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onicerae and Forsythiae Powd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onicerae and Forsythiae Antiphlogistic Powd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inqiao pow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銀翹散同名方劑約有3首,常用者爲《溫病條辨》方,其組成爲連翹10g、銀花10g、桔梗6g、薄荷6g、淡竹葉4g、生甘草5g、荊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蘆根10g,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溫病初起表熱證。本方現代廣泛用於治療多種急性發熱性疾病的初起階段,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肺炎、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腮腺炎等屬衛分風熱證候者。[1]
4 銀翹散的藥典標準
4.1 品名
Yinqiao San
4.2 處方
金銀花100g、連翹100g、桔梗60g、薄荷60g、淡豆豉50g、淡竹葉40g、牛蒡子60g、荊芥40g、蘆根100g、甘草40g
4.3 製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4.4 性狀
本品爲棕黃色的粉末,氣特異,味微甘而涼。
4.5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花粉粒類球形,直徑約至76μm,外壁有刺狀雕紋,具三個萌發孔(金銀花)。內果皮纖維上下層縱橫交錯,纖維短梭形(連翹)。聯結乳管直徑14~25μm,含淡黃色細顆粒狀物(桔梗)。非腺毛,多碎斷,完整者1~8細胞,常彎曲,直徑10~43μm,壁厚,微具疣狀突起(薄荷)。下表皮的長細胞與短細胞交替排列或數個相連,垂周壁薄,波狀彎曲,可見氣孔,保衛細胞啞鈴形,副衛細胞近圓三角形(淡竹葉)。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於黃色的中果皮薄壁細胞中,含晶細胞界限不明顯(牛蒡子)。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荊芥)。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甘草)。
(2)取本品1.3g,加甲醇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金銀花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綠原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在紫外光(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取本品4g,加水80ml,煎煮30分鐘,濾過,濾液用乙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併乙酸乙酯液,蒸乾,殘渣加30%乙醇5ml使溶解,通過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柱(內徑爲1cm,柱高爲24cm),用30%乙醇50ml洗脫,棄去洗脫液,再用稀乙醇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濃縮至幹,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連翹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連翹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冰醋酸(17:2: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4.6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B)。
4.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D)測定。
4.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甲醇-水(35:65)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280nm。理論板數按牛蒡苷峯計算應不低於2500。
4.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牛蒡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50%甲醇製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
4.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適量,混勻,取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5kHz) 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4.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牛蒡子以牛蒡苷(C27H34O11)計,不得少於3.7mg。
4.8 功能與主治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寒,發熱頭痛,口乾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4.9 用法與用量
4.10 規格
每袋裝6g
4.11 貯藏
密閉,防潮。
4.12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第三增補本
5 銀翹散的中藥部頒標準
5.1 拼音名
Yinqiao San
5.2 標準編號
WS3-B-0409-90
5.3 處方
金銀花 100g 連翹 100g 桔梗 60g 薄荷 60g 淡豆鼓 50g 淡竹葉 40g 牛蒡子 60g 荊芥 40g 蘆根 100g 甘草 40g
5.4 製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5.5 性狀
本品爲棕黃色的粉末;氣特異,味微甘而涼。
5.6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花粉粒類圓球形,直徑約至76μm,外壁有 刺狀雕紋,具三個萌發孔。內果皮纖維上下層縱橫交錯,纖維短梭形。聯結乳管直徑14 ~25μm,含淡黃色顆粒狀物。非腺毛,多碎斷,完整者 1~8 細胞,稍彎曲,直徑10 ~43μm,疣狀突起較細密。氣孔多存在於近葉脈兩側的下表皮上,保衛細胞啞鈴狀。 內果皮組織碎片含草酸鈣方晶及淡棕色物質。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纖維束 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5.7 檢查
5.8 功能與主治
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寒,發熱頭痛,口乾咳嗽,咽 喉疼痛,小便短赤。
5.9 用法與用量
5.10 規格
每包裝 6g
5.11 貯藏
密閉,防潮。
6 銀翹散藥品說明書
6.1 藥品類型
6.2 藥品名稱
6.3 藥品漢語拼音
Yinqiao San
6.4 成份
金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豆豉、淡竹葉、牛蒡子、荊芥、蘆根、甘草
6.5 性狀
銀翹散爲棕黃色的粉末,氣特異,味微甘而涼。
6.6 銀翹散的功能主治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口乾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6.7 規格
