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經穴名·肩井
穴位 | 肩井 | ||
---|---|---|---|
漢語拼音 | Jianjing | ||
羅馬拼音 | Chienching | ||
美國英譯名 | Shoulder Well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21 | |
日本 | 21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21 | |
富耶氏 | VB21 | ||
德國 | G21 | ||
英國 | G21 | ||
美國 | GB21 |
肩井爲經穴名(Jiānjǐng GB2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原稱肩解,《鍼灸甲乙經》始名肩井。別名膊井(《太平聖惠方》),髆井(《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肩解(《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注)。屬足少陽膽經。肩井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陽維脈的交會穴[2]。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肩井穴主治項背、胎產、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舉,頸項強,腰髖痛,中風痰涌,咳嗽氣逆,眩暈,瘰癧,難產,乳癰,胞衣不下,產後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頭項強痛,上肢不遂,頭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療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滯產,產後血暈,頸淋巴結結核,中風偏癱,項強,肩背痛,高血壓,腦卒中,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落枕,頸項肌痙攣,中風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4.1 肩井穴的別名
膊井(《太平聖惠方》),髆井(《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肩解(《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注)。
4.2 出處
4.3 穴名解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
肩,頸項之下。凹陷深處曰井。此穴在肩部,當缺盆直上之凹陷處,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經氣深聚之所,故名肩井。[3]
4.4 特異性
肩井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陽維脈的交會穴[4]。
4.5 所屬部位
肩[5]
4.6 肩井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上[6]。
肩井穴位於肩胛區,第七頸椎棘突與肩峯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正坐取穴。
肩井穴位於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峯間連線之中點處。或以手併攏,食指靠頸,中指尖到達處是穴。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4.7 肩井穴的取法
肩井穴位於肩胛區,第七頸椎棘突與肩峯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正坐取穴。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臥位,當第7頸椎棘突下與肩峯連線的中點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大椎(低頭,頸背交界椎骨高突處椎體,其下緣凹陷處即是大椎穴),再找到鎖骨肩峯端,二者連線中點即是肩井穴[8]。
肩井穴的取法
4.8 肩井穴穴位解剖
肩井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後鋸肌。有頸橫動、靜脈。分佈着鎖骨上神經後支及副神經。皮膚由第4、5、6頸神經後支重疊分佈。肩胛提肌,位於頸椎橫突和肩胛骨內側角與脊柱緣上部之間,由肩胛脊神經支配。上後鋸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頸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該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經後支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頸橫動脈的內側,深進肩胛提肌、上後鋸肌。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內側支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頸橫動脈分佈,再深層有胸膜頂。
4.9 肩井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少陽之筋“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故肩井穴可用於治療乳癰、乳癖、乳汁少。
肩井穴爲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交會穴,通一身之陽,調理氣機,疏利肝膽而主難產、胞衣不下、瘰癧諸證;局部用於頸項肩背痛等。
系膽經、三焦經、胃經和陽維脈的會穴,有通經活絡、豁痰開竅作用。
古有井田之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達也。古者日中爲市,交易者彙集於井,故後人稱通衢爲市井。本經通過肩部與諸陽經交會,其所治症,極爲複雜,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風症居多,如中風、痰喘、頭痛、臂痛、勞傷、氣逆、產後等之涉及於風者,均可酌用。以風爲陽邪,症從其性也。《鍼灸大成》謂:“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裏。”
4.10 肩井穴主治病證
肩井穴主治項背、胎產、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舉,頸項強,腰髖痛,中風痰涌,咳嗽氣逆,眩暈,瘰癧,難產,乳癰,胞衣不下,產後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頭項強痛,上肢不遂,頭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療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滯產,產後血暈,頸淋巴結結核,中風偏癱,項強,肩背痛,高血壓,腦卒中,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落枕,頸項肌痙攣,中風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肩井穴主治項背、胎產、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舉、頸項強、腰髖痛、中風痰涌、咳嗽氣逆、眩暈、瘰癧、難產、乳癰、胎衣不下、產後乳汁不下等。
肩井穴主治頭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難產、乳癰、乳汁不下、瘰癧。
肩井穴主治 頭痛,眩暈;乳汁少,乳癖,乳癰;頸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難產,胞衣不下;瘰癧。
現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療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頸淋巴結結核、中風偏癱等。
肩井穴主治項強,肩背痛,手臂不舉,中風偏癱,滯產,產後血暈,乳癰,瘰癧;以及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中風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可灸。
4.12 肩井穴的配伍
肩井配乳根、少澤,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癰。
4.13 特效按摩
4.14 文獻摘要
《千金翼方》:凡難產,針兩肩井一寸,瀉之,須臾即生也。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僕傷腰髖痛,腳氣上攻……若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若灸更勝針,可針七壯。
《鍼灸大成》: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頭項痛,五勞七傷,臂痛,兩手不得向頭。
《類經圖翼》:孕婦禁針。
4.15 肩井穴研究進展
4.15.1 治療頸椎病
針刺取穴風池、新設(第3、4頸椎間旁開1.5寸)、頸7夾脊、肩井、阿是穴;頭暈者,加百會、大杼、懸鐘;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關、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內關、神門、巨闕。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同時採用當歸注射液腧穴注射風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規消毒後,垂直刺入0.5~1寸,得氣且回抽無血後注入藥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共治45例,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痊癒20例,顯效19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8%。
