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
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 西醫
三叉神經痛系叄叉神經分佈區內反覆發作陣發性劇痛的一種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繼發於其他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見。臨牀表現多見於一側面部,劇痛往往驟然發作,持續數秒在1~2分鐘,重者可出現面部抽搐。多在40歲以後發病。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現代西醫學亦缺乏有效而又無副作用的療法。
3.1 三叉神經痛的診斷
3.1.1 病史及症狀
常無預兆驟然出現的閃電式、短暫而劇烈的疼痛。如電灼樣、針刺樣、刀割樣或撕裂樣劇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病側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減輕疼痛。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一側,並有面部發紅、結合膜充血、流淚、流涎等症狀,又稱"痛性抽搐"。每次發作僅持續數秒到1-2分鐘即驟然停止.間歇期一切如常,發作頻度可數日一次,或數分鐘一次。
3.1.2 體檢發現
神經系統檢查多無陽性體徵,但可有以下發現:1.板擊點:病人面部叄叉神經分佈範圍的某個區域內特別敏感,稍加觸發即可引起疼痛發作,以上下脣、鼻翼、頰部等常見,故稱此區域爲"板擊點"。
2.病人因痛而不洗臉、刷牙、進食,致面部、口腔衛生極差,精神抑鬱、情緒消極。
3.由於痛時經常磨擦面部皮膚致患側面部皮膚粗糙,眉毛稀少或缺如。初起病人多疑爲牙痛而誤拔牙齒。
3.1.3 輔助檢查
原發性叄叉神經痛輔助檢查多無異常,繼發性叄叉神經痛、腰穿CSF可有異常,必要時內聽道X線攝片,頭顱CT或MRI檢查。
3.1.4 鑑別
3.2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3.2.1 藥物治療
原發性叄叉神經痛用卡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苯妥英鈉100mg 3d/次。中藥七葉蓮片,每次4片, 3/d次。繼發性叄叉神經痛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3.2.2 封閉療法
5%石碳酸、95%酒精等注射於叄叉神經半月節或分枝處以阻斷其神經傳導獲得止痛效果。
3.2.3 手術治療
分爲
①周圍支切斷術;
④叄叉神經減壓術。用於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採取手術治療。
4 中醫
4.1 古人對三叉神經痛的論述
中醫學無相類似病名,一般將其歸屬於“偏頭痛”、“面痛”等範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提到頷痛、頰痛、目外眥痛;《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有“齒脣寒痛”之症等。後世醫家對本病的徵候特點有較細緻的描繪和較深入的認識。如《醫林繩墨》謂:“亦有浮游之火,上攻頭目或齒異不定而作痛者。”闡述了其病機與症狀。《張氏醫通》中雲:“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證治準繩》還進一步加以分類曰:“面痛……暴痛多實,久痛多虛。”《醫學綱目》和《普濟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驗的記述,以上表明我國古代醫家對本病的證治已積累了一定經驗。
4.2 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現代研究
現代首篇以鍼灸治療本病的報道見於1955年,而用中醫中藥證治的臨牀文章則遲至60年代中期纔出現。自70年代起,開始有較大樣本的觀察資料公諸於世,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如七葉蓮等進行了一系列發掘研究。取得明顯進展是在80年代,這一時期所發表的有關論文達70餘篇,爲六、七十年代總數的10倍以上。通過大量實踐,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漸趨於一致。在治療上,創制新方,改進劑型,產生了不少重複性強的有效專方,發現了活血化瘀之法對本病的作用,如活血與祛風並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蟲類藥逐瘀,往往可以明顯提高療效。值得一提的是鍼灸治療,近十餘年來,隨着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斷增多和對針刺部位的反覆探尋、篩選,其有效率亦獲得迅速提高。目前,還有一些單位重視中西藥物協同增效途徑的探索。
從已收集到的文獻統計,中醫藥和鍼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4.3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病機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爲:一是外感風寒或風熱,二是內傷七情、飲食或勞倦。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風寒外襲 風寒侵犯陽明,風陽升發,易犯頭面,而寒爲陰邪,其性凝滯,致血脈收引,氣血閉塞,而產生疼痛。
胃熱上攻 過食炙賻辛熱之物,胃熱偏盛,或外感風熱,邪熱犯胃,胃火燻蒸,循經上攻頭面。
