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iarrhea[WS/T 498—2017 細菌性腹瀉臨牀實驗室診斷操作指南]
diarrhoea[朗道漢英字典]
scour[朗道漢英字典]
alvine flux[朗道漢英字典]
bowel complaint[朗道漢英字典]
coprorrhea[朗道漢英字典]
enterorrhaphy laxitas alvi[朗道漢英字典]
laxitas intestinorum[朗道漢英字典]
looseness of bowe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rofluvium alvi[朗道漢英字典]
diarrh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中醫·腹瀉
3.1 經外奇穴名·腹瀉
腹瀉爲經外奇穴名。出《上海中醫藥雜誌》。位於腹部,臍下5分。計1穴。主治腹瀉。一般直刺0.5~1.0寸。
3.2 病症名·腹瀉
腹瀉即泄瀉。指糞便稀薄,排便次數增加的表現,是多種類似症狀的統稱[2]。
泄瀉(diarrhea[3])爲病名[4]。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又稱下利(漢唐時期)[5]。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徵、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6][7]。
泄瀉現常分爲外感泄瀉、內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3.2.1 泄瀉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泄瀉是指以腹瀉、便溏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中醫藥學名詞》(2010):泄瀉病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表現的疾病。
3.2.2 古人論述
泄瀉在《黃帝內經》中稱爲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難經》有五泄之分,漢唐時代稱爲“下利”,宋代以後統稱“泄瀉”。亦有根據病因或病機而稱爲“暑泄”、“大腸泄”者,名稱雖多,但都不離“泄瀉”二字。《丹臺玉案·泄瀉門》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締緩;瀉者,勢似直下,微有不同,百其病則一,故總名之曰泄瀉。”《奇效良方·泄瀉門》:“泄者,泄漏之義,時時溏泄,或作或愈;瀉者,一時水去如注泄。”
歷代醫書中,對本病的脈、因、證、治都有較詳細的記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溫勝則濡泄。”《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指出:“寒邪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說:“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澄徹清冷,皆屬於寒。”以上都說明了溫、熱、寒、風皆能引起泄瀉。《景嶽全書·泄瀉》說:“泄瀉……或爲飲食所傷,或爲時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滯者。”《張聿青醫案·泄瀉》指出:“上則噯噫,下則便泄,厥氣不和,剋制脾土。”說明本證的發生,主要由於正氣內虛、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或七情不和,損傷脾胃所致。
3.2.3 泄瀉的病因病機
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致脾胃運化失常及腸道功能失調,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皆可引起泄瀉。
泄瀉的主要病變在於脾胃與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七情不和及臟腑虛弱等,但主要關鍵在於脾胃功能障礙。脾胃功能障礙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有外邪影響,脾胃本身虛弱,肝脾不和以及腎陽不足等,均可導致脾胃功能失常,而發生泄瀉。脾虛溼勝是導致本證發生的重要因素。外因與溼邪關係最大,溼邪侵入,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所謂“溼勝則濡泄”。內因則與脾虛關係最爲密切,脾虛失運,水谷不化精微,溼濁內生,混雜而下,發生泄瀉。《景嶽全書·泄瀉》所謂:“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肝腎所引起的泄瀉,也多在脾虛的基礎上產生的。脾虛失運,可造成溼盛,而溼盛又可影響脾的運化,故脾虛與溼盛是互相影響,互爲因果的。
3.2.3.1 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能使人發生泄瀉,但其中以寒溼暑熱等因引起的,較爲多見。脾臟喜燥而惡溼,溼邪最能引起泄瀉,《難經》所謂:“溼多成五泄”。其他寒邪或暑熱之邪,除了侵襲皮毛肺衛之外,也能直接影響於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礙,而引起泄瀉,但仍多與溼邪有關。所以《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溼盛則飧泄,乃獨由於溫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爲病,苟脾強無溼,四者均不得而幹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原於溼者也。”
寒溼困脾:感受寒溼或風寒之邪,侵襲腸胃,升降失調,傳導失職,而成泄瀉[8]。
3.2.3.2 飲食所傷
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呆胃滯脾;或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傳導失職,升降失調,而發生泄瀉。《景嶽全書·泄瀉》篇說:“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爲溼,谷反爲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
3.2.3.3 情志失調/肝氣鬱滯
平時脾胃素虛,復因情志影響,憂思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氣鬱結,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正如《景嶽全書·泄瀉》篇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3.2.3.4 脾胃虛弱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若因長欺飲食失調,勞倦內傷,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3.2.3.5 腎陽虛衰
久病之後,損傷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致泄瀉。《景嶽全書·泄瀉》篇指出:“腎爲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3.2.3.6 急性泄瀉
多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因感受寒溼暑溼之邪,客於腸胃,脾受溼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和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生泄瀉。
3.2.3.7 慢性泄瀉
多因脾胃衰弱,或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虛弱,受納運化失職,水溼谷滯內停,清濁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橫逆乘脾,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3.2.4 泄瀉的症狀
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但一般無膿血和裏急後重。也有將泄瀉分開者,大便質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如水而勢急者爲瀉。
3.2.5 泄瀉的分類
根據病因、症候的不同,分爲風泄、寒泄、暑泄、溼泄、熱泄、傷食泄、溢飲滑泄、酒泄、七情瀉、積瘀泄、虛泄、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腸泄、大腸泄等。
臨牀上泄瀉分急慢兩類。
急性泄瀉多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因感受寒溼暑溼之邪,客於腸胃,脾受溼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和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生泄瀉。發病急,便次及量均較多,常兼肛門灼熱、瀉下黃糜熱臭等溼熱證象或身寒喜溫、便質清稀等寒溼證象。
慢性泄瀉多因脾胃衰弱,或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虛弱,受納運化失職,水溼谷滯內停,清濁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橫逆乘脾,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病程較長,便次及量相對較少,常兼神疲納差,面色萎黃或五更泄、畏寒肢冷等脾虛及腎虛證象。
3.2.5.1 風泄
風泄又稱風瀉[9]。《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由春傷風,夏感溼,故其瀉暴,宜胃風湯。或瀉而風邪內縮,必汗之,宜桂枝麻黃湯。”《醫學入門》卷四:“風瀉,……要知四季脾受風溫,亦名飧瀉。春古蒼防湯、蒼芍湯,夏二香散,秋神術散,冬不換金正氣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者胃風湯。”本證可見於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3.2.5.2 寒泄
寒泄又名寒瀉、鶩溏[10]。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瀉。《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丹溪心法,泄瀉》:“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湯。”《症因脈治》卷四又分本證爲外感寒邪瀉和積寒泄瀉兩種。
3.2.5.3 外感寒邪瀉
外感寒邪瀉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瀉[11]。如寒邪直中三陰經者,症見惡寒身痛,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脈多沉遲,宜用理中湯、真武湯等方;若腸胃有熱而寒邪外束,則瀉而惡寒、發熱、身痛、口渴、脈多浮,宜用羌活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方。
3.2.5.4 積寒泄瀉
積寒泄瀉指寒邪內積而致的泄瀉[12]。因過食生冷,或形寒飲冷,積漸而成。《症因脈治》卷四:“積寒泄瀉之症,腹中綿綿作痛,小便不赤,口脣不幹,瀉下清白鴨溏之色。”脈多沉細而遲,或沉而結。治宜溫中散寒。寒積內滯者,用豆蔻丸;腸胃虛冷者,用理中湯、補中湯。
3.2.5.5 暑泄
泄瀉·暑溼證(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又稱暑溼泄瀉,是指盛夏感受暑溼,以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發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汗出面垢,口渴尿赤,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不居集》卷二十一:“暑泄,夏月暴注水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煩渴,尿赤,自汗面垢,暴瀉如水。宜茹令湯、桂苓甘露飲。”《證治要訣》卷八:“暑瀉,由胃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證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或五苓散加車前子少許。”《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暑瀉,專受暑而成瀉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於口齒,傷於腸胃,數日問其邪即發,或夾食,或夾溼,以致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瀉如水直注,日夜無度。宜以炒黃連爲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飲。久者,暑邪留於三焦腸胃之間,以致久而成泄,所瀉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龍丸。此新久之別也。而其症之所現,雖同屬暑瀉,其爲治又有當分辨者。如暑傷心脾,嘔吐泄瀉,或霍亂轉筋,及浮腫瘧痢,宜六和湯;如暑熱引飲過多,致水暑交併,而上吐下瀉,宜解暑三白散;如傷暑,上吐下瀉,而兼煩亂,宜香樸飲子;如暑月煩渴,引飲過多,脾胃停積冷溼,致成吐瀉,宜大順散;……若不過受暑而瀉,別無他故,則惟清暑足矣,宜消暑十全飲、香茹湯;其或有盛暑傷於外,陰冷傷於內,而爲內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視矣,宜連理湯、桂苓元、縮脾飲。”
