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ructus xanthoxyli[朗道漢英字典]
prickly ash berry[朗道漢英字典]
xanthoxyli fructus[朗道漢英字典]
Xanthoxylum bungei[朗道漢英字典]
Japan pepp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ericarpium zanthoxyl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ricklyash pee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anthoxyli,fruc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anthoxylum bungean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ericarpium Zanthoxyl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ricklyash pe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花椒爲中藥名,出《日用本草》。是芸香科植物青椒 Zanthoxylum,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或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乾燥成熟果皮[1]。
花椒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能。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症;生品辛熱之性甚強,外用殺蟲止癢作用較強。用於疥瘡、溼疹或皮膚瘙癢。炒花椒可減毒,辛散作用稍緩,長於溫中散寒,驅蟲止痛。用於脘腹寒痛,寒溼泄瀉,蟲積腹痛或吐蛔。
4 拉丁名
Pericarpium Zanthoxyl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8 花椒的來源
花椒爲芸香科植物青椒 Zanthoxylum,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或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乾燥成熟果皮。
花椒爲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z.bungeanum Maxim.的果皮。
花椒爲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乾燥成熟果實[3]。
9 花椒的原植物形態
高大灌木或小喬木。小葉5~11,卵形,橢圓形至廣卵圓形,長1.5~7cm,寬0.8~3cm,邊緣有細圓鋸齒,齒縫處有粗大透明腺點;葉軸具狹翅,下面生有向上升的小皮刺。花序頂生;花被片4~8;雄花雄蕊5~7;雌花心皮4~6。果成熟時紅色至紫紅色,密生疣狀突起的油點。花期3~5月,果期7~10月。
生於山坡灌木叢中或向陽地、路旁。
12 花椒生藥性狀
分果瓣多單生,偶有2個,罕爲3個並生,直徑4~5mm,果皮由腹面開裂或延伸至背面亦稍開裂;外表面紅紫色或紅棕色,極皺縮,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直徑0.5~1mm;內果皮淡黃色,常由基部與外層果皮分離並向內反捲。香氣濃,味麻辣而持久。
13 花椒的炮製
漢代有炒去汗(《金貴要略方論》)。
晉代有“熬令黃末之”(《肘後方》)。
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溼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除向下火,四畔無氣後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傷風,用也”(《雷公炮炙論》)。
唐代有“開口者,醋浸”(《食醫心鑑》)。
宋代有“醋浸一宿,取出用炭火半秤,先燒地令通赤,將椒薄攤於地上,以盆子蓋一宿取出”(《太平聖惠方》)。
金代有炒黑色(《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明代有酒、醋、童便、米泔制,去油,酒悶(《普濟方》)。“甘草二兩,水二碗,煮盡,去甘草”(《祕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清代有面炒制(《食物本草會纂》)、酒蒸、鹽炙(《得配本草》)。
13.1 炮製方法
13.1.1 花椒
13.1.2 炒花椒
取淨花椒,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出汗,呈油亮光澤,顏色加深,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晾涼。
13.2 炮製成品性狀
花椒略呈球形,裂開爲兩瓣狀。外表灰綠色至暗綠色,散有多數油點及細密網狀隆起的皺紋,內表面類白色。氣香,味甜而辛(青椒)。或外表紫紅色至棕紅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內表面淡黃色,氣香,味麻辣(花椒)。
炒花椒顏色加深,具油亮光澤,香氣更濃。
13.3 質量要求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 (ml/g)。
13.4 炮製的作用
花椒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能。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症;生品辛熱之性甚強,外用殺蟲止癢作用較強。用於疥瘡、溼疹或皮膚瘙癢。如治女陰潰瘍、漆瘡、過敏性皮炎、疥蟲感染的一掃光(《串雅內編》);治療婦人陰癢不可忍的椒茱湯(《醫級》)。
炒後可減毒,辛散作用稍緩,長於溫中散寒,驅蟲止痛。用於脘腹寒痛,寒溼泄瀉,蟲積腹痛或吐蛔。如治胸中大寒痛、嘔吐不能食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治胸中氣滿,心痛引背的蜀椒丸(《外臺祕要》);治蛔厥證的烏梅丸(《註解傷寒論》)。
13.5 貯存
14 花椒的化學成分
花椒含檸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alcohol)、龍牛兒醇(geraniol)、植物甾醇、不飽和有機酸。
青椒果實含揮發油,其中含愛草腦;果皮還含香柑內酯、苯甲酸和香葉木苷。花椒果實含揮發油,其中含牻牛兒醇、檸檬烯等。尚含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
15 藥理作用
小量牻牛兒醇對兔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大量則抑制。稀醇液還有局部麻醉作用。煎劑在體外對甲、乙型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變形、傷寒、副傷寒、大腸、宋氏痢疾、綠膿等桿菌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17 花椒的功效與主治
