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àhè KI12[中國鍼灸學詞典]
3 大赫的別名·陰維
穴位 | 大赫 | ||
---|---|---|---|
漢語拼音 | Dahe | ||
羅馬拼音 | Taho | ||
美國英譯名 | Great Threat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12 | |
日本 | 1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12 | |
富耶氏 | |||
德國 | N12 | ||
英國 | K12 | ||
美國 | Ki12 |
大赫爲經穴名(Dàhè KI12)[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陰維、陰關[3]。屬足少陰腎經。大赫是衝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大爲小之對,赫即顯赫,穴之所在相當於下焦元氣顯赫盛大之處,故名大赫。大赫穴主治肝腎,前陰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女子赤白帶下,陰挺,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泄瀉,少腹痛,陽痿,疝氣,現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療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經痛,性機能障礙,慢性陰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
3.1 大赫穴的別名
陰維(《鍼灸甲乙經》)、陰關(《鍼灸甲乙經》、《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3.2 出處
3.3 穴名解
大爲小之對,赫即顯赫,穴之所在相當於下焦元氣顯赫盛大之處,故名大赫。
大,與小對言。赫,有顯赫盛大之義。此穴在橫骨穴上1寸,爲衝脈、足少陰經之會穴,其穴陽氣盛大,精氣阜聚,爲下焦元陽升起,旺盛之處。又以其穴內臨子宮,婦人妊娠之後,此處突起易顯,因而名之。[4]
3.4 特異性
3.5 所屬部位
下腹[5]
3.6 陰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赫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6]。
大赫穴位於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
大赫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下4寸,旁開0.5寸處(《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另說在臍下3.5寸,旁開0.5寸(《鍼灸甲乙經》);臍下4寸,旁開1寸(《鍼灸大成》);臍下4寸,旁開1.5寸(《鍼灸資生經》)。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的位置
3.7 陰維穴的取法
大赫穴位於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
仰臥位,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處取穴[7]。
3.8 陰維穴穴位解剖
大赫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分佈着肋下神經及髂腹下神經的分支。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分佈。腹腔內相對應的器官爲小腸、乙狀結腸。
3.8.1 層次解剖
3.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支分佈;深層有肋下神經肌支和腹壁下動脈分支分佈。
布有肋下神經及髂腹下神經的分支,並有腹壁下動、靜脈的肌支通過。
3.9 陰維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赫穴有調補肝腎、助熱生陽之功,即龍雷在下,水中發火之意。《內經》:“火太過,曰赫曦。”《詩經》:“赫赫明明”,“赫赫炎炎”,“王赫斯怒”,俱爲隆盛奮發之意。本穴平於中極,爲足少陰脈氣所發,與胞宮精室相應,蘊有赫赫之勢。其所治症,多屬子宮、陰器、局部之虛證。
3.10 陰維穴主治病證
大赫穴主治肝腎,前陰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女子赤白帶下,陰挺,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泄瀉,少腹痛,陽痿,疝氣,現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療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經痛,性機能障礙,慢性陰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
大赫穴主治肝腎、前陰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女子赤白帶下等。
現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療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經痛、性機能障礙、慢性陰道炎、膀胱炎等。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 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有時向上傳至胸腹部,向下放散至會陰部。
3.11.2 灸法
可灸。
3.12 陰維穴的配伍
大赫穴配關元、三陰交,有益元氣,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陰莖疼痛。
大赫穴配命門、中封,有補命門益肝腎的作用,主治遺精,滑精,陽痿。
3.13 文獻摘要
《鍼灸大成》:主虛勞失精,男子陰器結縮。莖中痛,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赤帶。
3.14 陰維穴研究進展
3.14.1 對卵巢功能的調節
