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ī shī zī gé kǎo shì dà gāng (jūn shì yī xué 2013nián bǎn )
《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軍事醫學2013年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13年4月3日衛醫考委發〔2013〕6號印發,自2013年起實施。
2 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軍事醫學 2013版)(執業醫師)
2.1 前言
軍隊承擔着保衛國家和平與安全的神聖使命。隨着新世紀、新階段軍隊職能任務的變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軍事鬥爭準備不斷拓展和深化,軍隊醫師必須具備完成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爲核心的多樣化軍事任務衛勤保障的專業素質。軍隊醫師在具有《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前言中對執業醫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之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掌握軍隊衛生工作的基本規律,掌握平戰時軍隊衛勤保障的理論與方法。
2.掌握軍隊衛生防疫工作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3.掌握維護軍人健康和提高軍事作業能力的衛生學保障原則和措施。
4.掌握核、化、生武器傷害的特點和規律,醫學防護、救治原則和措施。
5.具備軍隊衛勤保障的組織指揮、衛生防疫、醫療救治、核化生武器損傷防護等基本技能。
爲充分體現軍隊醫師的職業特殊性,引導軍隊醫師加強軍事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運用,更好地履行神聖使命,根據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第15號《公告》精神和上述要求,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與總後衛生部編寫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軍事醫學)》用於指導專家命題和考生備考。
本大綱自2013年起施行。
2.2 目錄
一、衛生勤務學
二、核、化、生武器損傷防治學
三、軍隊衛生學
四、軍隊流行病學
2.3 衛生勤務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緒論 | 1.概述 | (1)衛生勤務 |
(2)衛勤保障 | ||
(3)衛生勤務學 | ||
2.衛生勤務的組織體系、基本任務和主要工作 | (1)衛生勤務的組織體系 | |
(2)基本任務 | ||
(3)主要工作 | ||
(4)衛生聯勤 | ||
3.多樣化軍事任務特點對衛勤保障的影響和要求 | (1)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對衛勤保障的影響與要求 | |
(2)非戰爭軍事行動對衛勤保障的影響與要求 | ||
二、軍隊衛生防疫 | 1.概述 | (1)工作特點 |
(2)組織體系 | ||
2.衛生防疫工作的任務和內容 | (1)工作任務 | |
(2)工作內容 | ||
3.軍隊衛生防疫工作的組織實施 | (1)基本原則 | |
(2)工作程序 | ||
三、軍人醫療保健 | 1.概述 | (1)組織體制 |
(2)基本任務 | ||
2.部隊醫療工作 | (1)門診工作 | |
(2)收容治療工作 | ||
3.軍人保健工作 | (1)健康檢查與健康觀察 | |
(2)體格檢查 | ||
(4)療養工作 | ||
(5)幹部保健工作 | ||
四、軍隊藥材保障 | 1.概述 | (1)組織體系 |
(2)主要內容 | ||
(3)基本要求 | ||
(2)藥材儲備 | ||
(3)藥材補給 | ||
3.野戰衛生裝備 | (1)特點 | |
(2)分類 | ||
五、衛生戰備 | 1.經常性的衛生戰備工作 | (1)衛生戰備組織 |
(2)衛生戰備制度 | ||
(3)衛生戰備物資 | ||
(4)衛生戰備訓練 | ||
2.臨戰準備時衛生戰備工作 | (1)工作程序和主要內容 | |
(2)工作要求 | ||