3.2.5.6 溼瀉
溼瀉又名濡泄、洞泄[14]。指溼傷脾胃所致的泄瀉。《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溼瀉,由坐臥溼處,以致溼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陰久,多有此病。宜除溼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宜術附湯。如其人本不甚瀉,每日兩三次鴨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醫學傳燈·泄瀉》:“溼瀉者,腹中不痛,所瀉皆水,或遍身發腫,身熱脈數者,病屬於陽。初起宜用分消飲,久以柴苓湯主之。若肢冷脈細,元氣大虛,宜用消腫健脾湯,即金匱腎氣丸,亦宜服也。”《金匱翼,泄瀉諸症統論》:“溼瀉一名濡泄。其脈濡細,其症泄水,虛滑腸鳴,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溼,則水谷不化,清濁不分。久雨潮溢,或運氣溼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黃帝內經素問》所謂溼勝則濡泄, 《左傳》所謂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氣,入客腸間,亦令人濡瀉。經雲太陽之勝,寒客下焦,傳爲濡泄是也。”治宜利溼和中,選用胃苓湯,理中丸,柴苓湯;或以除溼湯吞戊己丸;重者用術附湯;久病體虛,肢冷脈細者,宜用消腫健湯,兼服金匱腎氣丸以養元扶正。單純水瀉,可選用五苓散、駐車丸,挾熱者用參連丸。
3.2.5.7 熱泄
熱泄即熱瀉[15]。《古今醫鑑·泄瀉》:“熱泄,所下黏垢,小便赤澀,脈數煩渴。”熱瀉又稱熱泄、火瀉、火泄。因熱迫腸胃所致。症見腸鳴腹痛,痛瀉陣作,瀉下多黃色稠黏,或注瀉如水,或米穀不化,肛門灼痛,後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澀,脈數。《丹溪心法,泄瀉》:“熱瀉,糞色赤黃,肛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燒,煩渴,小便不利。”治宜清熱瀉火,可用黃芩湯、柴葛芩連湯、加味四苓散、香連丸等方。氣虛有熱者,可用衛生湯。陰虛火動者,可用升陰丸。本病可見於細菌性食物中毒及腸炎、菌痢等疾病。
3.2.5.8 傷食瀉
傷食瀉又稱食瀉、食泄、積瀉、食積瀉、胃瀉[16]。指因飲食過多,損傷脾胃所致泄瀉。
泄瀉·傷食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又稱傷食泄瀉,是指飲食受傷,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丹溪心法·泄瀉》:“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證見飽悶惡食,噯腐吞酸,腹痛則瀉,瀉後痛減,瀉下不暢,粘而穢臭,苔膩,脈滑或弦緊。治宜消食和中,用保和丸、枳術丸、治中湯等方。挾寒者宜溫,用紅丸子、小七香丸等;形症俱實宜下者,用感應丸、煮黃丸。挾熱者宜清,用梔連平胃散;宜下者,用大承氣湯。
3.2.5.9 溢飲滑泄
溢飲滑泄又稱飲瀉[17]。《張氏醫通·大小府門》:“水漬入胃,名爲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湯、五苓散,並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之病也。”滑泄又稱滑瀉,多爲久瀉久虛下脫,以致泄瀉不能自制。見《華氏中藏經·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肛門)如竹筒,日夜無度。”常兼見飲食減少,手足厥冷或腫脹,形寒氣短,消瘦,或發虛熱等症。多因泄久氣陷下脫所致。治宜固澀止脫,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熱滑。寒滑者,脾腎虛寒,輕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加肉豆蔻、補骨脂、炮姜、肉桂之類,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訶子丸等方。熱滑者,中氣下脫而熱邪稽留,宜用固腸丸、訶子散等方。
3.2.5.10 酒泄
酒泄又稱酒溼泄、縱酒泄瀉、傷酒泄瀉[18]。因飲酒過度,損傷脾胃所致。有寒熱之分。《不居集·酒傷》:“人但知酒有溼熱,而不知酒有寒溼也。”有善飲而先天稟厚者,大便泄瀉,若一日不瀉,反覺悶熱,此屬溼熱。治宜清利,用四苓散、大分清飲、葛花解酲湯、酒蒸黃連丸之類。多飲酒而陽氣虛弱者,酒溼從寒化,症見飲食漸減,形體漸瘦,睏倦畏寒,泄瀉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劇,脈多弦細。治宜培補脾腎、溫化寒溼,用平胃散、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八味丸、胃關煎等方。
3.2.5.11 痰積泄瀉
泄瀉·痰積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爲病證名[19]。又稱痰積泄瀉,是指痰食積滯,傷及脾胃,以或瀉或止,或多或少,瀉下白色黏液或白凍,腹中漉漉有聲,或兩肋攻刺作痛,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又稱痰瀉、痰泄。《症因脈治》卷四:“或瀉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膠如蛋白,腹中漉漉有聲,或如雷鳴,或兩肋攻刺作痛,此痰積泄瀉也。”
3.2.5.12 七情瀉
七情瀉指因情志刺激過度所致的泄瀉[20]。《醫學入門·雜病》:“七情瀉腹常虛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景嶽全書·泄瀉》:“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治宜和中順氣,用藿香正氣散、七氣湯、古萸連丸等方。
3.2.5.13 積瘀泄
積瘀泄指瘀血所致的泄瀉。《不居集·積瘀泄》:“內有積瘀,胸脅腹痛,泄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醫林改錯》治泄瀉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補腎無效,作瘀血治,用膈下逐瘀湯。
3.2.5.14 虛泄
虛泄指大便溏泄之屬於虛證者[21]。多因脾胃虛弱,腎陽衰微所致。症見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少暖氣,大便稀薄而無酸臭味,舌淡嫩苔白,脈虛等。治宜補中溫腎。
3.2.5.15 五更泄
五更泄即腎泄[22]。《壽世保元·泄瀉》:“五更泄者,腎泄也。”又名五更瀉、五更溏泄、晨泄、瀼泄。清晨五更之時即泄,多因腎虛所致。五更泄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症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之不同。
3.2.5.16 滑泄
滑泄又稱滑瀉。《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無度。”常兼見飲食減少,手足厥冷或腫脹,形寒氣短,消瘦,或發虛熱等症。多因泄久氣陷下脫所致。治宜固澀止脫,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熱滑。寒滑者,脾腎虛寒,輕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加肉豆蔻、補骨脂、炮姜、肉桂之類,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訶子丸等方。熱滑者,中氣下脫而熱邪稽留,宜用固腸丸、訶子散等方。
3.2.5.17 溏泄
溏泄指大便稀薄[23]。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奇效良方·泄瀉門》:“泄者,泄漏之義,時時溏泄,或作或愈;瀉者,一時水去如注。”
3.2.5.18 飧泄
飧泄(飧音sūn孫)又名飧瀉、水谷痢[24]。以瀉下完谷不化爲特徵。《聖濟總錄》卷七十四:“夕食謂之飧。以食之難化者,尤在於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則謂之飧泄。此俗所謂水谷痢也。”脾胃氣虛陽弱,或內傷七情,或風、溼、寒、熱諸邪客犯腸胃皆可導致飧泄。
3.2.5.19 直腸泄
直腸泄即直腸瀉[25]。《醫宗必讀·泄瀉》:“直腸泄,食方入口而即下。”
3.2.5.20 大腸泄
大腸泄後世多認爲屬寒[26]。治宜溫中散寒,可用乾薑附子湯等方。《難經·五十七難》:“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3.2.6 類證鑑別
泄瀉與痢疾的病變部位都在腸間,應予鑑別。以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粘液者爲痢疾;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如水樣者爲泄瀉。泄瀉亦有腹痛證,但多與腸鳴脘脹同時出現,其痛便後即減;而痢疾之腹痛是與裏急後重同時出現,其痛便後不減。二者是不難分辨的。
3.2.7 泄瀉的辨證治療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清稀爲特徵。在辨證時,首先應區別寒、熱、虛、實。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屬寒證;大便色黃褐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多屬熱證;瀉下腹痛,痛勢急迫拒按,瀉後痛減,多屬實證;病程較長,腹痛不甚,喜溫喜按,神疲肢冷,多屬虛證。但病變過程較爲複雜,往往出現虛實兼挾,寒熱互見,故而辨證時,應全面分析。在治法上,《醫宗必讀》提出治瀉有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在治法上有了較大的發展。
泄瀉證型雖多,但各有特點。外感泄瀉,多挾表證,當辨其寒溼與溼熱而分別論治。食滯腸胃之泄瀉,以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爲特點;肝氣乘脾之泄瀉,以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情志鬱怒而增劇爲特點;脾胃虛弱之泄瀉,以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黃肢倦爲特點;腎陽虛衰之泄瀉,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疫軟爲特點。
各型泄瀉,有單一出現者,有合併出現者,亦有互相傳化者。所以各種治法,應隨證靈活選用,一般而論,外邪侵襲,或飲食所傷,多屬實證,治以祛邪爲主。若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宜清化,傷食宜消導,溼盛則應分利。泄瀉日久,或反覆發作,耗傷正氣,多屬虛證,治以扶正爲主。脾腎陽虛宜溫補,中氣下陷宜升提,七情不和宜疏理,久泄不止宜固澀,泄瀉初起,不可驟用補澀,以免固閉邪氣;久瀉不止,不可分利太過,以免重傷陰液。此外,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飲食,避免生冷,禁食葷腥油膩等物。
3.2.7.1 外感泄瀉
外感泄瀉(exogenous diarrhea)爲病證名[27]。是指外感風寒暑溼熱邪引起的泄瀉。見《症因脈治》卷四。包括外感風瀉、外感寒邪瀉、外感中暑瀉、外感中熱瀉、外感溼瀉,尚有肺燥作瀉亦屬外感。
3.2.7.1.1 風瀉/風泄
風泄又稱風瀉,可見於西醫的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由春傷風,夏感溼,故其瀉暴,宜胃風湯。或瀉而風邪內縮,必汗之,宜桂枝麻黃湯。”
《醫學入門》卷四:“風瀉,……要知四季脾受風溫,亦名飧瀉。春古蒼防湯、蒼芍湯,夏二香散,秋神術散,冬不換金正氣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者胃風湯。”
3.2.7.1.2 寒溼(風寒)/寒溼困脾
泄瀉·寒溼證(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又稱寒溼泄瀉,是指感受寒溼,以泄瀉清稀,甚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並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痠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28]。
寒溼中阻,困遏脾陽:外感寒溼或風寒之邪,侵襲腸胃,或過食生冷,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清濁不分,飲食不化,傳導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溼內盛,腸胃氣機受阻,則腹痛腸鳴。寒溼困脾,則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痰痛,是風寒外束之徵。苔白膩,脈濡緩,爲寒溼內盛之象。