每包裝6克
6.8 用法用量
6.9 注意事項
1.忌菸、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3.風寒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爲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
4.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三天後症狀無改善,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症狀如胸悶、心悸等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就診。
6.小兒、年老體弱者、孕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6.10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6.11 備註
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7 《溫病條辨》卷一方之銀翹散
銀翹散適用於大多數傳染性疾病初期,而其抗病原微生物的範圍幾乎涵蓋了大多數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足見該方劑的科學性;同時該方劑的各藥物大多具有增強和調節免疫功能、抗炎、抗過敏、抗氧化作用,這對於早期消除傳染病的炎症大有益處;更可貴的是從方劑的各味藥分析,該方劑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強心、改善微循環作用,而其適應證中流腦,特別是暴發型流腦、中毒型菌痢、重型麻疹、乙腦等早期均有發生感染性休克之可能,並可產生DIC向不可逆發展,該方劑的心血管作用恰恰擊中此一環節。但是對暴發型流腦、中毒性痢疾、乙腦,單憑此藥難以取得滿意療效,尚需要配合現代醫學抗休克治療、降顱壓治療以及有效抗生素治療等爲宜。[2]
7.1 方名
7.2 別名
本方改爲丸劑,名“銀翹解毒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改爲片劑,名“銀翹解毒片”(見《中國藥典》一部);本方改爲膏劑,名“銀翹解毒膏”(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7.3 組成
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3]。
金銀花、連翹各一兩,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錢,竹葉、荊芥穗各四錢,豆豉、甘草各五錢[4]。
連翹15g、銀花15g、苦桔梗6g、薄荷6g、竹葉4g、生甘草5g、荊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5]
連翹10g、銀花10g、桔梗6g、薄荷6g、淡竹葉4g、生甘草5g、荊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蘆根10g
7.4 功效主治
《溫病條辨》卷一之銀翹散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溫病初起表熱證。症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銀翹散治溫病範圍的各種疾病,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頭炎等屬外感溫邪,有肺衛症者。
銀翹散功能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7.5 用法用量
上爲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爲末,每服六錢,鮮葦根煎湯,香氣大出即取服。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上爲散。每服6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2時1服,日3服,夜1服;輕者3時1服,日2服,夜1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共杵爲散,18g裝袋泡服,重者2小時1服,每日3服,每夜1服,輕者3小時1服,每日2服,每夜1服。
注意:臨牀使用銀翹散時應注意煎服方法,因方中多爲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6]。
7.6 方解
溫病初起,邪在衛分,衛氣被鬱,開合失司,則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風熱上犯以致咽痛咳嗽;溫邪易傷津液,故口渴,舌尖紅;邪在衛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當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綜合前人治溫之法,以重用金銀花、連翹爲君,既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作用,又有芳香闢穢的功效,在透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溫熱病邪多夾濁之氣的特點。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助君藥發散表邪,透熱外出,此兩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與大辛涼藥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爲臣藥。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同爲佐藥。甘草既可調和諸藥、護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是屬佐使之用。
銀翹散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辛涼透表;薄荷、荊芥、豆豉辛散表邪,透熱外出;桔梗、牛蒡、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結;竹葉、葦根甘涼清熱,生津止渴。方中清熱解毒藥物與辛散表邪藥物相配伍,共濟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7.7 運用
銀翹散是治療多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初期包括熱性感冒等疾病的一首常用方劑。凡發病後出現以發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爲主要臨牀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進行治療。
7.7.1 加減法
若胸膈悶者,可加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溼,闢穢去濁;若口渴甚者,可加天花粉、知母生津止渴;若熱毒較重而咽喉腫痛者,可加玄蔘、馬勃解毒利咽;若咳嗽較重者,可加杏仁、桑葉利肺止咳。。
若胸膈悶者,加藿香3錢,鬱金3錢,護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蔘;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3錢,側柏炭3錢,梔子炭3錢;咳者,加杏仁利肺氣;2-3日病猶在肺,熱漸入裏,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若胸悶加藿香、鬱金;渴甚加天花粉;項腫咽痛加馬勃、玄蔘;衄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咳者加杏仁。
7.7.2 使用禁忌
