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寒溼腰痛爲病證名[1]。見《丹溪心法·腰痛》。又名溼冷腰痛。即腰痛·寒溼證[2]。
腰痛·寒溼證(lumbago with cold-damp syndrome)爲病證名。又稱寒溼腰痛(見《丹溪心法·腰痛》)、溼冷腰痛(《金匱翼·腰痛》)。腰痛之一。是指感受寒溼邪氣,以腰部冷痛重着,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體倦乏力,或肢末欠溫,食少腹脹,舌淡體大,苔白膩而潤,脈象沉緊或沉遲等爲常見症的腰痛證候。
5 寒溼腰痛的症狀
寒溼腰痛患者腰部冷痛重着、痠麻,活動不便,或拘急強直不可俯仰,轉側不利,或痛連骶、臀、股、膕,疼痛時輕時重,靜臥痛不減,每遇天寒陰雨則加重,痛處喜溫惡寒,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而遲緩。[4][5][6]
6 證候分析
寒溼邪氣侵襲腰部,筋脈拘急,氣血阻滯不通:風寒溼邪爲患,侵襲腰部,痹阻經絡,因寒性收引,溼性凝滯,故見冷痛重着,轉側不利、痠麻,或拘急不可俯仰。腰部經脈爲風寒之邪阻滯,故見痛連骶、臀、股、膕。溼爲陰邪,得陽運始化,靜臥則溼邪更易停滯,故雖臥疼痛不減。陰雨寒冷天氣則寒溼更甚,故疼痛加劇。苔白膩、脈沉而遲緩,爲寒溼停聚之象。
7 寒溼腰痛的治療
7.1 方藥治療
7.1.1 治法
7.1.2 方藥
《醫學入門》卷五:“久處卑溼,雨露浸淫,爲溼所着,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熱物熨。不渴便利,飲食如故,腎着湯加附子;停水沉重,小便不利,五積散、滲溼湯。”
寒溼腰痛可用甘姜苓術湯加味[備註]甘姜苓術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治療。本方又名腎着湯,以乾薑、甘草散寒煖中;茯苓、白朮、健脾滲溼。脾主肌肉,司運化水溼,脾陽不振,則寒溼留着腰部肌肉,故用煖土勝溼法,使寒去溼化,則諸證自解。臨證應用,可加桂枝、牛膝以溫經通絡,或加杜仲、桑寄生、續斷,以兼補腎壯腰。若寒邪偏勝,則冷痛爲主,拘急不舒,可加附片,以溫腎祛寒。若溼邪偏勝,則痛而沉重爲著,苔厚膩,可加蒼朮,以燥溼散邪。若腰痛左右不定,牽引兩足,或連肩背,或關節遊痛,是兼有風邪,宜腎着湯[備註]腎着湯又名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金匱要略方論》):甘草、白朮、乾薑、茯苓合獨活寄生湯[備註]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乾地黃、杜仲、牛膝、人蔘、茯苓、甘草、桂心加減,以祛風活絡,補益肝腎。
寒溼之邪,易傷陽氣,若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勢必傷及腎陽,兼見腰膝痠軟,脈沉無力等症,治當散寒行溼爲主,兼補腎陽,酌加菟絲子、破故紙,以助溫陽散寒。
7.1.3 外用藥
7.1.4 熨法輔助
在內服藥物的基礎上,尚可配合熨法治療寒溼腰痛,以肉桂、吳萸、蔥頭、花椒,上五味搗勻,炒熱,以絹帕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備註]阿魏膏(《景嶽全書》):羌活、獨活、玄蔘、官桂、赤芍、穿山甲、蘇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黃、白芷、天麻、紅花、麝香、土木鱉、黃丹、芒硝、阿魏、乳香、沒藥貼之。
7.2 飲食療法
7.2.1 治法
7.2.2 推薦食材
寒溼腰痛患者建議食用乾薑、丁香、橘紅、茯苓、肉桂、杜仲、大茴香、花椒、草果、羊肉、狗肉等。
7.2.3 推薦食療方
1.白香湯:白芷15~30g,小茴香l5~30g,乾薑15g,肉桂5~1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後的汁液。
2.陳香肉粥:陳皮15g,花椒15g,丁香10g,益智仁15~30g,羊肉150g,將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用煎煮後的汁液煮羊肉粥食用。
3.桂枸茶:肉桂5~10g,桐杞子15~30g,泡水代茶飲。
7.3 鍼灸治療
7.3.1 方一
選穴: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穴爲主。取阿是穴、委中、腎俞、腰陽關、風府穴。局部阿是穴配委中疏通足太陽經氣。腎俞、腰陽關、風府助陽散寒化溼,使寒溼得祛,氣血暢行。
7.3.2 方二
取腎俞、大腸俞、委中、夾脊穴、阿是穴等穴爲主。寒溼腰痛加關元俞、大腸俞。
7.3.3 方三
處方:腎俞、腰眼、委中。腰爲腎之府,腎俞乃腎經經氣轉輸之處,取之補益腎氣,灸之可祛溼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脈,通經止痛;委中通調足太陽經氣,通絡活血止痛。
操作:毫針刺,根據病情虛實酌情補瀉或平補平瀉,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7.4 艾灸療法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5~7壯,灸至局部灼熱紅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可根據自身情況安排療程,亦可在天氣變化時保健灸。
8 關於腰痛
腰痛(lumbago[8])爲病證名。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又名腰脊痛(出《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是指以腰部疼痛爲主要臨牀表現的疾病。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側,或兩側俱痛。腰爲腎之府,故腰痛與腎的關係最爲密切。腰痛多由外感、外傷、勞累、腎虛等引起腰部經氣阻滯或經脈失養所致。可見於任何年齡,是很多病證的常見症狀之一。
腰痛一證,外感內傷皆可產生,其病理變化常表現出以腎虛爲本,感受外邪,跌僕閃挫爲標的特點,因此治療時除散寒行溼,清利溼熱,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外,多配補腎強腰的藥物,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據臨牀所見,上述各型單發的少,兼見的多,腰痛日久,虛實夾雜,用藥尚需互參。治療本病,除內治外,尚可配合鍼灸、按摩、理療、拔火罐、膏貼、藥物薰洗等方法,取綜合治療,療效較好。鍼灸治療本病證有較好療效。因脊椎結核、腫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屬鍼灸治療範圍。
西醫的各種脊椎炎、腰椎間盤脫出、脊椎腫瘤、增生性脊柱炎纖維織炎、腰部軟組織損傷、腰肌勞損、腰椎退行性病變、肌肉風溼病及類風溼病及腎下垂、腎盂腎炎、腎周圍組織炎、腎囊積水、腎結核、腎結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現腰痛者,均屬中醫腰痛範疇[9]。
詳見腰痛條。
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0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21-223.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5-248.
- ^ [5]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8-10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4.
- ^ [7]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