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厥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常見病 輸血醫學 血液採集 獻血反應 常見病鍼灸治療

1 拼音

yūn jué

2 英文參考

apopsychia

apsychia

eclipsis

exanimation

faint

fainting

leipothymia

lipothymia

lipsis animi

shock

swoon

syncope

3 西醫·暈厥

暈厥是又稱昏厥。一種突然發生的短暫意識喪失狀態。以面色蒼白、神志消失和突發性癱倒爲典型表現,多伴有頭暈眼花噁心、軟弱、出冷汗等先兆症狀。實際上是一種腦貧血狀態,主要因血壓驟降、腦部缺血而引起氧氣供應不足,或由於血液化學成分的改變如低血糖鹼中毒以及腦組織本身損傷所致。

3.1 暈厥分類

暈厥有如下類型:

①心原性暈厥。由心臟射血功能障礙引起,常見於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動緩、心動過速)以及心跳驟停,爲最嚴重的暈厥,可致猝死

血管減壓性暈厥。此類最常見,由外周血管突然擴張而造成血壓急劇下降所致,多見於年輕體弱女性,因情緒緊張、悲傷、驚恐、疼痛、飢餓、疲勞、悶熱擁擠、站立過久、看見出血等而發生

直立性低血壓暈厥。由蹲、臥位直立時,因重力吸引而使大約300~800毫升血液滯留於下肢導致暈厥

頸動脈竇暈厥發生頸動脈竇反射過敏者。患者多爲中老年男性,在急劇轉頸、低頭、刮臉及衣領過緊時因血壓驟降而暈厥

⑤排尿性暈厥。少數青壯年男性於睡眠中起牀小便時,由於心率緩慢及體位驟變,突發意識喪失跌倒。有的人在吞嚥冷、硬、酸、苦、鹹、辣食物或劇烈咳嗽、大笑、哭泣時亦可出現暈厥

3.2 診斷

3.2.1 病史提問

暈厥常突然意識喪失、摔倒、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無抽搐及舌咬破和尿失禁,應詢問暈厥前的情況、有無先兆、暈厥意識障礙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當時是否有面色蒼白脈搏緩慢、尿失禁及肢體抽動等;暈厥常有悲哀恐懼焦慮暈針、見血、創傷劇痛、悶熱、疲勞等刺激因素。排尿、排便咳嗽失血脫水也可爲誘因;應瞭解發作時的體位和頭位,由臥位轉爲立位時常發生直立性低血壓暈厥頸動脈竇過敏性暈厥發生於頭位突然轉動時。

3.2.2 體檢發現

心源性暈厥常有心臟瓣膜病、心律紊亂、心肌缺血等原因,心臟聽診可有心臟雜音和心律失常等;由頸、椎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暈厥,常發現一側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可聞及異常血管雜音以及轉頸、仰頭試驗時出現暈厥發作;腦幹病變引起的暈厥常有交叉癱、交叉或分離感覺障礙等腦幹體徵;無脈症鎖骨動脈盜血癥,常有一側上肢血壓過低、頸部及鎖骨上窩可聞及雜音;原發性直立性低血壓測三個體位(臥、坐、站)血壓相差≥50mmHg。

3.2.3 輔助檢查

心電圖心臟B超檢查適用於心源性暈厥。頭顱CT、腦血管造影腦脊液檢查頸椎X線攝片及頸動脈椎動脈血管B超檢查等適用於腦源性暈厥腦電圖多正常。

3.3 治療措施

暈厥的防治因類型而異。心原性暈厥屬於危象,應按心跳驟停處置,儘早搶救。血管暈厥易感者平時應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出現先光症狀時應立即平臥,以免發作。如已暈厥,則讓病人平臥於通風處,擡高下肢,飲糖開水或注射葡萄糖溶液,即可恢復正常。防止直立性低血壓暈厥頸動脈竇暈厥重在免除各種誘因。排尿性暈厥患者的預防措施是取蹲位排尿姿勢,並作平和呼吸。

3.3.1 病因治療

有明確誘因者應儘量避免;病因明確者應儘早病因治療。

3.3.2 對症處理和預防發作

對反覆發作的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可服用利他林10mg或M12.5~25mg,2~3次/d;注意避免過快轉換體位;對排尿性暈厥,囑睡前少飲水和勿瀦尿過多,避免站立排尿;對頸動脈竇反射暈厥,囑其衣領勿過緊過高;對屏氣性暈厥者勿屏氣過長。

4 獻血反應·暈厥

暈厥(faint)是指初起爲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進而失去知覺脈搏減慢、呼吸表淺的獻血反應[1]

5 中醫·暈厥

暈厥是驟起而短暫的意識行動的喪失,屬於中醫厥證”、“脫證”的範圍。特徵爲突感眩暈行動無力,迅速失去知覺而昏倒,數秒至數分鐘後恢復清醒。常因精神刺激、驚恐、體位變動而誘發。

鍼灸情緒激動外傷疼痛引起的暈厥效果良好,其他原因者可作爲臨時輔助治療。

詳細檢查,明確原因,以便採用相應治療措施。

5.1 暈厥病因病機

暈厥發病原因多由元氣虛弱,病後氣血未復,產後失血過多,每因操勞過度、驟然起立等致使經氣一時紊亂,十二經脈氣血不能上充於頭,陽氣不能通達於四末而致;或因情志異常波動,或因外傷劇烈疼痛,以致經氣逆亂,清竅受擾而突然昏倒。

現代醫學認爲,暈厥主要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組織短暫性缺血、缺氧所致。

5.2 暈厥辨證分型

始則自覺頭暈乏力,眼前昏黑,泛泛欲吐,繼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短時尚能逐漸甦醒。

虛證:素體虛弱,疲勞驚恐而致昏僕,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氣短眼花,汗出,舌淡,脈細緩無力。

實證:素體健壯,偶因外傷、惱怒等致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呼吸急促,牙關緊閉,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5.3 暈厥的治療

5.3.1 刺灸法

治則

蘇厥醒神

處方

水溝 中衝 涌泉 足三裏

方義

水溝居任督交接之處,督脈入腦上巔,取之以接續陰陽經氣,有開竅醒神之功;中衝刺之能調陰陽經氣之逆亂,爲治療昏厥要穴涌泉引氣下行,最能醒神開竅,多用於昏厥之重證;足三裏補氣血而和中,以資氣血之源。

隨證配穴

虛證氣海關元百會,俱灸;實證合谷太沖

操作

毫針刺,虛證補,實證瀉;虛證可灸。

5.3.2 耳針法

選穴

神門 腎上腺皮質下

方法

毫針刺,強刺激,每次留針15~30min。

6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T 203—2001 輸血醫學常用術語[Z].2001-7-2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