據報道,針刺大赫、中極、關元或針刺與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並用,均可引起血漿黃體生成素、卵泡激素的水平發生變化,尤其同時並用變化更爲顯著。如果對上述穴位埋針,則可改善遲發排卵,黃體功能不全或兩者並存障礙。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大赫,配中極、關元穴,對卵巢排卵功能有一定影響。可引起血漿黃體生成素、卵泡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尤其是針刺配合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時變化更明顯。對上述穴位埋針,則可改善遲發排卵、黃體功能不全或兩者並存障礙,從而治療卵巢功能異常。
4 內關的別名·陰維
穴位 | 內關 | ||
---|---|---|---|
漢語拼音 | Neiguan | ||
羅馬拼音 | Neikuan | ||
美國英譯名 | Inner Pas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PC6 | |
日本 | 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MC6 | |
富耶氏 | MC6 | ||
德國 | MH6 | ||
英國 | Cx6 | ||
美國 | EH6 |
內關爲經穴名(Nèiguān PC6)[10]。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厥陰心包經。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一,通陰維脈。內即內側,與外相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內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內關。內關穴主要用於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統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風溼性心臟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神昏,產後血暈,癲癇,狂妄,失眠,健忘,胸脅支滿,肋間神經痛,胃痛,胃腸炎,胃潰瘍,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妊娠惡阻及肘臂攣痛,甲亢,胸悶,胸痛,嘔吐,呃逆,熱病,上肢痹痛,偏癱,眩暈,偏頭痛,怔忡,胸脅痛,咳嗽,氣短,哮喘,癲證,癇證,急驚風,鬱證,目眩,面赤,目赤,脘脹,腹脹,泄瀉,痞塊,便血,中風,熱病無汗,虛勞,中暑,瘧疾,黃疸,腳氣,脫肛,腋下腫,肘臂腕攣痛,舌裂出血,遺精,驚悸,癲狂,癇症,肘臂攣痛,休克,心律不齊,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無脈症,心內,外膜炎,心動過速,心動過緩,血管閉阻性脈管炎,高血壓,胃炎,胃痙攣,腸炎,痢疾,急性膽道疾患,血管性頭痛,多發性神經炎,腦血管病後遺症,手術疼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內關穴爲針麻,鎮痛常用穴之一。
4.1 內關穴的別名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
4.3 穴名解
內即內側,與外相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內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內關。
內,與外對言,有入、中之義,指胸膈之內及前臂之內側。關,關格,有關聯、聯絡之義。內關,病名。本穴位近候脈之“關”,與外關相對,因而名之。《黃帝內經靈樞·終始》:“陰溢爲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胸膈痞塞不通諸病,正爲內關之象,蓋以陰氣閉塞於內,不與外陽協調,致陰氣逆行上犯,而爲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爲“內關”。猶內藏之關隘也。與外關內外相對,且交相聯絡。楊上善曰:“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內,起於別絡,內通心包,入於少陽,故曰內關也。”是指其居於太、少二陰之內,且爲聯絡手厥陰與少陽關要之處也。
4.4 特異性
內關穴合於胃、心、胸部位。
4.5 所屬部位
前臂[11]
4.6 內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12]。
內關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仰掌取穴。
內關穴在前臂的位置
內關穴在前臂的位置
4.7 內關穴的取法
內關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仰掌取穴。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時,顯現兩肌肌腱[13]。伸臂仰掌,於掌後第一橫紋正中大陵直上2寸,當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處取穴。若兩手的一側或雙側摸不到掌長肌肌腱,則以橈側腕屈肌肌腱尺側定位。
4.8 內關穴穴位解剖
內關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雙重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橈側腕屈肌和掌長肌之間入指淺屈肌,在正中神經的尺進入指深屈肌,經前臂屈肌後間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內間膜。以上諸肌除指深屈肌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經的肌支支配。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皮膚→皮下組織→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旋前方肌[14]。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幹及與其伴行的正中動脈經過,並有骨間前神經和骨間前動脈分佈。
布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爲前臂掌側骨間神經;並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爲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通過。
