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vomit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嘔吐病(vomiting[1])爲病證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中醫藥學名詞》(2004):嘔吐是指胃內容物,甚至膽汁、腸液通過食道反流到口腔,並吐出的反射性動作[3]。
《中醫藥學名詞》(2010):嘔吐是指以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爲主,常伴胃脘痞悶不適,噁心等表現的疾病。
古代文獻有將嘔吐區分者,謂聲物俱出爲嘔,有物無聲爲吐,嘔而有聲無物者稱乾嘔。現一般將胃內容物經食道口腔吐出者,總稱嘔吐。
4 嘔吐的病因病機
嘔吐多由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4]。兼見噯氣食臭、脘腹脹滿疼痛者,多屬飲食停滯;兼見納少神疲、便溏者,多屬脾胃虛寒;而嘔吐常由情志誘發、肋痛嘔酸、脈弦者,多屬肝氣犯胃。
嘔吐可分虛實兩類。《景嶽全書·雜證謨》:“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
實證因外感六淫、痰飲停積、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調氣機逆亂所致。
虛證多因脾胃氣陰不足所致。和胃降逆,爲嘔吐通治法,然仍當審因治本。
或因風、寒、暑、溼之邪和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氣逆於上則發嘔吐;
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誤食腐敗不潔之物,損傷脾胃,導致食滯不化,胃氣上逆而嘔吐;
5 嘔吐的分類
嘔吐有實嘔、虛嘔、外感嘔吐、內傷嘔吐、寒嘔、熱嘔、痰嘔、氣嘔、食嘔、血嘔、脾虛嘔吐、陰虛嘔吐等。
5.1 實嘔
實嘔指外邪犯胃、痰飲停滯、宿食不消及氣逆火鬱所致的嘔吐[5]。《景嶽全書·實嘔證治》:“凡實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必有見證。若因寒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因氣逆者,必痛脹連於脅肋;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因外感者,必頭身發熱,脈數而緊。”治宜祛邪和胃。
5.2 虛嘔
虛嘔指因胃虛或命門火衰所致的嘔吐[6]。《景嶽全書·雜證謨》:“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燥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爲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苦噁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治宜溫補。可用六君子湯、人蔘理中湯、六味回陽飲等方。
5.3 外感嘔吐
外感嘔吐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嘔吐[7]。常並見惡寒發熱、頭痛、脘腹痛、泄瀉等症。外感嘔吐有風氣嘔吐、寒氣嘔吐、暑氣嘔吐、溼氣嘔吐、溼熱嘔吐、燥熱嘔吐等。
5.4 內傷嘔吐
內傷嘔吐指脾胃虛弱,或邪滯脾胃所致的嘔吐[8]。如胃寒嘔吐、胃熱嘔吐、痰飲嘔吐、食積嘔吐等。
5.5 寒嘔
寒嘔指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嘔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嘔吐,名曰寒嘔。或因傷食,多致傷胃氣;或因病曾經汗下,致胃氣虛冷之所爲也。”選用四逆湯、生硫黃丸、靈液丹、丁附湯等方[9]。
5.6 熱嘔
熱嘔指病者胃中央熱,煩躁,聚結涎沫,食入即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熱,煩躁,聚結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熱嘔。或因胃熱伏暑,及傷寒伏熱不解,溼疸之類,皆熱之所爲也。”《世醫得效方·熱嘔》:“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可伴見口乾面赤,二便不暢,脈洪數等[10]。方用小柴胡湯、竹茹湯、大黃甘草湯等。本證可見於肝膽疾患、胰腺炎、胃炎等疾病。
5.7 痰嘔
痰嘔又名痰飲嘔吐[11]。指嘔吐因寒飲、熱痰留滯所致者[1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嘔,食與飲並出,名曰痰嘔。”《症因脈治》卷二:“痰飲嘔吐之症,嘔而腸鳴,漉漉有聲,眼黑眩暈,時時噁心。”多因脾虛不運,停痰留飲,積於中脘,得熱則上炎,遇寒則凝塞而致。寒飲所致者,舌苔薄膩,脈沉遲,宜用桂苓半夏湯、茯苓半夏湯、二陳湯、來複丹;熱痰所致者,舌苔黃膩,脈滑數,宜用梔連二陳湯等方。
5.8 氣嘔
氣嘔指嘔吐因七情傷感、盛怒氣逆所致者[1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證治要訣》卷六:“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治宜降氣和中。選用茱萸人蔘湯、藿香湯、丁香透膈散、五膈寬中湯等方。
5.9 食嘔
食嘔指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嘔。此由飲食傷脾,宿谷不化之所爲也。”《證治要決》卷六:“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食嘔有寒、熱之不同[14]。偏熱者,常食入則痛而嘔,脈實數,可用梔連平胃散。下症者,可用煮黃丸。偏寒者,常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弦,治宜消食化滯,一般宜用保和丸、家祕消滯湯等方,可用治中湯、大養胃湯、草蔻大順飲。
5.10 血嘔
血嘔指嘔吐食物混雜血液[1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食出,名曰血嘔。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爲也。”
5.11 脾虛嘔吐
脾虛嘔吐指脾虛溼盛而致的嘔吐[16]。明·張三錫《醫學六要》:“久病或服克伐藥,吐涎不止,脈大無力,屬脾虛不能攝涎而涎泛上。”治宜理脾和胃。用六君子湯加減。
5.12 陰虛嘔吐
陰虛嘔吐因陰虛陽氣上逆所致[17]。《證治匯補·胸膈門》:“諸陽氣浮,無所依從,嘔咳上氣,此陰虛成嘔。”治宜滋陰降氣。可用六味地黃湯加石斛、沉香等。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祕結。
6 嘔吐的辨證分型
寒邪客胃:時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喜暖畏寒,大便塘薄,苔白,脈遲。
熱邪內蘊:食入即吐,嘔吐酸苦熱臭,口乾而渴,喜寒惡熱,大便燥結,苔黃,脈數。
痰飲停蓄:頭目眩暈,胸滿痞脹,嘔吐痰涎,或見心悸,苔白膩,脈滑。
7 嘔吐的鍼灸治療
鍼灸治療嘔吐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藥物反應引起的嘔吐,可參照治療;因其他疾病而致嘔吐,須明確診斷後治療。
7.1 體針
1.以取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等穴爲主。飲食停滯者加下脘;肝氣犯胃者加太沖;脾胃虛弱者加灸神闕。如嘔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點刺出血。
方義: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內關乃手厥陰心包之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嘔;足三裏爲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
隨證配穴:寒吐—胃俞,熱吐—金津、玉液放血,痰飲—豐隆,食滯—梁門、天樞,肝氣鬱結—太沖,脾胃虛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針刺,補虛瀉實,或先瀉其邪以止嘔,再補其正;虛寒者可加艾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7.2 穴位注射法
方法 維生素1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2次,各穴交替應用。
7.3 耳針法
2.選穴:胃、賁門、食道、交感。方法: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1.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2.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4.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5.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5.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8.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9.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3.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2.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1.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2.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