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醫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導致的後果[1]。簡稱“慢支”。
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爲長期反覆發作的咳嗽、咯痰和(或)喘息,以冬季爲明顯。臨牀出現有連續兩年以上,每持續叄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症狀。早期症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後緩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狀長年存在,不分季節。疾病進展又可併發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嚴重影響勞動力和健康。
慢性支氣管炎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特別在老年人發病率更高。約佔老年人總數的10%~15%。
慢性支氣管炎主要與大氣污染、吸菸、感染、過敏及氣候變化等有關,但許多因素迄今還不完全清楚、但現代醫學對本病的防治尚缺乏叫理想的方法。
慢性支氣管炎除了常年咳嗽咳痰外,在氣候變化、理化因素刺激、感染等情況下,病情可以加重,即所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反覆急性加重可加重患者呼吸道損害,逐步導致阻塞性肺病、肺心病等。
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爲:咳嗽、咯痰或伴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病程已連續2年或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患。每年發病持續不足3個月,但有明確客觀檢查依據(如X線、呼吸功能等)者,亦可建立診斷。本病應針對病因、病期和反覆發作的特點,採取防治結合的綜合措施治療。
3.1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極爲複雜,迄今尚有許多因素還不夠明瞭。近年來認爲,有關因素如下。
3.1.1 大氣污染
化學氣體如氯、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煙霧,對支氣管粘膜有刺激和細胞毒性作用。容易中的煙塵或二氧化硫超過1000μg/m3時,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就顯着增多。其他粉塵如二氧化硅、煤塵、棉屑、蔗塵等也刺激支氣管粘膜,並引起肺纖維組織增生,使肺清除功能遭受損害,爲細菌入侵創造條件。
3.1.2 吸菸
現今公認吸菸爲慢性支氣管炎最主要的發病因素,吸菸能使支氣管上皮纖毛變短,不規則,纖毛運動發生障礙,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細胞的吞噬、滅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氣管痙攣,增加氣道阻力。上海市防治慢性氣管炎協作組於1972年普查了339名50歲以上者,其中吸菸者慢性支氣管炎的患病率爲不吸菸的2倍,前者爲20.9%,後者爲9.7%。另用配對方法以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和正常人各303名作吸菸習慣對比調查,慢性支氣管炎組吸菸的人數非常顯着地高於正常對照組。
3.1.3 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氣管炎發病和加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據國內外研究,目前認爲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莫拉卡他菌可能爲本病急性發作的最主要病原菌。
病毒對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在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分離出的病毒有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粘液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造成呼吸道上皮損害,有利於細菌感染,引起本病的發生和反覆發作。肺炎支原體與慢性支氣管炎發病的直接關係,至今不明。
3.1.4 過敏因素
過敏因素與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有一定關係,初步看來,細菌致敏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的一個原因。尤其是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有過敏史的較多,對多種抗原激發的皮膚試驗陽性率高於對照組,痰內組胺和嗜酸粒細胞有增高傾向;另一些患者血清中類風溼因子高於正常組,並發現重症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肺組織內IgG含量增加,提示與Ⅲ型變態反應也有一定關係。變態反應使支氣管收縮或痙攣、組織損害和炎症反應,繼而發生慢性支氣管炎。