銀翹散爲辛涼平劑,雖可廣泛用於多種急性發熱性疾病的初起階段,但由於許多急性發熱性傳染病的病勢重、變化快,其初起階段容易誤診爲普通感冒,所以當出現高熱、頭身疼痛較重、咽痛、口渴、脈數時,應該先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7]
7.8 現代適應證
銀翹散常用於流行性感冒(流感)、急性扁桃體炎、麻疹初起,以及“乙腦”、“流腦”、腮腺炎等初起病屬衛分證候者。[8]
近代也用銀翹散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支氣管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乙型腦炎初起而見風熱表證者。
7.8.1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致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進入呼吸道首先反覆繁殖複製,導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纖毛脫落,晚期則有廣泛的上皮細胞壞死及出血滲出物;肺間質也可有水腫及細胞浸潤,肺泡內可有肺透明膜形成。若繼發細菌感染則基底層細胞亦受一定程度損害,由於感染可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咽痛、四肢肌肉痠痛等症狀。
風熱感冒:用銀翹散粗末治療風熱感冒1150例,凡感受風溫溼熱,溫疫,冬溫等邪氣所引起的病,症見微惡風寒,發熱,自汗,頭痛,口渴或不渴而咳,脈浮數,舌苔白,屬風熱型者,均可用本方治療,一般一劑後熱度降低,2-4天可全愈,平均2.7天。
7.8.2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是由於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通過口及鼻黏膜侵入人體,大量增殖後進入血循環引起病毒血癥,隨之經血循環至全身各器官,但以侵犯腮腺等唾液腺爲主,並可侵犯睾丸、神經系統等其他器官,所侵犯的器官出現非化膿性炎症病變,組織充血水腫,腺體細胞發生混濁腫脹或壞死以及炎性細胞浸潤,從而出現受侵犯的相應組織器官的症狀及體徵。臨牀常以雙腮腫大、發熱爲主要症狀,並發腦炎時可有神經系統症狀。
7.8.3 乙腦
乙腦是由乙腦病毒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給人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乙腦病毒經皮膚進入血循環,再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在神經細胞內複製繁殖,從而引起神經元的病變、壞死,噬神經細胞現象,特異性地動員被激活的炎性細胞,從而造成大腦皮質及深層灰質等廣泛性損害,同時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損傷可造成腦組織的嚴重損傷,炎症劇烈時可引起小血管壞死、栓塞、出血、腦水腫及小竈性壞死性軟化竈。臨牀主要表現爲持續發熱、驚厥、意識障礙。
7.8.4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經呼吸道及個別密切接觸者傳播的一種傳染病。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及局部淋巴結,在此處繁殖,同時少量病毒入血形成全身性病毒血癥。之後病毒在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活躍複製後,大量病毒在此人血引起全身廣泛損害,麻疹病毒直接侵入T淋巴細胞並釋放抑制性細胞因子,在麻疹病程中及以後一過性的免疫抑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細胞免疫損傷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由於病毒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又可繼發細菌感染,全身淋巴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真皮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漿滲出,紅細胞相對增多而形成麻疹淡紅色斑丘疹,疹退後,表皮細胞壞死、角化形成脫屑,肺間質發炎形成巨細胞性肺炎,腦脊髓初期可有充血、水腫,少數後期形成脫髓鞘改變,形成亞急性硬化全腦炎。免疫反應可造成真皮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皮膚黏膜出疹性損傷,也可造成肺間質損傷及腦的損傷而致麻疹性腦炎。臨牀主要表現爲發熱、皮疹、口腔黏膜Koplik斑。
麻疹初期:用本方加減治療55例麻疹,平均退熱時間爲7.0土0.24天,而用一般藥物治療的101例爲8.41士0.22天。本方不僅退熱快,且能使透疹過程順利,其他症狀的緩解消失也較快。
7.8.5 流腦
流腦也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由腦膜炎雙球菌經呼吸道傳入人體,然後形成敗血症,侵犯腦膜爲主,也可通過血腦屏障,損傷腦實質,普通型者主要病理改變爲腦膜出血、滲出,腦水腫,嚴重時腦小血管栓塞或狹窄,在腦內形成軟化竈;暴發型者產生微循環障礙,常以感染性休克爲主要表現,並可發生DIC,腦型者以腦水腫及意識障礙爲主要表現;混合型者具備上述兩型的共同表現,此型流腦病死率高。普通型多表現爲發熱、噁心嘔吐、頭痛、抽搐及意識障礙。
7.8.6 小兒肺炎
用本方加減治療小兒肺炎25例,均於3-5天內痊癒。其中2天內退熱者17例,4天內退熱者8例;溼羅音於3天內消失者9例,5天內消失者16例;X線胸透者12例,病竈均在5天內消失。作者認爲本方對屢用抗菌素治療效果不好的肺炎有一定療效。
7.8.7 溫病範圍的各種疾病
運用銀翹散治療溫病範圍的各種疾病的初起約100多例(其中包括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頭炎等),其初期共同症狀有發熱,頭痛,咳嗽,鼻塞流涕或口乾,咽痛等,屬外感溼邪,邪在肺衛者,用本方治療,均取得滿意效果。
7.9 藥理作用
實驗研究:體外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並有解熱、抗炎、抗過敏作用,尚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能力
7.9.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該方劑9味藥中有7味具有較強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藥連翹所含連翹酚、連翹脂苷A、脂苷B及連翹種子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色鏈球菌、卡他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豬霍亂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腸炎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多型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鼠疫桿菌、人型結核桿菌、霍亂弧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奇異變形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對許蘭毛癬菌、堇色毛癬菌、星形奴卡菌等10餘種真菌及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僅如此,連翹還有抗內毒素作用,改善小鼠內毒素血癥。