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ortex mori radicis[朗道漢英字典]
mori cortex[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white mulberry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oot-bark of white mulberr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white mulberry bar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ortex Mor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white mulberry root-bark[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Cortex Mor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white mulberry root-bark(《中醫藥學名詞(2004)》)
8 產地
桑白皮主產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
10 桑白皮的功效與主治
桑白皮治肺熱咳喘,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高血壓病,糖尿病:煎服,6~15g。
桑樹皮中的白色液汁名桑皮汁,又名桑汁、桑木汁、桑白汁,塗敷小兒口瘡,外傷出血。
11 桑白皮的化學成分
桑白皮根皮含多種桑白皮素(Moracenin)、桑根皮素(Morusin)、桑素(Mulberrin),環桑素,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環桑色烯,桑黃酮(Kuwanon)A、B、C,白樺脂酸等。
13 《中華本草》:桑白皮
13.1 出處
出自《藥性論》。《本草圖經》: 桑根白皮,作線以縫金創腸出者,更以熱雞血塗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13.2 拼音名
Sānɡ Bái Pí
13.3 別名
13.4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us alba L.
採收和儲藏:多在春、秋季挖取根部,南方各地冬季也可挖取,去淨泥土及鬚根,趁鮮時颳去黃棕色粗皮,用刀縱向剖開皮部,以木槌輕,使皮部與木部分離,除去木心,曬乾。
13.5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13.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爲人工栽培。
13.7 性狀
性狀鑑別 根皮呈扭曲的捲筒狀、槽狀或板片狀,長 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有的殘留橙黃色或棕黃色鱗片狀粗皮;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甘。
以色白、皮厚、柔韌者爲佳。
顯微鑑別 根皮橫切面:韌皮部射線寬2-6列細胞;散有乳管;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細胞 含草酸鈣方晶。較老根皮中石細胞常與含晶厚壁細胞連結成羣。
理化鑑別(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8ml,水浴加熱5min,濾過。取濾液Zml,加鎂粉少許混勻,滴加濃鹽酸數滴,溶液呈櫻紅色,並有氣泡產生。(檢查黃酮類)(2)取本品粗粉5g,;;加苯20ml迴流提取15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少量氯仿溶解於小試管中,加冰醋酸1ml,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使成兩層,兩液界面顯紅色環。
13.8 化學成份
含黃酮類成分:桑素(mu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環桑素(cyclomulberrin),環染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1],桑根皮素(morusin)[2,3],環桑根皮素(Cy-clomorusin),化合物(compound)A[3],氧化二氫桑根皮素(oxydi-hydromorusin][4,5],桑黃酮(kuwanon)A、B、C[4,5]、D、 E、 F、[6]、G(即albanin F,moracenin B)[7]、H(即albanin G,moracenin A)[8]、Ⅰ[9,10]、K、L[11]、Y、Z[[12]、桑白皮素(moracenin)C[13]、D[14],桑根酮(sanggenone)A[10,21]、B、C、D[10]、E[10,20]、F[22]、G[23]、H、I、J、K[24]、L、M、N[25]、O[26]、P[27]。又含桑色呋喃(mulberrofuran)A[15]、B[16]、C[l0]、K、 N、O[17]、M[18]、P[19]、Q[20],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28],桑糖朊(moran)A[29]及具降壓作用的乙酰膽鹼類似物成分[30]。
13.9 藥理作用
1.利尿與導瀉作用 桑白皮煎劑2g/kg相當生藥量灌胃兔,桑白皮水提物取或正丁醇提取物300-500mg/kg給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量及鈉、鉀離子和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水提取物3g/kg灌胃小鼠,可排出液狀糞便,表明有導瀉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桑白皮煎劑和水、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種溶煤提取物,經靜脈注射、十二指腸給藥或口服,對正常犬、兔、大鼠或高血壓動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且比較持久,並伴有心動徐緩。其降壓作用可被阿托品或切斷兩側迷走神經所抑制,而不受氯苯吡胺的影響。但另有報道,切斷兩側迷走神經或於第5-6頸椎部位切斷脊髓,其降壓作用仍存在,提示該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乙酰膽鹼樣物質,國產桑白皮的降壓作用較日本產者力強,但毒性也較大。桑白皮提取物能抑制離體蛙心,此作用亦可被阿托品所阻斷。正丁醇提取物1mg/ml可使離體大鼠心房收縮頻率及收縮力明顯增加,隨後輕度抑制;水提物則產生輕度的抑制作用。提取物對蛙心下肢血管表現收縮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能增加血流量,此作用亦可被被阿托品所阻斷。
3.對平滑肌的作用 犬實驗表明,正丁醇提取物50mg/kg 靜脈注射能明顯增加胃腸道活動;而水提取物則無此作用。正丁醇提取物0.1mg/ml 能鬆弛離體豚鼠迴腸,且能抑制其自動節律性活動。對大鼠胃賁門竇條片有輕度興奮作用。提取物對兔離體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
4.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1).鎮靜及安定作用 給小鼠腹腔注射桑白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50mg/kg以上可發生鎮靜和安定作用,動物自發性活動減少,觸覺及痛覺反應降低,瞳孔擴大。
(2).抗驚厥作用 白皮正丁醇或水提取物均能輕度抑制小鼠電休克發作,但仍表現伸肌緊張。實驗動物死亡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
(3).鎮痛作用 小鼠醋酸扭體及壓尾實驗表明,水提取物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可提高痛閾,2g/kg 灌胃 與阿司匹林0.5g/kg的作用相似。
(4).降溫正丁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有降溫作用。但大鼠口服則無效。
(5.)抗菌作用 10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髮癬菌也有抑制作用。對結核桿菌無抑制作用。