3.1.5 其他
除上述因素外,氣候變化,特別是寒冷空氣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增加,支氣管纖毛運動減弱。在冬季,患者的病情波動與溫度和溫差有明顯關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也可能是本病的一個內因,大多數患者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現象。部分患者的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氣道反應性較正常人增強。
老年人性腺及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喉頭反射減弱,呼吸道防禦功能退化,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機能衰退,也可使慢性支氣管炎發病增加。
營養對支氣管炎也有一定影響,維生素C缺乏,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維生素A缺乏,可使支氣管粘膜的柱狀上皮細胞及粘膜的修復機能減弱,溶菌酶活力降低,易罹慢性支氣管炎。
遺傳因素是否與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有關,迄今尚未證實。α1-抗胰蛋白酶嚴重缺乏者能引起肺氣腫,但無氣道病變的症狀,提示它與慢性支氣管炎並無直接關係。
3.2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理改變
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病理變化如下。
(一)腺體增生肥大,分泌功能亢進 慢性支氣管炎粘液腺泡明顯增多,腺管擴張,將液腺和混合腺體相應減少,有的腺體幾乎全爲粘液腺體所佔據。杯狀細胞也明顯增生,慢性支氣管炎的Reid指數(腺體厚度與支氣管壁厚度之比)增至0.55~0.79以上(正常爲0.4以下),Reid指數越大,提示炎症越嚴重,腺體越肥大而支氣管腔越狹小。增生肥大的腺體分泌機能亢進,粘液分泌量增多,因此患者每日痰量增多。
(二)粘膜上皮細胞的變化 由於炎症反覆發作,引起上皮局竈性壞死和鱗狀上皮化生,纖毛上皮細胞有不等程度損壞,纖毛變短,參差不齊或稀疏脫落。
(叄)支氣管壁的改變 支氣管壁有各種炎性細胞浸潤、充血、水腫和纖維增生。支氣管粘膜發生潰瘍,肉芽組織增生,嚴重者支氣管平滑肌和彈性纖維也遭破壞以致機化,引起管腔狹窄。少數可見支氣管的軟骨萎縮變性,部分被結締組織所取代。管腔內可發現粘液栓。因粘膜腫脹或粘液瀦留而阻塞,局部管壁易塌陷、扭曲變形或擴張。
(四)電鏡檢查 慢性支氣管炎病例的肺泡壁可見如下變化:①Ⅰ型肺泡上皮細胞腫脹變厚,其中線粒體腫脹,內質網擴張呈空泡狀,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②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損傷,血栓形成和管腔纖維化、閉塞。③肺泡壁纖維組織瀰漫性增生。這些變化在併發肺氣腫和肺源性心臟病者尤爲顯着。
[呼吸功能變化]
慢性支氣管炎早期病變主要在內徑<2mm的小氣道,臨牀症狀不明顯,常規肺功能測驗大多正常,但閉合氣量測驗可見增大。當炎症蔓延至較大的支氣管,在急性加重期,氣道狹窄,阻力增加,常規通氣功能測驗如最大通氣量、1秒鐘呼氣量、最大呼氣中段流速均輕度減低。殘氣量輕度增加,但肺活量正常。在緩解期,肺功能變化均可恢復正常。併發阻塞性肺氣腫後,呼吸功能的損害則大都不可逆轉。
3.3 流行病學
本病爲一常見多發病,根據我國70年代全國6千多萬人的普查,患病率爲3.82%。隨着年齡增長,患病率遞增,50歲以上的患病率高達15%或更多。本病流行與吸菸、地區和環境衛生等有密切關係。吸菸者患病率遠高於不吸菸者。北方氣候寒冷患病率高於南方。工礦地區大氣污染嚴重,患病率高於一般城市。
3.4 慢性支氣管炎的臨牀表現
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氣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常在寒冷季節發病,出現咳嗽、咯痰,尤以晨起爲着,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狀,粘稠不易咳出。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症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粘稠度增加或爲黃色膿性,偶有痰中帶血。慢性支氣管炎反覆發作後,支氣管粘膜的迷走神經感受器反應性增高,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可出現過敏現象而發生喘息。隨着病情發展,終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加劇。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在症狀加劇或繼發感染時,常有哮喘樣發作,氣急不能平臥。呼吸困難一般不明顯,但併發肺氣腫後,隨着肺氣腫程度增加,則呼吸困難逐漸增劇。