銀花除對上述絕大部分細菌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外,對變形鏈球菌、淋球菌、腦膜炎雙球菌、銅綠假單胞桿菌、鉤端螺旋體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孤兒病毒、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艾柯病毒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臣藥薄荷除對上述部分細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外,對白色葡萄球菌、支氣管包特菌、黃細球菌、蠟樣芽孢桿菌、藤黃八疊球菌、枯草桿菌、乙型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等有抗菌作用,薄荷還有抗真菌作用,對白色念珠菌、青黴菌屬、曲黴菌屬等真菌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劑對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孤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薄荷油還有驅蛔蟲作用。牛蒡子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猩紅熱有特效;牛蒡苷元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荊芥不僅對上述大部分細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還有明顯抑制流感病毒A3的作用。淡豆豉所含大豆苷對單純皰疹病毒型Ⅰ、Ⅱ型、柯薩奇病毒B3,脊髓灰質炎病毒Ⅰ型,水皰口炎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均有直接殺傷作用。甘草對上述部分細菌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對幽門螺旋桿菌、陰道滴蟲、阿米巴原蟲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HIV、肝炎病毒、水皰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強,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有殺蟲作用。從上述抗病原微生物譜分析,銀翹散所含各味中藥除對一般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有效外,其抗病原微生物譜幾乎函蓋了所有傳染性疾病的各種病原微生物。這與其適應證(大多爲傳染病)是緊密呼應的。[9]
7.9.2 解熱、鎮痛、鎮靜作用
君藥連翹、銀花複方注射液對多種致熱原所致發熱有顯著的致熱作用,金銀花也具有一定的解熱作用。薄荷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而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功能,從而起到解熱作用。荊芥穗和竹葉同樣具有解熱、鎮痛、鎮靜作用,甘草解熱作用已如前述,主要通過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使皮質激素分泌增多,亦即甘草本身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從而發揮解熱抗炎作用。各味藥的解熱作用位點各不相同,而互相補充加強。
7.9.3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藥連翹通過抑制炎症早期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強炎症屏障的形成,從而具有顯著的抑制炎性滲出、水腫作用。銀翹具有同樣的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滲出、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臣藥薄荷含有的8種“兒茶萘酚酸”和荊芥穗中的苯並呋喃丙烯酸,通過強大的抑制3α-類固醇脫氫酶作用而促使更多的氫化可的松產生,從而起到強力抗炎作用。佐藥苦桔梗有很強的抗炎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滲出、水腫以及肉芽組織增生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竹葉提取物有顯著降低脂質過氧化物、升高SOD和GHS-Px活力的作用,其所含黃酮類化合物有較強的清除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的作用,因此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損傷作用。而甘草的抗炎作用主要是抑制PGE2作用及減少內源性PGE2的生成,從而有保泰松或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同時甘草次酸及甘草酸能抑制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纖溶酶系統的活化,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等炎症的Ⅰ、Ⅱ、Ⅲ期均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對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均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因此可以說該方劑抗炎作用的機理是多方面的。同時連翹、甘草還具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
7.9.4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君藥連翹組成的複方注射液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心輸出量和回心血量,穩定血壓,對低排血容量、高外阻力型內毒素休克可以糾正。臣藥薄荷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但對心臟有抑制作用。荊芥可減慢心率,代償性使肌心收縮力增強,並有強大的抗凝血酶作用。淡豆豉所含大豆總黃酮有顯著的擴張冠脈、增加心肌營養性血容量的作用,大豆苷元則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此外,大豆皁苷還能防治內毒素所致大鼠DIC時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的降低和FDP的增高,抑制凝血酶所致DIC時腎小球纖維凝塊的形成,抑制纖維蛋白原向纖維蛋白的轉化,總苷和皁苷Ⅰ、Ⅱ還能促進纖維活化,大豆皁苷通過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而發揮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桔梗可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冠脈阻力,增加冠脈血流,同時擴張外周血管,具有降血壓作用,劑量過大則抑制心房收縮力;荊芥穗中提取的橙皮苷有抑制過氧化酶的作用,從而使自由基產生減少,自由基與血管內皮細胞嚴重損傷、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血栓形成和血管痙攣密切相關;同時對多種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其所含異甘草素及黃酮組分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比阿司匹林作用強大17.7倍。甘草有降脂和抗動脈硬化作用。牛蒡子有鈣離子拮抗劑樣活性,從而在消除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防止血栓形成等方面發揮作用。
銀翹散所治暴發型流腦、麻疹、中毒型菌痢、重型乙腦等早期均有向休克、DIC發展的嚴重傾向,早期投入該藥可能抑制這些疾病向不可逆方向發展。