藿香正氣散[備註]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紫蘇、白芷、桔梗、白朮、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棗爲主方。方中藿香辛溫散寒,芳香化溼,是爲主藥;白朮、茯苓健脾除溼;陳皮、厚朴、大腹皮理氣消滿,疏利氣機;紫蘇、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溼。本方既能疏風散寒,又能化溼除滿,健脾寬中,調理脾胃,使溼濁內化,風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復,而泄瀉自止。若感受暑溼,或飲食不慎,引起泄瀉,可用純陽正氣丸,服用簡便,療效較好。
若表邪較重,可加荊芥、防風以增疏風散寒的能力。如溼邪偏重,證見胸悶腹脹尿少,肢體倦怠,苔白膩者,可用胃苓湯[備註]胃苓湯(《丹溪心法》):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桂枝、白朮、澤瀉、茯苓、豬苓以健脾燥溼,淡滲分利。
急性者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等穴爲主。寒溼者加中脘、氣海;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合谷、中脘、天樞、上巨虛。
方義:合谷疏風散寒。中脘爲胃募、腑會,天樞爲大腸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三穴相配,可疏調胃腸氣機,升清降濁。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的艾炷,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瀉症狀消失後再鞏固2~3次。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用沉着緩慢的一指禪推法由中脘開始緩慢向下移至氣海、關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時針摩腹,時間大約8分鐘。患者俯臥位,用左右結構:㨰法沿脊柱兩旁從脾俞到大腸俞治療,每穴約1分鐘。輕柔地按揉氣海、關元、足三裏穴,每穴約2分鐘,在氣海穴治療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1.薑茶飲(《聖濟總錄》):綠茶10g,乾薑3g。乾薑切絲,與綠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趁熱頻服飲用。
2.乾薑粥(《壽世青編》):乾薑、高良薑各3g,粳米50~100g。水煎乾薑、高良薑,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溫熱服。
3.生薑胡椒紅糖水(《中國藥膳學》):生薑10g,胡椒10粒,紅糖適量。生薑切片,胡椒搗碎,與紅糖一同水煎飲用。
3.2.7.1.3 溼熱/暑溼/腸腑溼熱/溼熱蘊結/溼熱傷中
泄瀉·溼熱蘊結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又稱溼熱泄瀉,是指感受溼熱,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泄瀉·暑溼證(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又稱暑溼泄瀉,是指盛夏感受暑溼,以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發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汗出面垢,口渴尿赤,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溼熱阻滯,腸腑傳導失常:溼熱之邪,或夏令暑溼傷及腸胃,傳化失常,而發生泄瀉。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腸中有熱,故瀉下急迫。溼熱互結,則瀉而不爽。溼熱下注,故肛門灼熱,糞便色黃褐而臭,小便短黃。煩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均爲溼熱內盛之徵。
清熱利溼。
葛根芩連湯[備註]葛根芩連湯(《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加味。方中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溼;葛根解肌清熱,升清止瀉。可加銀花助其清熱之力;茯苓、木通、車前子增強利溼之效,使其溼熱分消,則泄瀉可止。
若溼邪偏重,證見胸腹滿悶,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合平胃散[備註]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蒼朮、厚朴、橘皮、甘草、生薑、大棗燥溼寬中。挾食滯者宜加神曲、麥芽、山楂以消食化滯。夏季盛暑之時,發生泄瀉,證見泄瀉如水,自汗面垢,煩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葉等藥,以清暑化溼。
急性者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等穴爲主。溼熱者加曲池、內庭。
治則:除溼導滯,疏調腸胃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傳導功能;陰陵泉乃脾經合穴,疏調脾氣,健脾利溼;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通調胃腸氣機,運化溼滯。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選穴: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合谷、內庭、中脘、天樞、足三裏、金津、玉液、委中。
方義:中脘、天樞、足三裏調和胃腸氣機,升清降濁。合谷、內庭清瀉胃腸溼熱。金津、玉液、委中刺絡出血,使熱隨血去。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灸至泄瀉症狀消失後再鞏固2~3次。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用左右結構:㨰法沿脊柱兩旁的膀胱經從脾俞到大腸俞治療,每穴約1分鐘,後再在每穴上施以點按法,每穴操作1分鐘,以酸脹感爲度。在胃腸部施用摩法,摩法以逆時針方向進行。
1.三寶粥(《醫學衷中參西錄》):生山藥30g,三七6g,鴉膽子50枚。將山藥末放入鍋中,加涼水4盅,調和山藥末煮粥。煮時,不住以箸攪汁,一兩沸即熟,約得粥一大碗。即用其送服三七末、鴉膽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
2.馬齒莧粥(《太平聖惠方》):馬齒莧150g,粳米100g。馬齒莧洗乾淨,切成碎段備用。馬齒莧與粳米加水同煮,旺火燒沸,改用小火煮至粥成。不加鹽、醋,空腹淡食。
3.小麥麩餅(《本草拾遺》):小麥麩100g,麪粉100g,食鹽適量。小麥麩、麪粉放入盆中,加鹽水和麪,做餅食。
3.2.7.2 內傷泄瀉
內傷泄瀉(endogenous diarrhea)爲病證名[31]。是指由於飲食、痰飲、七情所傷等引起的泄瀉。見《症因脈治》卷四。包括積熱泄瀉、積寒泄瀉、痰積泄瀉、食積泄瀉、脾虛泄瀉。又如氣瀉、積瘀泄、酒泄、腎泄、肝泄等,亦屬內傷泄瀉。
3.2.7.2.1 食滯腸胃
泄瀉·傷食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又稱傷食泄瀉,是指飲食受傷,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食積胃腸,脾胃運化失職: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故腹痛腸鳴,脘腹痞滿。宿食不化,則濁氣上逆,故噯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瀉後腐濁外泄,故腹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是爲宿食內停之象。
消食導滯。
消食化滯。
保和丸[備註]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爲主方。本方消食導滯爲主,並能和胃除溼。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消導食滯,寬中除滿爲主藥;佐以陳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溼;連翹以消食滯之鬱熱。若食滯較重化熱,脘腹脹滿,瀉而不爽者,可因勢利導,採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實導滯丸[備註]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大黃、枳實、黃芩、黃連、神曲、白朮、茯苓、澤瀉以消導積滯,清利溼熱。
急性者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合谷等穴爲主。飲食所傷者加建裏、足三裏。
方二
治則:除溼導滯,疏調腸胃
方義: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傳導功能;陰陵泉乃脾經合穴,疏調脾氣,健脾利溼;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通調胃腸氣機,運化溼滯。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三
選穴:以俞、募穴爲主。取中脘、章門、胃俞、脾俞、足三裏、下脘、璇璣、裏內庭穴。
方義:中脘、章門與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裏健脾和胃。下脘、璇璣、裏內庭爲消宿食效穴。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艾炷,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瀉症狀消失後再鞏固2~3次。
操作方法:用輕柔的按揉法在兩側掌門、期門穴治療,每穴約6分鐘。橫擦兩脅,以兩脅微熱爲度。用輕柔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膽俞、胃俞及腰部的大腸俞,以透熱爲度。
推薦食療方
2.胡蘿蔔棒渣粥(《宮廷頤養與食療粥譜》):玉米渣100g,胡蘿蔔3~5根。先將玉米渣煮1小時,後將胡蘿蔔洗淨切片放入再煮,待蘿蔔熟後即可。空腹食。
3.山楂煎(《中國藥膳學》):焦山楂10g,紅糖30g。水煎服。
3.2.7.2.2 酒泄
泄瀉·傷酒證(diarrhea with alcoholism syndrome)又稱傷酒泄瀉(《醫略六書·泄瀉》)、酒泄(《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酒溼泄(《羅氏會約醫鏡·論泄瀉》)、縱酒泄瀉(《不居集》卷二十一)。是指飲酒過度,損傷脾胃,以晨起即泄,泄下黃沫,小便赤,脈洪數或弦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酒泄有寒熱之分。《不居集·酒傷》:“人但知酒有溼熱,而不知酒有寒溼也。”
有善飲而先天稟厚者,大便泄瀉,若一日不瀉,反覺悶熱,此屬溼熱。治宜清利。用四苓散、大分清飲、葛花解酲湯、酒蒸黃連丸之類。
多飲酒而陽氣虛弱者,酒溼從寒化,症見飲食漸減,形體漸瘦,睏倦畏寒,泄瀉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劇,脈多弦細。陽氣虛弱者治宜培補脾腎、溫化寒溼,用平胃散、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八味丸、胃關煎等方。
3.2.7.2.3 肝氣乘脾/肝氣鬱滯/肝氣鬱結
泄瀉·肝氣鬱結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又稱肝鬱泄瀉、七情瀉(《景嶽全書·泄瀉》)。是指肝氣鬱結,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平時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泄瀉,發時泄瀉腸鳴,腹痛攻竄,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肝氣鬱滯,橫逆侮脾:七情所傷,情緒緊張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侮脾,失其健運,故腹痛泄瀉。肝失疏泄,故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紅,脈弦,是爲肝旺脾虛之象。
抑肝扶脾。
可用痛瀉要方[備註]痛瀉要方(《景嶽全書》引劉草窗方):白朮、白芍、防風、炒陳皮爲主方進行治療。方中白朮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脾俞、肝俞、中脘、天樞、期門、太沖、足三裏、陽陵泉穴。
方義:肝俞、期門爲俞募配穴,加肝之原穴太沖、膽之下合穴陽陵泉以疏泄肝鬱之氣,緩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樞、足三裏理氣和胃,健脾止瀉。
推薦食療方
1.佛手粥(《百病飲食自療》):佛手15g,蘇梗15g,粳米30~60g。前兩味水煎取汁,粳米淘淨加水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藥汁共煮至熟,入白糖調味溫服。早晚各一次。
2.柚皮粥(《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鮮柚子皮1個,粳米60g,蔥、鹽、油各適量。將柚子皮放炭火上燒去棕黃色的表層並刮淨,放入清水中浸泡1天,切塊加水煮開,入粳米同煮作稀粥,加蔥、鹽、油調味服食。