3.5 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
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狀。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結核、塵肺、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癌、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等)後,臨牀上凡有慢性或反覆的咳嗽,咯痰或伴喘息,每年發病至少持續3個月,並連續兩年或以上者,診斷即可成立。如每年發病持續不足叄個月,而有明確的客觀檢查依據(如X線、肺功能等)亦可診斷。
在排除其他心肺疾病的情況下,凡有慢性或反覆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發病至少持續3個月,連續兩年或以上者可以診斷爲慢性支氣管炎。
3.6 體徵
慢性支氣管炎早期多無體徵。有時在肺底部可聽到溼和幹羅音。喘息型支氣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氣後可聽到哮喘音,發作時,有廣泛哮鳴音。長期發作的病例可有肺氣腫的體徵。
3.7 X線徵象
單純型慢性支氣管炎,X線檢查陽性,或僅見兩肺下部紋理增粗,或呈索條狀,這是支氣管壁纖維組織增生變厚的徵象。若合併支氣管周圍炎,可有斑點陰影重迭其上。支氣管碘油造影,常可見到支氣管變形,有的狹窄,有的呈柱狀擴張,有的由於痰液瀦留,呈截斷狀。由於周圍瘢痕組織收縮,支氣管可併攏呈束狀。有時可見支氣管壁有小憩室,爲粘液腺開口擴張的表現。臨牀上爲明確診斷,透視或攝平片即可滿足要求。支氣管碘油造影只用於特殊研究,不作常規檢查。
3.8 慢性支氣管炎的分型
根據臨牀表現,將慢性支氣管炎分爲單純型與喘息型兩型。前者主要表現爲反覆咳嗽、咯痰;後者除咳嗽、咯痰外尚有喘息症狀,並伴有哮鳴音。
3.9 慢性支氣管炎臨牀分期
根據病程經過可分爲叄期,以使治療有所側重。
3.9.1 急性發作期
急性發作期指在1周內出現膿性或粘液膿性痰,痰量明顯增加,或伴有發熱等炎症表現,或1周內“咳”、“痰”或“喘”任何一項症狀顯着加劇,或重症病人明顯加重者。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一週內出現症狀加劇,或痰量增加,或咳膿性痰,或有發熱等炎症表現時可診斷爲急性加重;體格檢查以肺部廣泛乾溼鳴音爲主,長期發作者有肺氣腫體徵。
3.9.2 慢性遷延期
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狀,遷延到1個月以上者。
3.9.3 臨牀緩解期
經治療或自然緩解,症狀基本消失或偶有輕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個月以上者。
3.10 鑑別診斷
3.10.1 肺結核
活動性肺結核常伴有低熱、乏力、盜汗、咯血等症狀;咳嗽和咯痰的程度與肺結核的活動性有關。X線檢查可發現肺部病竈,痰結核菌檢查陽性,老年肺結核的毒性症狀不明顯,常因慢性支氣管炎症狀的掩蓋,長期未被發現,應特別注意。
3.10.2 支氣管哮喘
起病年齡較輕,常有個人或家族過敏性病史;氣管和支氣管對各種刺激的反應性增高,表現爲廣泛的支氣管痙攣和管腔狹窄,臨牀上有陣發性呼吸困難和咳嗽,發作短暫或持續。胸部叩診有過清音,聽診有呼氣延長伴高音調的哮鳴音。晚期常併發慢性支氣管炎。哮嗜酸粒細胞在支氣管哮喘患者的痰中較多,而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的痰中較少。
3.10.3 支氣管擴張
多發生於兒童或青年期,常繼發於麻疹、肺炎或百日咳後,有反覆大量膿痰和咯血症狀。兩肺下部可聽到溼羅音。胸部X線檢查兩肺下部支氣管陰影增深,病變嚴重者可見捲髮狀陰影。支氣管碘油造影示柱狀或囊狀支氣管擴張。
3.10.4 心臟病
由於肺鬱血而引起的咳嗽,常爲乾咳,痰量不多。詳細詢問病史可發現有心悸、氣急、下肢浮腫等心臟病徵象。體徵、X線和心電圖檢查均有助於鑑別。
3.10.5 肺癌
多發生在40歲以上男性,長期吸菸者,常有痰中帶血,刺激性咳嗽。胸部X線檢查肺部有塊影或阻塞性肺炎。痰脫落細胞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3.11 慢性支氣管炎治療方法
3.11.1 預防爲主
吸菸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重要原因,煙霧對周圍人羣也會帶來危害,應大力宣傳吸菸的危害性,要教育青少年杜絕吸菸。同時,針對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因素,加強個人衛生,包括體育、呼吸和耐寒鍛鍊,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改善環境衛生,處理“叄廢”,消除大氣污染,以降低發病率。
3.11.2 緩解期的治療
