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醫·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是以顏面表情肌羣的運動功能障礙爲主要特徵的一種臨牀常見病,本病又稱爲面癱。由面神經麻痹引起的損害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它可分爲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病損在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爲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時稱爲中樞性或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稱爲周圍性(即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經麻痹。由局部損傷或炎症所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單純性面神經損害所造成的麻痹稱爲貝爾氏(Bells)麻痹。貝爾氏麻痹是指臨牀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明顯的其他體徵或症狀的單純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3.1 臨牀表現
1.發病急,少有自覺症狀,有所謂“昨夜完好,今晨得病”之說。
2.口角下垂,健側向上歪斜,不敢緊閉口脣、不能鼓腮、吹氣,飲水時漏水。
3.臉裂擴大,上下臉不能閉合,結膜外露,用力緊閉時眼球轉向外上方,出現貝爾氏徵。
4.淚溢 。
5.前額皺紋消失,不能蹙眉是貝爾氏面癱的重要臨牀特徵。
3.2 診斷依據
3.額紋消失。
4.淚溢
5.說話不利索,喝水漏水。
3.3 治療原則
1.急性期:起病1-2周,治療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腫,改善局部迴圈,減少神經受壓爲原則。具體可選用藥物、理療、針炙等治療;
2.恢復期:從2周-2年,此期主要使神經傳導恢復和加強肌肉收縮。採用方法:(1)電刺激、電按摩、離子導入。(2)針刺療法。(3)保護角膜的措施。(4)中藥:活血化瘀,調氣補血爲主。
3.後遺症期:指2年後面癱仍不能恢復者,可按損傷性面癱處理。(藥物治療很少有效)。
3.4 用藥原則
對於貝爾氏面癱早期藥物治療,療效較好,約有80%的病人可在2~3月內恢復。無神經變性的病例,輕者,經2~3周治療,即可開始恢復,1~2月內痊癒。有神經變性者,3~6月內恢復。若神經變性嚴重者恢復慢,甚至有的不能恢復。由此可見,對於面癱患者應及早治療,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儘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利用肌電圖和電興奮性測驗,測出神經變性情況,藉此及早用藥物治療。另外,一些外加因素,如耳後常受風寒,會妨礙神經功能的恢復。
3.5 輔助檢查
1.貝爾氏面癱的檢查,主要是體檢,它有“一目瞭然”的感覺,對疾病早期,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爲主;
2.對於病因不明者,檢查專案應包括檢查框限“A”、“B”、“C”三項檢查,以排除中耳病變,如炎症、膽脂瘤病變,以及中耳癌、聽神經瘤等。
3.6 療效評價
1.治癒:治療後,無主觀症狀和客觀體徵,恢復正常的面神經功能,顏面外形正常。
2.好轉:治療後,無明顯症狀和體徵,作拙嘴、閉眼活動,不如常人反應快。
3.未愈:治療後,主觀症狀和客觀體徵無改善。
4 中醫·面神經麻痹
4.1 病名·面癱
面癱指單純性的一側面部肌肉癱瘓而言。爲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經氣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而成。面癱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面神經炎。
多表現爲病側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口角向健側歪斜,流涎,不能皺眉、蹙額、鼓腮、示齒等,額紋消失,鼻脣溝變淺。部分病人有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等症。病程日久,可因患側面肌攣縮而使嘴角歪向病側,稱“倒錯”現象。
4.2 症名·面癱
面癱爲症名。指伴發於他病中的面部肌肉癱瘓。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中樞性面癱。患者多無眼部症狀,常伴有同側偏癱或上肢癱。
4.3 面神經麻痹的治療
4.3.1 鍼灸治療
4.3.1.1 體針
隨證配穴:不能蹙眉加攢竹;鼻脣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脣溝歪斜加承漿;乳突痛加完骨;舌麻、味覺減退加廉泉、海泉。中樞性的則加太沖、風府。初起針刺宜輕刺激,可配合艾條灸及溼熱敷。
4.3.1.2 電針
取穴參照體針。面部穴針剌後,通電10~15分鐘,通電量以患者感到舒適,面部肌肉微見收縮爲宜。
4.3.1.3 皮膚針
輕叩陽白、太陽、四白、牽正等穴至微出血,然後加拔小火罐,適用於發病初期或面部板滯感等面癱後遺症。
4.3.1.4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應避免面部吹風受寒。眼瞼閉合不全者,每日須點眼藥水2~3次,以防感染。
4.3.2 推拿療法
①用雙手食指輕輕按揉絲竹空1~3分鐘。
②用雙手食指輕輕按壓四白1~3分鐘。
③用雙手食指按揉地倉1~3分鐘。
④用食指指腹輕輕揉按翳風1~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