7.9.5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金銀花能提高炎性細胞及外周血WBC吞噬功能,增加血清溶菌酶活性,從而可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臣藥牛蒡子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使淋巴細胞轉化率和ANAE陽性率顯著提高,可明顯增加抗體生成細胞的形成,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荊芥穗50%甲醇提取物有中等強度的抗補體作用。甘草及其成分對免疫功能的作用比較複雜,甘草多糖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及單核細胞功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酸二銨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次酸鈉可升高淋巴細胞比率;甘草Lx能降低抗原情報量,減少抗體生成,可防治青黴素類過敏性休克;甘草甜素還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β-甘草次酸是人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同時甘草還有解毒能力,其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可減少毒物吸收,改善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調節功能,提高機體對毒物的耐受能力;提高肝細胞色素P-450含量,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
7.9.6 參考資料
實驗研究證實,本方能促進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能直接作用於熱敏神經元,從而使正常動物體溫下降,提示本方爲一中樞性解熱藥。
①解熱作用《中醫雜誌》(1986;3:29):對2·4-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發熱,本方有強而迅速的解熱作用。注射發熱劑後,對照鼠體溫於30分鐘內上升 1℃以上,2小時才逐漸恢復正常,而灌取銀翹散袋泡劑10g/kg後,可完全抑制大鼠的發熱反應,整個實驗期間大鼠體溫均保持於正常狀態。銀翹解毒片在倍量時也有一定解熱效果。
②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中醫雜誌》(1986;3:219):小鼠實驗表明,本方不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對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對肝、脾、胸腺重量也無明顯影響,但對腹腔巨噬細胞對雞紅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細胞內消化能力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強非特異性吞噬功能。對以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膚遲髮型超敏反應,本方無論是煎劑、片劑及袋泡劑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對於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膚被動過敏反應,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髮型超敏反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僅具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
7.10 各家論述
1.《溫病條辨》:本方謹遵《黃帝內經素問》“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裏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2.《成方便讀》:銀翹散,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3.《方劑學》: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於肺,所以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薰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泄肺,使熱清毒解。吳氏宗《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爲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具芳香闢穢解毒之功;臣藥有二,即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闢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於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製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於本方後有“衄者,去荊芥、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爲是。至於用法中“香氣大出,即取服,匆過煮。”此說實爲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7.11 歌訣
8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之銀翹散
8.1 方名
8.2 組成
雙花4錢,連翹4錢,荊芥2錢,杏仁2錢,麥冬2錢,犀角2錢,菊花2錢,玄蔘3錢,蘆根3錢,黃芩3錢,生地3錢,薄荷1錢,甘草1錢半。
8.3 功效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之銀翹散具有辛涼解熱之功效。
8.4 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之銀翹散主治溫熱病,感冒發熱,口渴,頭疼,身痛,喉痛,乾嘔及小兒麻疹初期等。
8.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蘆根湯送下。
8.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8.7 用藥禁忌
忌辛辣。
9 《鎬京直指》卷二方之銀翹散
9.1 方名
9.2 組成
連翹3錢,銀花3錢,粘子3錢,荊芥2錢,蟬蛻錢半,薄荷1錢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錢,廣鬱金2錢,淡豆豉2錢。
9.3 主治
《鎬京直指》卷二之銀翹散主治春溫。發熱頭痛,口渴,右脈浮數過左。
9.4 用法用量
口服。
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0 參考資料
- ^ [1]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2]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0.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3.
-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7.
-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8.
- ^ [7]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8]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8-19.
- ^ [9]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