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一針灸門]手太陽小腸經
之經,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嚥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別
-
《鍼灸聚英》:[卷一上]手太陽小腸經
、後。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穀、養老穴也。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脊兩傍爲膂。膂上兩角爲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爲肩胛。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宗、秉風
-
《普濟方·鍼灸》:[卷六鍼灸門]穴
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骨頭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爲心脾也。會二穴一名。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七壯。素問注云。臂前廉肩
-
《醫經原旨》:[卷二]經絡上第五
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上循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也。肩胛,、天宗等處也,肩上,秉風、曲垣等穴也。左右交於兩肩之
-
《傷寒論辯證廣注》:[卷之一]圖注內經手陰陽六經之脈
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按筋字。發揮中作骨。極是。試以手按其處。實系兩
-
《經絡全書》:[後編·樞要常經篇第六]六、〔小腸〕
,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上循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肩胛,即俞、天宗等處也。肩上,秉風、曲垣等穴也。左右交於兩肩之
-
《經絡全書》:[前編·分野]三十五、〔〕
(肩後骨也,亦謂之肩胛)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之會(《靈樞》曰∶手太陽之脈,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至肩上。是動則病肩似拔,似折。又曰∶手太陽之筋,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又曰∶足太陽之脈,循肩
-
《神灸經綸》:[卷之一]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骨鎖子骨內接橫骨外接肩解肩解肩端之骨節解處也骨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內肩胛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板子骨大小腸三焦筋脈俱至肩膽脈
-
《金針祕傳》:[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一)肩膊部
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針入八分,可灸三壯。9.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六呼。10.秉風∶二穴在肩上小後,舉臂有空,手太陽
-
《類經圖翼》:[卷六經絡(四)]手太陽小腸經穴
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刺五分,灸三壯。甲乙經曰∶十壯。主治肩臂熱痛,拘急周痹。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與大杼平。刺六分,灸三壯。主治肩胛痛,發寒熱,引項攣急,周痹寒至肘。肩中俞在肩
-
《刺灸心法要訣》:[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者,肩端之骨節解處也。骨【注】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內。肩胛【注】肩胛者,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俗名板子骨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六經穴發明]手太陽小腸經穴圖
主治】肩痛不能舉。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針五分,灸三壯。【主治】肩臂熱痛拘急。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主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
-
《醫宗金鑑》:[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
處也。□骨按:【注】[1]□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棱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 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內。肩胛【注】[1]肩胛者,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髆
-
《靈樞經脈翼》:[卷中]手太陽小腸經歌
肩外其肩中上行循臂大推穴手足三陽督脈同靈樞第十篇雲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滑氏出肘內側起至循外後廉止無此十四字今錄於此以備參考○胛一名膊○滑氏曰脊兩旁爲膂膂上兩角爲
-
《鍼灸大成》:[卷六手太陽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五主肩痛不能舉。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主肩痹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灸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六]氣交變大論第七十一篇
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上應熒惑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身熱骨痛而爲浸淫。收氣不行,長氣獨明,雨水霜寒,上應辰星。上臨少陰少陽,火燔,水泉
-
《鍼灸資生經》:[鍼灸資生經第一]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頭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爲心脾也。會二穴。一名。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素注∶臂前廉肩端。
-
《類經》:[七卷經絡類]四、十二經筋結支別
,則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又由肘上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肩中
-
《素問要旨論》:[卷第六]通明形氣篇第七
節,通頂骨三節,則二十四節。脊內爲KT。KT兩傍爲膂。膂內爲胛,一名。上兩角爲肩解。肩解下成片者爲肩胛,一名膊。肩端兩骨間爲骨。肩胛上際會處爲三柱。三柱之上,兩傍之前爲。其股膝者,足跟爲端。端上爲踵。
-
《類經》:[七卷經絡類]二、十二經脈
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上循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也。肩胛,、天宗等處也。肩上,秉風、曲垣等穴也。左右交於兩肩之
-
《普濟方·鍼灸》:[卷五鍼灸門]十二經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下兩骨解間。肩後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項適頸。耳鳴無所聞。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不舉)。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灸三壯。
-
《普濟方·鍼灸》:[卷四鍼灸門]手太陽小腸經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肘內兩骨間。小海穴在焉)。上循外後廉。出肩肘內側。向腋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心爲小腸之維。故小腸脈絡於心)。循嚥下膈。抵胃。屬小腸(手太陽爲小腸之經。故其
-
《黃帝內經素問集註》:[卷八]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熒惑、火星也。火氣勝。故上應熒惑。光芒倍大。火運太過。諸戊運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身熱。骨痛。而爲浸淫。(此亢極而心火自傷也。膺胸之內。心主之宮城也。背爲陽。心爲陽
-
《鍼灸甲乙經》:[卷十]手太陰陽明太陽少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不能動搖,巨骨主之。肩中熱,指臂痛,肩主之。肩重不舉,臂痛,肩主之。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雲門主之。肘痛,尺澤主之。臂引
-
《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七竅門下]筋
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其病小指支肘內
-
《鍼灸甲乙經》:[卷二]經筋第六
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從腋走後廉,上繞外廉,上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其病小指支及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肩背痛]肩痛
經雲∶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肩似拔,似折,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其三取筋,經雲∶手太陽之筋病,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皆病,肩不舉,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也。〔《東》〕
-
《醫學綱目》:[卷之十六·心小腸部]胸痛胸滿
如服藥畢,亦一日不語。運氣胸痛有二∶其一,火邪助心。經雲∶歲火太過,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兩臂內痛是也。其二,金邪傷肝。經雲∶歲金太過,民病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又云∶歲土不及,風
-
《醫學綱目》:[卷之十四·肝膽部]筋
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其病小指支肘內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經絡]經穴起止
天宗前小後,舉臂有空。針五分,灸三壯。主肩痛不舉。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十壯。主周痹,肩胛拘急疼悶。肩外俞胛上廉去大杼旁三寸。灸三壯。主肩胛痛至肘引項急,寒熱。肩中俞脾內廉去大杼旁二寸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