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bombyx batryticatus[朗道漢英字典]
silkworm larv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ombyx batrytica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ombyx mor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OMBYX BATRYTICATUS[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larva of a silkworm with batry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ombyx Batryticatu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iff silkworm[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中藥名·殭蠶
殭蠶爲中藥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即《神農本草經》所載的白殭蠶[1]。爲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 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致死的乾燥體[2]。略呈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足8對,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分歧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絲腺環4個。氣微腥。味微鹹。麩炒殭蠶表面黃色,偶有焦黃斑,腥氣減弱[3]。
殭蠶味鹹、辛,性平。歸肝、肺、胃經。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4]。用於肝風夾痰,驚癇抽搐,小兒急驚,破傷風,中風口渦,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發頤痄腮。殭蠶生品辛散之力較強,藥力較猛。用於驚癇抽搐,風疹瘙癢,肝風頭痛。麩炒殭蠶疏風解表之力稍減,長於化痰散結。用於瘰癧痰核,中風失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3.1 拉丁名
Bombyx Batryticatu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3.2 英文名
stiff silkworm(《中醫藥學名詞(2004)》)
3.3 別名
3.4 殭蠶的處方用名
3.5 來源
殭蠶爲蠶娥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 4~5令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乾燥體。
殭蠶爲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 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致死的乾燥體。
殭蠶爲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L. 4~5齡的幼蟲因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而致死的乾燥全體。
3.6 產地
殭蠶主產浙江。
3.7 採收與初加工
3.8 生藥性狀
殭蠶略呈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足8對,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分歧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絲腺環4個。氣微腥。味微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3.9 殭蠶的炮製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米泔制(《雷公炮炙論》)。
宋代增加了薑汁制(《博濟方》)、面炒制(《腳氣治法總要》)、酒炒、灰炮(《小兒藥證直訣》)、麩炒、蜜制、鹽制(《聖濟總錄》)、油制(《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炮製方法。
清代增加了糯米炒(《嵩崖尊生全書》)、制炭(《本草備要》)、紅棗制(《外科證治全生集》)等炮製方法。
3.9.1 殭蠶的炮製方法
3.9.1.1 殭蠶
3.9.1.2 麩炒殭蠶
先用中火將鍋燒熱,均勻撒入定量麥麩,待起煙時加入淨殭蠶,急速翻炒至表面呈黃色時出鍋,篩去麩皮,放涼。
每100kg殭蠶,用麥麩10kg。
3.9.2 成品性狀
殭蠶爲圓柱形,多彎曲皺縮,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有光澤,氣微腥,味微鹹。
3.9.3 炮製作用
殭蠶辛散之力較強,藥力較猛。用於驚癇抽搐,風疹瘙癢,肝風頭痛。如治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的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麩炒後疏風解表之力稍減,長於化痰散結。用於瘰癧痰核,中風失音。如治中風失音或喉中痰聲作響的通關散(《證治準繩》);治喉風,咽喉腫痛的白殭蠶散(《魏氏家藏方》)。同時有助於除去生殭蠶蟲體上的菌絲和分泌物,矯正氣味,便於粉碎和服用。
3.9.4 炮製研究
通過對殭蠶生品、清炒品和麩炒品三種炮製品的分析,表明清炒和麩炒品收得率無顯著性差異,三種炮製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顯著差異,以清炒品含量最高,麩炒品次之,生品最低。採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測定殭蠶的炮製品與原藥材的蛋白質區帶圖譜,結果表明,生殭蠶有3條譜帶,麩炒品有1條譜帶,說明殭蠶麩炒對蛋白質有明顯影響。
3.9.5 貯存方法
3.10 性味歸經
3.11 殭蠶的功效與主治
殭蠶治中風、驚癇抽搐,面癱,頭痛,眩暈,目赤,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瘰癧結核:內服,煎湯,4.5~9g;或研末吞服,每次0.9~1.5g。
殭蠶治糖尿病,高脂血症:研末爲丸服,每次1~2g,每日3~4次。
殭蠶治乳腺炎:生品研細末醋調敷。
殭蠶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用於肝風夾痰,驚癇抽搐,小兒急驚,破傷風,中風口渦,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發頤痄腮。
殭蠶生品辛散之力較強,藥力較猛。用於驚癇抽搐,風疹瘙癢,肝風頭痛。如治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的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麩炒殭蠶疏風解表之力稍減,長於化痰散結。用於瘰癧痰核,中風失音。如治中風失音或喉中痰聲作響的通關散(《證治準繩》);治喉風,咽喉腫痛的白殭蠶散(《魏氏家藏方》)。
殭蠶爲眼科常用平肝熄風藥,具有熄風止痙,化痰散結,祛風止癢的功效:
(1)用於風中經絡或風痰阻絡所致目偏視,視一爲二,胞輪振跳及目珠困動等。常與全蠍、天麻、鉤藤等同用。
(2)用於胞生痰核,眼底增殖性改變。本品有化痰散結之功,可與海藻、昆布等配伍用。
(3)用於風熱或肝熱所致的頭痛目赤,迎風淚出等,常配伍荊芥、桑葉、木賊等,如白殭蠶散。
3.12 殭蠶的化學成分
殭蠶含脂肪及蛋白質,此種蛋白質有刺激腎上腺皮質作用。還可能含有甾類、類脂、還原糖等,殭蠶體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銨。
3.13 殭蠶的藥理作用
草酸銨是殭蠶中對抗小鼠士的寧驚厥的有效成分,對治療癲癇大發作有一定療效。
3.14 殭蠶的藥典標準
3.14.1 品名
Jiangcan
BOMBYX BATRYTICATUS
3.14.2 來源
本品爲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乾燥體。多於春、秋季生產,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乾燥。
3.14.3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足8對,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分歧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絲腺環4個。氣微腥。味微鹹。
3.14.4 鑑別
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菌絲體近無色,細長卷曲纏結在體壁中。氣管壁碎片略彎曲或弧狀,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表皮組織表面具網格樣皺縮紋理以及紋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圓形毛窩,邊緣黃色;剛毛黃色或黃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未消化的桑葉組織中大多含草酸鈣簇晶或方晶。
3.14.5 檢查
3.14.5.1 雜質
不得過3%(附錄IX A)。
3.14.5.2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IX H第一法)。
3.14.5.3 總灰分
不得過7.0%(附錄Ⅸ K)。
3.14.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 K)。
3.14.5.5 黃麴黴毒素
照黃麴黴毒素測定法(附錄ⅨV)測定。
本品每1000g含黃麴黴毒素B1不得過5μg,含黃麴黴毒素G2、黃麴黴毒素G1、黃麴黴毒素B2和黃麴黴毒素B1總量不得過10μg。
3.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20.0%。
3.14.7 殭蠶飲片
3.14.7.1 炮製
3.14.7.1.1 殭蠶
淘洗後乾燥,除去雜質。
3.14.7.1.2 炒殭蠶
3.14.7.2 性味與歸經
鹹、辛,平。歸肝、肺、胃經。
3.14.7.3 功能與主治
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用於肝風夾痰,驚癇抽搐,小兒急驚,破傷風,中風口渦,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發頤痄腮。
3.14.7.4 用法與用量
5~10g。
3.14.7.5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3.14.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