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ànzhōng CV17[中國鍼灸學詞典]
dànzhō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1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1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經穴名·膻中
穴位 | 膻中 | ||
---|---|---|---|
漢語拼音 | Danzhong | ||
羅馬拼音 | Shanchung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Altar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CV17 | |
日本 | 1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C17 | |
富耶氏 | VC17 | ||
德國 | KG17 | ||
英國 | Cv17 | ||
美國 | Co17 |
膻中爲經穴名(Dànzhōng CV17,RN17)[2]。出《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別名元兒(《鍼灸甲乙經》)、胸堂(《備急千金要方》)、上氣海(《類經圖翼》)、元見(《鍼灸大成》)、元沉(《循經考穴編》)。屬任脈。膻中是八會穴之氣會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任脈的交會穴[3][4]。膻中爲兩乳之間,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膻中穴主要用於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煩,心律不齊,心絞痛,咳嗽氣喘,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咯唾膿血,產後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賁門痙攣,小兒吐乳,咳嗽,氣喘,胸痛,心悸,乳少,嘔吐,噎膈,胸悶,氣短,咳唾膿血,肺癰,乳癰,嘔吐涎沫,癭氣,呃逆,少乳,支氣管哮喘,乳腺炎,胸悶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狹窄等。
6.1 膻中穴的別名
6.2 出處
6.3 穴名解
羶,同袒。《說文》:“肉羶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並有內義。膻中,心包絡名。《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穴在玉堂之下,兩乳中間。《難經》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考膻中爲心之外圍,代心布命,居於胸膜之中,因名膻中。[5]
6.4 特異性
膻中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任脈的交會穴。
6.5 所屬部位
胸[6]
6.6 膻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膻中穴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位於胸部,橫平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上。約當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仰臥取穴。
膻中穴位於胸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或於兩乳頭連線之中點取穴(《鍼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
6.7 膻中穴的取法
膻中穴位於胸部,橫平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上。約當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仰臥取穴。
仰臥位,男性於胸骨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取穴;女性於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取穴[7]。
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鎖骨往下數第4肋間,平第4肋間,當前正中線上即是膻中穴[8]。
6.8 膻中穴穴位解剖
6.8.1 層次解剖
6.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第4肋間神經和胸廓內動脈前穿支分佈。
膻中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胸骨體。主要布有第四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胸廓內動、靜脈的穿支。
6.9 膻中穴的功效與作用
膻中穴爲氣之會穴,又是心包募穴,位於胸部,鄰近心肺,因此具有寬胸理氣、調理心肺、行氣活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心、肺及胸部病[10]。
膻中穴近於乳房,對局部有行氣、活血、通絡之功,故可治療乳汁不足和乳癰。
膻中穴治療氣機鬱滯所致胸悶、胸痛效果爲佳。針刺時,若屬上胸痛,針刺膻中透華蓋;屬下胸痛,針刺膻中透中庭;屬胸痛,針刺膻中透向患側;本穴配少澤、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癰。
膻中穴系心包絡之募穴,任脈與脾、腎、小腸、三焦諸經之會。有理氣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氣喘,噎膈呃逆,產婦乳少,哮喘,咳逆。
蓋古時稱君主所居爲宮室,故由中庭再進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臟外衛充盈之氣,俗稱心氣,又名中氣。倘中氣有所減損,則人體各部之氣,均來填補。猶諸侯之會師勤王者,故稱膻中爲氣會,又稱爲上氣海,以諸氣有時來歸也。有因此中氣之傷,致人體全局之氣,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氣分之病。由此宮城再進則玉堂、紫宮矣,蓋古人寓言取譬者也。
6.10 膻中穴主治病證
