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Xiáxī GB43[中國鍼灸學詞典]
xiáx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俠溪 | ||
---|---|---|---|
漢語拼音 | Xiaxi | ||
羅馬拼音 | Hsiahsi | ||
美國英譯名 | Chivalrous Brook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43 | |
日本 | 4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43 | |
富耶氏 | VB43 | ||
德國 | G43 | ||
英國 | G43 | ||
美國 | GB43 |
俠溪爲經穴名(Xiáxī GB43)[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俠溪是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五行屬水[2]。俠通“夾”,溪即溝溪,此穴在第四、五趾的夾縫間,如處溝溪,故名俠溪。俠溪穴主治頭胸、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頜痛,外眥紅腫,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頰腫,腋下腫,胸脅痛,瘰癧,乳癰,氣喘,咳逆,瘧疾,偏風,狂疾,足背紅腫,五趾拘急,趾隙溼爛,足心發熱,四肢浮腫,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熱病,脅肋疼痛,眩暈,胸脅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現代又用俠溪穴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咯血,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下肢麻痹,脅肋痛,寒熱,目外眥痛,頰頷腫,足背腫痛,足趾痙攣,坐骨神經痛,腦卒中,腋淋巴結炎,咳血等。
5 穴名解
俠通“夾”,溪即溝溪,此穴在第四、五趾的夾縫間,如處溝溪,故名俠溪。
俠,通挾、夾。溪,同溪,有山澗、小川之義。穴屬膽經之滎穴,居足背第4、第5趾間的趾縫端之凹陷中,如谷俠兩旁,形似溪澗,故名俠溪。[3]
7 所屬部位
趾間[4]
8 俠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俠溪穴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俠溪穴位於足背外側,當第四、五趾骨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
俠溪穴位於足背部,第四、五趾縫間,趾蹼緣上0.5寸處[5]。
俠溪穴在趾間的位置
俠溪穴在趾間的位置
9 俠溪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在第四、五趾縫間,當趾蹼緣的上方紋頭處取穴。
俠溪穴位於足背外側,當第四、五趾骨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
10 俠溪穴穴位解剖
俠溪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第四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中間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膚的結構疏鬆。趾靜脈歸流於足背靜脈弓,經足背靜脈網,外側則流向小隱靜脈。骨間背側肌位於跖骨間隙內,每條肌都起始於相鄰兩個跖骨的側面。第四骨間背側肌繞過足第四趾第一節趾骨的外側,部分移行趾背腱膜。骨間肌由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趾的趾長、短伸肌腱與第五趾的趾長伸肌腱之間→第四與第五趾的近節骨底之間。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2 俠溪穴主治病證
俠溪穴主治頭胸、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頜痛,外眥紅腫,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頰腫,腋下腫,胸脅痛,瘰癧,乳癰,氣喘,咳逆,瘧疾,偏風,狂疾,足背紅腫,五趾拘急,趾隙溼爛,足心發熱,四肢浮腫,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熱病,脅肋疼痛,眩暈,胸脅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現代又用俠溪穴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咯血,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下肢麻痹,脅肋痛,寒熱,目外眥痛,頰頷腫,足背腫痛,足趾痙攣,坐骨神經痛,腦卒中,腋淋巴結炎,咳血等。
俠溪穴主治頭胸、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頜痛、外眥紅腫、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頰腫、腋下腫、胸脅痛、瘰癧、乳癰、氣喘、咳逆、瘧疾、偏風、狂疾、足背紅腫、五趾拘急、趾隙溼爛、足心發熱、四肢浮腫等。
俠溪穴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熱病、脅肋疼痛、乳癰。
俠溪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頰腫;胸脅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熱病,乳癰。
現代又多用俠溪穴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咯血、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下肢麻痹等。
俠溪穴主治脅肋痛,寒熱,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外眥痛,頰頷腫,足背腫痛,足趾痙攣;以及高血壓,乳腺炎等。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痛,頭眩,兩頷痛,寒逆泣出,耳鳴聾,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胸脅支滿,寒如風吹狀,俠溪主之。狂疾,俠溪主之。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4.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