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mastoid process(人體部位名)[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astoideum[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wáng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1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經穴名·完骨
穴位 | 完骨 | ||
---|---|---|---|
漢語拼音 | Wangu | ||
羅馬拼音 | Wanku | ||
美國英譯名 | Last Bon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12 | |
日本 | 12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17 | |
富耶氏 | |||
德國 | G12 | ||
英國 | G12 | ||
美國 | GB12 |
完骨爲經穴名(Wángǔ GB12)[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屬足少陽膽經。完骨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完骨即顳骨乳突,此穴在耳後顳骨乳突下緣,故名完骨。完骨穴主治頭項、五官、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鳴,耳聾,耳後痛,口僻,牙車急,面頰腫,齒痛,喉痹,癭氣,癲疾,狂症,煩心,中風不語,足緩不收,小便黃赤,頭痛,頸項強痛,口喎,瘧疾,癲癇,頰腫,口噤不開,失眠,項強,咽喉腫痛,口眼喎斜,現代又多用完骨穴治療血管性頭痛,中耳炎,乳突炎,齒齦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腮腺炎,失語症,枕小神經痛,缺血性中風,椎動脈型頸椎病,緊張性頭痛,頸椎勞損,失語,口脣肌肉萎縮,牙痛等。
5.1 出處
5.2 穴名解
完,有堅好之義。全而整也,又事功完成,守備完固皆是也。骨,爲肉之核。《黃帝內經靈樞·骨度》:“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張介賓注:“耳後高骨曰完骨。”完骨,古代解剖名,即今之顳骨乳突。耳後起骨如城廓之完備,拱衛腦府,中藏神系,通於耳目,故名完骨。穴當其處,骨穴同名。在人身,頭骨爲腦之宮城,最宜高堅完固。穴在耳後高骨後緣。相法稱此處爲壽臺骨,其處高堅,僅次於強間,當頭側外衛之要衝,最須堅固,故名之“完骨”。[3]
5.3 特異性
5.4 所屬部位
後頭[4]
5.5 完骨穴的定位
完骨穴位於耳後顳骨乳突後下方凹陷處,與風府穴相平(《鍼灸甲乙經》)[6]。
完骨穴在後頭的位置
完骨穴在後頭的位置
5.6 完骨穴的取法
5.7 完骨穴穴位解剖
完骨穴下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止點)。皮膚由頸叢的耳大神經分佈。在皮下組織內,耳大神經與耳後動、靜脈伴行。枕額肌起於枕骨上項線外側和乳突的上部,止於帽狀腱膜的後緣,拉牽帽膜狀腱。由面神經的耳後支支配。
5.7.1 層次解剖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和耳後動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頸神經叢肌支和枕動脈分佈。
5.8 完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現代研究認爲完骨穴是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的要穴之一,具有醒腦開竅、散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能[10]。
完骨穴系膽與膀胱經之會穴,有疏風活絡、清熱明目作用,治口喎面腫、頭項搖、牙車急、齒齲、目眩及癲疾、頭風等症。
5.9 完骨穴主治病證
完骨穴主治頭項、五官、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鳴,耳聾,耳後痛,口僻,牙車急,面頰腫,齒痛,喉痹,癭氣,癲疾,狂症,煩心,中風不語,足緩不收,小便黃赤,頭痛,頸項強痛,口喎,瘧疾,癲癇,頰腫,口噤不開,失眠,項強,咽喉腫痛,口眼喎斜,現代又多用完骨穴治療血管性頭痛,中耳炎,乳突炎,齒齦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腮腺炎,失語症,枕小神經痛,缺血性中風,椎動脈型頸椎病,緊張性頭痛,頸椎勞損,失語,口脣肌肉萎縮,牙痛等。
完骨穴主治頭項、五官、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鳴、耳聾、耳後痛、口僻、牙車急、面頰腫、齒痛、喉痹、癭氣、癲疾、狂症、煩心、中風不語、足緩不收、小便黃赤等。
完骨穴主治頭痛,齒痛,頰腫,口喎,口噤不開;頸項強痛;失眠,癲癇,瘧疾。
完骨穴主治頭痛,項強,頰腫,齒痛,咽喉腫痛,口眼喎斜,失眠等。
現代又多用完骨穴治療血管性頭痛、中耳炎、乳突炎、齒齦炎、扁桃體炎、癲癇、面神經麻痹、腮腺炎、失語症等。
現代常用於治療乳突炎、枕小神經痛、缺血性中風、椎動脈型頸椎病、緊張性頭痛、頸椎勞損等。
2.五官科系統疾病:腮腺炎,齒齦炎,中耳炎,扁桃體炎,口脣肌肉萎縮,牙痛。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向下斜刺0.3~0.5寸。
5.10.2 灸法
可灸。
艾條灸5~10分鐘。
5.11 完骨穴的配伍
5.12 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指腹揉按完骨穴1~3分鐘,對五官疾病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5.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小便黃赤,完骨主之。風頭,耳後痛,煩心及足痛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搖瘛,牙車急,完骨主之。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
6 經穴別名·完骨
穴位 | 腕骨 | ||
---|---|---|---|
漢語拼音 | Wangu | ||
羅馬拼音 | Wanku | ||
美國英譯名 | Wrist Bon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I4 | |
日本 | 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IG4 | |
富耶氏 | IG4 | ||
德國 | DÜ4 | ||
英國 | Si4 | ||
美國 | SI4 |
