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陰市 | ||
---|---|---|---|
漢語拼音 | Yinshi | ||
羅馬拼音 | Yinshih | ||
美國英譯名 | Fair in Shad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33 | |
日本 | 3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33 | |
富耶氏 | |||
德國 | M33 | ||
英國 | S33 | ||
美國 | St33 |
陰市爲經穴名(Yīnshì ST33)[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陰鼎[4]。屬足陽明胃經。陰爲陽之對,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爲寒溼所聚,故名陰市。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腿膝痠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水腫,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腿膝麻痹痠痛,屈伸不利,小腹脹痛,疝氣,腿膝痿痹,腳氣,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心痛,腦血管病後遺症,消渴,糖尿病等。
6 穴名解
陰爲陽之對,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爲寒溼所聚,故名陰市。
《說文》:“陰,暗也。”與陽相對[5]。陰,指人體的前陰部。市,爲芾(fú)之誤。上古遮蔽陰部的短裳謂之芾。陰市者,遮蔽陰部,今皆以陰市爲“陰芾”,傳抄訛誤,由來已久矣。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風溼、陰溼等諸陰寒疾患,猶治諸陰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陰市”之義也。揣本穴性能,屬陽經,爲陽爲熱,富於火力,故能消散陰翳,故別名又稱“陰鼎”。鼎,爐竈也。
8 陰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陰市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7][8]。
陰市位於股前區,髕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側緣。正坐或仰臥取穴。
陰市位於大腿前外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距髕底外側端3寸處。一說陰市“當伏兔下行二寸,臨膝取之”(《備急千金要方》)。
、
陰市穴的位置
10 穴位解剖
陰市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股外側肌。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爲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佈處。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富有脂肪組織。大腿的闊筋膜堅韌緻密,上方附於腹股溝韌帶及髂嵴。髂嵴前緣的縱行纖維特別發達,增厚呈帶狀,稱髂脛束。其上1/3分爲兩層,夾有闊筋膜張肌,向下止於脛骨外側髁。所以行鍼時,髂脛束有抵抗感。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同伏兔穴。
12 主治病症
陰市穴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腿膝痠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水腫,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腿膝麻痹痠痛,屈伸不利,小腹脹痛,疝氣,腿膝痿痹,腳氣,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心痛,腦血管病後遺症,消渴,糖尿病等。
陰市穴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
陰市主治股、膝、腹等疾患:如腿膝痠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腹脹、水腫、腰痛、消渴、心痛等。
1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9.
-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