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經穴名·溫溜
穴位 | 溫溜 | ||
---|---|---|---|
漢語拼音 | Wenliu | ||
羅馬拼音 | Wenliu | ||
美國英譯名 | Warm Stagnant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7 | |
日本 | 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7 | |
富耶氏 | GI7 | ||
德國 | DI7 | ||
英國 | Li7 | ||
美國 | LI7 |
溫溜爲經穴名(Wēnliū LI7)[1][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蛇頭、逆注、地頭、通注、池頭、溫留。屬手陽明大腸經。溫溜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溫即溫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主治寒熱頭痛,頭風,眩暈,面腫,面癱,腮腺炎,口腔炎,脣乾,流涎,舌炎,齒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肩背痠痛,疔瘡,吐舌,腹脹,腸鳴,腹痛,鼻衄,肩臂痠痛,肩背痠痛,頸項強痛,狂言,狂走,癲疾,乳癰,疔瘡,勞瘵,氣喘等。
4.1 別名
逆注(《鍼灸甲乙經》)、蛇頭(《鍼灸甲乙經》)、地頭[3]、通注、池頭、溫留。
4.2 出處
《鍼灸甲乙經》:溫溜,一名逆注,一名蛇頭,手陽明郄穴,在腕後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4.3 特異性
4.4 穴名解
溫即溫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
《廣韻》:“溫,暖也”。溜,通流,水流貌。經脈之氣至此穴如溫水而溜過,故名溫溜。別名蛇頭,一名逆注。若握拳視此穴處肌肉(橈側腕伸肌)隆起如蛇頭,頭向下,經脈由此而上。
4.5 所屬部位
前臂[4]
4.6 溫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屈肘,溫溜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5]。
溫溜位於前臂背面,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距陽溪穴5寸處(《醫學入門》)[6]。
另說溫溜“在腕後,少士五寸,大士六寸”(《鍼灸甲乙經》);“在腕後五寸六寸間,動脈中”(《太平聖惠方》)。
溫溜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
溫溜穴的位置
4.7 取法
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
快速取穴:先確定陽溪(手掌側放,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有一凹陷處即是)和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的位置,兩穴連線的中點處即是[8]。
4.8 穴位解剖
溫溜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有橈動脈肌支,頭靜脈。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深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還有頭靜脈經過。針入皮膚,在頭靜脈的後方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進橈側腕長伸肌腱,達橈側腕短伸肌腱,直抵橈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後側皮神經和頭靜脈分佈,深層有骨間後神經和動脈分佈。
4.9 溫溜穴的功效與作用
溫溜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主治頭痛,面腫,咽喉疼痛,腸鳴,腹痛,肘臂痠痛。
溫溜有溫熱散通之力,治肘臂寒痛、寒厥頭痛等一切寒溼濡滯之症。
4.10 主治病症
溫溜主治寒熱頭痛,頭風,眩暈,面腫,面癱,腮腺炎,口腔炎,脣乾,流涎,舌炎,齒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肩背痠痛,疔瘡,吐舌,腹脹,腸鳴,腹痛,鼻衄,肩臂痠痛,肩背痠痛,頸項強痛,狂言,狂走,癲疾,乳癰,疔瘡,勞瘵,氣喘等。
溫溜主治頭痛、面腫、咽喉腫痛、肩背痠痛、疔瘡、吐舌、腸鳴腹痛。
溫溜主要用於頭面五官及腸胃等疾患:如寒熱頭痛、面腫、面癱、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齒痛、咽喉腫痛、鼻衄、腸鳴腹痛、腹瀉及肩臂痠痛、癲疾、疔瘡等。
溫溜主治頭痛,面腫,項強,口舌咽喉腫痛,口眼喎斜,腸鳴腹痛,肩臂痠痛,疔瘡等。
溫溜主治頭風,頭痛,眩暈,面腫,脣乾,流涎,齒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腹脹,腹痛,腸鳴;勞瘵,氣喘;狂言,狂走,癲疾;肩背痠痛,頸項強痛;乳癰,疔瘡。
溫溜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向手部放散。
4.11.2 灸法
可灸。
4.12 配伍
溫溜配足三裏、上巨虛,有調理腸腑,行氣止痛作用,治腸鳴,腹瀉,腹痛。
4.13 特效按摩
4.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溫溜主之。瘧,面赤腫,溫溜主之。腸鳴而痛,溫溜主之。口齒痛,溫溜主之。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溫溜主之。狂僕,溫溜主之。喉痹不能言,溫溜與曲池主之。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4.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82.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7.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