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

中藥材 滋陰降火 補虛藥 中藥學 養胃生津 補氣藥 根及根莖類

1 拼音

xī yáng shēn

2 英文參考

Aralia quinquefolia[朗道漢英字典]

Panax quinquefolium[朗道漢英字典]

American ginse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anax quinquefolium 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merican ginse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西洋參原植物及藥材

西洋參

西洋參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爲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m L. 的乾燥[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american ginseng(《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洋蔘、西參、花旗參。

7 來源及產地

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quinquefolium L.的根。主產美國、加拿大及法國。原產於北美;我國亦有栽培。

8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圓柱形,高約25cm。掌狀5 出複葉,通常3~4枚,輪生於莖端,小葉片廣卵形至倒卵形,長4~9cm,寬2.5~5cm,先端突尖。傘形花序;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較葉柄梢長或近於等長;萼片綠色,鐘形,先端5齒裂;花瓣5,綠白色。漿果扁圓形,成對狀,熟時鮮紅色。花期7月,果熟期9月。

西洋參根肉質,紡錘形。莖圓柱形,表面具縱條紋或略具角棱。掌狀複葉,邊緣具不規則粗鋸齒。傘形花序,小花多數,綠白色,矩圓形,漿果,扁圓形,鮮紅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

9 西洋參種子繁殖

8月至9月爲種子成熟期,分批採收紅色果實,搓去果肉,洗淨,將種子與砂按1∶3的比例混勻放入箱內,保持溼潤,埋於地下,每兩週檢查一次,並上下播動,以調劑水分,待種子裂口後即可播種。秋播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畦面平整後播種,點播行株距約8×3cm,每公頃用砂藏的種子約112kg,播種後畦面覆蓋麥秸或稻草約8-10cm,保持土壤溼潤。幼苗出土前搭棚遮光,搭高棚的棚高兩三米。矮棚方法規格人蔘相似。幼苗出土後掛側簾,以防陽光輻射。大面積栽參,參棚的面積最好不超過1.3ha。每年拔草2-3次,適時澆水,雨季防止積水。在土壤肥力較差的地區,每年應追施2-3次較稀的腐熟餅肥水或複合化肥

西洋參喜溫暖溼潤環境,需搭棚遮光,透光度20-25%,適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疏鬆、肥活的砂質壤土及腐殖質壤土。前作物玉米小麥高粱和穀子等爲好。

10 西洋參病蟲害

病蟲害有黑斑病、疫病、立枯病、鏽腐病、菌核病、根腐病;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

11 採製

選取生長3~6年的根,於秋季挖來,除去分技及須尾,曬乾;也有撞去外皮,硫磺薰之,曬乾

12 性狀

主根圓柱形或長紡錘形,長2~6cm,直徑0.5~1.1cm,無蘆頭、支根與鬚根,未去皮者表面淡棕黃色或類白色,去皮者色白,有密集的細橫紋,頂端紋更密集而呈環狀;折斷面平坦,淡黃白色,有暗色形成層環,並散有多數紅棕色樹脂管。質輕。氣微香,微甜苦。

13 性味

甘、微苦,涼。

味甘、苦,性寒。

14 功能主治

功在補肺陰,降虛火養胃生津。主治肺虛久咳咯血熱病傷陰咽乾口渴

具有養陰、清火、生津功能。主治陰虛發熱咳嗽咳血虛火牙痛口渴少津等症。

15 用法用量

煎服:2.4~6g。

16 使用注意

忌鐵器及火炒。

17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多種人蔘皁苷(皁苷水解後產物主要是人蔘二醇、並有人蔘三醇及齊墩果酸)。還含西洋參苷(Quinquenoside) R1、絞股藍苷(Gypenoside)Ⅺ、ⅩⅦ假人蔘皁苷F11以及揮發油樹脂等。油中含β-金合歡烯、辛醇等。還含人蔘炔三醇、鐮葉芹醇、雙磷脂甘油磷脂酰膽鹼齊墩果酸胡蘿蔔苷等。