緩解期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和預防復發爲主。採用氣管炎菌苗,一般在發作季節前開始應用,每週皮下注射一次,劑量自0.1ml開始,每次遞增0.1~0.2ml,直至0.5~1.0ml爲維持量。有效時應堅持使用1~2年。核酪注射液(麻疹病毒疫苗的培養液)每週肌肉或皮下注射2次,每次2~4ml;或卡介苗素注射液每週肌肉注射3次,每次1ml(含卡介苗提取物於重0.5mg),在發病季節前用藥,可連用3個月,以減少感冒及慢性支氣管炎的發作。必思添(Biostim)(克雷白肺炎桿菌提取的糖蛋白)首次治療8天,2mg/d,停服3周;第2次治療8天,1mg/d,停服3周;第3次治療8天,1mg/d,連續3個月爲一療程。可預防慢性反覆呼吸道感染。
3.11.3 急性發作期及慢性遷延期的治療
急性發作期及慢性遷延期的治療應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鎮咳爲主;伴發喘息時,加用解痙平喘藥物。
3.11.3.1 抗菌治療
合併細菌感染者適當應用抗菌藥物,一般選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氨苄、頭孢拉定、阿奇黴素、左氧氟沙星(每日0.5g)等口服;重症患者可用頭孢呋辛(1.5g,每8~12小時1次)、頭孢曲松(每日1g)、左氧氟沙星(每日0.5g)、哌拉西林(2~4g,每8小時1次),靜脈滴注治療。
一般病例可按常見致病菌爲用藥依據。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噁唑(SMZ)每次2片,每日2次;阿莫西林2~4g/d,分3~4次口服;氨苄西林2~4g/d,分4次口服;頭孢氨苄2~4g/d,或頭孢拉定1~2g/d,分4次口服;頭孢呋辛1g/d或頭孢克洛500mg~1g/d分2~3次口服。亦可選擇新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羅紅黴素0.3g/d,分2次口服。抗菌治療療程一般7~10天,反覆感染病例可適當延長。經治療叄天后,病情未見好轉者,應根據痰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選擇抗生素。
嚴重感染時,可選用氨苄西林、環丙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黴素)或頭孢菌素類聯合靜脈滴注給藥,具體用法可參閱“抗菌藥物治療”。
注意:細菌感染只是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的原因之一,不能單純依賴抗菌藥物治療。
3.11.3.2 祛痰鎮咳藥
咳嗽可用噴托維林(25mg,每日3次)或複方甘草(10ml,每日3次)
祛痰可口服溴己新(8~16mg)或氨溴索(30mg),每日3次;
可給沐舒痰(鹽酸溴環已胺醇)30mg,或化痰片(羧甲基半胱氨酸)500mg,每日3次口服。溴己新(必嗽平)、氯化銨棕色合劑等均有一定祛痰作用。當痰粘稠不易咳出時,可用枇杷葉蒸氣吸入,或用超聲霧化吸入,以稀釋氣道內分泌物。
慢性支氣管炎除刺激性乾咳外,不宜單純採用鎮咳藥物,因痰液不能排出,反而使病情加重。
3.11.3.3 解痙平喘藥
有喘息者可口服氨茶鹼(0.1g,每日3次);喘息明顯者可噴霧沙丁胺醇、丙酸倍氯米松、異丙託溴銨,或短期口服潑尼松(不超過2周)。
喘息型支氣管炎常選擇解痙平喘藥物,如氨茶鹼0.1~0.2g,每日3次口服;美喘清50μg,每日2次口服,博利康尼2.5mg,每日2~3次口服,複方氯喘片1片,每日3次口服。慢性支氣管炎有可逆性阻塞者應常規應用支氣管舒張劑。如異丙託溴銨(溴化異丙託品)氣霧劑、博利康尼都保等吸入治療。陣發性咳嗽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支氣管痙攣,採用支氣管舒張劑後可改善症狀,有利於痰的清除。
3.11.4 療效標準
臨牀控制:咳、痰、喘、炎等主要症狀基本控制,病情穩定,無復發者。
顯效:病情相對穩定,發作次數及程度明顯減輕,一般情況(包括飲食、睡眠、體力等)有明顯改善者。
有效:病情欠穩定,但發作次數及程度減輕,一般情況好轉者。
無效:發作次數、程度及一般情況無改善或加重者。
3.11.5 其他措施
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重點應控制感染,在飲食上,應給以高蛋白、高維生素C、富於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以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強烈刺激的辛辣食品,戒菸,堅持是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12 慢性支氣管炎的併發症
3.12.1 阻塞性肺氣腫
3.12.2 支氣管肺炎
慢性支氣管炎蔓延至支氣管周圍肺組織中,患有寒戰、發熱,咳嗽增劇,痰量增加且呈膿性。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X線檢查,兩下肺野有小斑點狀或小片陰影。
3.12.3 支氣管擴張
慢性支氣管炎反覆發作,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形成潰瘍,管壁纖維增生,管腔或多或少變形,擴張或狹窄。擴張部分多呈柱狀變化。
3.13 慢性支氣管炎的預防調養
