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àzhōng KI4[中國鍼灸學詞典]
dàzhō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大鐘 | ||
---|---|---|---|
漢語拼音 | Dazhong | ||
羅馬拼音 | Tachung | ||
美國英譯名 | Big Bell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4 | |
日本 | 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6 | |
富耶氏 | R4 | ||
德國 | N6 | ||
英國 | K5 | ||
美國 | Ki4 |
大鐘爲經穴名(Dàzhōng KI4)[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足少陰腎經。大鐘是足少陰腎經的絡穴[2]。大爲小之對,鍾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較大,故名大鐘。大鐘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腫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煩心,嗜臥,癡呆,瘧疾,腰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祕,腰痛,現代又多用大鐘穴治療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口腔炎,食道狹窄,尿瀦留,精神病,淋病等。
6 穴名解
大爲小之對,鍾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較大,故名大鐘。
大,小之對,又同太。鍾,指量器,又有聚藏、容受之義,天之所賦爲鍾(種)。鍾,同踵。指穴爲經氣在踵部藏聚之處,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鍾和鍾鈴也。踵是足跟部。穴當踝關節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搖擺善動,亦鍾鈴之象也。腎主先天,即人精之聚也,此穴在太溪穴下5分,當跟腱內緣,爲脈氣盛大、鍾聚之處,故名大鐘。楊上善說:“鍾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鐘。”[3]
8 所屬部位
足部[4]
9 大鐘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鐘穴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着部的內側前方凹陷中。
大鐘穴位於跟區,內踝後下方,跟骨上緣,跟腱附着部前緣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之。
大鐘穴在足部的位置
大鐘穴在足部的位置
大鐘穴在足部的位置
10 大鐘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平太溪下0.5寸,當跟腱附着部的內側凹陷處取穴。
大鐘穴位於跟區,內踝後下方,跟骨上緣,跟腱附着部前緣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之。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穴(坐位垂足,由足內踝向後推至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太溪穴),向下量半橫指,再向後平推至凹陷處即是大鐘穴[7]。
11 大鐘穴穴位解剖
大鐘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支分佈。皮下組織疏鬆,其內的淺靜脈向前注入大隱靜脈,跟腱前及兩側脂肪組織較多。在跟腱前,有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針經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脛神經幹之間,或刺於神經幹上,神經的前方即是與該神經伴行的脛後動脈和靜脈。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大鐘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少陰經脈“入肺中”,大鐘穴具有滋補肺陰、止咳平喘之功,可主治咳嗽、氣喘、咯血[9]。
足少陰腎經脈“絡心”,交接於手厥陰心包經,腎主骨生髓,腦爲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大鐘穴可治療神志病。
13 大鐘穴主治病證
大鐘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腫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煩心,嗜臥,癡呆,瘧疾,腰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祕,腰痛,現代又多用大鐘穴治療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口腔炎,食道狹窄,尿瀦留,精神病,淋病等。
大鐘穴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咽喉腫痛、舌本出血、食噎不下、咳嗽咳血、哮喘、煩心、嗜臥、癡呆、瘧疾、腰脊強痛、小便淋瀝、足跟腫痛等。
大鐘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祕;癡呆,嗜臥;腰痛,足跟痛。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瘧,多寒少熱,大鐘主之。腰脊相引如解,實則閉癃、悽悽腰脊痛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大鐘主之。大便難,大鐘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大鐘、太溪,主煩心滿嘔。
《循經考穴編》:足跟腫痛。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7.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