(6.)其它作用 對大鼠角叉菜膠及葡聚糖所引起的腳腫有抑制作用。有輕度鎮咳作用。桑白皮提取物單用對青蛙背肌無影響,但可使蛙腹直肌緊張性增加。上述2種標本如預先用毒扁豆鹼處理,則桑白皮提取物作用顯着增強,對兔腮腺的分泌有輕度促進作用。桑白皮熱水提取物體外實驗對人子宮頸癌 JTC-26 株的抑制率爲70%左右。
13.10 毒性
桑白皮經石油醚、乙醇、乙醚、醋酸酐、水、乙酸乙酯等反覆處理,所得黃色粉末,給小鼠靜脈注射的 半數致死量爲 32.7mg/kg。而正丁醇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 10g/kg,或靜脈注射 5g/kg 均未引起死亡。醇提取物無論是1次大量或多次小量給藥,對實驗動物均未表現不良影響,似可認爲該藥毒性較小。
13.11 炮製
桑皮:刷去灰屑,洗淨,潤透後切絲,曬乾。蜜桑皮:取桑皮絲,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爲黃色、不粘手爲度,取出,放涼。(每桑皮絲100斤,用煉熟蜂蜜30斤)《雷公炮炙論》:凡使(桑白皮)採十年已上嫩根,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撇青涎者,用銅刀鍛了,焙令幹,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此藥惡鐵並鉛。
13.12 性味
甘;辛;性寒
13.13 歸經
肺;脾經
13.14 功能主治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主肺熱喘痰;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13.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煎水洗。
13.16 注意
13.17 附方
①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挫散,入棱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刮、兒藥證直訣》瀉自散)②治咳嗽甚看,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浴浸三宿,淨刮上黃皮,挫細,人糯米四兩,焙乾,一處搗爲末。每服米欽調下一、二錢。(《經驗方》)③治水飲潮市,脹滿喘急:桑根自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乾薑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腫: 桑白皮四錢,冬瓜仁五錢,草苗子三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⑤治卒小便多,消渴: 桑根自皮,炙令黃黑,挫,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匆用鹽。(《肘後方》)⑥治糖尿病: 桑自皮四錢,拘把子五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⑦治傳染性肝炎: 鮮桑白皮二兩,白糖適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醫藥》(3):26,1961〕⑧治產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 (《肘後方》)⑨治小兒尿竈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陰頭,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備急千金要方》)⑩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 蜀桑根自皮,陰乾搗末,佯膠,以酒和數腫。(《幹金方》)11.治娛蟻毒: 桑根皮搗爛敷或煎洗。 (《湖南藥物志》)12.治墜馬鋤損:桑根白皮五斤。爲末,水一升,煎成膏。敷於損處。(《經驗後方》)
13.18 各家論述
1. 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宰以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嗽。又桑自皮瀉肺, 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2.《本草綱目》:桑自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雲,燥可去溼,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瀉白散。桑自皮、地召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 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看,不宜用之。
3.《藥品化義》: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鬱遏,肺竅不得通暢,藉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云瀉肺之有餘,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裏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 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熱壅,合沙蔘、黃芪止腸紅下血皆效。
13.19 出處
《中華本草》
14 桑白皮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Sangbaipi
MORI CORTEX
14.2 來源
本品爲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乾燥根皮。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芽前採挖根部,颳去黃棕色粗皮,縱向剖開,剝取根皮,曬乾。
14.3 形狀
本品呈扭曲的捲筒狀、槽狀或板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有的殘留橙黃色或棕黃色鱗片狀粗皮;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甘。
14.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韌皮部射線寬2~6列細胞;散有乳管;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較老的根皮中,散在夾有石細胞的厚壁細胞羣,胞腔大多含方晶。
粉末淡灰黃色。纖維甚多,多碎斷,直徑13~26μm,壁厚,非木化至微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11~32μm。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22~52μm,壁較厚或極厚,紋孔和孔溝明顯,胞腔內有的含方晶。另有含晶厚壁細胞。澱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直徑4~16μm;復粒由2~8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飽和碳酸鈉溶液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1~2,靜置30分鐘,濾過,濾液用乙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10ml,合併乙酸乙酯液,蒸乾,殘渣加甲醇l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桑白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爲展開劑,展開約10cm,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熒光主斑點。
14.5 桑白皮飲片
14.5.1 炮製
14.5.1.1 桑白皮
14.5.1.1.1 鑑別
同藥材。
14.5.1.2 蜜桑白皮
14.5.2 性味與歸經
甘,寒。歸肺經。
14.5.3 功能與主治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肺熱喘咳,水腫脹滿尿少,面目肌膚浮腫。
14.5.4 用法與用量
6~12g。
14.5.5 貯藏
14.6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