①及時防治感冒對阻止病情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必須告戒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一定的體育鍛煉。同時加強營養,注意氣侯冷熱變化,及時防寒保暖(特別重視背部保暖),儘量不與感冒病人接觸(感冒流行季節少去公共場所;家中若有感冒患者,要設法隔離避開),採用飲食調養,食醋燻蒸,藥物內服或冷水洗浴等預防方法。患者一旦外感,必需及時治療,儘量迅速控制。
②宣傳吸菸是造成本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助於患者下決心戒除煙習。必要時亦可用戒菸糖、戒菸茶和鍼灸方法等方法幫助戒菸。
③要求患者注意環境衛生,不到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去,預防粉塵刺激,杜絕接觸致敏物質。因爲大量資料證明,除氣象因素、吸菸外,大氣污染及某些易致過敏物質等也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4 中醫
慢性支氣管炎爲病症名。是支氣管黏膜及其深層和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屬祖國醫學“咳嗽”“痰飲”“喘證”範疇。[2]
慢性支氣管炎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在北方地區是一種常見病。患者表現爲長期咳嗽、咳痰,每年至少發病3個月,連續2年以上。本病多發生於抵抗力較差及過敏體質的人,老年人防禦疾病的功能減退,因此患病率比較高。此外,長期吸菸,病毒和細菌感染,煙霧、粉塵或大氣污染,氣溫突然轉變等因素都可以引發本病。[3]
4.1 古人論述
慢性支氣管炎歸屬中醫“咳嗽”、“喘證”、“痰飲”等範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如《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雲:“金不及……其發咳喘,其髒肺……其病喘。”指出了咳喘之疾,其病在肺,而肺之虛實皆可導致咳喘。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專篇論述指出“病疾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並創制了苓桂術甘湯、腎氣丸、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方劑。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對本病的病因病機、防治等方面也有較詳細的闡述,並有所發揮,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中醫中藥防治慢支的臨牀經驗。
4.2 現代中醫研究
現代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防治的臨牀研究,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看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面開展了應用中草藥、鍼灸療法防治本病的工作,同時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藥理研究,並召開了全國性學術會議,促進了研究工作的發展。80年代對慢支的研究雖然沒有像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前期那樣有大量報道,但研究更爲深入紮實,辨證分型漸趨規範,處方用藥日臻成熟。臨牀觀察中除內服中藥外,還對鍼灸、敷貼等作了大量觀察,並提出了各種冬病夏治方法。實驗研究除了繼續進行藥理研究外,還涉及更多的方面。如肺氣腫與肺血流圖的關係,發現應用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肺的微循環,增加肺血流量的作用。又如對慢支虛證者的血漿環核苷酸含量的測定,觀察到氣虛和陽虛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均有一定的臨牀價值。在臨牀療效上,據對幾千例慢支資料分析、比較、有效率從70%上升至90%以上,顯效率從20%上升至50%以上,表明中醫藥治療本並的療效是肯定的。
總之,中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確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對慢支的預防還缺乏有效的方藥,臨牀治癒率有待再進一步提高。
4.3 慢性支氣管炎的症狀
慢性支氣管炎主要表現爲反覆發作的咳嗽、咳痰,痰爲白色泡沫狀,尤以早晨爲重。併發細菌感染後,痰液轉爲黃色或黃綠色膿樣,痰量增多,有時痰中可帶血絲。喘息型患者可伴有哮喘。
4.4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病機