3.衛生戰備預案 | (1)預案的種類和內容 | |
(2)預案的制定 | ||
(3)預案的形式 | ||
六、衛生減員 | 1.減員的概念與區分 | (1)總減員 |
(2)戰鬥減員 | ||
(3)非戰鬥減員 | ||
(4)衛生減員 | ||
2.減員分析 | (1)戰傷減員分析 | |
(2)陣亡分析 | ||
(3)疾病減員分析 | ||
3.衛生減員預計 | (1)影響戰鬥減員的因素 | |
(2)常規武器戰傷減員預計 | ||
(3)疾病減員預計 | ||
(4)核、化武器傷減員預計與估算 | ||
七、傷病員醫療後送 | 1.概述 | (1)醫療後送 |
(2)醫療後送體制 | ||
(3)醫療後送體制發展演變 | ||
(4)我軍現行醫療後送體制 | ||
2.傷病員分類 | (1)意義和目的 | |
(2)基本形式 | ||
(3)基本要求和措施 | ||
(4)分類標識 | ||
3.傷病員分級救治 | (1)分級救治 | |
(2)救治種類和範圍 | ||
(3)基本要求 | ||
(4)核化武器傷員分級救治 | ||
4.傷病員後送 | (1)傷病員後送 | |
(2)後送方式 | ||
(3)後送工具 | ||
(4)後送的組織與要求 | ||
5.醫療後送文書 | (1)傷票 | |
(2)野戰病歷 | ||
(3)醫療後送文件袋 | ||
八、衛勤組織指揮 | 1.程序和主要內容 | (1)衛勤組織指揮 |
(2)戰鬥(役)準備階段 | ||
(3)戰鬥(役)實施階段 | ||
(4)戰鬥(役)結束後 | ||
2.衛勤保障計劃 | (1)衛勤保障計劃 | |
(2)主要內容 | ||
(3)形式 | ||
(4)擬訂步驟 | ||
3.衛勤人力物力需要量的預計 | (1)手術力量的預計 | |
(2)衛生運力的計算 | ||
九、步兵連、營衛生勤務 | 1.平時衛生勤務 | (1)組織 |
(2)工作 | ||
2.戰時衛生勤務 | (1)戰(現)場搶救 | |
(2)營救護所 | ||
十、步兵團(旅)、師衛生勤務 | 1.平時衛生勤務 | (1)團(旅)衛生隊的組織與工作 |
2.戰時衛生勤務 | (1)團(旅)救護所的組織與工作 | |
(2)師救護所的組織與工作 | ||
(3)救護所展開、轉移與撤收 | ||
十一、海軍衛勤保障 | 1.海軍艦艇部隊衛勤保障 | (1)特點 |
(2)艦艇出海三階段衛勤保障 | ||
2.海上傷病員醫療救護 | (1)醫療後送的組織體系 | |
(2)艦艇傷員救護 | ||
(3)落水人員救護 | ||
(4)衛生船舶 | ||
十二、空軍衛勤保障 | 1.飛行衛勤保障 | (1)飛行各階段衛勤保障 |
(2)戰時飛行衛勤保障特點和措施 | ||
2.空軍場站戰時衛生勤務 | (1)場站救護所組織與工作 | |
(2)場站救護所的救治範圍 | ||
3.傷病員空運後送 | (1)工作特點 | |
(2)空運後送的組織與工作 | ||
十三、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 | 1.災害醫學救援 | (1)特點、要求 |
(2)組織體制 | ||
(3)主要措施 | ||
2.維和行動衛勤保障 | (1)特點、要求 | |
(2)組織體制 | ||
(3)主要措施 |
2.4 核、化、生武器損傷防治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核物理基礎 | 輻射量及其單位 | (1)放射性活度 |
(2)吸收劑量 | ||
(3)當量劑量 | ||
(4)有效劑量 | ||
(2)染色體畸變 | ||
三、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及其防護 | 1.殺傷因素 | (1)光輻射的致傷特點 |
(2)衝擊波的致傷特點 | ||
(3)早期核輻射的致傷特點 | ||
(4)放射性沾染的致傷特點 | ||
2.傷類 | 核武器爆炸後產生的傷類 | |
3.防護 | (1)瞬時殺傷因素的防護 | |
(2)放射性沾染的防護 | ||
(3)戰時劑量控制限值:戰時γ射線全身外照射控制量(GJB2793-96);放射性落下灰在人體和物體表面沾染程度控制值(WSB44-2001) | ||
四、放射損傷 | 1.急性放射病 | (1)定義、分型、分度、分期 |
(2)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主要臨牀特點 | ||
(3)早期病情分類診斷(GBZ104) | ||
(4)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治療原則、常用的抗放藥 | ||
(5)腸型、腦型放射病臨牀特點 | ||
2.內照射放射損傷 | (1)定義 | |
