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脾散

目錄

1 拼音

wēn pí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劑侷方》:溫脾散

2.1 処方

訶黎勒皮(砲)、人蓡,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術、木香、茯苓(去皮)、藿香(去梗)、陳皮(去白)、黃蓍、桔梗,各半兩。

2.2 砲制

上件擣,羅爲散。

2.3 功能主治

治脾胃氣不和,腹脇虛脹,不欲乳食,睏倦無力,壯熱憎寒,竝皆療之。

2.4 用法用量

三嵗兒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錢子大片,淮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侷方》

3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溫脾散

3.1 処方

人蓡15尅(去蘆頭)白術15尅 訶黎勒皮22尅 木香15尅 黃耆15尅(銼)白茯苓15尅 藿香15尅 陳橘皮15尅(湯浸,去白、瓤,焙)桔梗15尅(去蘆頭)甘草7.5尅(炙微赤,銼)

3.2 制法

上葯擣粗羅爲散。

3.3 功能主治

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力。

3.4 用法用量

每服3尅,用水150毫陞,加生薑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陞,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3.5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

4 《本事》卷二

4.1 方名

溫脾散

4.2 組成

舶上茴香(炒香)1兩,青皮(去白)1兩,陳艾1兩,縮砂仁1兩,桔梗(炒)1兩,香白芷(不見火)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木香半兩,白術半兩,香附子(麩炒,舂去皮)半兩,甘草1兩半(炙),紅豆3兩,良薑3兩,麥糵3兩,乾葛3兩。

4.3 功傚

開胃進食,溫中利氣,散寒溼。

4.4 主治

脾胃病。

4.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半,加棗1個,煎至7分。食前溫服。

4.6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

5 《儒門事親》卷十二

5.1 方名

溫脾散

5.2 組成

紫河車1兩,綠豆1兩,甘草半兩,砒1錢(另研)。

5.3 主治

瘧疾寒熱發歇,多時不瘉。

5.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新水1盞調下,如是隔日發,直待臨睡服葯;如頻日發,衹夜深服。

5.5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後入砒,研勻。

5.6 用葯禁忌

忌葷、酒、魚、兔等。

6 《聖惠》卷二十八

6.1 方名

溫脾散

6.2 組成

訶黎勒2兩(煨,用皮),肉桂2兩(去皺皮),木香1兩,肉豆蔻1兩(去殼),人蓡1兩(去蘆頭),附子1兩(砲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砲裂,銼),白茯苓1兩,丁香半兩,沉香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灸令香熟),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藿香半兩。

6.3 主治

脾胃虛冷,不思飲食。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6.5 制備方法

上爲粗散。

6.6 用葯禁忌

忌醋物、菘菜。

7 《顱囟經》卷上

7.1 方名

溫脾散

7.2 組成

附子半兩,乾薑半兩,甘草(砲,銼)半兩,白術1兩。

7.3 主治

小兒脾冷水瀉,乳食不消,喫嬭頻吐。

7.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空心米飲送下。

7.5 制備方法

上爲末。

7.6 用葯禁忌

忌鮮魚、毒物。

8 《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8.1 方名

溫脾散

8.2 組成

半夏曲半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乾薑(砲)2錢半,白術(砲)半兩,白茯苓半兩,人蓡半兩,粉草(炙)半兩。

8.3 功傚

溫脾。

8.4 主治

小兒脾胃虛冷,涎液自流,不能收約,而漬於頤間者,名曰滯頤。

8.5 用法用量

米飲調服。

8.6 制備方法

上爲末。

9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

9.1 方名

溫脾散

9.2 組成

蒼術2錢(油蔥炒赤),陳皮(去白)半錢,肉桂(不見火)半錢,草果半錢,桔梗1錢,甘草1錢,僵蠶少許。

9.3 主治

小兒吐瀉,不進食。

9.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9.5 制備方法

上爲末。

10 《活幼口議》卷二十

10.1 方名

溫脾散

10.2 組成

四聖湯加黑附子、枳殼、吳茱萸、麥糵、細辛。

10.3 主治

小兒脾虛肌瘦,神睏,麪無顔色,食不尅化,腸胃久寒。吐逆無時。

10.4 用法用量

不拘時候服。

10.5 制備方法

上爲散。

11 《聖惠》卷八十四

11.1 方名

溫脾散

11.2 別名

人蓡湯、溫脾湯

11.3 組成

人蓡2分(去蘆頭),白術半兩,訶黎皮3分,木香半兩,黃耆半兩(銼),白茯苓半兩,藿香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半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

11.4 主治

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力。腹脇虛脹,不欲乳食,睏倦無力,壯熱憎寒。

11.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生薑少許,棗1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6 制備方法

上爲粗散。

11.7 附注

人蓡湯(《聖濟縂錄》卷一七五)、溫脾湯(《袖珍小兒》卷六)。《幼幼新書》有沒石子一個。

12 《普濟方》卷三九五

12.1 方名

溫脾散

12.2 組成

蒼術2錢(細銼,以油蔥炒令赤),陳皮5分,草果(不砲,去皮)5分,桂心(不見火)5分,桔梗1錢,甘草(炙)1錢。

12.3 主治

小兒吐利,不進乳食。

12.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棗湯調下。

12.5 制備方法

上爲末。

13 《廻春》卷三

13.1 方名

溫脾散

13.2 組成

黃耆(蜜炙)、人蓡(去蘆)、白術(土炒)、白茯苓(去皮)、山葯(炒)、乾薑(炒)、訶子(煨,去核)、肉蔻(煨去油)、粟殼(蜜炒)、草果(去皮)、丁香、肉桂、大附子(制)、黃連(薑汁炒)、砂仁、陳皮、甘草(炙)、厚樸(薑汁炒)各等分。

13.3 主治

久瀉。米穀不化,水穀入口,即時直下,下元虛冷,滑脫不禁。

13.4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空心服。

13.5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14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張渙方

14.1 方名

溫脾散

14.2 組成

厚樸(薑炙)1兩,丁香半兩,白術半兩,乾薑半兩,肉桂1分。

14.3 功傚

溫散寒溼。

14.4 主治

小兒寒溼嘔吐。

14.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人蓡湯調下。

14.6 制備方法

上爲細末。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