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ōngfǔ LU1[中國鍼灸學詞典]
zhōngf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經穴名·中府
穴位 | 中府 | ||
---|---|---|---|
漢語拼音 | Zhongfu | ||
羅馬拼音 | Chungfu | ||
美國英譯名 | Central Prefectur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U1 | |
日本 | P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P1 | |
富耶氏 | LU1 | ||
德國 | L1 | ||
英國 | LU1 | ||
美國 | 1 |
中府爲經穴名(Zhōngfǔ LU1)。出《鍼灸甲乙經》。代號LU1。別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膺中外俞、肺募。中即中氣;府即聚集。中府屬手太陰肺經。是肺的募穴;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手太陰脈起於中焦,本穴當中氣聚匯之處,故名中府。多用於治療肺虛之證[3]。主治咳嗽,氣喘,少氣不得息,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膿瘍,支氣管擴張,胸中脹悶,胸中煩熱,鼻流濁涕,喉痹,胸痛,咳吐膿血,嘔吐,噯氣吞酸,不下食,腹脹,肩背痛,癭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等。
5.1 中府的別名
膺中外俞(《黃帝內經靈樞·五邪》),膺俞(《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膺中俞(《鍼灸甲乙經》),府中俞(《鍼灸大成》),肺募(《備急千金要方》),龍頷[4]
5.2 出處
出《鍼灸甲乙經》。
《脈經》:寸口脈細、發熱、嘔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中府。
5.3 穴名解
中,內也,裏也。府,指藏財物的地方。募,匯也,聚也。《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者,天氣也。”又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千金要方·序例》:“人者,稟受天地中和之氣。“張介賓曰:“中府,藏氣也。”此穴在胸中,爲胸中肺氣結募聚會之處,系手、足太陰之會穴,因名中府。《黃帝內經明堂》:“府,聚也,脾肺合氣於此穴,故名中府。”
腧穴是臟腑經脈之氣匯聚之處,中府是肺氣匯聚之處。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本穴爲手足太陰之會、肺之募穴。募穴乃髒氣結聚之處,脾肺合氣於此穴,故名中府。鎖下乳上爲肺氣出入與儲藏的中間地帶,故又名府中腧、膺中腧。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胸[5]
5.6 中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6][7]。
中府位於胸部,橫平第一肋間隙,鎖骨下窩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寸。仰臥取穴。
中府穴的位置
5.7 中府穴的取法
仰臥位,在胸壁的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距胸骨正中線6寸處取穴。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鎖骨外端(肩峯端)下方凹陷處的雲門,當雲門直下約1寸,與第1肋間隙平齊處是穴。
仰臥位,於乳頭(指男子)向外2寸處,直上摸3根肋骨,於第1肋間隙外取穴。
快速取穴:正立,雙手叉腰,鎖骨外側端下方有一凹陷,該處再向下1橫指即是[8]。
5.8 穴位解剖
中府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上外側有腋動、靜脈,胸肩峯動、靜脈。分佈着鎖骨上神經中支,胸前神經的分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中間支分佈。皮下組織內有胸肩峯動脈的終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組織及皮膚。胸肌筋膜覆蓋於胸大、小肌,兩肌之間有來自臂叢的胸前神經和胸肩峯動脈胸肌支,支配並營養此兩肌。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鎖骨上神經中間支、第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佈,深層有胸前神經內側支和外側支、胸肩峯動脈和胸外側動脈分佈。
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胸前神經分支,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上外側有腋動、靜脈,胸肩峯動、靜脈。
5.9 功效與作用
天之清氣與水谷精氣在肺合而爲宗氣,胸中爲天氣與地氣交會之所,天與地交其中生人,《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爲宗氣化生之處,氣爲血帥,肺主宗氣,方有肺朝百脈之功能,方有宣發敷布水谷精微至全身各部的功能。故中府爲宗氣灌注之穴,爲肺經、十二經脈循環流注之第—穴。宗氣聚則人生,宗氣散則人亡,故中府的穴性是貴收忌散,有肅降肺氣、和胃利水之功。張介賓日:“中府,藏氣也。”肺居胸中,爲諸藏華蓋,其脈絡腸循胃,受中焦水谷之氣,故對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氣血,具有調攝之功。《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
5.10 主治病症
中府穴主治咳嗽,氣喘,少氣不得息,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膿瘍,支氣管擴張,胸中脹悶,胸中煩熱,鼻流濁涕,喉痹,胸痛,咳吐膿血,嘔吐,噯氣吞酸,不下食,腹脹,肩背痛,癭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等。
中府穴主要用於胸肺疾患等:如咳嗽、氣喘、胸痛、肺炎、支氣管炎及哮喘、肺結核、肺膿瘍、噯氣吞酸、不欲飲食、腹脹、喉痹及肩背痛等。
中府穴主治咳嗽,氣喘,咳吐膿血,胸膺痛,肩背痛;以及肺炎,肺結核等。
肺胸病:咳嗽,氣喘,少氣不得息,胸悶,鼻流濁涕,喉痹,胸痛,咳吐膿血。
胃腸病:嘔吐,不下食。
其他病:肩背痛,癭瘤,胸中煩熱,汗出,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
肺結核、肺與支氣管疾患,常可在中府穴出現壓痛,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中府、雲門兩穴俱能舒達內藏抑鬱之氣,治症均爲咳喘、胸痛,但機理不同。中府主內、主合,雲門主外、主開;中府治肺鬱之症,偏重在肺氣虛,雲門治氣不得外宣之鬱,以通經行氣之功居多,使陰滯之氣,化雲行空,暢達於陽。《鍼灸大成》言雲門:“禁針,誤刺生暈,以其升散太過也。但治壯人之鬱則宜,若老人鬱症,針此反傷正氣,宜取豐隆引氣降下,解鬱而氣不耗損。”
5.11 刺灸法
5.11.1 剌法
向外斜刺0.5~0.8寸。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中府穴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造成氣胸。深刺進入腋窩內,應注意向外避開臂叢神經及腋動、靜脈。
5.11.2 灸法
可灸。
5.12 配伍
中府配肺俞,爲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5.13 特效按摩
5.14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鍼灸甲乙經》: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胸中熱,喘,逆氣,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壯。上氣咳逆,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鍼灸大成》: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啘,咳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屍遁疰,癭瘤。
5.15 研究進展
治療支氣管哮喘:實驗觀察表明,針刺中府有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可使肺通氣量得到改善、哮喘緩解。
改善肝的血液循環:用放射性核素血管內注射法,發現針刺中府可使肝血流量明顯增加。
中府阻滯療法抑制甲狀腺功能:動物實驗表明,通過對家兔“中府”的局部刺激及局部麻醉阻滯,可見到家兔甲狀腺濾泡上皮變爲扁平狀,呈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形態學改變。通過對實驗療程的改變及療效觀察,可見到甲狀腺組織無過度抑制現象且較長時間後無明顯恢復。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 ^ [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3-144.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1.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