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zhìyīn BL67[中國鍼灸學詞典]
zhìyī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6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6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脾·至陰
至陰指脾[1][2]。至,到達。脾屬太陰,太陰爲三陰之始,故稱脾爲至陰。《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脾)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陰中之至陰,脾也。”
8 經穴名·至陰
穴位 | 至陰 | ||
---|---|---|---|
漢語拼音 | Zhiyin | ||
羅馬拼音 | Chihyin | ||
美國英譯名 | Extreme Yin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67 | |
日本 | 6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67 | |
富耶氏 | V67 | ||
德國 | B67 | ||
英國 | B67 | ||
美國 | BI67 |
至陰爲經穴名(zhìyīn BL67)。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至陰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五行屬金[3]。至即到達,陰爲陽之對,此指陰經,足太陽經至此處交足少陰腎經,故名至陰。至陰穴主治頭面、腰膝、胎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翳,鼻衄,耳鳴耳聾,項背疼痛,胸脅痛,腰脅相引急痛,膝腫,轉筋,寒溼腳氣,兩足生瘡,熱病汗不出,煩心,瘈瘲,小便不利,疝氣,失精,瘧疾,皮膚瘙癢,死胎,胎衣不下,難產,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目痛,鼻塞,昏厥,鼽衄,滯產,現代又多用至陰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胎盤滯留,腦溢血,腦血管病後遺症,尿瀦留,遺精,眼結膜充血,角膜白斑等。
8.1 至陰穴的別名
8.2 出處
8.3 穴名解
至即到達,陰爲陽之對,此指陰經,足太陽經至此處交足少陰腎經,故名至陰。
至,有極、最之義。陰,暗也,與陽對言。《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解精微論》:“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足太陽之脈從頭走足,至此已陽盡陰生,交入足少陰之經髒矣,故即以至陰名之。至陰者腎臟之同義語,與經脈交接之處也。《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謂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同爲倉廩之本,爲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足部爲本經之終,土爲足部之所踐,亦與至陰之義有關。本經自申脈以下,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故以“至陰二字名其末穴。即謂本經之氣,由此復行於陰分也。即《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所謂“太陽根於至陰”之義也。楊上善謂:“至陰是腎少陰脈也,是陰之極,陽生之處,故曰至陰。”[4]
8.4 特異性
8.5 所屬部位
趾端[5]
8.6 至陰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至陰穴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至陰穴位於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
圖49(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至陰穴在足部的位置
至陰穴在足部的位置
8.7 至陰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臥位,在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至陰穴位於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
快速取穴:足小趾外側,趾甲外側緣與下緣各作一垂線,其交點處即是至陰穴[6]。
8.8 至陰穴穴位解剖
至陰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骨膜。皮下筋膜緻密,由纖維束和脂肪組織形成。有趾背動脈及趾底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分佈着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小趾端的動脈來自第四跖背動脈在跖趾關節附近分出的趾背動脈;跖骨底動脈在跖趾關節底面分出的趾底動脈以及弓狀動脈發出至小趾的趾背動脈,在趾端這些動脈與對側同外動脈互相吻合,而形成豐富而密集的血管網。
8.8.1 層次解剖
8.8.2 穴區神經、血管
布有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並有趾背動脈及趾底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
8.9 至陰穴的功效與作用
至陰穴爲太陽膀胱經之終末穴,脈氣由此輸入足少陰腎經,故爲陰陽交接之處[8]。按照“陽動陰靜,陽生陰長”的原則,故至陰穴可治療婦科及產科病證,尤其以治療胎位不正爲最。陰極則陽生,故可調補腎氣、矯正胎位,爲治療胎位不正的首選穴。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循行於頭、項部,至陰穴又爲井穴,配五行屬金,應於肺,肺開竅於鼻,故又可治療頭面五官病。
至陰穴系膀胱經之井穴,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利頭目、矯正胎位的作用。