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生與年老體弱、臟腑功能失調和外邪侵襲等因素有關。此外,起居失調、批叫、煙酒刺激等因素也與本病有密切關係,均可致肺、脾、腎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出現脾失健運、肺失肅降及腎不納氣等病理變化。而其中脾腎陽虛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慢性支氣管炎以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虛衰爲本,痰飲、寒邪爲標。本虛而標實致成本病。而起居是、勞倦,菸酒爲本病之誘發因素,均可導致咳喘的發作或加重。
4.4.1 外邪侵襲
冬春季節寒冷或氣候突然變化,外邪從口鼻而入或侵襲皮毛,內舍於肺,肺氣不宜,肅降失調,引起咳嗽。如遷延不愈,久咳傷肺,肺氣上逆,衛外不固,反覆發作,脾腎收損,逐漸形成慢性咳喘。
4.4.2 痰飲內聚
脾失健運,水溼留阻,痰引內聚,上漬於肺,留滯肺絡,阻塞氣道,肺有停痰宿飲,易受外邪誘發,致使咳喘反覆不愈。
4.4.3 腎虛失納
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肺病經久,必累及腎,腎氣不能攝納,以致肺氣不能歸根於腎,故氣短而喘,動則尤甚,隨着年齡的增長與衰老,症情日趨嚴重。
4.5 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要點
①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反覆發作,每年發病持續時間至少3個月,並連續2年以上。其中慢性單純型支氣管炎有咳嗽,咳痰,常於冬季發作,如有細菌感染時痰呈膿性,肺部可聞及部位不定的粗溼囉音。胸部X線檢查早期無異常,病史長及反覆發作者可見兩肺紋增粗、紊亂。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除上述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症狀,肺部可聞及哮鳴音,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慢性阻塞型支氣管炎,除有一般症狀外,尚有肺氣腫體徵。
②常有吸菸史。並須排除心肺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
4.6 慢性支氣管炎的辨證治療
臨牀辨證時,首辯外感內傷確定病因,次辯本髒他髒知道病位,再次辯咳嗽、痰飲、哮喘抓住主證,四辯寒熱虛實瞭解病情,最後辯標本緩急。本病具體分型,根據現代各家辨證意見歸納爲:痰溼戀肺、外寒內飲、痰熱蘊肺 、肺脾氣虛、肺腎陰虛、脾腎陽虛六型。由於慢性支氣管炎的病程長短不同,症狀輕重各異,以上六種證型,爲一般常見分型,臨牀上往往表現爲虛實錯雜,寒熱相兼等複雜症象,故必鬚根據病情仔細申辯,不可拘泥於此。
4.6.1 痰溼戀肺
症狀: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胸脘滿悶,腹脹納呆,四肢酸困,便溏。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濡緩。
處方:半夏10克,厚朴6克,陳皮6克,茯苓、蘇子各10克,蒼朮、生薑各6克、大棗5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痰溼戀肺型222例,顯效92例,佔41.4%,有效109例,佔49.1%,無效21例,佔9。5%,總有效率90.5%
4.6.2 外寒內飲
症狀:咳嗽氣喘,痰白多泡沫,形寒怕冷,身痛沉重,口淡不渴或口乾不欲飲。苔白滑,脈弦緊。
處方:麻黃、杏仁、紫苑、冬花各10克,射干15克,細辛6克,五味子9克,乾薑3克。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外寒內飲型106例,顯效40例,佔37.7%,有效58例,佔54.7%,無效8例,佔7.5%,總有效率92.4%。
4.6.3 痰熱蘊肺
症狀:咳嗽喘促,咽痛,痰黃粘稠,胸滿氣粗,口渴喜飲,尿赤便祕。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洪數。
處方: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生煎)、銀花、魚腥草、蚤休各3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痰熱蘊肺型202例,顯效45例,佔22.3%,有效145例,佔71.8%,無效12例,佔5.9%,總有效率94.1%。
4.6.4 肺脾氣虛
症狀:咳嗽多痰,氣短,喘息,惡風自汗,納差體倦,便溏,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脈浮緩無力。
處方:黨蔘30克,麥冬、五味子、橘紅、當歸、炒白朮、半灸草各10克,茯苓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肺脾氣虛型104例,顯效28例,佔26.9%,有效67例,佔64.4%,無效9例,佔8.7%,總有效率91.3%。
4.6.5 肺腎陰虛
症狀:以乾咳爲主,咯痰量少或乾咳無痰,痰粘牽死,不易咯出,口鼻咽幹,五心煩熱,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舌面少津,脈細數。