(3)內照射損傷臨牀特點 | ||
(4)治療原則、常用促排劑 | ||
3.複合傷 | (1)定義與傷情分度 | |
(2)放射覆合傷臨牀特點 | ||
(3)治療原則 | ||
(1)小劑量照射的定義 | ||
(2)常見的遠後效應 | ||
五、放射衛生防護基礎 | 1.概述 | 放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
2.防護標準 | (1)國家標準中的個人劑量限值(GB18871-2002) | |
3.放射衛生防護 | (1)外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 |
(2)內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 ||
醫學應急處理 | (1)對人員的主要防護措施 | |
(2)我國醫療救治體系的分級 | ||
七、化學武器概論 | 1.基本概念 | (1)化學武器的概念和分類 |
(2)化學戰劑的概念和分類 | ||
2.化學武器 | (1)襲擊方式 | |
(2)化學武器的戰鬥狀態及其傷害形式 | ||
(3)致傷特點 | ||
(4)影響因素 | ||
3.化學武器損傷的防護原則 | (1)預防原則和措施 | |
(2)診斷原則和方法 | ||
(3)救治原則和措施 | ||
八、化學戰劑中毒 | 1.神經性毒劑 | |
(3)臨牀表現:中毒表現、臨牀分度 | ||
(4)診斷:診斷依據、膽鹼酯酶活力測定、鑑別診斷 | ||
(5)中毒預防 | ||
(6)急救和治療 | ||
2.糜爛性毒劑 | ||
(2)中毒機制 | ||
(4)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5)中毒預防 | ||
(6)急救和治療 | ||
3.全身中毒性毒劑 | ||
(4)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5)中毒預防 | ||
(6)急救和治療 | ||
4.窒息性毒劑 | ||
(4)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5)中毒預防 | ||
(6)急救和治療 | ||
5.失能性毒劑(畢茲) | (1)概述 | |
(2)毒理作用 | ||
(4)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5)急救和治療 | ||
6.刺激劑 | (1)概述 | |
(3)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4)預防和救治: | ||
1.毒劑防護 | (1)個人防護器材種類 | |
(3)個人防護器材的使用方法 | ||
2.毒劑偵檢 | (1)毒劑偵檢的一般方法 | |
(2)主要偵檢器材 | ||
3.毒劑消除 | ||
(2)常用消毒劑 | ||
1.基本概念 | ||
2.醫學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 | 醫學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 | |
3.分級救治 | 分級救治 | |
十一、生物武器概述 | 1.基本概念 | (1)生物戰劑的概念 |
(2)生物武器的概念 | ||
(3)生物戰的概念 | ||
(4)生物恐怖的概念 | ||
2.分類 | (1)根據軍事效能的分類 | |
3.侵入途徑 | 侵入途徑 | |
4.特點 | (1)危害性 | |
(2)弱點 | ||
5.發展趨勢 | 基因武器的特點 | |
十二、生物武器攻擊的偵檢 | 非儀器偵查方式 | (1)生物武器攻擊時的可疑情況 |
(2)現場調查方法 | ||
(3)標本採集和運送 | ||
十三、生物武器防護 | 1.防護原則 | 防護原則 |
2.物理防護 | (1)個人防護方法 | |
(2)集體防護方法 | ||
3.免疫防護 | (1)接種時機 | |
(2)接種方法 | ||
4.藥物預防 | (1)預防對象 | |
(2)預防原則 | ||
十四、污染區和疫區的劃定與處理 | 1.生物戰劑污染區和疫區的劃定 | (1)污染區的概念 |
2.生物戰劑污染區的處置 | (1)封鎖 | |
(2)隔離 | ||
3.污染區和疫區的洗消 | (1)消毒的原則 | |
十五、生物戰傷亡人員的處理 | 1.一般處理方法 | (1)隔離的類型和措施 |
(2)感染後預防性治療 | ||
2.特殊處理措施 | (1)生物戰傷亡人員的消毒 | |
(2)特殊治療 | ||
(3)傷亡人員污染物的處理 | ||
(4)大量傷員的處理 | ||