3.香櫞露(《本草綱目拾遺》):香櫞500g,加水浸泡2小時,入蒸餾器內蒸2次,收集芳香蒸餾液。每服30mL,燉溫服,日2次。
3.2.7.3 久瀉
久瀉(chronic diarrhea)爲病證名[32]。是指是指反覆發作、久瀉不愈的泄瀉。
3.2.7.3.1 脾胃虛弱
久瀉·脾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又稱脾虛久瀉,是指脾氣虛弱,以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痿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陽不振,運化失常,則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之物,大便次數增多。久瀉不止,脾胃虛弱,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乃脾胃虛弱之象。
參苓白朮散[備註]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茯苓、白朮、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爲主方。本方用四君子湯以補氣健脾爲主,加入和胃理氣滲溼之品,標本兼顧。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用附子理中丸[備註]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炮附子、人蔘、白朮、炮姜、炙甘草加吳萸、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致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裏、神闕(艾條薰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爲主。脾虛者加灸章門、關元俞。
方二
方義:脾俞爲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裏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健脾化溼,溫養脾腎。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鬱瀉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三
選穴:以任脈、足太陰脾經穴和背俞穴爲主。取中脘、水分、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裏、三陰交穴。
方義:中脘、天樞、胃俞、大腸俞爲俞募配穴法,以調理胃腸之氣。脾俞、足三裏健脾益氣。三陰交、水分化溼止瀉。
推薦食療方
1.炒麪粥(《粥譜》):炒麪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入炒麪,攪勻,空腹食。
2.蘋果山藥散(《食療本草學》):蘋果30g,山藥30g。蘋果曬乾後與山藥共爲細末。每次服15~20g,加白糖適量,溫開水送服。
3.扁豆小米粥(《粥譜》):炒白扁豆60g,小米80g,粳米100g。同煮粥至豆爛米開即可。早晚服。
3.2.7.3.2 腎陽虛衰
久瀉·腎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爲病證名。見《普濟本事方》。又稱五更泄瀉(《症因脈治·泄瀉論》),腎虛久瀉、腎泄(《普濟本事方》)、五更瀉(《張氏醫通·大小府門》)、五更溏泄(《不居集·泄瀉》)、晨泄(《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瀼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是指腎陽虧虛,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脾腎陽虛,失於溫煦: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腑氣通利,故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爲脾腎陽氣不足之徵。
可用震靈丹、胃關煎、四神丸等方,或破故紙、棗子煎湯調鍾乳粉少許空心送服[33]。
可用四神丸[備註]四神丸(《證治準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加味治療。方中以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蔘、白朮益氣健脾,合桃花湯[備註]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乾薑、粳米以固澀止瀉。
慢性泄瀉,虛證居多,治用溫補固澀,但亦有虛中夾實者,固澀後泄瀉次數雖然減少,而腹脹或痛,納減不適,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湯[備註]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生薑、灸甘草、大棗加當歸、川芎、赤芍等。以養血和血。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裏、神闕(艾條薰灸或隔鹽灸)、中脘等穴爲主。腎虛者加灸命門、腎俞。
方二
方義:脾俞爲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天樞爲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裏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之交會穴,健脾化溼,溫養脾腎。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鬱瀉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三
選穴:以俞募穴爲主。取腎俞、關元、中脘、脾俞、章門、天樞、足三裏穴。
方義:關元、腎俞溫腎壯陽。脾俞、章門、足三裏健脾溫中。中脘、天樞調理胃腸之氣。
推薦食療方
1.桂心茯苓粥(《普濟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羊腎蓯蓉羹(《太平聖惠方》):羊腎1對,肉蓯蓉30g,黃酒、蔥、生薑、食鹽適量。羊腎去外膜,沖洗乾淨,切碎備用;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颳去皺皮,細切備用。羊腎、肉蓯蓉放入鍋中,加清水、黃酒、蔥、生薑、食鹽,煮至熟爛即成,空腹進食。
3.鹿腎粥(《太平聖惠方》):鹿腎1具,肉蓯蓉30g,粳米100g,蔥白、胡椒粉、食鹽各適量。鹿腎去除筋膜,沖洗乾淨,切碎;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颳去皺皮,切碎。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加鹿腎、肉蓯蓉、蔥白、胡椒粉、食鹽,再煮至粥成。
3.2.7.3.3 陰虛
久瀉·陰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又稱陰虛久瀉,是指陰虛不足,以發熱煩渴,至夜加重,瀉下無度,夜熱盜汗,舌紅嫩,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
3.2.8 泄瀉的其他療法
3.2.8.1 穴位注射法
方法 黃連素注射液,或維生素1、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0ml每日1次。
3.2.8.2 耳針法
3.2.8.2.1 方一
以取大腸、小腸、脾、下腳端、肝、腎、肺等穴爲主。每次選3~5穴。急性者可每日治1~2次;慢性者則可隔日1次。
3.2.8.2.2 方二
方法:每次選3~4穴,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3.2.8.2.3 方三
取小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神門穴。每次酌取3~5穴,急性泄瀉每日1~2次,慢性泄瀉隔日1次,留針10~20min。
3.2.8.3 艾灸對症治療
泄瀉常伴有腹痛、乏力等症狀,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
3.2.8.3.1 腹痛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
3.2.8.3.2 乏力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
3.2.9 醫案
患者,男,47歲。腹脹泄瀉,稀便混有粘液,無膿血,納差,體倦無力。檢查:患者消瘦,臍周有壓痛,腸鳴音略強。大便鏡檢無異常所見。而採用鍼灸治療,以中脘、天樞、神闕(灸)、足三裏等穴爲主,以脾俞、胃俞、大腸俞、合谷、章門等穴爲輔,每次取穴3~5個。隔日1次,針3次後,大便減少至1~2次,共針6次症狀消失,大便轉爲正常。(鍼灸學簡編)
周某,男,50歲。反覆下腹脹痛1年,每日排便3~5次,常在黎明前瀉,質稀時有黏液,納差,腰痠肢冷。查體:左下腹壓痛,腸鳴音亢進,脈沉細,舌苔薄白,邊有齒印。中醫診斷爲“脾腎陽虛”。纖維腸鏡檢查示:“乙狀結腸、直腸黏膜輕度充血、水腫,直腸內有少量稀糞及黃色黏液”。診爲“直結腸慢性炎症”。3次大便培養無致病菌生長。推拿採用健脾和胃、溫腎壯陽法治療,1個月後症狀減輕,2個月後症狀明顯減輕,大便基本恢復正常。繼續治療1個月,症狀體徵消失,大便常規鏡檢3次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停止治療後堅持自我摩腹,每日早晚餐前各1次,每次10分鐘,溫熱爲度。隨訪1年未復發。
蕭某,男,48歲。拂曉腹痛,腹瀉2年,每天數次,大便不成形。內科診斷爲慢性腸炎,予黃連素、四神丸口服暫能緩解,但停藥即發。檢查:精神疲乏,面黃肌瘦,食慾差,腹痛腸鳴,腹冷喜暖,腰膝痠軟,四肢發冷,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脾腎陽虛、寒溼下注。治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取中脘、關元、腎俞、天樞、大腸俞、上巨虛,鍼灸並用,補法。治療2個療程( 24次)痊癒。1年後隨訪,未見覆發。
3.2.10 飲食建議
泄瀉患者飲食宜爲清淡、細軟、少渣、少油膩的流食或半流食,待泄瀉緩解後再給予軟食。
如進行食療,應以化溼運脾爲基本治療原則:溼盛者重在化溼,佐以分清;寒溼者,以溫化爲主;溼熱者,以清化爲主;脾虛者,以健脾爲主;脾腎陽虛者,以溫腎健脾爲主;中氣下陷者,以升提爲主;久瀉不止者,以固澀爲主。
3.2.11 注意事項
(1)急性泄瀉,應到腸道門診治療,進行大便常規檢查,在排除腸道傳染病的情況下,才能做推拿治療。
(2)發病期間應注意飲食,忌生冷油膩之品,平時也應注意飲食衛生。
(3)對胃腸神經官能症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掌握心理因素,因勢利導。
(4)若施灸後泄瀉不能控制,水分丟失多,應及時前往醫院治療,防止電解質紊亂。
3.2.12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篇》:“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傷寒論》一五九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古今醫鑑·泄瀉》:“夫泄瀉者,注下之症也,蓋大腸爲傳送之官,脾胃爲水穀之海,或爲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爲暑溼風寒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清濁不分,發注於下,而爲泄瀉也。”
《景嶽全書·泄瀉》:“泄瀉之病,多見小水不利,水谷分則瀉自止,故日: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臨證指南醫案·泄瀉》:“泄瀉,注下症也。經雲:溼多或五泄,曰飧,曰溏,曰鶩,曰濡,曰滑,飧濡之完谷不化,溼兼風也;溏泄之腸垢污積,溼兼熱也;鶩溏之澄清溺白,溼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軟弱,溼自勝也;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溼勝氣脫也。”
《醫學心悟·泄瀉》:“書雲,溼多成五瀉,瀉之屬溼也,明矣。然有溼熱,有溼寒,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
《時病論·食瀉》:“食瀉者,即胃瀉也。緣於脾爲溼困,不能健運,陽明胃府,失其消化,是以食積太倉,遂成便瀉。”
《世醫得效方》卷五:“安腎丸治腎泄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腳時冷,用七氣湯送下。”
《壽世保元·泄瀉》:“人病泄,每至五更輒即利,此腎泄也,用五味子散數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復作,年餘不差,此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法當補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補其母。”
《張氏醫通》卷七:“五更瀉,是腎虛失其閉藏之職也……其瀉每在五更天將明時,必洞泄二三次,以腎旺於亥子五更之時,故特甚也。”
4 西醫·腹瀉
腹瀉(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 g,或含未消化食物、膿血或黏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34]。
