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楊氏家藏方》卷四方之蠲痹湯
4.1 處方
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薑黃、白芍藥、黃芪(蜜炙)、防風(去蘆頭)各一兩半,甘草半兩(炙)[1]。
酒當歸、羌活、薑黃、白芍藥、炙黃芪、防風各一兩半,炙甘草半兩[2]。
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薑黃 白芍藥 黃耆(蜜炙)防風(去蘆頭)各45克 甘草15克(炙)
4.2 功能主治
蠲痹湯治風溫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蠲痹湯功能益氣和營,祛風除溼。治風溼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4.3 用法用量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加生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上藥㕮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5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4 方解
方中黃芪、甘草益氣;防風、羌活疏風除溼;當歸、赤芍藥和營活血;薑黃理血中之氣滯,祛除寒溼;姜爲引,和營衛,達腠理,共成營衛兼顧,祛風除溼之功。《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方無防風,加薄荷、桂枝。
4.5 出處
《楊氏家藏方》卷四
5 《醫學心悟》卷三方之蠲痹湯
5.1 方名
5.2 組成
羌活、獨活各一錢,桂心五分,秦艽一錢,當歸三錢,川芎七分,甘草(炙)五分,海風藤二錢, 桑枝三錢,乳香(透明)、木香各八分。
羌活、秦艽、獨活各一錢,桑枝、當歸各三錢,川芎七分,炙甘草、桂心各五分,海風藤二錢,乳香、木香各八分。
羌活1錢,獨活1錢,桂心5分,秦艽1錢,當歸3錢,川芎7分,甘草(炙)5分,海風藤2錢,桑枝3錢,乳香(透明)8分,木香8分。
5.3 主治
5.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5 加減法
如風氣勝者,加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溼氣勝者,加防己、萆薢、薏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寒鬱久化熱者,去肉桂,加黃柏三分
風氣勝,更加秦艽、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溼氣勝者,加防己、萆薢、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間有溼熱者,其人舌幹喜冷、口渴溺赤、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去桂心,加黃柏3分。
5.6 出處
《醫學心悟》卷三
6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之蠲痹湯
6.1 處方
當歸(去蘆,酒浸)半兩,羌活半兩,甘草半兩(炙),白朮(炒)1兩,芍藥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黃耆(蜜炙)3錢,防風(去蘆)3錢,薑黃3錢,薏苡仁3錢。
6.2 功能主治
氣弱當風飲吸,風邪容於外,飲溼停於內,風溼內外相搏,體倦舌麻,甚則惡風多汗,頭目昏眩,遍身不仁。
6.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2盞,加生薑5片,棗子1個,漫火煎至1盞,取清汁服,不拘時候。
6.4 出處
《魏氏家藏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