4.9 內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陰維爲病苦心痛”,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心主血脈,心藏神,內關穴又爲心包經絡穴,故可治療心、胸、神志病證。
手厥陰心包經聯絡於手少陽三焦經,故內關穴可治療中焦脾胃病證。
手足厥陰經相交於胸中,“同氣相求”,內關穴通陰維,陰維會期門(肝募穴),故內關穴可平肝潛陽、鎮肝熄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偏頭痛,以及肝風內動、肝火擾心之卒中、偏癱。
內關穴與外關相對應,經氣由此而上,猶如關口;又爲心包經絡穴,別走於手少陽三焦經;又與足厥陰肝經同屬厥陰,易化火生風。故取本穴以治療心臟病、神志病爲主。對心率有雙向性調節作用。
內關穴系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走三焦經,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有安神寧心、鎮痛理氣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脅痛,胃痛,噁心,嘔吐,呃逆,癲狂,癇證,失眠,熱病,煩躁,瘧疾,肘臂攣痛。
4.10 內關穴主治病證
內關穴主要用於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統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風溼性心臟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神昏,產後血暈,癲癇,狂妄,失眠,健忘,胸脅支滿,肋間神經痛,胃痛,胃腸炎,胃潰瘍,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妊娠惡阻及肘臂攣痛,甲亢,胸悶,胸痛,嘔吐,呃逆,熱病,上肢痹痛,偏癱,眩暈,偏頭痛,怔忡,胸脅痛,咳嗽,氣短,哮喘,癲證,癇證,急驚風,鬱證,目眩,面赤,目赤,脘脹,腹脹,泄瀉,痞塊,便血,中風,熱病無汗,虛勞,中暑,瘧疾,黃疸,腳氣,脫肛,腋下腫,肘臂腕攣痛,舌裂出血,遺精,驚悸,癲狂,癇症,肘臂攣痛,休克,心律不齊,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無脈症,心內,外膜炎,心動過速,心動過緩,血管閉阻性脈管炎,高血壓,胃炎,胃痙攣,腸炎,痢疾,急性膽道疾患,血管性頭痛,多發性神經炎,腦血管病後遺症,手術疼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內關穴爲針麻,鎮痛常用穴之一。
內關穴主要用於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統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風溼性心臟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神昏、產後血暈、癲癇、狂妄、失眠、健忘、胸脅支滿、肋間神經痛、胃痛、胃腸炎、胃潰瘍、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妊娠惡阻及肘臂攣痛、甲亢等。
內關穴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胸痛、胃痛、嘔吐、呃逆、癲癇、熱病、上肢痹痛、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
內關穴主治心痛,心悸,怔忡,胸脅痛,咳嗽,氣短,哮喘,胸悶;失眠,健忘,癲證,癇證,急驚風,鬱證;偏頭痛,眩暈,目眩,面赤,目赤;胃痛,脘脹,嘔吐,呃逆,腹脹,泄瀉,痞塊,便血;中風,偏癱;熱病無汗,虛勞,中暑,瘧疾,黃疸,腳氣,脫肛,腋下腫,肘臂腕攣痛,舌裂出血,遺精等。
內關穴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脅痛,癲狂,癇症,瘧疾,肘臂攣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齊,心絞痛,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無脈症等。
1.循環系統疾病:風溼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心內、外膜炎,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血管閉阻性脈管炎,無脈症,高血壓;
2.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腸炎,痢疾,急性膽道疾患;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癔病,失眠,血管性頭痛,多發性神經炎,腦血管病後遺症以及手術疼痛,膈肌痙攣,休克;
5. 爲針麻、鎮痛常用穴之一。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深刺可透外關,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4.11.2 灸法
可灸。
4.12 內關穴的配伍
內關配足三裏、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內關配三陰交、合谷,有益氣行血,化瘀通絡的作用,主治心氣不足之心絞痛。
4.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心繫實則心痛,虛則爲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鍼灸甲乙經》: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實則心暴痛,虛則煩心,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心憺憺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凡心實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鍼灸大成》: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女脅痛心痛,結胸裏急難當,傷寒不解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鍼灸大成》: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鍼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飲食,目閉不開久矣,六脈仍有如無……針內關二穴,目即開,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調理而愈。