西洋參根含多種皁甙,總皁甙含量7%左右,尚含少量的揮發油單糖雙糖和多種氨基酸等。

人蔘皁甙Ro、Rb1、Rb2、Rc、Rd、Re、Rg1以及假人蔘皁甙F1(pseudoginsenosideF11),尚含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8種氨基酸

18 藥理作用

西洋參及其皁苷可抗驚厥、抗心律失常、抗疲勞、耐缺氧、促進免疫功能等。動物試驗對大腦有鎮靜作用,對延腦的呼吸中樞則有中度的興奮作用人蔘皁苷可增強心肌耐缺氧能力,保護心血系統人蔘皁苷有促性腺激素,促進動物生長作用

19 西洋參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

西洋參

Xiyangshen

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

19.2 來源

本品爲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 folium L.的乾燥根。均系栽培品,秋季採挖,洗淨,曬乾或低溫乾燥

19.3 性狀

本品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2cm,直徑0.8~2cm。表面淺黃褐色或黃白色,可見橫向環紋和線形皮孔狀突起,並有細密淺縱皺紋和鬚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數條側根,多已折斷。有的上端有根莖(蘆頭),環節明顯,莖痕(蘆碗)圓形或半圓形,具不定根(芋)或已折斷。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淺黃白色,略顯粉性,皮部可見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形成層環紋棕黃色,木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徽而特異,味微苦、甘。

19.4 鑑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加熱迴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併正丁醇提取液,用水洗滌2次,每次10ml,分取正丁醇液,蒸乾,殘渣甲醇4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西洋參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再取擬人蔘皁苷F11對照品、人蔘皁苷Rb1對照品、人蔘皁苷Re對照品、人蔘皁苷Rg1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2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六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時的下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19.5 檢查

水分不得過13.0%(附錄ⅨH第一法)。

19.5.1 灰分

不得過5. 0%(附錄ⅨK)。

19.5.2 人蔘

人蔘照藥材lg,照[鑑別]項下對照藥溶液製備的方法製成對照藥溶液。熙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鑑別]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和上述對照藥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5~10℃放置12小時的下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不得顯與對照藥材完全相一致的斑點。

19.5.3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

照鉛、鎘、砷、汞、銅測定法(附錄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萬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X A)測定,用70%乙醇溶劑,不得少於30.0%。

19.7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爲流動相A,以0.1%磷酸溶液爲流動相B,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爲203nm;柱溫40℃。理論板數按人蔘皁苷Rb]峯計算應不低於5000。

時間(分鐘)流動相A(%)流動相B(%)
0~2519→2081→80
25~6020→4080→60
60~9040→5560→45
90~10055→6045→4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人蔘皁苷Rg1對照品、人蔘皁苷Re對照品、人蔘皁苷Rb1對照品適星,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人蔘皁苷Rg10.1mg、人蔘皁昔Re0.4mg、人蔘皁苷Rbl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l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飽和的正丁醇5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加熱迴流提取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水飽和正丁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置蒸發皿中,蒸乾,殘渣加50%甲醇適量使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人蔘皁苷Rgl(C42H72014)、人蔘皁苷Re(C48H82O8)和人蔘皁苷Rbl(C54H92023)的總量不得少於2.0%。

19.8 西洋參飲片

19.8.1 炮製

去蘆,潤透,切薄片乾燥或用時搗碎。

本品呈長圓形或類圓形薄片。外表皮淺黃褐色。切面淡黃白至黃白色,形成層環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近形成層環處較多而明顯,木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微而特異,味微苦、甘。

19.8.2 浸出物

藥材,不得少於25.0%。

19.8.3 鑑別、檢查、含量測定

藥材

19.8.4 性味歸經

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

19.8.5 功能與主治

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熱消渴,口燥咽乾

19.8.6 用法與用量

3~6g,另煎兌服。

19.8.7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19.8.8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密閉,防蛀。

19.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