肝火上炎 多因內傷七情,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或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肝膽之火升騰。肝火循胃絡上擾面頰而發病。
痰瘀阻絡 多因病程長久,脾虛運化失常,痰濁內盛,阻塞脈絡;或久病入絡人血,瘀血內阻,絡脈不通,不通則痛。
4.4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4.4.1 療效標準
目前對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分級尚不一致,有分三級,有分四級。且本病可以出現較長的緩解期,故應包含一定隨訪期。據多數醫家的意見,綜合如下:
緩解:痛止,諸症消失,隨訪半年以上未見覆發者。
顯效:痛止,諸症基本消失,隨訪時間不足半年,或在3~6個月內復發,但症狀較前輕,再治仍有效者。
4.4.2 辨證治療
《證治匯補·面痛》:“面痛皆屬於熱,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飲食妨礙,皆因膏粱風毒;食臥少安,無非胃虛有火。”
《張氏醫通·諸痛門》:“面爲陽明部分,而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皆在於面,故面痛皆因於火,而有虛實之殊。”
鬱結積成胃熱,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梔、連翹、貝母、橘紅之類。
4.4.2.1 風寒外襲
4.4.2.1.1 症狀
常因冷天或感風寒而發作或加重,痛時面肌有緊縮感,呈陣發性短暫抽搐樣劇痛,局部喜熱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或沉遲。
疼痛呈陣發性抽動樣痛,痛勢劇烈,遇冷加重,得熱則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1]。
4.4.2.1.2 方藥治療
處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烏、藁本各9克,細辛3克,蓽撥12克,甘草6克。
加減:疼痛劇烈加麻黃、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爲:細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乾薑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適量,置於鍋內煎煮,煮沸後用一喇叭形紙筒,一端罩在藥鍋上,另一端對準鼻孔,令病人吸入藥氣,每日2次,每次10分鐘。
4.4.2.1.3 推拿治療
選穴:太陽、頭維、上關、下關、翳風、頰車、聽宮、聽會、耳門、顴髎、睛明、四白、外關、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或坐位。醫者以一指禪推法從太陽至頭維、從太陽到上關和下關,往返6~8遍。以一指禪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風、頰車、下關、聽宮、聽會、耳門、太陽、顴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鐘。用掃散法在顳部膽經循行路線,自前上方向後下方操作,兩側交替進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魚際揉法在顏面部應用約3分鐘。用點法、指揉法在觸發點上施用1分鐘左右,刺激要強。拿外關、拿合谷,每穴約1分鐘,用力以酸脹爲度。
4.4.2.2 胃火上攻
4.4.2.2.1 症狀
面頰呈陣發性劇痛。遇熱誘發,痛如火燎肉裂,齦腫口臭,煩躁不安,口渴喜飲,大便乾結,小便赤黃,或有胃脘隱痛。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
4.4.2.2.2 方藥治療
處方:川芎10克,生大黃12克(後下),芒硝10克(分衝),板藍根10克,銀花10克,枳殼10克,殭蠶6克,全蠍粉3克(分衝)。
加減:火烙樣痛加石膏、黃芩;第一、二支痛爲主加葛根,第三支痛爲主加升麻、丹皮。
4.4.2.3 肝火上炎
4.4.2.3.1 症狀
患側頻發電擊樣疼痛,痛時面紅目赤,煩躁易怒,怒則發作,脅肋作脹,口苦咽乾,舌質紅,苔黃膩,脈沉弦。如爲虛火上炎,則抽搐劇痛,午後加重,顴紅煩熱,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細弦數。
4.4.2.3.2 方藥治療
處方:川芎30克,龍膽草15克,生地10克,當歸、白芍、丹蔘各12克,黃芩、白芷、全蠍、蟬蛻、地龍各9克。
加減:便祕加大黃;血壓高加鉤藤、夏枯草;陰虛加女貞子、石決明、知母。
4.4.2.4 痰瘀阻絡
4.4.2.4.1 症狀
經久不愈,時作時止,劇痛時如錐刺刀割;如爲痰阻,胸睦滿悶,嘔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質暗淡,苔滑膩,脈沉滑;如爲血瘀,痛處固定不移,午後加劇,舌質偏暗,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
4.4.2.4.2 方藥治療
處方:川芎、羌活、殭蠶、秦艽各10克,細辛5克,雞血藤30克,蜈蚣2條,全蠍、甘草各6克,桃仁9克,紅花10克,姜半廈6克,膽南星5克。
療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藥共治療456例,緩解及顯效220例,有效156例,無效80例,總有效率爲82.5%
4.4.3 單方驗方
①七葉蓮製劑