處方:生地、馬兜鈴、灸枇杷葉各12克,沙蔘、麥冬、瓜蔞各15克,烏梅、桃仁各9克,紅花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肺腎陰虛型157例,顯效58例,佔36.94%,有效83例,佔52.87%,無效16例,佔10.19%,總有效率89.81%。
4.6.6 脾腎陽虛
症狀:咳嗽時作,痰涎清稀,喘而氣短,動則尤甚,畏寒肢冷,倦怠無力。舌胖大,苔白滑,脈沉細。
處方:茯苓15克,厚朴、杏仁、補骨脂各10克,肉桂、五味子、半夏、白前、遠志、黨蔘、細辛、乾薑、陳皮、灸甘草各6克。
加減:實喘甚加川椒目;虛喘甚加黑錫丹;咳甚加灸冬花或灸百部;痰多加灸紫苑;有熱加魚腥草;便溏加白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脾腎陽虛型132例,顯效61例,佔46.21%,有效62例,佔46.97%,無效9例,佔6.8%,總有效率93.2%。
4.7 慢性支氣管炎的專方治療
(1)固本止咳夏治片
用法:每片含生藥0.94克,每於夏季伏天開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4~6片,連續服藥40~60天爲一療程。
療效;共觀察1018例,顯效率40.7%,有效率42.2%,總有效率82.9%。
(2)痰靈糖漿
用法:每次30毫升,早晚各服用1次,7天爲一療程,一般服1~2個療程。
療效;共觀察104例,第一個療程顯效5例,佔4.81%,有效84例,佔80.77%,無效15例,佔14.42%,總有效率85.6%;第二個療程顯效22例,佔21.2%,有效80例,佔76.9%,無效2例,佔1.9%,總有效率98.1%。
4.8 老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經驗
孫一民醫案
霍××,女,68歲。1980年1月14日初診。慢性支氣管炎4年之久。現咳嗽、喘促、咯痰稠粘,胸悶,1979年入冬以來整夜不能平臥,深以爲苦,舌質紅,脈弦數有力。乃風寒引動宿疾,肺失宣降,發爲咳喘。治擬化痰降氣,止咳平喘。
處方;葶藶子、蘇子、杏仁、牛蒡子、化橘紅、前胡、白前、川貝母各9克,萊菔子、款冬花、海浮石、枇杷葉各12克,葦根15克,大棗5枚(去核),甘草3克。水煎服。
連續服上方12劑後,各症均好轉,已能平臥,唯有輕微咳嗽,繼續服葶藶五子湯以根治之。
按:慢支,多由經常受外邪侵襲,咳嗽反覆發作所郅;或年老體衰,脾肺氣虛而致痰飲內聚,若感外邪,引動痰濁,痰濁阻肺,肺失宣降而發哮喘。發作期病多屬實證,症狀表現往往以痰爲主。痰多者病較重,痰量減少病每減輕。所以發作期治療重在祛邪(祛痰)。本例以化痰降氣的葶藶五子湯爲主,並加部分咳藥,通過利痰,改變病變內在環境,有利炎症消散,則咳喘自止。病情緩解期,應注意扶正固本,多治以益肺健康,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表現有腎虛者,應加固腎藥,以圖根治。
4.9 慢性支氣管炎中醫用藥規律
從169例臨牀報道中,篩選出56首治療慢支療效較好的自擬專方,並統計這些專方的藥味使用頻度,以尋找慢支用藥的一些規律。經統計,56首自擬方共使用了83味藥,現列表如下。
應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篇) | 藥物 |
>2000 | >25 | |
>20 | ||
<10 | 赤芍。 | |
1501~1999 | 10~14 | 魚腥草。 |
1001~1500 | >20 | 黨蔘。 |
<20 | ||
<10 | ||
801~1000 | <20 | 五味子。 |
<10 | ||
601~800 | <20 | 杏仁。 |
<10 | ||
401~600 | <20 | 山藥。 |
<10 | ||
201~400 | <20 | 冬花。 |
<10 | 川芎、黃芪、紫苑,菟絲子、厚朴、鹿茸草、太子參、細辛、四季青、旋復花、竹菇、七夜一支花、黃荊子、石膏、枇杷葉、天冬、夜關門。 | |
101~200 | <20 | |
<5 | ||
50~100 | <5 |
以上表可知,治療本病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是化溼祛痰藥如半夏、茯苓、陳皮、桔梗等,健脾益氣藥如黃芪、黨蔘、白朮、山藥、甘草等;其次是宣肺藥及溫肺化飲藥;再次是補益肺腎藥、清熱藥、止咳化痰平喘藥及活血藥。可見多數醫家對本病的治療一健脾祛痰爲本,輔以宣肺化痰或溫肺化飲以治其標,再根據病情分別配合補肺腎或清肺熱等法。
4.10 慢性支氣管炎的鍼灸治療
以天突、尺澤、太淵、列缺、合谷、定喘、肺俞等穴爲主;酌配大椎、豐隆、足三裏、膻中、中府、腎俞、脾俞等穴。針用平補平瀉或補法。並常配用電針、灸法、穴位注射、穴位敷貼及穴位埋線等法治療。
4.10.1 體針
配穴:實證配膻中,列缺;風寒配風門,重用灸法;痰溼盛配豐隆、章門,針後加灸;喘甚配定喘;脾腎氣虛陪腎俞,脾俞,太溪;肝火灼肺配太沖。
操作: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個,天突穴針刺時,針尖向下沿胸骨後壁斜刺1~1.5寸;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體深刺,提插捻轉出現針感即酸、麻、脹感後,留針20~30分鐘出針。實證、熱證用瀉法;虛證、寒證用補法,針後加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個療程,第二療程隔5天再針。
療效:共觀察50例,臨牀控制21例,佔42%,顯效17例,佔34%,有效9例,佔18%,總有效率94%。
