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聖濟總錄》卷一四四:活血散
2.1 處方
蝙蝠(炙幹)1枚 當歸(切、焙)骨碎補(去毛)桂(去粗皮)補骨脂(微炒)各15克 大黃(銼,炒)60克
2.2 製法
上藥六味,研細過篩。
2.3 功能主治
2.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空腹時用溫酒調下,薄荷醋湯送下亦得。
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3 《中醫正骨經驗概述》:活血散
3.1 處方
乳香15克 沒藥15克 血竭(生)15克 貝母9克.羌活15克 南木香6克 厚朴9克 川烏(制)3克 草烏(制)3克 白芷(生)24克 麝香1.5克 紫荊皮(生)24克 生香附15克 炒小茴9克 甲珠15克 煅自然銅15克 獨活15克 川斷15克 虎骨15克 川芎15克 木瓜15克 上安桂(去皮)9克 當歸(酒洗)24克
3.2 製法
上藥二十三味,共研細末。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開水調成糊狀,外敷患處。一般扭、挫傷用6~15克,可視傷處大小酌量用。
3.5 注意
3.6 摘錄
4 《醫學入門》卷八:活血散
4.1 別名
4.2 處方
赤芍5錢,歸尾5錢,紅花5錢,紫草5錢,木香2錢,血竭1錢。
4.3 製法
上爲末。
4.4 功能主治
痘色淡白,或熱極血焦不紅活。
4.5 用法用量
4.6 各家論述
1.《痘學真傳》:當歸、赤芍、血竭、紅花皆行血之品,紫草涼解鬱毒,木香、川芎流走氣血。
2.《成方切用》:氣貴利而不貴滯,血貴活而不貴凝。木香、川芎調其氣滯,赤芍、歸尾、紫草、紅花、血竭理其血凝。
4.7 摘錄
《醫學入門》卷八
5 方出《醫學入門》卷八,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三十:活血散
5.1 處方
黃耆2兩,當歸2兩,川芎2兩,白芷2兩,續斷2兩,鹿茸2兩,黃芩2兩,細辛2兩,乾薑2兩,附子2兩,芍藥2兩。
5.2 製法
上爲末。
5.3 功能主治
槍傷,腹裂腸出者。
5.4 用法用量
先飲酒,次服藥5錢匕,日3服。
5.5 摘錄
6 《活人書》卷二十一:活血散
6.1 別名
6.2 處方
白芍藥1錢。
6.3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主疹子或出不快;痘疹血虛血熱,已出未盡,煩躁不寧,腹痛。
6.4 用法用量
小活血散(《醫學入門》卷八)、止痛活血散(《醫方考》卷六)。
6.5 摘錄
《活人書》卷二十一
7 《衛濟寶書》卷下:活血散
7.1 處方
7.2 製法
上爲末。
7.3 功能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溫水調下,1日3次,如大腫赤疼痛,用麥冬5錢搗爛熱調令清,以鵝毛刷在痛腫瘢上。
7.5 摘錄
《衛濟寶書》卷下
9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活血散
9.1 別名
9.2 處方
9.3 製法
上爲細末。
9.4 功能主治
痘瘡出得稠密,血弱,色不潤澤而幹者。
9.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紅花湯調下。
9.6 摘錄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11 《楊氏家藏方》卷一
11.1 方名
11.2 別名
小活血散
11.3 組成
白花蛇5兩(頭緊細者),草烏頭10兩,川烏頭5兩,防風2兩半。
11.4 主治
大風疾,諸風,渾身頑麻搔癢成瘡。
11.5 用法用量
臨服藥時,先於食後將真大風油1錢並麝香少許,用清茶或酒調服;續將活血散每服1字,濃煎貫衆湯點茶清調下。更量疾勢加減服。
11.6 製備方法
上4味,同煮香熟爲度,濾出,先去防風不用;次將白花蛇(去皮骨)炙幹;次將草烏頭(去皮臍,焙)取5兩;又次將川烏頭(去皮臍)取2兩半外,別入草烏頭(生,去尖)5兩,又入川烏(生,去皮臍)2兩半,一處爲細末;再入血竭1兩(別研),麝香半錢(別研),和勻。
11.7 用藥禁忌
切忌雞肉。
14 《產乳備要》
14.1 方名
14.2 組成
當歸4兩,川芎4兩,白芍藥4兩,柴胡4兩,肉桂(去粗皮)2兩。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5-6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後稍熱服。
1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