十六、生物戰劑各論 | 1.細菌類戰劑 | |
2.立克次體類戰劑 | ||
3.病毒類戰劑 | ||
4.毒素類戰劑 |
2.5 軍隊衛生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緒論 | 基本概念 | (1)軍隊衛生學的定義與任務 |
(2)軍隊衛生監督的目的、意義和任務 | ||
二、軍隊環 境衛生 | ||
2.軍隊給水衛生 | (1)水源衛生偵察 | |
(3)軍隊戰時飲用水衛生標準 | ||
(4)野外水質檢驗與改善 | ||
(5)野戰及特殊條件下給水 | ||
3.陣地、坑道、密閉環境與野營衛生 | (1)戰場屍體處理 | |
(3)野戰宿營衛生 | ||
三、軍隊營養與食品衛生 | ||
(2)軍人膳食營養素供給量標準 | ||
(3)軍人食物定量標準 | ||
(4) 軍人合理膳食 | ||
(3)輻射條件下營養保障 | ||
(4)航空航天營養保障 | ||
(5)航海與潛水營養保障 | ||
4.軍用食品與野戰供膳 | ||
(2)野戰供膳基本要求 | ||
5.軍隊食品安全保障 | (1)戰時食品安全快速檢測 | |
(2)核、化、生條件下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 ||
四、軍隊勞動衛生 | 1.軍事勞動生理與訓練衛生 | (1)軍事體力勞動強度分級 |
(3)軍事作業疲勞判定和預防 | ||
(5)軍事訓練傷及其防護 | ||
(1)寒冷環境對機體影響及防護 | ||
(2)熱環境對機體影響及防護 | ||
(3)高原低氧對機體影響及防護 | ||
3.特殊軍兵作業衛生保障 | (1)坦克兵作業衛生保障 | |
(2)炮兵作業衛生保障 | ||
(4)導彈部隊推進劑作業衛生防護 |
2.6 軍隊流行病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緒論 | 1.軍隊流行病學概念 | 軍隊流行病學概念 |
2.軍隊流行病學研究內容 | (1)部隊常見疾病的分佈特點 | |
(2)部隊重要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 ||
(3)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 ||
(4)疾病預防措施和生物武器的防護 | ||
3.軍隊流行病學發展趨勢 | 未來發展方向 | |
二、部隊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 | 1.預防策略 | (1)部隊疾病預防的特點 |
(2)部隊疾病防制的原則 | ||
(3)預防策略 | ||
(4)部隊災難救援相關疾病的預防特點 | ||
2.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 (1)部隊傳染源的管理 | |
(2)切斷傳播途徑 | ||
(3)戰時傳染病的預防 | ||
3.軍隊衛生流行病學偵察 | (1)定義、目的意義 | |
(2)種類和內容 | ||
(3)方法和要求 | ||
4.軍隊疾病監測 | (1)定義、目的 | |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概述 | 定義、特點、分類和分級 | |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 | ||
3.暴發調查 | (1)定義和目的 | |
(2)適用範圍和條件 | ||
(3)調查方法與步驟 | ||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 1.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 概念、種類和特點 |
2.自然疫源地 | ||
3.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制 | 總體原則和防制措施 | |
4.新發自然疫源性疾病 |
3 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軍事醫學 2013版)(執業助理醫師)
3.1 前言
軍隊承擔着保衛國家和平與安全的神聖使命。隨着新世紀、新階段軍隊職能任務的變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軍事鬥爭準備不斷拓展和深化,軍隊醫師必須具備完成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爲核心的多樣化軍事任務衛勤保障的專業素質。軍隊醫師在具有《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前言中對執業助理醫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之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熟悉軍隊衛生工作的基本規律,掌握平戰時軍隊衛勤保障的理論與方法。
