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ígōu LR5[中國鍼灸學詞典]
lígōu[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蠡溝 | ||
---|---|---|---|
漢語拼音 | Ligou | ||
羅馬拼音 | Likou | ||
美國英譯名 | Insect Gutte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R5 | |
日本 | 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F5 | |
富耶氏 | F6 | ||
德國 | LE5 | ||
英國 | liv5 | ||
美國 | Li5 |
蠡溝爲經穴名(Lígōu LR5)[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別名交儀[2]。屬足厥陰肝經。蠡溝是足厥陰肝經的絡穴[3]。蠡即貝殼,溝即水溝,腓腸肌外形酷似貝殼,穴在其內側溝中,故名蠡溝。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小便不利,遺尿,帶下,下肢痿痹,外陰瘙癢,睾丸腫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陰癢,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現代又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睾丸炎,性機能亢進,睾丸卒痛,遺精,足脛痠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等。
6 穴名解
蠡即貝殼,溝即水溝,腓腸肌外形酷似貝殼,穴在其內側溝中,故名蠡溝。
蠡,盛水之瓢,小意,又指齒木小蟲,又貝殼名。溝,有水道之義,狹小之溪,凹渠之陰象也。本穴適當脛骨與腨腸肌之間,有如狹小之溪溝,又因該穴主治陰門瘙癢,有如蟲行,故名之。楊上善曰:“蠡,瓢勺也。胻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又本穴在脛骨與腨腸肌之間,爲足厥陰經之絡,與足少陽之絡光明相應。喻光明猶明珠,腨腸肌覆伏如蠡(蚌殼),故名爲蠡溝。光明、蠡溝二穴,誼猶母子,用於治療,取宜和協。[4]
10 蠡溝穴的取法
蠡溝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5寸的脛骨內側面上作一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取穴。
11 蠡溝穴穴位解剖
蠡溝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皮膚由隱神經分佈。皮下組織疏鬆,內行有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大隱靜脈與隱神經伴行,並起自足背靜脈網內側部,經內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內側面上行。下肢的淺淋巴管起自足趾,於足背、足底匯成淋巴管網。大部分淺淋巴管沿大隱靜脈及屬支匯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僅小部分淺淋巴管,沿小隱靜脈匯入膕淋巴結。當針刺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後,可直抵無肌肉保護的脛骨骨膜。或經脛骨內側,直抵骨後小腿三頭肌中的比目魚肌。該肌由脛神經支配。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3 蠡溝穴主治病證
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小便不利,遺尿,帶下,下肢痿痹,外陰瘙癢,睾丸腫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陰癢,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現代又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睾丸炎,性機能亢進,睾丸卒痛,遺精,足脛痠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等。
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等。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陰挺,帶下,外陰瘙癢;睾丸腫痛,小便不利,遺尿;疝氣,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睾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現代又多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睾丸炎、性機能亢進等。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睾丸卒痛,遺精,足脛痠痛等。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鍼灸甲乙經》:陰跳,腰痛,實則挺長,寒熱,攣陰暴痛,遺溺,偏大虛則暴癢氣逆,腫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熱,如有息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蠡溝主之。女子疝,小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蠡溝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卒疝少腹腫,時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腹中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狀,背拘急不可俯仰。
17 蠡溝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落枕
患者端坐凳上,保持凳與雙膝同高。取蠡溝,用28~30號1.5寸毫針沿脛後緣局部按壓敏感處,直刺0.5~1寸;針患病的對側,如雙側病重,針雙側;施用捻轉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中間行鍼1次。當針刺得氣後,保持原坐位,即活動頸部、肩部或肩胛部,做前屈、後仰、側屈,旋轉活動頭頸部;往前、後、外側及旋轉活動肩及肩胛部;一般宜往痛得較甚的方向活動,運動速度要先慢後稍快,先小幅度再大幅度。患者有越活動越放鬆的感覺。留針期間保持活動25 min以上。每日1次,一般治療1~3次。共治療48例,其中1次治癒16例,2次治癒17例,總治癒45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爲100%。
17.2 治療肝鬱氣滯之厥冷證
取雙側蠡溝,以1.5寸毫針,沿經絡走向平刺0.5~0.8寸,得氣後留針30 min,中間行鍼2~3次,平補平瀉。治療1次後手足開始轉暖,依上法針刺2次後手足厥冷消失。
17.3 治療陰癢
取蠡溝、中極、血海、曲骨、三陰交、下髎,常規消毒後,取2寸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後留針30 min,每隔5 min捻鍼一次,每次捻鍼一定要使針感向大腿內側放射,施捻轉平補平瀉法。10次爲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3 d後再進行下一療程。共治療57例,痊癒37例,好轉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3.0%。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2.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1-342.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0.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