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排出糞便的量約200~400g。也有少數人每天雖排便2~3次,但糞便性狀正常,則不能稱爲腹瀉。腹瀉一般是指每天大便次數增加或排便次數頻繁,糞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膿血,或者還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內容物。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周~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周~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
4.1 疾病名稱
4.2 英文名稱
diarrhea
4.3 別名
alvi profluvium;alvine flux;bowel complaint;coprorrhea;enterorrhea;laxitas alvi;laxitas intestinorum;loose bowel movements;looseness of bowels;痢疾;瀉肚子
4.4 分類
4.5 ICD號
R19.5
4.6 病因
4.6.1 急性腹瀉的病因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腸道感染,包括食物中毒在內,是引起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可分爲:
4.6.1.1 細菌感染
①細菌性痢疾:起病較急,常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及裏急後重感,可伴噁心與嘔吐。腹瀉特徵爲黏液膿血便,每天次數不等。顯微鏡下發現大便中含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②沙門菌屬感染:多有不潔飲食史,常有腹脹、腹痛與腹瀉症狀。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爲主,少有膿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沙門菌或傷寒桿菌等)。
③大腸埃希桿菌性腸炎:常有不潔飲食史。起病較急,可有畏冷、發熱及腹痛、腹瀉等症狀,可伴有嘔吐。腹瀉多以水樣便爲主,也可有黏液和膿血。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④小腸彎曲菌感染:症狀一般較輕,表現爲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爲主要表現,抗生素治療效好。
⑤小腸、結腸耶爾森菌感染:臨牀表現與彎曲菌感染大致相似,腹瀉等症狀常較輕。
⑥腸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腹痛與腹瀉等症狀。腹瀉以稀便爲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膿血,大便培養可確立診斷。本病常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術後發生。大便培養可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⑦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現多認爲與產氣莢膜桿菌或魏氏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有關。起病較急,腹痛、腹瀉等症狀一般較重,腹痛較劇烈且可遍及全腹,可爲持續性痛或陣發性加劇。早期腹瀉可爲稀便或水樣便,每天10餘次不等,繼而可帶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樣,常伴有畏冷、發熱、噁心與嘔吐等症狀。本病以青少年多見。
⑧假膜性腸炎:系在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發生,也可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因腸道繼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該菌的毒素對腸黏膜有損傷作用。臨牀特點爲大便次數多,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糞便可有黏液膿血,甚至呈血水樣,有時可排出呈蛋花樣的假膜,常伴有發熱、心悸、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等全身中毒症狀。大便作厭氧菌培養時可發現致病菌。甲硝唑、萬古黴素等治療有效。
⑨霍亂:系霍亂弧菌感染所致。臨牀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症狀較輕,常爲水樣瀉,每天數次不等,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重者大便次數更多,大便可呈米湯樣,患者常有發熱、脫水、低血壓等全身中毒表現。大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
4.6.1.2 原蟲與寄生蟲感染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較急,常有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腹瀉每天數次至10餘次,大便伴黏液膿血,有時大便呈暗紅或果醬樣,量較多,具惡臭。新鮮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確診。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有效。
②急性血吸蟲病:一般發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者,常有畏寒、發熱、腹脹、咳嗽、腹痛與腹瀉等症狀,腹瀉並不嚴重,每天3~5次不等,可爲稀便或帶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細胞增高。如果患者是反覆多次感染,則常伴有肝脾腫大等表現。
③梨形鞭毛蟲感染:大便每天3~5次,多爲稀水樣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糞便中找到鞭毛蟲即可確診。甲硝唑治療效好。
④滴蟲感染:腸道滴蟲感染也可導致腹瀉,大便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爲主,可帶黏液。
4.6.1.3 病毒感染
多見於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毒感毒感染,臨牀症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爲主。
4.6.1.4 真菌感染
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致腹瀉,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爲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髮現致病的真菌時可明確診斷。
4.6.1.5 食物中毒
①進食了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嗜鹽桿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或肉毒桿菌等污染了的食物後,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腹瀉及脫水的症狀,稱之爲食物中毒。多表現爲非炎症性水瀉,患者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樣便,常伴有黏液,少數可有膿血。
②服用了毒蕈、河豚魚、較大的魚膽及其他有毒化學性毒物,如毒鼠藥、農藥等可發生腹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爲主,少有膿血,可伴有嘔吐、腹痛等症狀。上述各種毒物除腹瀉外,尚有其各自的特殊症狀。
(6)變態反應:如食物過敏(牛奶、魚、蝦、海鮮產品等)可引起腹痛、腹瀉;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腸蠕動增快而發生腹瀉。腹瀉特點常以稀水樣便爲主,常伴有腹痛。
(7)藥物:多種藥物可導致腹瀉,如紅黴素、氫氧化化化鎂、新黴素、林可黴素、硫酸鎂、山梨醇、甘露醇、5-氟脲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萘洛爾(心得安)等,這些藥物導致腹瀉的機制不盡相同;某些化學物質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導致急性腹瀉。腹瀉常以稀便和水樣便爲主,常無黏液膿血。
4.6.2 慢性腹瀉的病因
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引起慢性腹瀉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爲以下七方面。臨牀上因慢性腹瀉較多見,故對有關疾病的特徵作簡要闡述,以資鑑別。
4.6.2.1 腸道感染
A.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未徹底治癒可演變爲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礎上呈急性發作,表現爲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膿血,多有裏急後重感,少數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時大便培養陽性率較低,一般只有15%~30%,故應反覆多次培養始能發現致病菌。
B.腸結核:多見於青少年和壯年,女性多於男性。本病的好發部位是迴腸末端或右半結腸,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症狀,常與便祕交替出現。腹瀉的特點是糞便呈糊狀或水樣,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達10次以上,常伴有發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X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A.慢性阿米巴痢疾(亦稱慢生阿米巴腸炎):大便每天3~5次,呈糊狀和稀水樣,可伴有黏液或血,典型的果醬樣大便在慢性者少見。病程可遷延數月、數年之久,病程中可反覆急性發作,反覆多次在新鮮糞便中常可發現阿米巴滋養體。
B.慢性血吸蟲病:慢性血吸蟲病者可發生腹瀉,每天3~5次不等,多爲稀便,可伴有黏液或膿血,患者常有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表現。確診有賴於血清抗體測定及糞便或直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卵。
C.梨形鞭毛蟲或腸滴蟲感染:慢性者每天大便數次不等,常爲稀便或水樣便,有時伴黏液。糞便中發現梨形鞭毛蟲或滴蟲時可確診。
③慢性真菌性腸炎:常發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之後,亦易發生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表現爲腹瀉,重者伴黏液或膿血,且可反覆發作。大便中發現真菌即可確診。
4.6.2.2 腸道非特異性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
①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多認爲是自體免疫性疾病,近年來國內有增多的趨勢,好發於中青年。病變主要侵犯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也可侵犯右半結腸,可分爲輕、重及暴發3型。以輕型最多見。輕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達10餘次,糞便呈糊狀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膿血,重者僅排出黏液膿血而無糞質。常伴有腹痛、裏急後重等症狀,少數病例可有關節痛等腸外症狀。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對診斷甚有幫助。本病在症狀發作期,經過治療後一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處於緩解期,如未行維持治療則又可復發。
②Crohn病(克羅恩病):也屬自體免疫性疾病,我國遠較歐美少見,好發於青壯年。病變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見於迴腸末端及其相鄰近的盲腸、升結腸,腹瀉的特點爲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爲糊狀或稀便,少有黏液膿血;右下腹常有壓痛,有時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少數病人可有關節炎等腸外表現。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有助於診斷。本病也有症狀發作與緩解的特點,疾病可遷延多年。