組成:以七葉蓮配製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當於原生藥5~10克)或片劑(每片含幹浸膏0.4克,相當於生藥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劑,每次3片,每日4次。
療效:共觀察82例,緩解2例,顯效30例,有效29例9無效21例,總有效率爲74.4%。
組成:桑椹子150克。
③藍根殭蠶丸
用法:將二藥共爲細末,水泛爲丸,梧桐子大,每瓶裝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溫開水送服。
療效:以本方治療4例,均有效。適於風熱外襲所致者。
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防風、全蠍各10~12克,地龍15~25克,細辛3~6克。
加減: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時至無辣味,再納人餘藥)、蓽撥;熱重加生石膏、黃芩、黃連;瘀重加赤芍、丹蔘、五靈脂;陰虛加生地、天麻、龜版、黃柏、知母。
用法:每日1劑,水煎,重者每日2劑。
療效:共治86例,緩解44例,顯效32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5.3%。
⑤止痛湯
組成:生地30克,玄蔘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細辛3克,沒藥15克,麥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川芎12克。
加減:寒重加赤芍、紅花;便祕加大黃或火麻仁;痛劇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鉤藤、蜈蚣。
療效:共治療56例,緩解15例,顯效32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4%。
⑥三叉Ⅰ號片
組成:川芎、桃仁、紅花、蔓荊子各9克,菊花、地龍、白芍各12克,細辛9克。
用法:先將細辛、菊花提取揮發油備用,再將已提過揮發油的細辛、菊花同餘藥(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狀,加等量的95%乙醇過濾,再濃縮至膏狀,再以半量白芍細粉與煎膏製成顆粒,噴入揮發油,加潤滑劑壓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藥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劑量,每次可服16~20片。
療效:共治療100例,緩解18例,顯效22例,有效23例,無效37例,總有效率爲63%。
⑦顱痛寧
組成:川芎2份,蓽撥1份。
用法:上藥用水醇法提取,製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緩解後減半量。
療效:共治療82例,顯效52例,有效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爲92.7%。與西藥治療相比,發現本法療效較佳。
⑦龍蠍餅
組成:地龍5克,全蠍20個,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細辛5克。
用法:上藥共爲細末,加一半麪粉,用酒調成餅,攤貼太陽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療效:以上法治療45例,顯效42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爲100%。
4.4.4 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用藥規律
通過大量臨牀實踐,本病治療用藥己取得一定經驗。現將所收集的觀察人數在30例以上的18首專方歸納統計,其用藥情況娜下表
應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篇) | 藥 物 |
≥300 | 8~10 | |
5~7 | ||
100~299 | 3~6 | |
2 | ||
30~99 | 2~3 | |
1 |
上表表明,諸藥中以川芎、細辛兩藥的使用頻度最高。在藥理上,川芎有解痙鎮靜擴張血管的作用,能行氣開鬱,活血止痛;細辛亦有明顯的鎮靜鎮痛、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風散寒,溫經止痛。故成爲三叉神經痛治療的首選藥物。其次是散風勝溼解痙之防風和搜風逐瘀之全蠍、地龍等。這是由於本病病程多久長,久病必瘀。在王清任頭痛從瘀血證治經驗的啓示下,聯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在臨牀上活血逐瘀藥和治風藥同時並用,故這兩類藥物在本病治療中有相當大的比重。
4.4.5 鍼灸治療
4.4.5.1 體針
取穴:主穴:魚腰、四白、下關。配穴:夾承漿。夾承漿穴位置: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5釐米,口角下一橫指凹陷處。
操作:
Ⅰ支痛,取魚腰。從魚腰斜向下方刺人0.3~0.5寸,待有觸電感傳至眼及前額時,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從四白斜向上方約45度角進針,刺人0.5~0.8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脣與上牙等處時,反覆提插20~50下。四白穴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上方45°角刺入0.3~0.5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脣與上牙等處,提插20~50次[2]。
