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名
穴名 腧穴的名稱。《千金要方》:“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穴名近於木者屬肝;穴名近於神者屬心;穴名近於金玉者屬肺;穴名近於水者屬腎。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屬。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神之所出入;穴名舍宅者,神之所安;穴名臺者,神所遊觀。穴名所主,皆有所況,以推百方,度事皆然。”說明腧
-
《鍼灸集成》:[卷四]任脈流注及孔穴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穴名)至咽喉(承漿穴)屬陰脈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銅人)○任即妊也所謂生養之源女子之主(入門)(頤前)承漿一穴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脣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頷下)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膺上)天突一穴一名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捲上]經絡第二
下肘中。(盡處爲肘。)循臂內上骨下廉。(肘以下爲臂。)入寸口。(關前動脈爲寸口。)上魚。循魚際。(掌骨之前。大指之後。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其間穴名。)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止。經別篇又云。上出缺盆。循喉嚨。)其支者。從腕後(臂骨盡處爲腕。)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從腕後列缺穴。交手陽明經。以
-
淺談穴名釋義在《經絡腧穴學》教學中的作用
作等內容作爲重點。但就某個腧穴而言,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爲何該穴稱該名,此名又有何含義。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說明腧穴的名稱都有一定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恰當掌握腧穴名稱的含義,對加深理解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刺灸注意以及腧穴與中醫理論的聯繫等各
-
古醫籍輯“海”
爲血海指肝臟。《素問·五臟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行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經穴名。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 3.氣海:指膻中,又名上氣海,是宗氣匯聚發源之處。《靈樞·海論》曰:“膻中者爲氣之海
-
鍼灸學基礎知識
a內容提要:本書是一本針炙學方面的科普知識性讀物。全書共分7章:第1章緒論,簡介我國古代針炙成就,現代針炙發展,針炙在國外和世界衛生組織審定採納的以穴名漢字、漢語拼音穴名、英文字母編號三要素爲基礎的國際標準針炙穴名及其推廣應用。第2章針炙基礎理論,包括臟腑、經絡、病因、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第3章穴
-
《跌損妙方》:穴名藥名
《靈樞·經脈》篇言穴名甚詳,徐氏、滑氏皆有歌訣。滑氏《十四經發揮》圖與注益明編間取新奇,出《靈》、《素》之外未知何本。瀕湖李氏《本草綱目》一千六百餘種,備矣,異名同物,一一註明,其有未收者,散見編內,仍根據原本加載俟考。以下方藥計分七門。《跌損妙方》明異遠真人公元1368-1644年
-
穴名代號
穴名代號 用縮序號的方法作爲經絡腧穴的代稱。一般以縮號的經名加上穴位的序號來表示。各國對經穴的排列次序略有出入。爲此,我國受世界衛生組織的委託,制定了《鍼灸經穴標準化方案》,以求統一。作者:
-
中都
中都 ①經穴名。出《鍼灸甲乙經》。別名中郄、太陰。屬足厥陰肝經。足厥陰之郄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及大隱靜脈。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少腹痛,遺精,泄痢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②經外穴名。八邪穴之一
-
《外臺祕要》:[卷第十九]炙香港腳穴名
陽陵泉(二穴在膝外側骨下宛宛陷中是也)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骨絕頭陷中又云一尺是也)風市(二穴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鍼灸經無風市二穴此處恐是環銚風市疑其別名未詳所出)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是也)陽輔(二穴在絕骨前半寸少下是也徐雲明堂無絕骨名有陽輔二穴在膝蓋下外側三寸傍廉骨當小指
-
《醫宗金鑑》:[外科卷下骨度尺寸]手三陽經總穴名
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厲 溫溜 下廉 上兼 三裏 曲池肘□ 五里 臂臑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無名指端,行三陽之中: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
-
《普濟方·鍼灸》:[卷三針灸門]穴名同異
殊天鼎天頂之字有異。丹田初非石門。禾亦非和。陽蹺實爲申脈。本非跗陽。陰蹺實爲照海。本非交信。肩之名。扁骨見於外臺。懸鐘之名。絕骨童子之名。前關見於千金注如此者衆。可不審處而鍼灸耶。苟不審處。則差之毫釐。有尋丈之謬矣。爰舉其略。以示世醫。俾之謹於灸穴也。《普濟方·鍼灸》明·永樂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
《鍼灸資生經》:[鍼灸資生經第二]穴名同異
石門。和(明堂上經誤作和字。)亦非禾。陽蹺實爲申脈。本非跗陽。陰蹺實爲照海。本非交信。肩之名扁骨。見於外臺。懸鐘之名絕骨。童子之名前關。見於千金注。如此者衆。可不審處而鍼灸耶。苟不審處。則差之毫釐。有尋丈之謬矣。於是舉其略以示世醫。俾之謹於求穴雲。《鍼灸資生經》南宋·嘉定十二年王執中公元1220年
-
《醫宗金鑑》:[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足三陰經總穴名
