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PI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pelvic infection[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3 西醫·盆腔炎
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症時,稱爲盆腔炎症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1],簡稱盆腔炎。盆腔炎包括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結締組織炎及盆腔腹膜炎。由於盆腔內生殖器的解剖特點,發生炎症時,往往上述部位炎症同時存在或互相蔓延。性傳播感染的病原體,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是主要的致病原。一些需氧菌、厭氧菌、病毒和支原體等也參與盆腔炎的發病過程。多數引起盆腔炎的致病微生物是由陰道上行而來的,且多爲混合感染,延誤對PID的診斷和有效治療都可能導致上生殖道感染後遺症(輸卵管因素不孕和異位妊娠等)的發生。
3.1 盆腔炎的病因
性傳播感染的病原體,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是主要的致病原。一些需氧菌、厭氧菌、病毒和支原體等也參與盆腔炎的發病過程。多數引起盆腔炎的致病微生物是由陰道上行而來的,且多爲混合感染,延誤對盆腔炎的診斷和有效治療都可能導致上生殖道感染後遺症(輸卵管因素不孕和異位妊娠等)的發生。
3.2 盆腔炎的診斷
盆腔炎的臨牀表現各異,因此其診斷通常依據臨牀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性活躍期女性及性傳播感染患者,如滿足以下條件又無其他病因,應開始按盆腔炎治療。
3.2.1 最低診斷標準
①子宮壓痛;②附件壓痛;③宮頸舉痛。
下腹壓痛同時伴有下生殖道感染徵象的患者,診斷盆腔炎的可能性明顯增加。
3.2.2 支持盆腔炎診斷的附加條件
①口腔溫度≥38.3℃;
②宮頸或陰道膿性分泌物;
④紅細胞沉降率加快;
⑤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
大多數盆腔炎患者都有宮頸膿性分泌物或陰道分泌物鏡檢白細胞增多。如果宮頸分泌物外觀正常並且陰道分泌物鏡檢無白細胞增多,則盆腔炎診斷成立的可能性不大,需要考慮其他可能引起下腹痛的病因。如有條件應積極尋找致病微生物。
3.2.3 盆腔炎的特異性診斷標準
②經陰道超聲或磁共振檢查顯示輸卵管管壁增厚、管腔積液,可伴有盆腔遊離液體或輸卵管、卵巢包塊;
3.3 盆腔炎的治療
3.3.1 治療原則
根據經驗選擇廣譜抗生素以覆蓋可能的病原體,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支原體、厭氧菌和需氧菌等。
①所有的治療方案都必須對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體有效,因爲子宮內膜和宮頸分泌物篩查無陽性發現並不能排除上生殖道感染;
③一經診斷立即開始治療,因爲及時合理的應用抗生素與遠期預後直接相關;
④選擇治療方案應綜合考慮有效性、費用、患者依從性和藥物敏感性等因素;
3.3.2 藥物治療
治療方案中選擇靜脈給藥和非靜脈給藥以及是否需要住院治療由醫生決定。
3.3.2.1 靜脈藥物治療
1)靜脈藥物治療A方案:二代或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酌情增加抗厭氧菌藥物,如甲硝唑。加用多西環素100mg,口服,每12小時1次;或阿奇黴素0.5g,靜脈滴注或口服,每日1次。
2)靜脈藥物治療B方案:克林黴素900m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加用硫酸慶大黴素負荷劑量(2mg/kg),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維持劑量爲1.5mg/kg,每8小時1次;也可採用每日1次給藥。
應注意的是:
①臨牀症狀改善後,繼續靜脈給藥至少24小時,繼續口服克林黴素300mg,每天3次,共14天。
①左氧氟沙星50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加用甲硝唑500m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
