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逆四時
脈逆四時 脈學術語。脈象與四時季節應現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象相逆反,爲病脈。《素問·平人氣象論》:“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大,命曰逆四時也。”《素問·玉機真髒論》:“脈逆四時,爲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甚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
-
反四時
反四時 脈學名詞。 ①即脈逆四時。詳該條。 ②指脈證相反。《素問·平人氣象論》:“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堅澀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作者:
-
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第四十四
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朝則人氣始
-
任秀玲:中醫理論具有鮮明的四時特徵
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學院 四時,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早就出現的哲學範疇,《尚書·堯典》說:“食哉惟時”。意思是要想有糧食喫,只有抓住四時(農時)。類似的說法《管子·牧民》也有。四時範疇最初與農業、與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的糧食息息相關。以後,四時作爲範疇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廣。到戰國時期,“四時”範疇作爲客
-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着骨髓,通於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爲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
-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爲四時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爲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爲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反腎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謂
-
《四時病機》
《四時病機》 《邵氏醫書三種》之一。十四卷。清·邵登瀛撰。撰年不詳。本書首敘溫熱論,繼則根據四時發病情況,闡述春溫、溼溫、溼病、暑、瘧、伏暑、晚發、冬溫等以溫熱病爲主的多種病證。書中除引述《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著外,並參考了歷代有關論述。所選主療四時病機之方劑,亦不拘經方時方。爲結合臨牀
-
四時六氣異同篇
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經脈本於六氣而外連於五臟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
-
小議四時平脈
月相應也。”說明了中醫學是建立在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科學基礎上的。無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養生都與大自然有密切關係。僅就脈診而論,脈象就會隨四時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脈象,出現四時平脈:春脈微弦,夏脈微鉤,秋脈微毛,冬脈微石。那麼形成四時不同脈象的原理是什麼呢。冬季天寒地凍,人身處於拘束狀態,脈
-
四時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效果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四時調護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康復期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將78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隨機分爲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39例,實驗組39例,對照組採用常規的腰椎間盤護理健康教育,試驗組實施四時護理健康教育,內容根據《內經》“天人相應”和“天人合一”的理論,“順四時而適寒暑”的養
-
四時感冒務明時氣疫氣
認識到本病與感受時行之氣有關,《類證治裁》更明確指出“時行感冒”之名,然治療總不外乎祛風解表之法。 餘以爲,風邪雖爲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節,往往夾四時不正之氣而入侵,春季之溫、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和黴雨之溼,固是自然界之變化,但在四時之中,又有氣候失常之時。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
-
四時氣第十九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爲定(一本作寶。)?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爲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溫瘧,汗不出,爲五十九痏。風(
-
梁永林等:四時陰陽配屬關係歸真
1傳統理論對四時陰陽關係的認識一般認爲,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陰陽配屬關係爲“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這種歸屬關係概源於王冰“春夏爲陽,故生長;秋冬爲陰,故收藏”的相關論述。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也提出:“溫暖爲陽,寒涼爲陰……春夏溫暖,秋冬寒涼,故春夏爲陽,秋冬爲陰。”“春爲陽中之陰,
-
姜良鐸辨治四時感冒經驗
四時感冒,多指春夏秋冬四季,由氣候變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四時非節之氣稱爲邪氣,人感之容易發病。非節之氣,包括風、寒、熱、暑、溼、燥六淫之邪,一旦肆虐,侵襲人體,衛外功能不能調節應變,則易感受發病;或因起居不當,寒溫失調及勞累過度,以致肌腠不密,外邪易入侵而發病。姜良鐸教授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脈法]診四時相反脈第十二
