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手三裏 | ||
---|---|---|---|
漢語拼音 | Shousanli | ||
羅馬拼音 | Shousanli | ||
美國英譯名 | Three Li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10 | |
日本 | 1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10 | |
富耶氏 | GI10 | ||
德國 | DI10 | ||
英國 | Li10 | ||
美國 | LI10 |
手三裏爲經穴名(ShǒusānLǐ LI10)[1]。出《鍼灸甲乙經》。代號LI10[2]。別名稱三裏、上三裏、鬼邪。屬手陽明大腸經。手即上肢,三爲數字,裏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裏。
6 穴名解
手即上肢,三爲數字,裏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裏。
手是上肢之泛稱。三,數名。裏,似有三穴之意,大腸與胃,同屬陽明,在肘膝之下各有三穴,其名亦同。即在肘前有本穴及上廉、下廉,在膝以下有三裏、巨虛上廉、巨虛下廉。《黃帝內經素問》言:“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天地萬物主從之氣,得其中和之宜,則生長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則交通不表,風雨不節,人物即因之生病。三裏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裏”,以其功用而得名。本穴在臂,故名“手三裏”。
7 所屬部位
前臂[4]
9 取法
在前臂,肘橫紋下2寸,陽溪( 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
側腕屈肘位,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上1/6與下5/6的交點處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陽溪(手掌側放,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有一凹陷處即是)、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兩者連線上曲池下3橫指即是[8]。
10 穴位解剖
手三裏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旋後肌。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神經分佈同溫溜(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深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針由皮膚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橈側腕長、短伸肌,在橈神經深支的外側,針可深低旋後肌。以上諸肌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的前方→旋後肌。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功效與作用
手三裏爲手陽明大腸經穴,近於肘部合穴位置,“合治內腑”,主要用於大腸腑病和經脈病的治療,如腹痛、腹瀉、痹證、麻木、偏癱等。
《黃帝內經素問》:“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天氣者,鼻司呼吸,採太空之氣也。地氣者,口納飲食,取水谷之氣也。人氣者,一爲先天元氣,一爲後天七情變化之氣,及飲食補助之氣。天樞上下,即天樞穴位之上下之處,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腹部有病,三裏統能治之。凡以三裏、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經病也。《雜病篇》及《穴法歌》俱雲:“手三裏治肩連臍”等,據此推測手三裏治臍上膈上連及肩背等疾。
12 主治病症
手三裏主治肘臂疼痛,肢癱瘓麻木,上肢不遂,上肢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腰背痛,頰腫,瘰癧,腹痛,腹脹,腹瀉,霍亂,吐瀉,齒痛,口,三叉神經痛,失音,喉痹,咽炎,眼目諸疾,胃炎,消化性潰瘍,瘰癧等。
手三裏主治肘臂疼痛、肢癱瘓麻木、腹痛、腹瀉、腹脹、齒痛、失音。
手三裏主治肘臂痠痛,上肢不遂,齒痛,頰腫,瘰癧,腹痛,吐瀉,腰背痛;以及消化性潰瘍等。
手三裏主要用於五官及腸胃疾患等:如頰腫、口、齒痛、三叉神經痛、喉痹、咽炎、失音、眼目諸疾、胃炎、消化性潰瘍、霍亂吐瀉、腹痛及中風半身不遂、腰背痠痛、上肢神經痛、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瘰癧等。
手三裏主治腹痛,腹瀉;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肘攣不伸;齒痛,頰腫。
彈撥手三裏對消除針刺不當引起的不適感有效。
16 研究進展
鎮痛作用:針刺手三裏可使皮膚痛閾升高。通過動物實驗和臨牀研究發現,尾核在針刺鎮痛中有一定的作用。電針家兔的“手三裏”、“合谷”、“足三裏”、“臂臑”,能在尾核中記錄出誘發電位,反應中心在尾狀頭部背側,刺激尾核和電針腧穴,均可使痛閾增高,且在鎮痛中有協同作用。
針刺正常人和家兔“手三裏”後,能顯著提高痛閾。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在X線鋇餐下觀察,針刺手三裏可使胃蠕動增強。
針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裏,可使弛緩的胃蠕動加強,緊張的胃蠕動減慢,並可解除幽門痙攣。
治療肩周炎:多數肩周炎患者的患側手三裏處有明顯的壓痛,故在此針刺、艾灸、腧穴注射、腧穴點按等均有治療作用。
以手三裏爲主配局部穴,行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有良效。觀察到多數肩周炎患者患側手三裏穴處有明顯壓痛,當指壓或針刺此處壓痛點後,肩痛明顯減輕。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4.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0.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4.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8.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