②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1.2g,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加用多西環素100mg,口服,每12小時1次;或阿奇黴素0.5g,靜脈滴注或口服,每日1次。
3.3.2.2 非靜脈藥物治療
下列藥物的抗菌譜覆蓋盆腔炎常見的病原體,口服藥物治療持續72小時無明顯改善者,應重新確認診斷並調整治療方案。
1)非靜脈藥物治療A方案: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每日1次,加用甲硝唑500mg,口服,每日2次,共14日。
2)非靜脈藥物治療B方案:頭孢曲松250mg,肌內注射,單次給藥,加用多西環素100mg,口服,每12小時1次;或阿奇黴素0.5g,口服,每日1次,共14日。可加用甲硝唑400mg,口服,每日2次,共14日。
3)非靜脈藥物治療替代方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加用多西環素可以獲得短期的臨牀效果,但胃腸道副作用可能會影響該方案的依從性。
3.3.3 手術治療
3.3.3.1 手術治療指徵
1)藥物治療無效:輸卵管、卵巢膿腫或盆腔膿腫經藥物治療48~72小時,體溫持續不降,患者中毒症狀加重或包塊增大者,應及時手術,以免發生膿腫破裂。
2)膿腫持續存在:經藥物治療病情有好轉,可繼續控制炎症2~3周,包塊仍未消失但已侷限化,應手術切除,以免日後再次急性發作,或形成慢性盆腔炎。
3)膿腫破裂:突然腹痛加劇,寒戰、高熱、噁心、嘔吐、腹脹、腹部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現,應懷疑膿腫破裂。若膿腫破裂未及時診治,死亡率高。因此,一旦懷疑膿腫破裂,需立即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行剖腹探查術。
3.3.3.2 手術方式
可根據情況選擇經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手術範圍應根據病變範圍、患者年齡、一般狀態等全面考慮。原則是以切除病竈爲主。年輕婦女應儘量保留卵巢功能,以採用保守性手術爲主;對年齡大、雙側附件受累或附件膿腫屢次發作者,應行子宮全切除術及雙側附件切除術;對極度衰弱、危重患者的手術範圍,鬚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若盆腔膿腫位置低、突向陰道後穹隆時,可經陰道切開排膿,同時注入抗生素。
3.3.4 性伴侶的治療
對盆腔炎患者出現症狀前60天內接觸過的性伴侶應進行檢查和治療。這種檢查和評價是必要的,因爲患者有再次感染的危險,而且其性伴侶很可能感染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體。由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體感染引起盆腔炎患者的男性性伴侶常無症狀。無論盆腔炎患者分離的病原體如何,均應建議患者的性伴侶進行性傳播感染的檢測和治療。在女性盆腔炎患者治療期間,應避免無保護(避孕套)的性生活。
3.3.5 妊娠期盆腔炎的治療
由於妊娠期盆腔炎可增加孕產婦死亡、死胎、早產的風險,因此建議可疑盆腔炎的妊娠婦女住院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禁用鹽酸四環素、多西環素、米諾環素及氟喹諾酮類藥物。
3.3.6 注意事項
患者應在開始治療3天內出現臨牀情況的改善,如退熱、腹部壓痛或反跳痛、子宮及附件壓痛、宮頸舉痛減輕等。在此期間病情無好轉的患者,應酌情住院治療,進一步檢查或手術治療。對於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在72小時內隨診,明確有無臨牀情況的改善。如果未見好轉則建議住院接受靜脈藥物治療以及進一步檢查。對於沙眼衣原體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盆腔炎患者,還應在治療結束後4~6周時,重新複查上述病原體。
4 中醫·盆腔炎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2][3],PID)爲病名[4][5]。
