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經穴別名·命關
穴位 | 食竇 | ||
---|---|---|---|
漢語拼音 | Shidou | ||
羅馬拼音 | Shihtou | ||
美國英譯名 | Food Cav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17 | |
日本 | 1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17 | |
富耶氏 | |||
德國 | MP17 | ||
英國 | Sp17 | ||
美國 | Sp17 |
食竇爲經穴名(Shídòu SP17)[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命關。屬足太陰脾經。食即飲食,竇即孔、空,喻食氣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竇。主治胸脅脹痛,噯氣,反胃,噫氣,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脹,水腫,腹脹,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腹水,肝區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咳嗽,痰飲,少乳,氣管炎,肝炎,尿瀦留等。
4.1 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食,指食物與飼養,又爲藏谷之窖。竇,孔穴,水道也。《外臺祕要》有:“主胸脅支滿,腸間雷鳴,轆轆常有水聲。”似有水谷從此通過,因名食竇。[4]
4.4 所屬部位
胸[5]
4.5 食竇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食竇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6][7]。
食竇穴的位置
4.6 取法
仰臥位,乳中旁開2寸,向下一肋,當第5肋間隙處取穴。橫平內側的乳根、步廊、中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佈,其弧度與第5肋間隙弧度相應。[9]
食竇穴取法,須先單臂上舉,以開經穴之路,然後下針,乃有療效,有此經道之開,乃通傳導谷氣之路,即開通食飲之孔道也。
4.7 穴位解剖
食竇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五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4、5、6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佈。皮下筋膜疏鬆,內有皮神經及胸腹壁淺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緣,入前鋸肌,再深進肋間內、外肌及其間的肋間血管和神經。前二肌由胸前神經和胸長神經支配,後二肌由肋間神經支配。在胸內筋膜的深面,正對第5肋間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與提插。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胸長神經分支和胸外側動脈分支分佈。
4.8 食竇穴的功效與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竇在胸,脾脈由此穴上入於胸肺,以其有寬胸利膈、通利食道之功。主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噫氣翻胃,食不化。
4.9 主治病症
食竇穴主治胸脅脹痛,噯氣,反胃,噫氣,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脹,水腫,腹脹,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腹水,肝區疼痛(右食竇治肝區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咳嗽,痰飲,少乳,氣管炎,肝炎,尿瀦留等。
食竇主治脾胃、胸脅部等疾患:如翻胃、噎膈、食已即吐、腹脹水腫、黃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滿氣喘、脅痛不止等。
現代又多用食竇治療胃炎、腹水、肝區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斜刺0.3~0.5寸。
4.10.2 灸法
可灸。
4.11 配伍
4.12 文獻摘要
《扁鵲心書》: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黃疸,眼目及遍身皆黃,小便赤色,乃冷物傷脾所致,灸右命關一百壯,忌服涼藥,若兼黑疸及房勞傷腎,再灸命門三百壯。反胃食已即吐,乃飲食失節,脾氣損也,灸命關三百壯。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腎氣衰,灸左命關,關元各二百壯。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蓋脾爲五臟之母,後天之本,屬土,生長萬物者也,若脾氣在,雖病甚不死,此法試之極驗。
5 小兒指紋的診斷部位之一·命關
命關(life pass[10])爲小兒指紋的診斷部位之一。是指小兒指紋食指端部分,位於食指第三指節。
5.1 診斷法
小兒指紋是兒科獨特的診病方法[11]。觀察三歲以下小兒食指掌側靠拇指一側的淺表靜脈,以第一節爲風關,第二節爲氣關,第三節爲命關。紋在風關是邪淺病輕,紋透氣關是邪較深,紋達命關則病尤重,若指紋延伸至指端爲“透關射甲”,則病更重。正常指紋紅黃相兼,隱現於風關之內。紋紫爲熱,淡紅爲虛,青色爲風、主痛,青兼紫黑是血絡瘀閉。指紋的變化雖可反映病變的輕重、淺深,但只能作爲辨證的參考。
6 推拿部位名·命關
命關爲推拿部位名。位於食指遠端指節的腹面。爲指三關之一[12]。食指三節指骨的腹面,近端指節爲風關,中段指節爲氣關,遠端指節爲命關[13]。《小兒推拿廣意》:“指上三關,推之通血氣發汗。”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1.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4.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5.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3.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3.
- ^ [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