4.15.2 治療中風後遺症
取患側肩井、曲池、外關、環跳、陽陵泉、足三裏,用電針加強刺激,每日針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針刺內翻穴;足內翻,針刺外翻穴。中藥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每日1劑。共治35例,治癒9例,顯效14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爲100%。
4.15.3 治療急性乳腺炎
取乳根(患側)、肩井、曲池、內庭、行間、至陽。仰臥位,腧穴常規消毒後,乳根穴沿皮橫刺1.5~2寸,用瀉法,使針感擴散至整個乳房;肩井針尖對準同側乳頭,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轉瀉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使針感傳至整個上臂;內庭、行間針尖向踝關節方向斜刺1寸,施捻轉加提插瀉法,留針30 min,留針過程中每10 min行鍼一次;起針後,改俯臥位,至陽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經過3次治療後,臨牀治癒54例,顯效2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爲100%。
4.15.4 治療乳腺增生
5 經穴別名·肩井
穴位 | 肩髃 | ||
---|---|---|---|
漢語拼音 | Jianyu | ||
羅馬拼音 | Chienyu | ||
美國英譯名 | Shoulder Bon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I15 | |
日本 | 1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GI15 | |
富耶氏 | GI15 | ||
德國 | DI15 | ||
英國 | Li15 | ||
美國 | LI15 |
肩髃爲經穴名(Jiānyú LI15)[11]。出《鍼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爲手陽明大腸經、陽蹻脈的交會穴。肩髃指肩頭,肩髃穴在肩頭處,故名。主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攣急,臂神經痛,癮疹,瘰癧,風熱癮疹,項強,齒痛,風熱等。
5.1 別名
髃骨(《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中肩井(《備急千金要方》),扁骨(《外臺祕要》),尚骨(《循經考穴編》),肩尖,扁骨,偏骨,肩井(《外科大成》)。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人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異性
5.4 穴名解
《廣韻》:“肩,項下。”《說文》:“髃,肩前也。”段注:“肩頭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後統於背前爲髃,髃之言隅也。”《類經·十二經脈》注:“肩端骨罅爲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處,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爲穴名。穴當肩角,故名肩髃。
5.5 所屬部位
5.6 肩髃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峯前下方凹陷處[13]。
肩髃位於肩部,鎖骨肩峯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在肩峯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14]。
肩髃穴的位置
5.7 肩髃穴的取法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爲本穴;或垂肩,當鎖骨肩峯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間取穴[15]。
1.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爲本穴;
2.垂肩,當鎖骨肩峯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
5.8 肩髃穴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有旋肱後動、靜脈。分佈着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佈。皮下筋膜較緻密。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該肌,穿經三角肌下囊,至岡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經支配,後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深刺透極泉可達臂叢附近。
5.8.1 層次解剖
5.9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和腋神經皮支分佈,深層有腋神經肌支、肩胛上神經、胸肩峯動脈和旋肱後動脈分佈。
5.10 特異性
5.11 肩髃穴的功效與作用
肩髃穴是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陽蹺脈主司運動,陽明經筋結於肩部,本穴又位於肩部,故是治療肩臂疼痛、手臂攣急不舉、半身不遂的主穴。
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爲會穴,在治療上,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症。肩髃穴有理氣化痰、舒筋利節之功。
5.12 肩髃穴主治病證
肩髃穴主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攣急,臂神經痛,癮疹,瘰癧,風熱癮疹,項強,齒痛,風熱等。
肩髃主要用於肩臂疾患等:如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手臂攣急、臂神經痛及癭氣、瘰癧、風熱癮疹等。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項強,齒痛,瘰癧,癮疹;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肩髃穴是治療上肢不遂和肩關節疾病的首選穴。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舉;風熱,癮疹,瘰癧。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擡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有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2.治崗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沿肩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0~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
3.斜刺,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向肩內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4.橫刺,上肢外展牽制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脹。
注意:行鍼時禁忌活動肩部,否則易發生彎針,甚至折針的現象,故有“已針不可搖,恐傷針”之說。
5.13.2 灸法
可灸。
5.14 肩髃穴的配伍
5.15 文獻摘要
《鍼灸大成》:主中風手足不遂,偏風,風瘓,風痿,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5.16 研究進展
改善肢體血液循環 按揉肩髃穴後,測肢體末端血流圖比較,結果表明動脈彈性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圍阻力減少。
治療肩周炎:電針刺激肩周炎模型家兔的“肩髃”,能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且效果較布洛芬好。病理觀察結果顯示,電針肩髃可抑制炎症反應過強,抑制組織變性,促進肩周組織趨向好轉。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9.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4.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2-313.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2-313.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1-112.
- ^ [10]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2.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2.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5.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5.
- ^ [1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