③慢性放射性腸炎:患宮頸癌或盆腔惡性腫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數週或數月內如發生腹瀉,應考慮放射性腸炎的可能。主要表現爲黏液血便,常伴裏急後重,直腸局部有疼痛感。結腸鏡檢查時可見病變黏膜(放射治療後損害的黏膜)有充血、糜爛或呈滲血樣表現。本病可持續多年而不愈。
4.6.2.3 吸收不良綜合徵
吸收不良綜合徵的分類十分複雜。吸收不良可因胃及小腸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膽、胰腺疾病所致。
A.熱帶性脂肪瀉(tropic steatorrhea):也稱爲熱帶口炎性腹瀉,發生在熱帶,病因尚不明,一般認爲與蛋白質、葉酸及B族維生素缺乏有關。腹瀉的特點是糞便量多,具惡臭,約1/3的患者表現爲脂肪瀉。
B.非熱帶性脂肪瀉(nontropic steatorrhea):也稱爲麥膠性腸病、原發性脂肪瀉或乳糜瀉。患者的腸黏膜內缺乏一種肽類分解酶,故不能分解有毒性作用的α麥膠蛋白,α麥膠蛋白對腸絨毛及腸上皮細胞有損害作用,最終導致吸收不良(大麥、小麥及燕麥中均含有α麥膠蛋白)。腹瀉的特點是脂肪瀉,糞便量多呈油脂狀,具惡臭,大便每天數次不等。
A.胃切除術後:多見於全胃切除術及畢羅Ⅱ式手術後。由於食物很快進入小腸,使腸激酶、胰消化酶及膽汁分泌不足,或胰液膽汁與食物混合不充分,都可造成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此外,如胃腸手術後,造成細菌過度生長(盲襻綜合徵)時,因細菌分解結合膽鹽而影響微膠粒的形成,可導致脂肪瀉。
B.慢性肝膽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內外膽管梗阻等,可因膽鹽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轉運,故可導致脂肪瀉。
C.小腸疾病:小腸切除過多(如小腸被切除全長的75%以上或僅剩餘120cm時,稱爲短腸綜合徵),胃、結腸瘻或胃、迴腸瘻都可因小腸的吸收面積減少,或食物不經過小腸或空腸而經瘻管直達結腸,最終均可導致腹瀉。
D.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可因胰液分泌不足、胰酶缺乏而造成脂肪及蛋白質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腹瀉。
E.小腸黏膜瀰漫性病變:如小腸惡性淋巴瘤、Whipple病等,均因小腸黏膜受損及淋巴管擴張或阻塞等因素而致脂肪瀉;硬皮病時,因胃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發生萎縮,最終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而導致腹瀉。
4.6.2.4 內分泌疾病
多種內分泌疾病都伴有腹瀉的症狀,患者有時可因腹瀉而首先就診於消化科,故必須加以鑑別。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症:10%~15%的甲亢患者出現腹瀉,但腹瀉一般不嚴重,每天數次,多爲稀軟便或水樣便,無黏液膿血,少有腹痛,患者常有多汗、心悸、消瘦、甲狀腺腫大和突眼等表現。
②糖尿病:發生腹瀉的原因與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礙及腸運動功能異常有關,腹瀉可爲軟便或水樣便,亦可爲脂肪瀉,常無黏液膿血,每天數次不等。少數患者可表現爲頑固性腹瀉。
③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與甲狀腺髓樣瘤:前者可因低血鈣引起神經-肌肉應激性增高而發性腹瀉,但腹瀉一般不嚴重,每天2~3次不等。後者是因瘤釋放降鈣素而導致腹瀉。
④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時,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同時常伴有小腸吸收功能障礙,故可發生腹瀉,常爲糊狀便,次數不很多。
⑤胰性霍亂綜合徵(亦稱Verner-Morrison綜合徵、WDHA綜合徵、水瀉-低鉀-無胃酸綜合徵或血管活性腸肽瘤,即Vipoma):本病少見,國內有散在病例報告,本病系腫瘤細胞異常分泌血管活性腸肽(VIP)所致。有人認爲成人患者的VIP多來自胰島細胞瘤,而兒童患者的VIP多來自神經節神經瘤或神經節神經母細胞瘤。本病臨牀特徵爲水樣瀉,低鉀與真性無胃酸(國內報道病例有胃酸分泌正常者)。確診需依靠VIP測定、B超、CT或MRI檢查發現腫瘤。
⑥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綜合徵、卓-艾氏綜合徵):系因胰島非β性細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細胞分泌大量胃酸,腹瀉與大量胃酸及胃液分泌有關。本病常伴有胃、十二指腸多發性潰瘍形成,確診需依靠胃液分析、胃泌素水平測定及B超、CT或MRI檢查發現腫瘤(腫瘤多數位於胰腺組織內,少數位於腹腔內其他部位)。
4.6.2.5 腫瘤性疾病
有以下良性或惡性腫瘤。
①胃腸道惡性淋巴瘤:胃腸道淋巴瘤最易侵犯的部位是迴腸,結腸受累較少。除發生腹瀉外,常伴有腹痛或腹部包塊,少數患者可以血便爲主要表現。
②類癌綜合綜合徵:腹瀉與類癌細胞分泌的5-羥色胺、緩激肽與血清素等大量血管活性物質有關。類癌發生部位以闌尾最常見,腸道其他部位也可發生,除腹瀉外,患者常有面頸部或上半身皮膚陣發性發紅現象(亦稱“陣紅”),少數還伴有支氣管哮喘症狀。
③結腸癌:中、晚期直腸或乙狀結腸癌可有黏液膿血便,且伴左下腹疼痛及裏急後重。腹瀉是右側結腸癌的重要症狀,常表現爲稀便或糊狀便,無明顯黏液膿血(但顯微鏡下常有紅細胞、膿細胞)。患者通常伴有腹痛、消瘦及貧血症狀。左半結腸癌以便祕或慢性腸便阻爲主要表現,但如合併有感染或癌破潰時,可表現爲膿血便。
④腸道腺瘤性息肉或息肉病:可因息肉表面出血、糜爛或潰瘍形成而導致分泌性腹瀉。除腹瀉外,血便亦是腸息肉的重要症狀之一。
4.6.2.6 胃腸道功能障礙性疾病
即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IBS是由腹部不適或腹痛伴排便異常組成的一組腸功能障礙性綜合徵,患者腸道無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常生化指標。既往所稱的黏液性結腸炎、易激惹結腸或過敏性結腸炎現都統稱爲IBS,本病的發生常與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有較重要的關係,即精神心理因素對發病有重要影響。此外,應激和(或)腸道感染(如痢疾、腸炎等)常是IBS發病的重要誘因。近年來對IBS的發病有了較深入的研究,認爲IBS具有內臟感覺異常、結腸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從而引起排便的異常(腹瀉或便祕或腹瀉便便祕交替)。2000年,國際上頒佈了IBS最新的診斷標準即羅馬Ⅱ標準,其要點爲:
②1年內至少要累計3個月,有反覆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並伴有下列3條排便異常中的2項指標。
A.便後腹痛緩解或減輕。
C.排便形狀異常(稀便或乾硬祕結便)。羅馬Ⅱ標準正逐漸被多國消化病醫生所接受。腹瀉型的IBS患者,常在腹部疼痛或不適感後發生腹瀉,便後腹痛或不適緩解或減輕,大便特點爲稀便、軟便,少數爲水樣便,每天次數不等,常在3次以上,糞便不帶膿血,少數可伴有黏液。中醫學診斷爲“五更瀉”,可認爲是IBS的一種表現形式,患者常在黎明前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感,多數有腸鳴音亢進,腹痛後疼痛隨之緩解或減輕,一般於早餐前腹瀉2~3次,而於早餐後腹瀉常可停止。另有少數患者易在每餐後發生腹痛、腹瀉,這是因爲進食後引起胃-結腸反射亢進,即胃容納食物後,引起結腸蠕動亢進,患者有腹部隱痛或不適感,隨之有便意,此種表現也應認爲是結腸功能障礙所致。
4.6.2.7 其他因素
①腸道菌羣失調:腹瀉多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後,使腸道的正常菌羣發生了失調所致,嚴重者可誘發假膜性腸炎。
②尿毒症:因發生尿毒症性腸炎而致腹瀉,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多爲糊狀或水樣便。
4.7 發病機制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迴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引起腹瀉的機制十分複雜,一種腹瀉性疾病常有多種因素的參與。一般按病理生理將腹瀉的發病機制分爲以下4類。
4.7.1 分泌功能異常
因分泌功能異常而導致的腹瀉也稱爲分泌性腹瀉或滲出性腹瀉。正常腸黏膜具有分泌與吸收的功能,並有調節水、營養物質及電解質的吸收功能,使從糞便中喪失的水分基本保持穩定,當腸道的分泌功能超過其吸收功能時,必然會導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內毒素、霍亂弧菌或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內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樣瀉是腸分泌性或滲出性腹瀉的典型代表。其機制是內毒素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繼而激活了腸黏膜細胞內的腺苷環化酶,使細胞內第二信使cAMP(環磷酸腺苷)、cGMP(環磷酸鳥苷)及鈣離子增加,繼而使細胞內水與氯向腸腔內分泌增加,每小時可達1~2L。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後系通過Ca 的增加引起分泌性腹瀉的。大量的液體不能被小腸及大腸黏膜吸收,則必然導致腹瀉,其他疾病如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綜合徵)、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胰性霍亂綜合徵等所致的腹瀉也屬分泌性腹瀉。此外,腸道的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炎症(如痢疾桿菌、沙門菌、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耶爾森菌及病毒、真菌感染、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放射性腸損傷等)都是因腸道分泌增加而引起的腹瀉。
4.7.2 滲透壓升高
因腸腔內滲透壓升高所致的腹瀉也稱爲滲透性腹瀉或高滲性腹瀉。在正常人,食物的分解產物,如糖類、脂肪、蛋白質及電解質等在乳糜微粒、小腸激酶及各種胰酶的作用下,基本已被吸收或者被稀釋,故空、迴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如果空、迴腸內容物呈高滲狀態,也即腸腔內滲透壓升高時,會造成血漿與腸腔內容物之間的滲透壓不等,當兩者的滲透壓差增大時,爲了維持兩者滲透壓梯度,血漿中的水分會很快透過腸黏膜而進入腸腔,直至腸腔內容物被稀釋到等滲爲止,腸腔內有大量液體即可引起腹瀉。
當胰腺病變(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性纖維性變等)或者肝膽道病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膽道結石、膽道炎症及膽道腫瘤等)時,由於缺乏各種消化酶或脂肪的乳化障礙,均可造成糖類、脂肪及蛋白質在空、迴腸內的消化、吸收障礙,使腸腔內容物處在高滲狀態下,則必然會導致腹瀉。少數情況下,重度萎縮性胃炎或浸潤性胃癌因胃液及胃酸分泌減少,食物在胃內的消化作用減弱,食物將直接進入小腸而導致腸內滲透壓升高,也可引起腹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導致的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並非少見,其中有60%左右的酶缺乏患者,在進食牛奶或乳製品後可發生腹瀉、腹痛等症狀。此類患者對乳糖不能耐受,腸道內未消化的乳糖經腸細菌酵解,產生大量的二氧化化碳等氣體,所分解的乳酸及其他短鏈有機酸引起腸內滲透壓升高,因此,所引起的腹瀉亦屬高滲性腹瀉。此外,服用某些藥物,例如硫酸鎂、氧化化鎂,甘露醇、山梨醇及乳果糖等所致的腹瀉也屬於高滲性腹瀉。
高滲性藥物: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制酸藥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藥如乳果糖等。
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爲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症狀,稱爲乳糖不耐受症。這是因爲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高滲性腹瀉的特點:①禁食或停藥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藥物。
4.7.3 吸收功能障礙
因營養物質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也稱爲吸收不良性腹瀉,各種引起腸黏膜損害或吸收面積減少的疾病均可導致腹瀉;腸道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腸黏膜的損害,即小腸黏膜表面的微絨毛遭到破壞後可,造成吸收面積的減少而出現腹瀉;腸管大部分切除後吸收面積明顯減少可導致腹瀉;小兒乳糜瀉、熱帶及非熱帶性脂肪瀉(麥膠性腸病)等都是因小腸微絨毛減少、萎縮,導致吸收面積減少而出現腹瀉;此外,腸繫膜血管或淋巴管病變(如發生梗阻,迴流障礙等)亦可引起吸收不良性腹瀉;患門靜脈高壓症(導致門脈高壓性胃黏膜病變)、右心功能不全或縮窄性心包炎者,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均可引起胃腸道黏膜淤血,造成腸黏膜的吸收障礙而導致腹瀉;此外,正常情況下,結合膽鹽在迴腸末端重吸收而到達肝臟(腸肝循環),如迴腸末端有嚴重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腫瘤或者迴腸末端廣泛切除術後,結合膽鹽回吸收減少,而進入結腸的結合膽鹽明顯增多,可經結腸細菌分解爲雙羥膽酸,刺激結腸黏膜分泌增加,且水、鹽吸收減少而導致腹瀉。