2.掌握軍隊衛生防疫工作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3.掌握維護軍人健康和提高軍事作業能力的衛生學保障原則和措施。
4.掌握核、化、生武器傷害的特點和規律,醫學防護、救治基本原則和措施。
5.具備軍隊衛勤保障的組織指揮、衛生防疫、醫療救治、核化生武器損傷防護等基本技能。
爲充分體現軍隊醫師的職業特殊性,引導軍隊醫師加強軍事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運用,更好地履行神聖使命,根據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第15號《公告》精神和上述要求,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與總後衛生部編寫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軍事醫學)》用於指導專家命題和考生備考。
本大綱自2013年起施行。
3.2 目錄
一、衛生勤務學
二、核、化、生武器損傷防治學
三、軍隊衛生學
四、軍隊流行病學
3.3 衛生勤務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緒論 | 1.概述 | (1)衛生勤務 |
(2)衛勤保障 | ||
(3)衛生勤務學 | ||
2.衛生勤務的組織體系、基本任務和主要工作 | (1)衛生勤務的組織體系 | |
(2)基本任務 | ||
(3)主要工作 | ||
二、軍隊衛生防疫 | 1.衛生防疫工作的任務和內容 | (1)工作任務 |
(2)工作內容 | ||
2.軍隊衛生防疫工作的組織實施 | (1)基本原則 | |
(2)工作程序 | ||
三、軍人醫療保健 | 1.部隊醫療工作 | (1)門診工作 |
(2)收容治療工作 | ||
2.軍人保健工作 | (1)健康檢查與健康觀察 | |
(2)體格檢查 | ||
四、軍隊藥材保障 | ||
(2)藥材儲備 | ||
2.野戰衛生裝備 | (1)特點 | |
(2)分類 | ||
五、衛生戰備 | 1.經常性的衛生戰備工作 | (1)衛生戰備組織 |
(2)衛生戰備制度 | ||
(3)衛生戰備物資 | ||
(4)衛生戰備訓練 | ||
2.臨戰準備時衛生戰備工作 | (1)工作程序和主要內容 | |
(2)工作要求 | ||
3.衛生戰備預案 | (1)預案的種類和內容 | |
(2)預案的形式 | ||
六、衛生減員 | 1.減員的概念與區分 | (1)總減員 |
(2)戰鬥減員 | ||
(3)非戰鬥減員 | ||
(4)衛生減員 | ||
2.減員分析 | (1)戰傷減員分析 | |
(2)陣亡分析 | ||
(3)疾病減員分析 | ||
3.衛生減員預計 | (1)影響戰鬥減員的因素 | |
(2)常規武器戰傷減員預計 | ||
七、傷病員醫療後送 | 1.概述 | (1)醫療後送 |
(2)醫療後送體制 | ||
(3)我軍現行醫療後送體制 | ||
2.傷病員分類 | (1)基本形式 | |
(2)基本要求和措施 | ||
(3)分類標識 | ||
3.傷病員分級救治 | (1)分級救治 | |
(2)救治種類 | ||
(3)基本要求 | ||
4.傷病員後送 | (1)傷員後送 | |
(2)後送方式與工具 | ||
5.醫療後送文書 | (1)傷票 | |
(2)野戰病歷 | ||
(3)醫療後送文件袋 | ||
八、衛勤組織指揮 | 1.程序和主要內容 | (1)衛勤組織指揮 |
(2)戰鬥(役)準備階段 | ||
(3)戰鬥(役)實施階段 | ||
(4)戰鬥(役)結束後 | ||
2.衛勤保障計劃 | (1)衛勤保障計劃 | |
(2)主要內容 | ||
(3)形式 | ||
(4)擬訂步驟 | ||
九、步兵連、營衛生勤務 | 1.平時衛生勤務 | (1)組織 |
(2)工作 | ||
2.戰時衛生勤務 | (1)戰(現)場搶救 | |
(2)營救護所 | ||
十、步兵團、旅、師衛生勤務 | 1.平時衛生勤務 | (1)團(旅)衛生隊的組織與工作 |
2.戰時衛生勤務 | (1)團(旅)救護所的組織與工作 | |
(2)師救護所的組織與工作 | ||
(3)救護所展開、轉移與撤收 | ||
十一、海軍衛勤保障 | 1.海軍艦艇部隊衛勤保障 | (1)特點 |