《中醫藥學名詞》(2004):盆腔炎是指以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或墜脹,引及腰骶,或伴發熱,白帶增多等爲主要表現的婦科疾病。
《中醫藥學名詞》(2010):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炎症,以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或墜脹,引及腰骶,或伴發熱,白帶增多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中醫大辭典》:盆腔炎是指子宮、輸卵管、卵巢、子宮旁組織及盆腔腹膜等部位炎症的總稱。以輸卵管炎較爲多見。
4.1 盆腔炎的病因病機
臨牀上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爲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盆腔炎多由於分娩、流產、官腔內手術時消毒不嚴,或經期、產後不注意衛生,或附近其他部位的感染,病原體入侵所致。
慢性盆腔炎常爲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
4.2 盆腔炎的症狀
盆腔炎的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少腹疼痛,帶下多,月經不調等。這些證候分別歸屬於帶下、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症、癥瘕、產後發熱、熱入血室等範圍。
4.3 盆腔炎的診斷
4.3.1 急性盆腔炎
①寒戰高熱,下腹疼痛。如形成腹膜炎則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等消化系統症狀。
②白帶增多,每爲膿性或膿血性,有臭味。
③檢查腹部有壓痛腹壁緊張。
④婦科檢查,血常規檢查及取官腔分泌物作細菌培養等均有助於診斷。
4.3.2 慢性盆腔炎
①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②下腹及腰痛,常在勞累、性交後及月經前後加劇。全身症狀多不明顯,有時可有低熱,易感疲乏。
④婦科檢查有助於診斷。
4.4 盆腔炎的中醫辨證治療
4.4.1 方藥
急性期以發熱、惡寒爲主,兼有小腹疼痛,帶下,苔黃脈數等症,宜清熱利溼,化瘀解毒,用大黃牡丹皮湯加減;若屬熱入血室,寒熱往來,心煩喜嘔等症,宜和解少陽,用小柴胡湯加減。
慢性炎症以帶下爲主症者,如溼從寒化,可用完帶湯加減。溼從熱化,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以痛經或癥瘕爲主症者,當以活血止痛,化瘀散結,用桂枝茯苓丸加減;亦可用千年健、追地風、川斷、歸尾、防風、乳香、沒藥、紅花、血竭、透骨草、五加皮作腹部熥藥法(上藥爲粗末,裝紗布袋內蒸30分鐘,乘熱敷下腹部,1日1次),或用紅藤湯(紅藤、敗醬草、桃仁、赤芍、蒲公英)作煎劑保留灌腸。
4.4.2 鍼灸治療
急性盆腔炎,取曲池、四滿、八髎穴、大敦(刺血)、中封,強刺激,適當配合抗菌素治療。
慢性盆腔炎,取關元、中極、歸來、三陰交、中都等爲主穴。有腫塊者加患側府舍;上腹痛或氣脹者加腹結、天樞、氣海;下腹痛範圍較大者加氣衝;腰痠痛者加腎俞、次謬;腰痛嚴重者加八髎、委中;白帶多者加地機、陰陵泉、帶脈;月經過多者加照海、內庭、行間。
4.4.3 寒溼內蘊
4.4.3.1 症狀
下腹有脹冷痛感、下墜感,受涼加重,遇暖緩解,帶下增多,色白質稀,或見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有塊,頭暈神疲乏力,腰骶痠痛,畏寒肢冷,或婚久不孕,舌淡,或有瘀點,苔白膩,脈沉遲[6]。
4.4.3.2 艾灸治療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10壯以上,灸至局部辛熱潮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長期施灸至精神好轉,脹痛消失後可間隔施灸。
4.4.4 溼熱內結
4.4.4.1 症狀
時有低熱,下腹一側或雙側脹痛、刺痛、熱痛或有脹痛、下墜感,勞累後或經期症狀加重,經期延長,或經量增多,有血塊,血塊流出則疼痛減少,帶下增多,色黃黏稠,有氣味,小便色黃,腰部痠痛,婚後不孕,舌紅,苔黃膩,脈弦滑。[7]
4.4.4.2 推拿療法