常見原因:
①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②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卷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徵,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迴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③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徵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④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⑤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爲典型,但此病罕見。
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4.7.4 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
許多藥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由於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也稱爲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功能性腹瀉或稱爲蠕動功能亢進性腹瀉。
當胃腸道蠕動增快時,食糜及水分在胃腸道停留時間縮短,造成吸收不完全而引起腹瀉;腸道炎症、感染性病變可刺激腸壁,使腸管蠕動增快而加重腹瀉。某些患者在有焦慮、情緒緊張的同時伴有腹痛與腹瀉,通常稱爲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其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功能紊亂或者是胃-結腸反射亢進。此外,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也可發生腹瀉,其原因也與腸運動功能亢進有關;當腸蠕動過於緩慢,食糜在腸管內停留時間過長時,如引起細菌的過度繁殖也可導致腹瀉。此外,普萘洛爾、莫沙必利等一些藥物引起腸管蠕動增快時,也可導致腹瀉。
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①藥物性腹瀉,如普標洛爾(心得安)、奎尼丁可改變腸道正常的肌電控制;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症;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徵。
運動性腹瀉的特點: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和腹痛。
4.8 腹瀉的臨牀表現
4.8.1 胃腸道症狀
便意頻繁,每次糞量不多並有裏急後重感者,病變多在直腸或乙狀結腸;小腸病變則無裏急後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後腹痛可減輕者,往往爲乙狀結腸或直腸病變。小腸病變腹瀉,疼痛多在臍周,排便後疼痛多不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腹痛症狀。
4.8.2 腹瀉次數及糞便性狀
急性腹瀉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多稀薄,如爲細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常帶血及膿液。如爲糖稀或果醬樣糞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樣便常見於食物中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排出洗肉水樣血便,帶有腥臭的氣味。
4.8.3 伴隨症狀
(1)伴發熱者可見於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副傷寒、腸結核、結腸癌、小腸惡性淋巴瘤、克羅恩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敗血症、病毒性腸炎、甲狀腺危象等。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見於敗血症、傷寒或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4)伴關節痛或腫脹者見於克羅恩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紅斑性狼瘡、腸結核、Whipple病等。
(5)伴腹部包塊者見於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肉芽腫。
(6)伴重度失水者常見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及細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見於尿毒症等。
4.9 實驗室檢查
4.9.1 糞便檢查
糞便性狀呈糊狀、稀便或水樣,量多或具惡臭,糞便中不含黏液、膿血或僅含脂肪時,常提示爲小腸性腹瀉或肝、膽、胰腺功能低下性腹瀉;如糞便量少,含黏液、膿血時則多提示爲結腸性腹瀉;糞便中發現原蟲、寄生蟲或蟲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時,可提示爲原蟲、寄生蟲性腹瀉;糞便培養可分離出多種致病菌,對診斷有重要價值,但應強調糞便取材要新鮮,送檢應及時,否則會影響診斷。此外,如一次培養陰性時,不能輕易否定感染性腹瀉,還應多次送糞便培養,有時會獲得陽性結果。
4.9.2 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
如懷疑腹瀉是胰腺疾病所致時,應進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如試餐試驗(Lundh試驗)、苯甲酰-酪氨酸-對氨基苯甲酸試驗(PABA試驗)及促胰泌素試驗等。
4.9.3 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測定: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時(蘇丹Ⅲ染色法),可考慮脂肪吸收不良;糞便中含氮量增加時,考慮系糖類吸收不良;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時,都提示小腸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試驗: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3)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者,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於正常。
4.9.4 呼氣試驗
多爲14C-三酰甘油呼氣試驗。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標記的三酰甘油後,由肺內呼出的14C標記的CO2減少,而糞中14C標記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來開展較多的13C呼氣試驗可觀察糖類的吸收情況,對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此外還有14C甘氨酸呼氣試驗等方法。
4.10 輔助檢查
4.10.1 X線檢查
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瞭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淋巴瘤、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4.10.2 B超、CT或MRI檢查
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4.10.3 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對迴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10.4 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
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4.10.5 小腸鏡檢查
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
4.11 診斷
多數急性或慢性腹瀉患者只需根據病史、體徵及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糞便常規及培養等即可明確診斷。當一般常規檢查後仍不能作出診斷時,應考慮作進一步檢查,但由於可供檢查的項目甚多,故必須結合每例患者腹瀉的特點而作出選擇。例如,當判斷患者腹瀉系小腸疾病所致的可能性大時,應選擇對小腸疾病診斷有幫助的檢查;如考慮腹瀉是大腸疾病所致,則應選擇對大腸疾病診斷有幫助的檢查。
1.病史與臨牀表現
詳細瞭解病史及臨牀表現對急性或慢性腹瀉的診斷都有重要幫助,可初步估計引起腹瀉的原因或推測病變的部位。腹痛部位或捫及包塊的部位常提示是病變所在的部位,例如右下腹疼痛、壓痛或可捫及包塊時應考慮有腸結核、克羅恩病、阿米巴肉芽腫或右側結腸癌的可能。
2.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對直腸的病變,如直腸癌、潰瘍性直腸炎、直腸息肉等病變的診斷極有價值。對大便伴有黏液、膿血者,直腸指檢應列爲首選的常規檢查。
4.12 鑑別診斷
腹瀉的鑑別診斷應對病程、排便情況、伴隨症狀及病原檢查進行診斷。
4.12.1 急性腹瀉
4.12.1.1 急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發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潛伏期多爲1~2天,長可達7天。患者常以畏寒、發熱和不適感急驟起病,有腹痛、腹瀉,排便每天10餘次至數十次。常伴裏急後重、噁心、嘔吐與脫水。糞便在病初可爲水樣,以後排出膿血便或黏液血便。鏡檢可見大量紅、白細胞,糞便培養可培養出痢疾桿菌。
中毒型菌痢以兒童多見或年齡較大,體質衰弱,營養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時以高熱、抽搐等毒血癥症狀爲主要表現。需以棉拭子由肛門取糞便進行鏡檢或細菌培養常可明確診斷。
急性菌痢應與阿米巴性痢疾相鑑別,鑑別要點有:
③腹部壓痛較輕,多在右下腹。
④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及其包囊。
4.12.1.2 沙門菌屬性食物中毒
①常由於食物(肉類、蛋類、魚類)污染而暴發。
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體食堂中多人發病。致病菌以腸炎、鼠傷寒與豬霍亂沙門菌較常見,潛伏期一般爲8~24h。
③表現爲急性胃腸炎,常伴畏寒、發熱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狀,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絞痛、脹氣、噁心、嘔吐等症狀,偶有裏急後重。
④腹瀉水樣便,深黃色或帶綠色,有惡臭,每天數次至十數次。糞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黏液,偶帶膿血。
霍亂樣暴發性急性胃腸炎型沙門菌感染,患者均有劇烈的嘔吐與腹瀉,體溫初升高,隨即下降。常出現嚴重的脫水、電解質紊亂、肌肉痙攣、少尿或無尿,如搶救不及時,可在短時內因周圍循環衰竭或急性腎衰竭而死亡。與其他細菌感染性胃腸炎的鑑別主要是由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培養出沙門菌。
4.12.1.3 病毒性胃腸炎
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表現爲兒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無菌性腹瀉。臨牀特點是高度傳染性和極低的病死率,有輕度的發熱、不適感、噁心、嘔吐與稀便等症狀。
主要診斷依據有:
①夏季流行,高度傳染。
②臨牀症狀和體徵較輕,病程有自限性。
4.12.1.4 霍亂與副霍亂
副霍亂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點與霍亂不同,多爲地方性流行。也可散發或呈跳躍式。此菌的培養特點,臨牀表現與病理改變均與霍亂弧菌相同。
①霍亂的臨牀特點:
A.潛伏期一般爲2~3天,也可短至數小時或長達6天之久。
B.發病急驟,嘔吐與腹瀉劇烈,嘔吐爲噴射性,反覆不止,糞便及嘔吐物爲米泔水樣,排便量大而無糞質。
C.嚴重的脫水,可致周圍循環衰竭,血壓下降出現休克,嚴重者可有高熱、少尿、無尿、腎衰竭死亡。
②診斷依據:
A.流行病學特點。
