,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肺炎,扁桃體,頸腫,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瀉,泄瀉,痢疾,便祕,腸癰,高血壓,消渴,水腫,月經不調,丹毒,瘡瘍,疔瘡,疥瘡,溼疹,癮疹,蕁麻疹,麻疹,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5.2.1 別名
5.2.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爲合。
5.2.3 特異性
5.2.4 穴名解
曲即彎曲,池即池塘,指體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橫紋橈側端陷中,故名曲池。
《書·洪範》“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義;《廣韻》:“停水曰池。”穴在肘外側,屈肘時當肱骨外側與肘橫紋橈側端之中點陷凹中,屈肘穴處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
5.2.5 所屬部位
肘[16]
5.2.6 定位
曲池穴的位置
5.2.7 取法
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
在肘區,尺澤( LU5)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5.2.8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肱肌。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皮膚由臂後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還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前臂筋膜,深進橈側腕長、短伸肌,由肱橈肌的後而進入該肌肉,穿過橈神經幹可抵肱肌。以上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經支配外,其他肌肉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5.2.8.1 層次解剖
5.2.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後皮神經分佈;深層有橈神經千經過,並有橈神經肌支、肌皮神經肌支、橈側副動脈(肱深動脈分支)和橈側返動脈分佈。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並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通過。
5.2.9 功效與作用
陽明經多氣多血,陽氣隆盛,曲池穴爲手陽明經合穴,行氣活血、通調經絡的作用較強,又本穴配五行屬土,土乃火之子,瀉之具有清熱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經之熱,治療頭面五官病,清大腸腑熱,治泄瀉、痢疾、腸癰等,又可清全身之熱而用於熱病。
陽明經多氣多血,又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裏,故曲池可調和氣血、疏風解表,治療風邪蘊於肌膚所引起的癮疹等皮膚病。
曲池有疏風解表、調和氣血之功,治偏風、喉咽、肩臂肘腕等處之症,以經絡之所過也。
癲狂多由於心肝火盛,挾痰上攻所致,陽明經屬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屬土,乃火之子,故調之可化痰濁之邪,瀉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於癲狂的治療。
曲池還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以治療手臂腫痛、半身不遂等。
5.2.10 主治病症
曲池穴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傷寒,發熱,流感,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肺炎,扁桃體,頸腫,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瀉,泄瀉,痢疾,便祕,腸癰,高血壓,消渴,水腫,月經不調,丹毒,瘡瘍,疔瘡,疥瘡,溼疹,癮疹,蕁麻疹,麻疹,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腹痛吐瀉、痢疾、高血壓、瘰癧、癲狂。
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蕁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主要用於外感、頭面五官、胸腹及運動系疾患等:如傷寒、發熱、頭痛、眩暈、耳聾、目赤、咽喉腫痛、齒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腹痛吐瀉、痢疾、便祕、腸癰、消渴、水腫、手臂腫痛及月經不調、丹毒、麻疹、瘰癧、癲狂等。
現代又多用曲池治療流感、肺炎、扁桃體、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貧血等。
曲池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蕁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調和氣血、通經活絡的作用較強,以治療經脈病、皮膚病效果最好。主治頭痛,眩暈,咽喉腫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鳴,耳聾;腹痛,泄瀉,痢疾,便祕,腸癰;癮疹,蕁麻疹,丹毒,疔瘡,疥瘡,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肩背疼痛,瘰癧;發熱,月經不調,感冒,消渴,水腫,瘧疾,頸腫。
曲池爲強壯穴之一,每日如按壓曲池1~2 min,使酸脹感向下擴散,有預防高血壓的作用。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直刺1~1.5寸。
一般直刺0.5~1.0寸,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脹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注意:曲池穴禁用於腦血栓形成、伴有血壓不穩定的患者。針刺時不可強刺激,以防腦出血。
5.2.11.2 灸法
可灸。
5.2.12 配伍
曲池配合谷、外關,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曲池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丹毒,蕁麻疹。
曲池配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裏、太沖、崑崙、太溪、阿是穴,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陰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靈藥物反應。
5.2.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痹,瘛瘲,曲池主之。癲疾吐舌,曲池主之。
《鍼灸大成》: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齧,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備急千金要方》:耳痛。舉體痛癢如蟲噬,癢而搔之,皮便脫落作瘡,灸曲池二穴,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5.2.14 研究進展
降血壓作用:針刺曲池後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對腦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壓機制與腦內阿片受體部分介導及降心率效應有關。
降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陰交、陽陵泉三穴爲主穴,結合分型配穴治療糖尿病,2個月爲一療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
對血液循環系統有明顯影響:針刺曲池可增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縮力,使其心率減慢,對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對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針刺組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不針)提高6.31%。在開胸術中可以看到,手術中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且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仍升高,沒有缺氧。