腕骨爲經穴名(Wàngǔ,SI4)。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黃帝內經太素》作完骨。屬手太陽小腸經。腕骨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腕即腕部,骨即骨頭,此穴在腕部骨間,故名腕骨。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淚,指攣臂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脅痛,寒熱,黃疸,感冒,耳鳴,指、腕、肘、臂、肩攣痛,糖尿病,胃炎,膽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經痛,腕關節攣痛,驚風瘛瘲,五癇,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頰腫引耳,半身不遂,頸項頷腫,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嘔吐,胸膜炎,肘及指關節炎等。
6.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爲原。
6.2 特異性
6.3 穴名解
腕即腕部,骨即骨頭,此穴在腕部骨間,故名腕骨。
腕骨爲古解剖名。本穴因其近於腕骨而得名,系小腸經之原穴。手外側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楊上善引《明堂》曰:“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此起骨爲腕骨,此穴名腕骨。”《醫宗金鑑》有:“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手掌縫陷。”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凹陷中,故名。
6.4 所屬部位
腕前[12]
6.5 腕骨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腕骨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13]。
腕骨位於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後端與鉤骨所構成關節部上方的凹陷處[14]。
腕骨穴的位置
6.6 腕骨穴的取法
微握拳,拳心向前,在第5掌骨尺側後下方取穴;或由後溪向上沿掌骨直推至一突起骨,於兩骨之間凹陷中取穴[15]。
6.7 腕骨穴穴位解剖
腕骨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手筋膜、小指展肌。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佈着尺神經手背支。皮膚爲手背和手掌皮膚移行處,由尺神經的手背支和掌支雙重分佈。皮下組織內有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的纖維層,入小魚際肌的小指展肌, 該肌由尺神經支支配。
6.7.1 層次解剖
6.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尺神經手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尺動脈分支分佈。
6.8 腕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腕骨有有增液止渴、利膽退黃作用,治脅痛、痙、衄、頰腫、腰痛等證,俱借澤之力也。
6.9 腕骨穴主治病證
腕骨穴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淚,指攣臂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脅痛,寒熱,黃疸,感冒,耳鳴,指、腕、肘、臂、肩攣痛,糖尿病,胃炎,膽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經痛,腕關節攣痛,驚風瘛瘲,五癇,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頰腫引耳,半身不遂,頸項頷腫,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嘔吐,胸膜炎,肘及指關節炎等。
腕骨穴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目翳、指攣臂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脅痛。
腕骨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耳目疾患等:如寒熱、黃疸、熱病汗不出、瘧疾、感冒、頭痛、項強、耳鳴、目翳、目流冷淚、指、腕、肘、臂、肩攣痛及糖尿病、胃炎、膽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經痛等。
腕骨主治頭痛,項強,目翳,耳鳴,瘧疾,黃疸,消渴,脅痛,指、腕關節攣痛等。
腕骨穴主治驚風瘛瘲,五癇,狂惕;口噤,目流冷淚,目翳,耳鳴,鼻塞,鼻衄,喉痹,頰腫引耳;頭痛,半身不遂,頸項頷腫,項強,肘臂不能屈伸,指攣臂痛,手腕痛;消渴,瘧疾,黃疸,脅痛,熱病汗不出。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有時針感可擴散至手掌部。
直刺0.5~1寸。
6.10.2 灸法
可灸。
艾條灸5~10分鐘。
6.11 腕骨穴的配伍
腕骨配通裏,爲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
腕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
6.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痓,互引,腕骨主之。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又風頭痛,涕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可屈伸,戰怵,腕骨主之。消渴,腕骨主之。衄,腕骨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易,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瘛瘲,五指掣。
《玉龍歌》: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腕骨一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閒看。
6.13 研究進展
6.13.1 腰痛
6.13.2 增加腸蠕動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4.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29.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4-305.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0.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4-305.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1.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0.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5.
-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