Ⅱ與Ⅲ支或Ⅲ支痛,取下關。針法:直刺進針1.5寸深左右,當有觸電樣針感傳至舌或下頷等處時,提插20~50次。下關穴用2寸26號毫針,向對側下頜角方向刺入,當觸電樣針感傳至患側下頜時,提插20~50次。
效果不顯加取夾承漿。針法:從夾承漿斜向前下方約30度角進針,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脣時,提插20~50次。均針患側,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夾承漿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前下方約300角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脣時,提插20~30次。
療效:共治療1000例,痛止率54.0%,顯效率29.2%,總有效率爲99.2%。其中540例,隨訪半年至5年,複發率爲39.4%。
4.4.5.2 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魚腰、陽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風;Ⅲ支痛加地倉、頰車、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機點。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個配穴。以4號針頭刺入皮內,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發作不頻繁者,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89例,總有效率爲96%~100%。
4.4.5.3 電針
取穴:主穴:Ⅰ支痛:魚腰,Ⅱ支痛:四白、下關,Ⅲ支痛:地倉;配穴:陽白、水溝、承漿、迎香。
操作:據疼痛之神經支選穴,加取1~2個配穴,均取患側。針刺得氣後,接通G6805電針儀,採用可調波,頻率150~600次/分,強度以病人耐受爲度。留針通電10~20分鐘。留針期間,根據病人感應,略增大電流量1~2次。每日治療1次,重者每日2次。
療效:共治療126例,總有效率爲92.4%~96.9%。
4.4.5.4 耳針法
方法 每次選2~3穴,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4.4.6 推拿治療
①用雙手食指輕輕按揉四白1分鐘。
②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顴髎1~3分鐘。
③用雙手食指指腹按揉下關1分鐘,力度適中。
④用雙手食指同時按壓翳風1分鐘。
4.4.7 其他措施
疼痛劇烈者,可適當配合某些止痛鎮靜的西藥(痛痙寧、苯妥英鈉等)。久治無效者,可試用純酒精注於疼痛的神經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併發症。對頑固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4.5 醫案
患者,女,48歲。右側面部疼痛突然發作,以眼部、上頜部爲甚,呈針刺樣疼痛,持續數秒至2分鐘,發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症狀。舌質紅,苔白膩,脈弦緊。以上法治療8次,疼痛明顯減輕。再治療2次,休息6天,又繼續1個療程,疼痛消失,無面部不適感。囑其適當活動,調節自己情緒。隨訪半年未復發。
黃丈東醫案:
史××,女,38歲。初診日期爲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側面部及頭部劇烈疼痛,類似觸電。經中西藥治療3年,未見顯效。最近一月發作尤甚,頭面劇痛並引起嘔吐。曾流產5次,失血較多。夜寐不安,舌尖紅,苔根厚膩,脈細。治擬養血柔肝,和絡熄風。
處方:煨天麻3克,鉤藤12克(後下),生石決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蔘9克,炙甘草3克,陳木瓜4.5克,忍冬藤12克,制膽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診,前方服後症減,近日頭痛較輕,夜寐尚安,胃痛時作。舌尖紅刺,苔薄白,脈細弦。再擬平肝理氣,佐化痰瘀。
處方:石決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鉤藤9克(後下),陳膽星6克,赤芍9克,丹蔘9克,木瓜4.5克,雲苓9克,炙甘草4.5克。之後,以前法出人加減。
3月13日五診。頭痛已減,胃中不舒,經脈竄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動,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弦。再予清肝調氣,和胃暢中之法。
處方:白蒺藜9克,蔓荊子9克,生石決18克,穭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陳皮4.5克,香附9克,赤芍9克,木瓜4.5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藥調理而愈。
按:本例頭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勢劇烈,引起嘔吐。5次流產,失血過多,以致陰血不足。風陽扶痰瘀上擾,導致頭面疼痛時作,乃本虛標實之症。各診選用天麻、鉤藤、石決明等以平肝熄風,丹蔘、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絡。最後以丸藥調理,三年宿恙,得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