(2)艦艇出海三階段衛勤保障 | ||
2.海上傷病員醫療救護 | (1)醫療後送的組織體系 | |
(2)艦艇傷員救護 | ||
(3)落水人員救護 | ||
十二、空軍衛勤保障 | 1.飛行衛勤保障 | (1)飛行各階段衛勤保障 |
(2)戰時飛行衛勤保障特點和措施 | ||
2.空軍場站戰時衛生勤務 | (1)場站救護所組織與工作 | |
(2)場站救護所的救治範圍 | ||
十三、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 | 1.災害醫學救援 | (1)特點、要求 |
(2)組織體制 | ||
(3)主要措施 | ||
2.維和行動衛勤保障 | (1)特點、要求 | |
(2)組織體制 | ||
(3)主要措施 |
3.4 核、化、生武器損傷防治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
二、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及其防護 | 1.殺傷因素 | (1)光輻射的致傷特點 | |
(2)衝擊波的致傷特點 | |||
(3)早期核輻射的致傷特點 | |||
(4)放射性沾染的致傷特點 | |||
2.防護 | (1)瞬時殺傷因素的防護 | ||
(2)放射性沾染的防護 | |||
三、放射損傷 | 1.急性放射病 | (1)定義、分型、分度、分期 | |
(2)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主要臨牀特點 | |||
(3)早期病情分類診斷 | |||
(4)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治療原則、常用的抗放藥 | |||
2.內照射放射損傷 | |||
(2)內照射損傷的臨牀特點 | |||
(3)治療原則 | |||
3.複合傷 | (1)定義與傷情分度 | ||
(2)放射覆合傷臨牀特點 | |||
定義 | |||
四、放射衛生防護基礎 | 1.概述 | 放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 |
2.防護標準 | (1)國家標準中的個人劑量限值 | ||
五、核事故 | 醫學應急處理 | (1)對人員的主要防護措施 | |
(2)我國醫療救治體系的分級 | |||
六、化學武器基本概念 | 1.化學武器 | (1)分類 | |
(2)襲擊方式 | |||
(3)化學武器的戰鬥狀態及其傷害形式 | |||
(4)主要致傷特點 | |||
2.化學毒劑傷的醫學防護 | (1)預防原則 | ||
(2)診斷原則 | |||
(3)救治原則 | |||
七、化學戰劑中毒 | 1.神經性毒劑 | (1)臨牀表現:中毒表現、臨牀分度 | |
(2)診斷:診斷依據 | |||
(3)中毒預防 | |||
(4)急救和治療 | |||
2.糜爛性毒劑 | |||
(2)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3)中毒預防 | |||
(4)急救和治療 | |||
3.全身中毒性毒劑 | |||
(2)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3)中毒預防 | |||
(4)中毒急救和治療 | |||
4.窒息性毒劑 | |||
(2)診斷:診斷依據、鑑別診斷 | |||
(3)中毒預防 | |||
(4)中毒急救和治療 | |||
5.失能性毒劑(畢茲) | (1)臨牀表現 | ||
(2)救治原則 | |||
6.刺激劑 | (1)分類 | ||
(2)催淚劑中毒的表現和救治 | |||
(3)噴嚏性毒劑中毒的表現和救治 | |||
1.毒劑防護 | (1)個人防護器材的種類 | ||
(2)個人防護器材的使用方法 | |||
2.毒劑偵檢 | (1)毒劑偵檢的一般方法 | ||
(2)主要偵檢器材 | |||
3.毒劑消除 | |||
(2)常用消毒劑 | |||
九、生物武器概述 | 1.基本概念 | (1)生物戰劑的概念 | |
(2)生物武器的概念 | |||
(3)生物戰的概念 | |||
2.分類 | (1)根據軍事效能的分類 | ||
3.侵入途徑 | 侵入途徑 | ||
4.特點 | (1)危害性 | ||
(2)弱點 | |||
十、生物武器攻擊的偵檢 | 非儀器偵查方式 | (1)生物武器攻擊時的可疑情況 | |
(2)現場調查方法 | |||
(3)標本採集和運送 | |||
十一、生物武器防護 | 1.防護原則 | 防護原則 | |
2.物理防護 | (1)個人防護方法 | ||
(2)集體防護方法 | |||
3.免疫防護 | (1)接種時機 | ||