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略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別錄上。凡療病,察其形貌、神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形氣相得,色澤以浮,脈從四時,此爲易治。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甚,脈逆四時,此爲難治。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澀者,曰逆。春夏沉澀,秋冬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十·雜病]四時之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自冬傷於寒至咳嗽,見《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五。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日中陽隴,必降爲陰;夜半陰極,必升爲陽。)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
-
《靈素節注類編》:[卷六諸瘧證]四時瘧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瘧有不必定發於秋,與論言不相應者,蓋四時之氣,皆能成瘧也。如春風、夏暑、秋涼、冬寒,四時之氣也。其病有異形者,與四時之氣相反也。如秋應涼而反熱,春
-
《靈素節注類編》:[卷四下經解]脈應四時陰陽
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此言脈象應乎四時陰陽之氣化也。寒爲陰,熱爲陽,二氣流行,自微而盛。故自暖而熱,熱極則涼,陽極生陰也;寒極則溫,陰極生陽也。四時迭運,而人身陰陽之氣,隨之進退,而現象
-
《靈素節注類編》:[卷四下經解]辨脈陰陽四時逆從病狀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髒,曰難已。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髒見,皆死。脈從陰陽者,如心肺應浮,肝腎應沉,腑脈浮大,髒脈沉小之類。得四時之順者,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而有和緩胃氣
-
《養老奉親書》:[下籍]四時養老通用備疾藥法第八
《四氣調神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春溫以生之,夏熱以長之,秋涼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氣反於時,則爲疾癘,此天之常道也,順之則生,逆之則病。《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人若能執天道生殺之理,法四時運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長年可保。其黃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三翼醫通考(上)]順氣一日分爲四時論
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曰∶願聞四時之氣。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篇
四時刺逆從者,春刺經脈,夏刺孫絡,長夏刺肌肉,秋刺皮膚,冬刺骨髓,四時各有所刺,刺之從也。刺不知四時之經,正氣內亂,中傷五臟,死之有期,刺之逆也。四時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故論四時刺逆從,先論六氣有餘不足滑澀之病也。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四時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十四(卷首缺)·診候之一]四時脈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時,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髒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下編。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至持脈之大法也,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又自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至肺氣甚則夢哀,見《甲乙》卷六第八《正邪襲內生夢大論》。自春得秋脈至末,見《素問》
-
《望診遵經》:[捲上]四時氣色主病
既知四時之色。須知四時之病。知四時之病。以察四時之色。夫而後可按四時之色。以言四時之病。其病維何。玉機真藏論曰。春脈如弦。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滿。夏脈如鉤。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爲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爲氣泄。秋脈如浮。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
-
《類經》:[十四卷疾病類]二十三、病氣一日分四時
(《靈樞·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篇》)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燥溼寒暑風雨,外感也。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內傷也。氣合而有形,脈證可據也。得藏而有名,表裏可察也。雖病有不同,而多以旦慧晝安、夕
-
《靈樞識》:[卷四]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篇第四十四
出同類相動篇。春生夏長(止)故甚也張雲。春之生。陽氣升也。夏之長。陽氣盛也。秋之收。陽氣降也。冬之藏。陽氣伏也。是氣之常。皆以陽氣爲言也。天地之交。四時之序。惟陰陽升降而盡之矣。自子之後。太陽從左而升。升則爲陽。自午之後。太陽從右而降。降則爲陰。大而一歲。小而一日。無不皆然。故一日亦分四時也。朝時太
-
《本草品彙精要》:[續集脈訣四言舉要捲上]四時胃氣第七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爲平脈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春得秋脈死在金日五臟准此推之不失四時百病胃氣爲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此言四時正脈百病皆以胃氣爲本天地之氣東昇屬木於時爲春萬物始生其氣從伏藏中透出在人肝應之而見弦脈氣轉而南屬火於時爲夏萬物盛長其氣從升後散大於外在人則心應之而見鉤脈氣轉而西屬金
-
《黃帝內經靈樞集註》:[卷五]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第四十四
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此章論陽氣晝夜出入。應四時之生長收藏。五臟主五運於中。而外合木火土金水之五氣。人之百病。不出於外內二因。燥溼風雨寒暑。外因於天之六氣。氣合
-
《內經評文》:[卷七]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第四十四
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
-
《普濟方》:[卷二方脈總論]論四時脈及太過不及法
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耶曰。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春者者輕其反循平氣曰曰太不無外中曰生衰《普濟方》明·永樂四年朱橚公元14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