B.典型的臨牀表現。
4.12.1.5 假膜性腸炎
假膜性腸炎是由腸道內頑固性梭狀芽孢桿菌(C.difficile)異常增殖,產生大量毒素引起。從患者糞便中可檢出假膜。假膜外觀多呈半透明物質,蛋清樣,肉眼較難辨認。將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則外觀較清楚。
①臨牀特點:腹水樣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天腹瀉數次至數十次,很少爲膿血便。多有誘因,如大手術後、大面積燒傷、嚴重感染、應用廣譜抗生素等。
②診斷依據:
A.有誘發因素。
B.糞便中有假膜。
C.腸鏡活檢或糞便培養可發現頑固性梭狀芽孢桿菌,或檢出此菌的毒素。
4.12.1.6 血吸蟲病
早期血吸蟲病中,84.6%有腹瀉,可爲單純性腹瀉,大便稀溏或水樣,也有的爲痢疾樣腹瀉。腹瀉大多爲持續性,少數爲間歇性,病程長短不一。
診斷要點:
①與疫水接觸史。
4.12.2 慢性腹瀉
4.12.2.1 慢性細菌性痢疾
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於急性菌痢治療不當演變而成。細菌學分析,近10多年來國內志賀型菌痢逐漸減少,而弗氏型與宋氏型相對增多,弗氏型易於演變爲慢性。
慢性菌痢的臨牀特點,根據臨牀表現可將其區分爲下列3型:
①慢性隱匿型:患者過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兩個月以上無症狀,但腸鏡檢查有病理改變或同時糞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
②慢性遷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狀。如腹痛、腹脹、長期腹瀉或腹瀉便便祕交替出現。糞便間歇地或經常地帶有黏液或膿血。左下腹壓痛,乙狀結腸變粗變厚易觸及。患者常有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與乏力。
③慢性型急性發作:患者在慢性過程中,因某種原因,如受涼、飲食失調激惹而急性發作。腹痛與腹瀉加重,便膿血,裏急後重,可伴有發熱,臨牀與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診斷依據:①過去急性痢疾史。②糞便外觀呈黏液性、黏液血便或膿血便。鏡檢可見紅細胞及白細胞。③糞便或腸鏡從病竈處取標本培養可獲陽性結果,多次培養可提高陽性結果,標本越新鮮陽性率越高。
糞便的性質與陽性率關係甚大,一般的規律是:膿血樣便>血性黏液便>黏液便>成形便。
與慢性阿米巴性痢疾鑑別,主要依靠糞便鏡檢發現溶組織阿米巴,或抗阿米巴治療有效。
4.12.2.2 潰瘍型腸結核
腸結核多見於20~40歲的女性,多數有腸外結核,以肺結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狀。在急性進展期可有毒血癥症狀,如發熱、盜汗、腹痛、腹瀉、體力減退、消瘦等。排便每天3~4次,多在餐後發作,糞便呈糊狀或水樣便,一般無膿血便。
主要診斷依據:
③抗結核治療有效。
此外,腸外結核病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4.12.2.3 腸道菌羣失調
在正常大便菌譜中。常住菌佔90%以上,其中大腸埃希桿菌和腸球菌各佔一半。過路菌不超過10%,芽孢菌與酵母菌雖也屬常住菌,但數量不超過總菌數的10%。如過路菌繁殖顯著超過正常值(40%以上),則引起菌羣失調,臨牀上出現腹瀉。雙歧桿菌屬的減少也是菌羣失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診斷依據:①多有誘發因素,如體質衰弱,應用廣譜抗生素等;②大便菌譜分析;③調節菌羣治療有效。
4.12.2.4 大腸癌
大腸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或便祕腹腹瀉交替、便血等。
主要診斷依據:
①近期內出現持續性腹部不適、隱痛、脹氣等。
4.12.2.5 潰瘍性結腸炎
本病在我國發病較低,臨牀症狀一般較輕,有嚴重併發症者少見。
①發病以20~40歲最多。腹瀉常爲早期症狀,反覆發作,經久不愈。排便每天3~4次,重者每天可達10餘次。多伴裏急後重。約半數患者有腹瀉便便祕交替。受涼及飲食失調常爲誘因。發作期糞便呈水樣或糊狀,多數爲黏液血便或膿血便。重症患者常有腸外表現,如關節炎、虹膜炎、結節性紅斑等。部分患者肝脾腫大。
A.腸管變細、結腸袋消失、腸管縮短。
B.管壁邊緣毛糙呈鋸齒狀或毛刷樣。
C.腸腔內有小龕影或龕狀存鋇區。
③腸鏡檢查所見:
B.黏膜呈顆粒感,失去光澤、粗糙不平。
C.潰瘍大多表淺、多發、大小形態不一。潰瘍表面有白色滲出物,也可爲血性黏液。
D.假息肉或炎性息肉形狀多樣,有蒂或無蒂。有時出現橋樣增生。
④診斷依據:1993年在太原的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根據國際的診斷標準,結合我國的情況,提出了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試行標準:
A.診斷本病須先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腸結核、克羅恩病、放射性腸炎等。
B.具有典型的臨牀表現並至少有內鏡或X線檢查的特徵性改變中的1項。
C.臨牀症狀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或X線表現或病理活檢證實。
4.12.2.6 克羅恩病
克羅恩(Crohn)病與潰瘍性結腸炎同屬非特異性炎性腸病。可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迴腸末端。青壯年好發,北京統計平均年齡爲35歲,慢性發病,反覆發作。
①常見的症狀:腹痛,位於右下腹或臍周,可有腹瀉,或腹瀉便便祕交替出現,糞便可有膿血。發熱、體重減輕也常見。
②常見的併發症:有消化道出血,瘻管形成,腸穿孔形成腸壁或腸管周圍膿腫,腸梗阻等。
③X線徵有:
A.病變呈節段性分佈。
D.鵝卵石樣改變。
E.腸管可有多發性狹窄。
④腸鏡所見:病變呈跳躍式,潰瘍深而不規則或爲縱行潰瘍,可有假息肉形成。組織活檢爲非乾酪樣肉芽腫。
⑤診斷依據:
A.臨牀症狀典型者均應考慮本病。
B.典型的X線表現。
C.腸鏡有縱行潰瘍及鵝卵石樣改變。
Crohn病與腸結核鑑別較困難,特別是增殖型腸結核。如臨牀上不易鑑別,可通過腸鏡進行活組織檢查,也可進行試驗治療,必要時剖腹檢查。
4.12.2.7 胰源性吸收不良
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於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腸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現爲脂肪瀉,多見於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晚期。
①患者有脂肪瀉與肉質瀉,胰腺消化功能試驗證明脂肪、肌肉與澱粉的消化均有障礙。
④131T-油酸試驗正常,而131T-甘油酸酯試驗糞便放射性排量增加(正常0%~4%)。
4.12.2.8 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爲臨牀上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性疾病。表現爲結腸運動功能過度增強或蠕動波異常。臨牀上常有腹瀉、便祕、腹痛等症狀,發病多與精神因素有關。
診斷依據:
如能排除慢性菌痢,炎性腸病,結腸癌等即可診斷。
4.13 腹瀉的治療
由於腹瀉的病因十分複雜,因此遇到腹瀉的患者應根據其腹瀉的特點及伴隨的症狀,儘早確立腹瀉的類型,即患者是分泌性腹瀉,還是高滲性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抑或胃腸運動功能障礙性腹瀉;其次,還應判斷患者是急性腹瀉還是慢性腹瀉,對指導治療都至關重要。在治療上應遵循以下原則。
1.如判斷腹瀉屬分泌性腹瀉,應儘早尋找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病因,而不能盲目使用地芬諾酯(苯乙哌啶)與洛哌丁胺等止瀉劑,否則會加重病情。
2.如判斷腹瀉是因爲肝臟、膽道或胰腺功能低下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礙時,除積極治療原發病以外,可適當補充複合酶製劑,常用的有胰酶(得每通)、複方胰酶片4340(慷彼申)等,以增加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吸收,還可補充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3.如懷疑腹瀉是因爲內分泌疾病所致,當腹瀉次數多且量多時,應在積極尋找病因的同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治療,補充人血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及電解質等。
4.如經多種檢查後,已確定腹瀉是因爲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所致者,應給予柳氮磺胺吡吡吡啶(SASP)或5-氨基水楊酸製劑治療,病情重者可聯合應用潑尼松(強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潑尼松龍(強的松龍)等藥物進行治療。
5.如經多種檢查排除了腸道的多種器質性疾病,可考慮患者腹瀉系腸道運動功能障礙所致。患者如伴有精神心理障礙,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後消失或減輕,糞便中無膿血、寄生蟲,培養多次陰性,結腸鏡檢查亦無異常,且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無貧血及消瘦等表現時,可診斷爲腸易激綜合徵(羅馬Ⅱ標準)。可應用匹維溴胺(dicetel)等腸平滑肌鈣離子拮抗藥,以緩解腸道痙攣,恢復腸道功能。此外,也可選用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以保護腸道黏膜,減少腹瀉的次數。還可選用恢復腸道菌羣的藥物。對少數腹瀉次數過多者,可酌情使用鹽酸洛哌丁胺(商品名:易蒙停)等止瀉劑。
4.14 相關藥品
氧、甲硝唑、萬古黴素、替硝唑、紅黴素、氫氧化鎂、氧化鎂、新黴素、林可黴素、硫酸鎂、山梨醇、甘露醇、利血平、普萘洛爾、葉酸、胰酶、降鈣素、胃蛋白酶、腺苷、乳糖酶、二氧化碳、乳果糖、膽酸、莫沙必利、苯甲酸、胰泌素、糜蛋白酶、木糖、甘油、地芬諾酯、洛哌丁胺、人血白蛋白、磺胺、磺胺吡啶、水楊酸、潑尼松、氫化可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潑尼松龍、蒙脫石
4.15 相關檢查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 ^ [7]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69.
- ^ [8]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6.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5.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2.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4.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2.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2.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2.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5.
-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
- ^ [2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5.
- ^ [2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7.
- ^ [2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4.
- ^ [2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7.
- ^ [2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 ^ [2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
- ^ [2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 ^ [28]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70.
- ^ [29]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0]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5.
- ^ [3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
- ^ [3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8.
- ^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98—2017 細菌性腹瀉臨牀實驗室診斷操作指南[Z].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