條文: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里 陰廉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凡十穴,左右同起
-
《醫宗金鑑》:[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足三陽經總穴名
條文: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溪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虛 三裏 犢鼻 梁丘 陰市 伏兔 髀關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竅陰 俠溪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鐘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
《醫宗金鑑》:[外科卷下骨度尺寸]手三陰經總穴名
條文: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中衝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門 曲澤 天泉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內側端三陰之下:少衝 少府 神門 陰□ 通
-
鬼眼
鬼眼 ①經外穴名。又名鬼哭、四鬼哭。約位於少商穴和隱白穴處。共4穴。《鍼灸大成》:“鬼眼四穴,在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歧縫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主治癲癇,精神病,暈厥等。艾炷灸3-7壯。 ②經外穴別名。即腳眼。見《醫學入門》。參見腰眼條。 ③經
-
《鍼灸大成》:[卷七]穴同名異類
(《聚英》)一穴二名∶後頂∶一名交衝。強間∶一名大羽。竅陰∶一名枕骨。腦戶∶一名合顱。曲鬢∶一名曲發。腦空∶一名顳。顱囟∶一名顱息。聽宮∶一名多所聞。脈∶一名資脈。素∶一名面正。水溝∶一名人中。承漿∶一名懸漿。廉泉∶一名舌本。風府∶一名舌本。上星∶一名神堂。絲竹空∶一名目。睛明∶一名淚孔。巨∶一名
-
《醫學指歸》:[附]穴同名異類
一穴二名後頂(一名交衝)強間(一名大羽)竅陰(一名枕骨)腦戶(一名合顱)曲鬢(一名曲發)腦空(一名顳)顱囟(一名顱息)聽宮(一名多所聞)脈(一名資脈)素(一名面正)水溝(一名人中)承漿(一名懸漿)廉泉(一名舌本)風府(一名舌本)上星(一名神堂)絲竹空(一名目)睛明(一名淚孔)巨(一名巨)肩井(一名
-
下都
下都 經外穴名。八邪穴之一。《奇效良方》:“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後岐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作者:
-
腸遺
腸遺 經外穴名。《千金要方》:“大便不通,灸挾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並有注謂:“一雲二寸半。”近代多以中極穴旁開2.5寸定位。本穴《腧穴學概論》名腸道。作者:
-
耳上
耳上 ①經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兒暴癇者,……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自取其指也。”《經外奇穴圖譜》列作奇穴,名耳上,定位在耳尖直上三橫指。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②經外穴別名。見《類經圖翼》。即耳上髮際。
-
曲池
曲池 ①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陽澤、鬼臣、鬼腿。屬手陽明大腸經。合(土)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並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通過。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
-
下巨虛
下巨虛 經穴名。《靈樞·本輸》名巨虛下廉。《素問·氣府論》名下廉。《千金要方》名下巨虛。別名下林、足下廉。屬足陽明胃經,小腸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或於足三裏下6寸取穴(《鍼灸甲乙經》);另說“在上廉上二寸”(《外臺祕要》);“在豐隆上三寸”(《循經考穴編
-
五虎
五虎 經外穴名。《醫經小學》:“五虎四穴次指背,二節尖上七壯宜。”所述位置不詳。《奇效良方》定在手指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即在食指、無名指背側,當第二、三節骨關節橫紋之中點處,握拳取穴。而《類經圖翼》則定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據此則在食指、無名指背側的掌骨小頭高點處。近世文
-
掖門
掖門 ①經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千金翼方》作腋門。在腋中線上,腋窩下1寸處。主治諸風驚妄,呃逆,狐臭,瘰癧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②經穴別名。即液門。見該條。作者:
-
岐伯灸
岐伯灸 經外穴名。《太平聖惠方》:“岐伯灸膀胱氣攻衝兩脅下,臍下鳴,陰卵入腹,灸臍下六寸,兩旁各一寸六分(《神應針》作一寸),各三七壯。”《鍼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名爲“臍下六一”;《經外奇穴圖譜》名岐伯灸。作者:
-
中矩
中矩 經外穴名。別名垂矩。《醫心方》:“中矩,一名垂矩。在頤下骨裏曲骨中,此一穴,出華佗傳也。主中風舌強不能語,及舌乾燥。”《經外奇穴圖譜》定位於口腔下頜骨內側,口底與齒齦粘膜移行部之中線處。作者:
-
玉門頭
玉門頭 經外穴名。別名女陰縫。《千金要方》治諸橫邪癲狂鍼灸圖訣:“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經外奇穴圖譜》定位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陰蒂頭是穴。主治婦人陰瘡,癲狂。針3分,艾條灸3至7分鐘。”作者:
-
百蟲窠
百蟲窠 ①經外穴名。出《鍼灸大成》。別名血郄。在大腿內側,當血海穴直上1寸處。主治風疹,溼疹,皮膚瘙癢症等皮膚疾患。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②經穴別名。出《鍼灸大全》。即血海。見該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