花椒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能。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症。
生花椒辛熱之性甚強,外用殺蟲止癢作用較強。用於疥瘡、溼疹或皮膚瘙癢。如治女陰潰瘍、漆瘡、過敏性皮炎、疥蟲感染的一掃光(《串雅內編》);治療婦人陰癢不可忍的椒茱湯(《醫級》)。
炒花椒可減毒,辛散作用稍緩,長於溫中散寒,驅蟲止痛。用於脘腹寒痛,寒溼泄瀉,蟲積腹痛或吐蛔。如治胸中大寒痛、嘔吐不能食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治胸中氣滿,心痛引背的蜀椒丸(《外臺祕要》);治蛔厥證的烏梅丸(《註解傷寒論》)。
18 花椒的營養價值
果皮含有揮發油,油的主要成分爲檸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牛兒醇(Geraniol)。此外並含有植物甾醇及不飽和有機酸等多種化合物。
1. 花椒氣味芳香,可除各種肉類的腥羶臭氣,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慾;
19 花椒的選購
花椒以籽小、殼淺紫色的爲好;
花椒受潮後會生白膜、變味。保管時要放在乾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本品的同屬植物青椒(Z.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民間亦作川椒用。二者的分別是川椒的果實爲單個果,而青椒的果實則由2~3個果集生。
22 花椒的食用建議
烹調用途:爲四川菜使用最多的調料,常用於配製滷湯、醃製食品或燉制肉類,有去羶增味作用。亦爲“五香粉”原料之一。
1. 炒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放幾粒花椒,發黑後撈出,留油炒菜,菜香撲鼻;
5. 炸花椒油時油溫不宜過高
23 花椒的加工利用
1.花椒乾製
傳統的花椒乾製方法是集中晾曬或在陰涼乾燥處陰乾,所需時間比較長,一般需6——10天,且在此期間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就容易出現黴變等問題造成損失。現在多采用人工烘烤方法,用土烘房或烘乾機進行乾製。人工烘烤的花椒色澤好、能夠很好地保存花椒的特有風味。
具體方法是:花椒採收後,先集中晾曬半天到一天,然後裝烘篩送入烘房烘烤,裝篩厚度3——4釐米。在烘烤開始時控制烘房溫度50——60℃,2——2.5小時後升溫到80℃左右,再烘烤8——10小時,待花椒含水量小於10%時即可。在烘烤過程中要注意排溼和翻篩。開始烘烤時,每隔1小時排溼和翻篩一次,之後隨着花椒含水量的降低,排溼和翻篩的間隔時間可以適當延長。花椒烘乾後,連同烘篩取出,篩除籽粒及枝葉等雜物,按標準裝袋即爲成品。裝袋後的花椒應在陰涼乾燥處貯存。
2、花椒粉的加工
取乾製後潔淨的花椒,放入炒鍋中,用文火炒制,一邊炒一邊不停地翻攪;或用炒貨機在120——130℃下炒制6——10分鐘,取出自然冷卻至室溫,用粉碎機粉碎至80——100目,按定量裝入塑料薄膜複合袋中,封口即爲花椒粉成品。
3.花椒油的加工
一般以新鮮花椒爲原料。加工時先把食用菜油放入鍋中,加熱燒開使油沫散後,停止加熱,待油溫降至120——130℃(憑經驗或用溫度計測)時倒入花椒(菜油與花椒的比例爲1:0.5),立即加蓋密封,以減少芳香物質的揮發散失。冷卻後用離心機在1600——2000轉/分的速度下離心除去果渣等雜質,裝瓶即爲花椒油成品。
用此法加工花椒油時,要嚴格掌握油溫。否則,當溫過高時會使麻味素受到破壞,芳香物質也迅速揮發;油溫過低又不能使麻味素和芳香物質充分溶出,這都會影響產品質量。
24 花椒中毒
花椒又名大椒、秦椒、蜀椒、南椒、漢椒、川椒、點椒、巴椒、紅椒、大紅袍、青椒、香椒子。本品爲芸香科植物花椒及青椒的果皮。花椒果實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爲檸檬烯、l,8-桉葉素(月桂烯)等,以及α-蒎烯、β-蒎烯、香會萜及櫳牛兒醇,後者爲毒性成分。本品具有溫中散寒,除溼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效,口服煎劑用量1.5~6g。[4]
24.1 不良反應機制
花椒所含櫳牛兒醇大鼠口服LD50爲4.8g/kg,兔靜脈注射爲50mg/kg。小鼠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野花椒水溶性生物鹼的LD50分別爲19.85mg/kg和3.61mg/kg。
24.2 臨牀表現
服用本品過量可引起中毒,表現爲口乾、噁心、嘔吐、頭暈,嚴重者出現抽搐、呼吸困難、譫妄、昏迷、呼吸衰竭。
24.3 治療
對症治療。
25 花椒的藥典標準
25.1 品名
Huajiao
ZANTHOXΜLI PERICARPIUM
25.2 來源
本品爲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rμlum schini foliumSieb. et Zucc.或花椒Zanthoxμlumbungeanum Maxim.的乾燥成熟果皮。秋季採收成熟果實,曬乾,除去種子和雜質。
25.3 性狀
青椒多爲2~3個上部離生的小瞢莢果,集生於小果梗上,瞢莢果球形,沿腹縫線開裂,直徑3~4mm。外表麪灰綠色或暗綠色,散有多數油點和細密的網狀隆起皺紋;內表面類白色,光滑。內果皮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殘存種子呈卵形,長3~4mm,直徑2~3mm,表面黑色,有光澤。氣香,味微甜而辛。
25.3.1 花椒
瞢莢果多單生,直徑4~5mm。外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直徑0.5~lmm,對光觀察半透明;內表面淡黃色。香氣濃,味麻辣而持久。
25.4 鑑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搖,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至1ml,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花椒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一乙酸乙酯(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好(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熒光主斑點。
25.5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ml/g)。
25.6 花椒飲片
25.6.1 炮製
25.6.1.1 花椒
除去椒目、果柄等雜質。
25.6.1.2 炒花椒
取淨花椒,照清炒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有香氣。
25.6.2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脾、胃、腎經。
25.6.3 功能與主治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外治溼疹,陰癢。
25.6.4 用法與用量
3~6g。外用適量,煎湯薰洗。
25.6.5 貯藏
25.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