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繫念珠菌侵犯陰道上皮細胞所致的炎症過程[1]。85%~90%爲白色念珠菌所致。本病是常見的陰道炎。當陰道內糖原增多、酸度增高時,如孕婦、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或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時,白色念珠菌能迅速繁殖引起炎症,長期應用抗生素亦易使白色念珠菌繁殖,25%~70%的VVC與抗生素有關。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與手足癬疾病無直接關係,因前者屬酵母菌後者屬癬菌,但存在於口腔、腸道與陰道三個部位的念珠菌可以相互傳染,在局部環境適合時發病。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不是通過性交獲得的,無須夫妻同時治療。
4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病因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由念珠菌侵犯陰道上皮細胞所致。85%~90%爲白色念珠菌所致。當陰道內糖原增多、酸度增高時,如孕婦、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或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時,白色念珠菌能迅速繁殖引起炎症,長期應用抗生素亦易使白色念珠菌繁殖,25%~70%的VVC與抗生素有關。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與手足癬疾病無直接關係,因前者屬酵母菌後者屬癬菌,但存在於口腔、腸道與陰道三個部位的念珠菌可以相互傳染,在局部環境適合時發病。
5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分類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分爲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和複雜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是指發生於正常非孕宿主的、散發的、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輕度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複雜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包括:複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RVVC)、重度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和妊娠期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非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或宿主爲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重度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是指臨牀症狀嚴重,外陰或陰道皮膚黏膜有破損,按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評分標準(見表15-1),評分≥7分者。複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是指婦女患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後,經過治療,臨牀症狀和體徵消失,真菌學檢查陰性後,又出現症狀,且真菌學檢查陽性或1年內發作4次或以上者。
表15-1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評分標準
6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診斷
6.1 症狀和體徵
(1)陰部瘙癢,有時奇癢致坐臥不安。
(2)白帶增多,呈凝乳塊或豆渣樣。
(3)檢查可見小陰脣內側及陰道黏膜附着白色膜狀物,擦淨後見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
6.2 輔助檢查
(2)若症狀典型而陰道分泌物未找到孢子及假菌絲時,可用培養法確診。
(3)陰道pH多數正常。
8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治療
無症狀帶菌者一般不主張治療。藥物治療可選陰道或口服抗真菌藥,對未婚、月經期或複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者宜選口服抗真菌藥治療。
8.1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選用短療程、低劑量治療方案。
8.1.1 局部治療
1)咪康唑:味康唑栓200mg,陰道上藥,每晚1次,共7次。或咪康唑栓400mg,陰道上藥,每晚1次,共3次。
局部用藥時應注意放藥深度。
8.1.2 全身治療
8.2 重度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重度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首選口服用藥,症狀嚴重者可局部加用低濃度糖皮質激素軟膏或唑霜劑緩解症狀。陰道用藥短療程治療效果往往欠佳,需延長療程。
8.3 複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2)治療原則 強化治療和鞏固治療,在強化治療達到真菌學治癒後,給予鞏固治療半年。
1)強化治療:氟康唑150mg,口服,第1、4、7天;咪康唑栓400mg,陰道上藥,每晚1次,共6天,間隔3天重複至症狀緩解;或克黴唑片500mg,陰道上藥,間隔3天重複至症狀緩解。
2)鞏固治療:對於每月發作時間較爲固定的患者,可以在發作前期預防性使用抗真菌藥物;對於無固定發作週期者,可以每周應用抗真菌藥物一次。
8.4 妊娠期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早孕期權衡利弊慎用藥物,以陰道用藥爲宜,而不選用口服抗真菌藥,可選擇對胎兒無害的唑類藥,如克黴唑、制黴素、咪康唑。
8.5 宿主爲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
此類患者對常規的短療程療效反應不好,因此需延長療程治療,目前沒有成熟的方案。
8.6 非白色念珠菌感染
首選非氟康唑類藥物(如制黴素),療程需延長至7~14天,真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有助於選擇藥物。
8.7 療效評價和治癒標準
通常在治療完成後1~2周及4~6周(或月經後)進行療效評價。按塗片或培養結果將療效分爲微生物學治癒或未愈。
8.8 注意事項
外陰陰道念珠菌病不是通過性交獲得的,無須夫妻同時治療。
9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