(2)接種方法 | |||
4.藥物預防 | (1)預防對象 | ||
(2)預防原則 | |||
十二、污染區和疫區的劃定與處理 | 1.生物戰劑污染區和疫區的劃定 | (1)污染區的概念 | |
2.生物戰劑污染區的處置 | (1)封鎖 | ||
(2)隔離 | |||
3.污染區和疫區的洗消 | (1)消毒的原則 | ||
十三、生物戰傷亡人員的處理 | 1.一般處理方法 | (1)隔離的類型和措施 | |
(2)感染後預防性治療 | |||
2.特殊處理措施 | (1)生物戰傷亡人員的消毒 | ||
(2)特殊治療 | |||
(3)傷亡人員污染物的處理 | |||
(4)大量傷員的處理 | |||
十四、生物戰劑各論 | 1.細菌類戰劑 | ||
2.立克次體類戰劑 | |||
3.病毒類戰劑 | |||
4.毒素類戰劑 |
3.5 軍隊衛生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緒論 | 基本概念 | (1)軍隊衛生學的定義與任務 |
(2)軍隊衛生監督的目的、意義和任務 | ||
二、軍隊環境衛生 | ||
2.軍隊給水衛生 | (1)水源衛生偵察 | |
(3)軍隊戰時飲用水衛生標準 | ||
(4)野外水質檢驗與改善 | ||
3.陣地、坑道、密閉環境與野營衛生 | (1)戰場屍體處理 | |
(3)野戰宿營的衛生 | ||
三、軍隊營養與食品衛生 | (1)軍人膳食營養素供給量標準 | |
(2)軍人食物定量標準 | ||
(3) 軍人合理膳食 | ||
(3)輻射條件下營養保障 | ||
4.軍用食品與野戰供膳 | (1)軍用食品分類 | |
(2)野戰供膳基本要求 | ||
5.軍隊食品安全保障 | 核、生、化條件下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 |
四、軍隊勞動衛生 | 1.軍事勞動生理與訓練衛生 | (1)軍事體力勞動強度分級 |
(2)軍事作業疲勞判定和預防 | ||
(4)軍事訓練傷及其預防 | ||
(1)寒冷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及防護 | ||
(2)熱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及防護 | ||
(3)高原低氧對機體的影響及防護 | ||
3.特殊軍兵種作業衛生保障 | (1)坦克兵作業衛生保障 | |
(2)炮兵作業衛生保障 |
3.6 軍隊流行病學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緒論 | 1.軍隊流行病學概念 | 軍隊流行病學概念 |
2.軍隊流行病學研究內容 | (1)部隊常見疾病的分佈特點 | |
(2)部隊重要傳染病的流行規律 | ||
(3)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 ||
(4)疾病預防措施和生物武器的防護 | ||
二、部隊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 | 1.預防策略 | (1)部隊疾病預防的特點 |
(2)部隊疾病防制的原則 | ||
(3)預防策略 | ||
(4)部隊災難救援相關疾病的預防特點 | ||
2.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 (1)部隊傳染源的管理 | |
(2)切斷傳播途徑 | ||
(3)戰時傳染病的預防 | ||
3.軍隊衛生流行病學偵察 | (1)定義、目的意義 | |
(2)種類和內容 | ||
(3)方法和要求 | ||
4.軍隊疾病監測 | ||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概述 | 定義、特點、分類和分級 | |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 | ||
3.暴發調查 | (1)定義和目的 | |
(2)適用範圍和條件 | ||
(3)調查方法與步驟 | ||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 1.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 概念、種類和特點 |
2.自然疫源地 | 概念、要素、類型 | |
3.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制 | 總體原則和防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