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adices curcumae zedoariae[朗道漢英字典]
radices zedoariae[朗道漢英字典]
curcumae,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edoar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edoary rhizom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Curcum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zedoray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莪術爲中藥名,見《醫學入門》。爲出唐·侯寧極《藥譜》所載的蓬莪術的簡稱[1]。爲姜科植物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ng 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乾燥根莖[2]。
4 拉丁名
Rhizoma Curcum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zedoray rhizome(《中醫藥學名詞(2004)》)
7 來源
莪術爲姜科植物莪術Curcuma aeruginosa Roxb.、鬱金 C. aromatica Salisb. 或廣西莪術C.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的根莖。
8 產地
莪術主產廣西、四川、浙江。
10 莪術的功效與主治
莪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的功效,治癥瘕積聚,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飲食積滯,脘腹脹痛。
鬱金的根莖經蒸餾而得的揮發油,名莪術油,再取莪術油製成莪術油注射液,用於早期子宮頸癌,作局部瘤體注射,一次5~10ml,一日一次。或稀釋後靜脈滴注。
11 莪術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
13 莪術的化學成分
莪術根莖含揮發油,其中主成分爲莪術呋喃烯酮(Curzerenone, trans-Zedoarone),還含表莪術呋喃烯酮(Epicurzerenone,cis-Zedoarone)、莪術二酮(Curdione)、莪術二醇(Curcumadiol)、桉葉素、樟腦、莰烯、龍腦、蒎烯等。又含莪術螺內酯(Curcumanolide)A及B和微量的薑黃素(Curcumin)、去甲氧基薑黃素、雙去甲氧基薑黃素。
15 莪術的藥典標準
15.1 品名
Ezhu
CURCUMAE RHIZOMA
15.2 來源
本品爲姜科植物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術”。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乾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鬚根和雜質。
15.3 性狀
15.3.1 蓬莪術
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突起,有圓形微凹的鬚根痕或殘留的鬚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15.3.2 廣西莪術
環節稍突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皮層環紋黃白色。
15.3.3 溫莪術
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15.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粉末黃色或棕黃色。油細胞多破碎,完整者直徑62~110μm,內含黃色油狀分泌物。導管多爲螺紋導管、梯紋導管,直徑20~65μm。纖維孔溝明顯,直徑15~35μm。澱粉粒大多糊化。
(2)取本品粉末0.5g,置具塞離心管中,加石油醚(30~60℃)10m1,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無水乙醇1m1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吉馬酮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丙酮-乙酸乙酯(94:5: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 檢查
15.5.1 吸光度
取本品中粉30m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三氯甲烷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或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搖勻,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V A)測定,在242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吸光度不得低於0.45。
15.5.2 水分
不得過14.0%(附錄Ⅸ H第二法)。
15.5.3 總灰分
不得過7.0%(附錄Ⅸ K)。
15.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 K)。
1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7.0%。
15.7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m1/g)。
15.8 莪術飲片
15.8.1 炮製
15.8.1.1 莪術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厚片,乾燥。
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黃色或灰棕色,有時可見環節或鬚根痕。切面黃綠色、黃棕色或棕褐色,內皮層環紋明顯,散在“筋脈”小點。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同藥材。
15.8.1.2 醋莪術
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乾燥。
同藥材。
15.8.2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經。
15.8.3 功能與主治
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於瘕瘕痞塊,瘀血經閉,胸痹心痛,食積脹痛。
15.8.4 用法與用量
6~9g。
15.8.5 注意
孕婦禁用。
15.8.6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15.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