選穴:章門、期門、中脘、氣海、關元、曲骨、橫骨、神闕、水道、帶脈、血海、三陰交、丘墟、太溪、水泉、太沖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兩下肢微屈,醫者立於一側,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沿章門、期門、中脘、氣海、關元操作,約5分鐘。然後重點在小腹進行摩腹、揉臍10分鐘,按揉曲骨、橫骨、神闕、水道、帶脈各半分鐘。點按血海、三陰交、丘墟、太溪、水泉、太沖各半分鐘。輕叩脊柱兩側及骶髂部。
4.4.4.3 艾灸療法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紅暈灼熱爲度,每日1次,灸至諸證消失爲止。
4.4.5 氣滯血瘀
4.4.5.1 症狀
下腹墜脹疼痛,腰骶痠痛,肛門墜脹感,性生活、大便、過勞時加重,白帶連綿不斷。舌質紫黯,苔薄膩,脈弦細。
4.4.5.2 推拿療法
操作方法:按揉府舍、歸來、氣衝、血海、足三裏、三陰交各半分鐘,彈撥腹部包塊5分鐘,掌振下腹約2分鐘。
4.5 艾灸對症治療
4.5.1 帶下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距皮膚最近時0.5~1釐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灼熱感),每穴10分鐘,以局部紅暈灼熱爲度,每日1次,症狀消失即止。
4.5.2 腹痛
灸法:雀啄灸3分鐘後,用酒精消毒穴位皮膚,然後用一次性注射器針頭點刺穴位放出少許血,再用酒精消毒傷口。
4.6 醫案
楊某,女,28歲,已婚,幹部。患者2個月前行人工流產,術後20天小腹疼痛,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伴有發熱。經西醫抗生素治療3天,發熱已退,但仍訴小腹隱痛墜脹,腰骶痠痛,常在勞累或月經前後加重,帶下量多色黃,經人介紹來治。查舌質紅,舌苔黃,脈弦細。婦科檢查:外陰正常,陰道通暢,分泌物明顯增多,色黃有穢臭,子宮後位略較正常大;右側附件可觸及雞蛋大小腫塊,質軟壓痛明顯。B超探查顯示:右側探及6cm×4.9cm×4cm大小包塊,提示盆腔炎性包塊。西醫診斷爲“慢性盆腔炎性包塊”,中醫辨證爲“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爲主,佐以補腎健脾、理氣止痛。推拿治療3個療程,諸症消失,婦科及B超檢查均正常。隨防1年,無復發。
莫某某,女,35歲。2002年6月12日初診。患者於2002年6月5日在其社區門診換節育環,3天后出現小腹劇痛,帶下量多,色黃其氣穢臭。自用膚陰潔外洗,未見效果。隨即出現高熱惡寒,小腹疼痛加劇、拒按,並伴有食慾差,尿頻,大便墜脹,帶下量仍多呈黃綠色、質稠、臭穢。檢查:體溫39.4℃,呈急性面容,下腹有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舌紅苔黃,脈數。婦科檢查:陰道及宮頸充血,宮頸有舉痛,子宮較軟,稍增大,有壓痛,宮旁組織增厚,有明顯觸痛,未觸及包塊。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增加。診斷爲急性盆腔炎。即採取中西醫配合鍼灸治療,西醫採用抗生素治療,中藥採用五味消毒飲合失笑散加減,每日1劑,另取中極、次髎、大椎、神闕進行雀啄灸治療,治療5天后,患者症狀基本消失,繼續治療1周後,患者諸證消失,隨訪1月,未見覆發。
4.7 注意事項
(2)做好經期、流產後、產褥期的衛生,使用消毒的用品,嚴禁盆浴和性交。
(3)刮宮術、陰道盆腔手術或陰道檢查注意無菌操作(這是醫務人員嚴格遵守的制度)。術後要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減少醫源性感染機會。
(5)盆腔炎急性發作時,下腹劇痛拒按,應配合中西藥消炎藥物及時治療。
(6)飲食儘量清淡,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
5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72-27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7.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5.
- ^ [6]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7]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