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ìduì ST45[中國鍼灸學詞典]
lìdu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厲兌 | ||
---|---|---|---|
漢語拼音 | Lidui | ||
羅馬拼音 | Litui | ||
美國英譯名 | Strict Exchang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T45 | |
日本 | 4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E45 | |
富耶氏 | E45 | ||
德國 | M45 | ||
英國 | S45 | ||
美國 | St45 |
厲兌爲經穴名(Lìduì ST45)[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2]。厲兌爲足陽明胃經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金。厲指胃,兌代表門,對內庭來說,厲兌穴有如胃經之門戶。主治面腫,齒痛,齒齦炎,口喎,鼻衄,鼻炎,扁桃體炎,胸腹脹滿,熱病,多夢,癲狂,咽喉腫痛,心腹脹滿,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飢,暈厥,多驚好臥,夢魘不寧,脣疹,鼽衄,喉痹頸腫,黃疸,水腫,便祕,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口噤,膝髕腫痛,足背腫痛,休克,癲癇,癔病,嗜睡,面神經麻痹,下肢麻痹等。還可用於急救。
7 所屬部位
趾端[4]
8 厲兌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厲兌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陽明胃經的井穴[5][6]。
厲兌位於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處。
厲兌在足趾,第二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臥取穴。
厲兌穴的位置
9 取法
厲兌在足趾,第二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臥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足第2趾外側甲根角側後方(即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處取穴,相當於沿爪角外側畫一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取穴[7]。
10 穴位解剖
厲兌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第二趾肌腱的外側束。有趾背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分佈着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骨側皮神經的外側支分佈。趾長伸肌及第2趾伸肌由腓深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厲兌穴的功效與作用
厲兌穴屬足陽明胃經井穴,配五行屬金,金爲土之子,“實則瀉其子”,凡胃經實熱證,瀉本穴引火下行,以瀉經熱,治療頭面五官病及熱病。
12 主治病症
厲兌穴主治面腫,齒痛,齒齦炎,口喎,鼻衄,鼻炎,扁桃體炎,胸腹脹滿,熱病,多夢,癲狂,咽喉腫痛,心腹脹滿,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飢,暈厥,多驚好臥,夢魘不寧,脣疹,鼽衄,喉痹頸腫,黃疸,水腫,便祕,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口噤,膝髕腫痛,足背腫痛,休克,癲癇,癔病,嗜睡,面神經麻痹,下肢麻痹等。
厲兌穴主治面腫、齒痛、口喎、鼻衄、胸腹脹滿、熱病、多夢、癲狂。
厲兌主治面腫,口喎,齒痛,鼻衄,咽喉腫痛,心腹脹滿,胃脘疼痛,熱病,多夢等。
厲兌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暈厥、癲狂、多驚好臥、夢魘不寧、口喁脣疹、鼽衄、齒痛、喉痹頸腫、心腹脹滿、消谷善飢、黃疸、水腫、便祕、便血、熱病等。
現又多用厲兌治療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消化不良、鼻炎、齒齦炎、扁桃體炎等。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僕,面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多善驚,厲兌主之。瘧,不嗜食,厲兌主之。寒,腹脹滿,厲兌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嗜食,面腫,足胻寒,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
《鍼灸大成》: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胻寒,喉痹,上齒齲,惡寒鼻不利,多驚好臥,狂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黃疸,鼽衄,口喎,脣裂,頸腫,膝髕腫痛,循胸、乳、氣街、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消谷善飢,溺黃。
17 研究進展
17.1 治療扁桃體炎
取少商、商陽、厲兌,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上述腧穴,刺入0.1~0.2寸,出血後擠壓針孔周圍,每穴出血5~6滴,後用無菌棉球按壓針孔。雙側腧穴均刺,每日1次至治愈。療效標準如下。痊癒:發熱消退,扁桃體無腫大,無疼痛。好轉:發熱減輕,扁桃體腫大減小,疼痛減輕。無效:諸症無明顯改善。結果:本組54例,痊癒34例,好轉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爲85%。
17.2 治療眼睛、口腔實熱病症
取患側厲兌,以三棱針速刺之,擠壓出血,至血色由暗紅轉淡爲止。可用於治療麥粒腫、目赤腫痛、牙痛、口腔潰瘍。厲兌放血治療以上病症,見效快,一般經1~2次治療後即可獲愈,且簡便安全易操作,值得臨牀中進一步研究。本法放血量應足夠,一般可達0.3 mL,否則療效欠佳。
17.3 治療面癱
取患側厲兌,常規消毒,醫者右手持三棱針,左手固定患側第2趾,或推厲兌,點刺1~2次,以出血爲度。黃鱔血敷法:讓患兒仰臥,患側面朝上,用火罐拔太陽、顴髎兩穴各3 min。同時取黃鱔(機靈活躍、青背黃腹者爲佳)1條,去頭顱,將熱血塗抹到患側部位,待血將凝時,取棉紙按臉型大小蓋上即可。點刺厲兌與黃鱔血外敷同步進行,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結果:208例中痊癒184例,顯效1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9.04%。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8.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7.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1-192.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