4.10.2 艾灸
4.10.2.1 灸法一
灸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鐘,皮膚發紅就停止灸,每日起牀及睡前各灸1次,10日後改爲每日灸1次,可常年不斷施灸。
4.10.2.2 灸法二
灸法:採用溫鍼灸法,先針刺以上各穴,得氣後以直徑2cm艾炷置於針柄上點燃。適用於咳嗽不止,咳痰清稀,飲食不振,氣短不願意說話,遇冷易發的患者。
4.10.2.3 灸法三
取穴:主穴:a.肺俞、靈臺、天突;b.風門、大椎;c.定喘、身柱、膻中。
配穴;膏盲。
操作:於小暑至白露之間施灸。每年灸一組,連灸2年。第一年,灸雙肺俞各7壯,靈臺、天突各14壯;第二年,灸雙風門各7壯,大椎4壯。第三年,灸雙定喘各7壯,大椎、身柱各4壯。體弱者,第三年加灸雙膏盲穴各4壯。將純艾製成黃豆大圓椎形艾炷,灸前先以大蒜汁塗穴區以增加粘附性,然後置艾柱以灸之。灸時爲了減輕患者疼痛,可在穴周用手掌輕輕拍擊。一炷燃完再換一炷,據病情輕重及病人體質,壯數可按規定數增換。灸畢,以消毒敷料或棉球蘸生理鹽水拭去穴區艾灰,然後貼上淡膏藥或拔毒膏。約7日左右,可出現局部無菌性壞死,如未出現,則繼續着膚灸,直到形成灸瘡,再用生理鹽水清創,覆蓋消毒敷料,約30天左右癒合。
療效:以上法共觀察1087例,臨牀控制300例,佔27.6%,顯效393例,佔36.2%,有效276例,佔25.4%,無效118例,佔10.8%。總有效率爲89.2%。
4.10.3 蠟燭灸
操作:將蠟燭點燃後,待到溶化,傾斜蠟燭對摺所施治穴位,讓溶化蠟燭滴於穴位上,每穴可滴3~5滴,待蠟涼凝後即揭去,每日1次,10次爲一個療程,一般1~3療程,兩療程間休息3天。
療效:共治療180例,臨牀控制21例,佔11.7%,顯效85例,佔47.2%,好轉40例,佔22.2%,無效34例,佔18.9%,總有效率81.1%。
4.10.4 穴位敷貼
操作:敷藥製備:牙皁、肉桂、麻黃、細辛、地龍、白芥子、二醜、生半夏、生南星、延胡索、沉香、徵削索、甘遂、生川烏、丁香、百部、冬蟲夏草、麝香、冰片、鉛粉、香油等熬製成黑膏藥,每帖膏藥重14克,內含生藥6克。
用法:貼前用小火將膏藥燻烤至綿軟程度(勿使溫度過高,以免灼傷皮膚),然後貼於膻中、風門、肺俞穴。五天換1次,3次爲一療程。次年三伏天〔初、中、末夥)及立冬日各貼1次,第三年中伏及立冬日再貼一次,以鞏固療效。
療效:觀察216例,臨牀控制14例,佔6.5%,顯效52例,佔24%,好轉137例,佔63.4%,無效13例,佔6%,總有效率94%。
4.10.5 耳穴壓丸
操作:用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放於0.5*0.5釐米大小的膠布上,貼於以上穴位,隔日調換1次,左右耳穴交替,囑病人每日捻壓耳穴4~6次,以微痛爲度。
療效:治療143例,顯效66例,佔46.2%,好轉74例,佔51.7%,無效3例,佔21%。總有效率97.9%。
4.11 推拿療法治慢性支氣管炎
③中間三指併攏,輕輕按揉中府2~3分鐘。
4.12 單方驗方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①佛蕺合劑
組成:佛耳草、蕺菜(魚腥草)、車前草各30克,灸地龍、灸百部各12克。
用法:上藥濃煎至50毫升,爲一天量,分2次服,10天爲一個療程,連服三個療程。
療效:第一療程觀察587例,顯效佔10.2%,總有效率爲67.5%;第二療程觀察536例,顯效佔29.4%,總有效爲86.1%;第三療程觀察402例,顯效佔55.1%,總有效率爲94.1%。
②百部煎劑
用法: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療效:觀察110例,臨牀控制36例,佔32.7%,顯效35例,佔31.8%,好轉25例,佔22.7%,無效14例,佔12.7%,總有效率爲87.3%。
組成:魚腥草500克,枇杷葉250克,甘草流浸膏16毫升,薄荷水16毫升。
用法:將前二藥洗淨切碎,連同餘藥以5000毫升水煎至1500毫升,濃縮裝瓶備用。成人每次10毫升,1日3次,飯後加熱開水沖服。
療效:觀察227例,服藥1次見效122例,佔53.7%,2次見效5例,佔2.2%,3次見效100例,佔44.1%,總有效率100%。
4.13 慢性支氣管炎氣功療法
功法:調息功,宜在空氣新鮮之安靜場地進行。放鬆腰帶扣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身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五指放鬆,目輕閉,舌尖輕抵上顎,口微閉,呼氣時默唸靜字,同時注意呼吸的頻數,由粗到細,從短到長,先由胸式呼吸再到腹式呼吸,意守丹田,逐漸達到均勻細長的呼吸,連續30分鐘就可收功,每日清晨練功1次。
療效:觀察42例,臨牀控制22例,佔52.4%,顯效10例,佔23.8%,有效8例,佔19%,無效2例,佔4.8%,總有效率95.2%。療程最短5周,最長10周。
4.14 慢性支氣管炎食療方法
組成:水蘿蔔4份,大白菜2份,山藥2.5份,蔥白(連鬚根)1份,生薑(帶皮)0.5份,年老體弱者加胡桃仁5枚。
服法:於入冬始至春初,根據個人食量,白水煮熟後食用,切忌加鹽(食之乏味可加適量白糖,冰糖更佳),連菜並湯一同服之,一日三餐不可間斷。食療期間絕對戒菸及食過鹹之物。
療效:觀察20例,臨牀控制12例,佔60%,好轉8例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