8.10 至陰穴主治病證
至陰穴主治頭面、腰膝、胎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翳,鼻衄,耳鳴耳聾,項背疼痛,胸脅痛,腰脅相引急痛,膝腫,轉筋,寒溼腳氣,兩足生瘡,熱病汗不出,煩心,瘈瘲,小便不利,疝氣,失精,瘧疾,皮膚瘙癢,死胎,胎衣不下,難產,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目痛,鼻塞,昏厥,鼽衄,滯產,現代又多用至陰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胎盤滯留,腦溢血,腦血管病後遺症,尿瀦留,遺精,眼結膜充血,角膜白斑等。
至陰穴主治頭面、腰膝、胎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翳、鼻衄、耳鳴耳聾、項背疼痛、胸脅痛、腰脅相引急痛、膝腫、轉筋、寒溼腳氣、兩足生瘡、熱病汗不出、煩心、瘈瘲、小便不利、疝氣、失精、瘧疾、皮膚瘙癢、死胎、胎衣不下、難產等。
至陰穴主治胎位不正,難產,胞衣不下;頭痛,目痛,鼻塞,鼻衄[9]。
至陰穴主治頭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難產。
至陰穴主治頭痛,昏厥,鼻塞,目翳,鼽衄,滯產,胞衣不下,以及胎位不正等。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腦溢血,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後遺症;
8.11 刺灸法
8.11.1 刺法
8.11.2 灸法
可灸。
艾灸至陰穴,每日灸1次,每次10~15分鐘,可糾正胎位不正。以足小趾皮膚潮紅爲度,注意灸前排空小便,鬆開腰帶,以利胎兒活動。
8.12 至陰穴的配伍
8.13 特效按摩
8.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頭重鼻衄及瘛瘲、汗不出、煩心、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陰主之。疝,至陰主之。風寒從足小趾起、脈痹上下、胸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
《醫宗金鑑》:主治目痛,視不明,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白翳眥癢,雀目諸疾。
8.15 至陰穴研究進展
8.15.1 針刺至陰對子宮的影響
動物實驗分別針刺妊娠家兔的“至陰”、“三陰交”,持續運針3~5 min,觀察,結果表明針刺過程中的子宮收縮及胎動程度與針刺前後比較有顯著差異,且與針刺手法的輕重也不無關係。家兔實驗結果顯示妊娠家兔血液中催產素含量明顯高於未妊娠家兔,表明針刺“至陰”對妊娠家兔可能有提高體內催產素釋放量的作用。
針刺或艾灸至陰穴,可使子宮活動加強,宮縮頻率加快,子宮緊張度升高,胎兒心率加快。
針刺或艾灸人或家兔的“至陰穴”,可使子宮活動加強,宮縮頻率加快,子宮緊張度升高,胎兒心率加快。
8.15.2 治療胎位不正
轉胎位一般橫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較差。艾灸、激光針至陰,均可轉胎位,成功率高。另又通過100例轉位失敗者分娩過程觀察,發現有羊水過少、胎兒巨大、臍帶過短、臍帶繞頸或繞腳、雙胎、子宮畸形及前置胎盤等因素,此種情況應採取其他方法。
用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臨牀多用艾條灸法。以橫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較差。以妊娠8個月,腹壁緊張度一般,灸後胎動活躍的經產婦療效最佳。
1)艾灸法:胎位轉正66例,僅有3例無效;胎位矯正100例,僅有3例無效;妊娠29~40周的各類胎位異常孕婦,接受艾灸治療的共2096例,用艾條灸其兩側的至陰,灼熱的強度以不產生灼痛爲限,其矯正率爲90.3%,其中有86%的病例胎位於1~4次艾灸後矯正,其餘的14%於5~10次艾灸後矯正;在總數2096例中,2041例爲臀位(矯正成功1841例),28例爲橫位(全部矯正成功),在初產婦及6胎以內的經產婦,其療效無明顯變化。在矯正成功病例中進行了實驗觀察,例如,對33例測定了一些內分泌活動的變化情況,發現孕婦尿中17-羥皮質類固醇及17-酮皮質類固醇的數值,艾灸前即高於非孕婦。艾灸後,孕婦的這些激素數值進一步明顯升高,測定灸前灸後血漿遊離皮質醇的數值,得出類似結果,這些結果提示,艾灸使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從而增強子宮活動,同時胎兒活動也增加(胎兒心率加快),有助於胎位的矯正。
2)針刺法:1~5次矯正124例,成功率爲95.4%;矯正61例,佔87.1%,無效9例;
3)鍼灸並用方法:臀位66例中,矯正成功者51例,無效15例;21例橫位中,成功18例,無效3例;胎位矯正211例,隨訪皆順產;
其他方法:胎位矯正24例,無效10例,有效率爲70.6%;胎位矯正者132例,未矯正者18例,其中1次矯正者103例,2次矯正者24例,3次矯正者5例,3次以上視爲無效計算;
8.15.3 治療痛經
用艾灸至陰治療宮寒痛經,於月經來潮前3d艾灸雙側至陰各15~20 min,每日1次,至月經結束爲一療程,治療1例,病史3年,2個療程痊癒,隨訪兩年未復發。
8.15.4 治療難產
產婦素有風溼性心臟病,使用催產素效果不佳,速取艾炷如皁核大灸至陰,先灸左側,灸7壯後開始官縮,胎位下降三指,再灸7壯即生產,胎兒順利娩出,母子平安。
8.15.5 治療胎盤滯留
針刺至陰穴治療胎盤滯留30例,快速針刺至陰0.1~0.2寸,刺激逐漸增大,留針5~10 min,快者3 min,慢者10 min,平均6~7 min娩出胎盤。
8.15.6 治療痔瘡術後尿瀦留
針刺至陰治療痔瘡術後尿瀦留630例,取1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提插捻轉強刺激手法使針感從至陰沿足太陽膀胱經向上傳導,留針20 min,針1次不排尿可間隔2h左右再做第2次針刺。結果:針刺後全部有效,其中針1次排尿者450例,針2次排尿者180例。
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6]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7-88.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1-26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