《玉龍歌》:腹中氣塊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八法有名陰維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4.14 內關穴研究進展
4.14.1 循經感傳研究中的發現
在循經感傳研究中發現,在內關附近的心包經線路上施加機械壓迫,可使針刺內關對病竈性心肌炎患者心電圖T波變化的改善作用顯著減弱或完全消失。
4.14.2 穴位結構研究中的發現
在穴位結構研究中發現,內關穴區肌梭密集;針感感受器以肌梭爲主。
4.14.3 抑制肱二頭肌反射性肌電
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電針家兔內關,對傷害性刺激引起的肱二頭肌反射性肌電有明顯抑制作用。
4.14.4 鍼灸作用機制的研究中的發現
①用苯腎上腺素造成家兔實驗性心動過緩,電針內關可使發病率顯著降低,自然恢復時間明顯縮短。
②用毒毛旋花子素G造成狗實驗性Ⅱ度房室傳導阻滯,電針內關或阿托品、維生素C、蒸餾水穴注,均可使心率即時增快,心律轉爲規則,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消失。
③用垂體後葉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電針內關組可比對照組明顯縮短心動過緩與心電圖波形損害的自然恢復時間,並能顯著減輕波形損害程度。
④用結紮冠狀動脈前降支第三分支根部的方法造成狗心肌梗死,電針內關可使心外膜心電圖ST段升高總和(>- ST)明顯降低,ST段升高超過2mV的總數(N-ST)明顯減少;以 N-BT染色法顯示,心肌梗死的範圍縮小;以酸性復紅甲基綠和HE染色法顯示,心肌壞死程度有所減輕。
⑤針刺正常人內關,不論心率或心縮間期,均無明顯變化;而針刺冠心病患者內關,可使心率顯著減慢,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調整皮質醇。
⑥電針正常人內關、合谷、足三裏等穴,並不影響血清澱粉酶,而針治急性胰腺炎時,卻可使患者血清澱粉酶迅速下降。
4.14.5 針刺內關穴的鎮痛作用
針刺內關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已用於甲狀腺切除術、扁桃體摘除術、乳癌根治術、胃大部切除術、闌尾切除術、巨脾切除術的針麻。對牽拉反應也有抑制作用。
針刺內關穴對大腦皮質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皮質內臟痛,從而作爲針麻常用穴。
4.14.6 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
4.14.7 降低血清澱粉酶
電針正常人內關、合谷、足三裏等穴,並不影響血清澱粉酶,而針治急性胰腺炎時,卻可使患者血清澱粉酶迅速下降。
4.14.8 調整心律
對血壓有雙向調整作用;對心率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能使冠心病、風溼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顯改善。
據報道針刺內關穴,可使減慢的心率明顯別快,使之恢復正常,對心律失常者,其調整作用極其明顯,如竇性心動過速者常於針後3~5分鐘,心率可由150~200次/分減至70~80次/分。針刺內關、對各種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療效。
針刺正常人內關,不論心率或心縮間期,均無明顯變化;而針刺冠心病患者內關,可使心率顯著減慢,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調整皮質醇。
4.14.9 治療冠心病
針刺內關,可使冠心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血漿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血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伴有心電圖和臨牀症狀的改善。
4.14.10 調整心臟功能
內關穴對心臟功能的調整作用十分明顯,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強,收縮時間間期縮短,血中皮質醇水平趨向正常,從而改善心臟功能。
在實驗性急性心肌缺血損傷時,電針雙側內關,能降低心率和總外周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每搏做功和平均動脈血壓,並能糾正急性心肌損傷時的低心排出量及高外周阻力的血液動力學紊亂,改善心臟的泵血功能。
4.14.11 治療休克
動物實驗表明,針刺家兔“內關”,對失血性休克模型有明顯的升壓作用,並可改善心泵的功能。
4.14.12 治療嘔吐
4.14.13 治療急腹痛
針刺內關穴治療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起效的時間最短者2~3分鐘,長者30分鐘。
4.14.14 預防休克
據報道搶救過敏性休克,有顯著療效。對預防過敏性休克的發生有一定作用。
4.14.15 治療癔病
4.14.16 治療高脂血症
用激光照射內關穴治療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針刺內關穴對高血脂有調節作用,對冠心病、高血脂者可明顯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
4.14.17 調整胃腸功能
針刺內關穴能抑制胃酸分泌,調節胃腸運動,解除胃痙攣,調節唾液澱粉酶的活性。
4.14.18 排除食道、賁門痙攣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3.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3-94.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2-283.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7.
-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1.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0.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2-283.
- ^ [1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