膻中穴主要用於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煩,心律不齊,心絞痛,咳嗽氣喘,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咯唾膿血,產後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賁門痙攣,小兒吐乳,咳嗽,氣喘,胸痛,心悸,乳少,嘔吐,噎膈,胸悶,氣短,咳唾膿血,肺癰,乳癰,嘔吐涎沫,癭氣,呃逆,少乳,支氣管哮喘,乳腺炎,胸悶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狹窄等。
膻中穴主要用於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煩、心律不齊、心絞痛、咳嗽氣喘、氣管炎、哮喘、咯唾膿血、產後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賁門痙攣、小兒吐乳疾患等。
膻中穴主治胸悶,氣短,胸痛,心痛,胸痹,心悸,心煩;咳嗽,氣短,氣喘,咳唾膿血,肺癰;乳少,乳癰;噎膈,嘔吐涎沫,癭氣。
膻中穴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以及心絞痛,支氣管哮喘,乳腺炎等。
胸悶塞,氣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膿血,產婦乳少,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食管狹窄,肋間神經痛,心絞痛,乳腺炎。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沿皮刺0.3~0.5寸。
平刺0.3~0.5寸。
《類經圖翼》:禁刺,灸七壯,刺之不幸,令人夭。
本穴主治頗關要害,故《鍼灸大成》示人禁針。但實證可以淺刺,虛證則灸之。
6.11.2 灸法
可灸。
6.12 膻中穴的配伍
膻中配華蓋,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氣不得息,咳喘。
膻中配厥陰俞,屬俞募配穴法,有寬胸利氣,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澤、俞府,有通經活絡,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胸痛。
膻中配少澤,有通經活絡,益氣養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脅悶脹。
6.13 特效按摩
每天按揉300~500次膻中穴,可治療產後乳汁不足。
6.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咳逆上氣,唾喘短氣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難經》: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壯,今附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鍼灸大成》:主上氣,短氣,咳逆,噎氣,膈氣,喉鳴喘咳,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玉龍歌》:哮喘之症最難當,夜間不睡氣遑遑,天突妙穴宜尋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普濟方》:膻中爲氣之海,然心主爲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氣,以氣有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後;分佈陰陽,故官爲臣使也。
6.15 研究進展
6.15.1 對心臟功能的調整作用
膻中對心臟功能有特異性調整作用。有人以膻中爲主穴,向下透鳩尾穴,進針2.5~2.8寸深,並配用內關、足三裏,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顯效率爲47.8%,總有效率爲89.2%,硝酸甘油停減率達93.6%。對578例冠心病患者,觀察針刺前後其心電圖的變化,結果顯示好轉率達53.2%。有人以超聲心動圖觀察冠心病患者針刺前後的變化,發現針後左心室後壁振幅及每搏輸出量較針前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說明針刺膻中可改善心功能。針後腦血流圖也有顯著改善(P<0.001)。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觀察到針刺對左心功能有良好改善,與非針組有顯著差異。對微循環,發現針刺後有明顯擴張(P<0.01);血中cAMP針刺前後無明顯變化,而 cGMP針刺2h後明顯升高(P<0.01),對照組則無明顯變化。以上均說明針刺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微循環障礙,降低心臟的前後負荷,減少心肌耗氧量,有利於缺氧時心肌的能量代謝,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加每搏輸出量,改善心功能。
實驗研究及臨牀觀察證實,膻中穴對心臟功能有特異性調整作用。以超聲心動圖觀察針刺前後的變化,結果針刺後左室後壁振幅及心搏量較針前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說明針刺膻中穴可以改善左室功能。針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後,血管明顯擴張,證明針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環障礙,降低心臟的前後負荷,減少心肌耗氧量,有利於缺氧時心肌的能量代謝,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臟功能。艾灸膻中等穴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球結膜微循環障礙。
6.15.2 對催乳素分泌的影響
針刺“膻中”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有實驗證明,電針“膻中”可使非受乳大鼠催乳素分泌增加,血漿中催乳素增高,與其他穴相比,膻中具有相對特異性。
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4.
- ^ [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3.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8.
-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1-382.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3.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