針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氣胸後的血氧飽和度有明顯增高;對皮層活動有抑制性影響;並能提高痛閾。
針刺曲池、陽陵泉,觀察急性中風患者的腦血流圖,可見患者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 min,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顯著。這說明電針曲池、足三裏能減小腦梗死面積,並對梗死邊緣區神經細胞提供一定的保護作用。
對血液的影響:觀察脾切除術後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經針刺足三裏、曲池等穴後,全部患者的血小板數目隨針刺治療而漸趨下降,直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對炎症竈白細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對胃腸蠕動的影響:針刺曲池等穴,可見空腸、迴腸的蠕動有即時性的改變,蠕動弱者增強,蠕動強者減弱。另外對闌尾炎患者針刺足三裏、曲池,無論在X線下觀察或直接手術觀察,均可見闌尾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有的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爲缺血狀態。
針刺曲池等穴,對胃腸蠕動、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調整作用。
對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的影響:針刺曲池可使多數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說明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增強。對血糖的影響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異,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涼手法可使血糖下降。
對體溫的影響:電針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發熱家兔的體溫降低,同時觀察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發現電針後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鈣離子也相應升高,這說明電針後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升高是針刺降溫的重要機制之一。
抗過敏作用:用胎盤組織液腧穴注射,或針刺曲池、血海、足三裏等穴,可治療蕁麻疹。
治療斑禿:曲池、足三裏注射維生素B12治療斑禿取得良好效果。
5.3 肘髎穴的別名·肘尖
穴位 | 肘髎 | ||
---|---|---|---|
漢語拼音 | Zhouliao | ||
羅馬拼音 | Chouliao | ||
美國英譯名 | Elbow Bon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12 | |
日本 | 1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12 | |
富耶氏 | |||
德國 | DI12 | ||
英國 | Li12 | ||
美國 | LI12 |
肘髎爲經穴名(Zhǒuliáo LI12)[19]。出《鍼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肘即肘部,髎爲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處,故名肘髎。主治肩部痠痛,肘部痠痛,臂部痠痛,麻木,瘰癧,攣急,屈伸不利,臂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癱瘓,嗜臥等。
5.3.1 別名
5.3.2 出處
5.3.3 穴名解
《說文》:“肘,臂節也。”段注:“肱與臂之間曰肘。”髎,有深空之義,或作“窌”。此穴在肘關節之直上,當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與肱三頭肌之間陷凹中,故名肘髎。
5.3.4 所屬部位
上臂
5.3.5 肘髎穴的定位
肘髎位於肘區,肱骨外上髁上緣,髁上嵴的前緣。
肘髎位於上臂外側,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頭肌的外緣,肱橈肌的起始部;或於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外,屈肘取穴[20]。
5.3.6 取法
肘髎位於肘區,肱骨外上髁上緣,髁上嵴的前緣。
肘髎穴的位置
5.3.7 穴位解剖
肘髎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有橈側副動、靜脈。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皮膚由臂後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5.3.7.1 層次解剖
5.3.7.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並有橈側副動、靜脈通過。
5.3.8 肘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肘爲全身關節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節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
5.3.9 主治病症
肘髎穴主治肩部痠痛,肘部痠痛,臂部痠痛,麻木,瘰癧,攣急,屈伸不利,臂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癱瘓,嗜臥等。
肘髎主要用於局部疾患:如肩、臂、肘痠痛,麻木、攣急、屈伸不利等。
現代多用肘髎治療癱瘓、臂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等。
5.3.10 刺灸法
5.3.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前臂放散;
沿肱骨前緣,進針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前臂放散;
5.3.10.2 灸法
可灸。
5.3.11 配伍
5.3.12 文獻摘要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8.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5.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97.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1.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5.
- ^ [9]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5-346.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1-122.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5-346.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7.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0.
- ^ [1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1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4.
- ^ [1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9-160.
-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2.
-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9.
- ^ [2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0.
- ^ [2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