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adix aconiti sinensis[朗道漢英字典]
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adix Aconit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拉丁名
Radix Aconit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中醫藥學名詞(2004)》)
14 川烏中毒
據報告,人口服烏頭鹼0.2mg、川烏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樞及心肌麻痹。烏頭鹼極易水解,水解後毒性大大減少。川烏頭毒性極強,在炮製或加熱煎煮後,總鹼含量減少,毒性亦大大降低,但因炮製、煎煮時間的不同,其毒性差別很大。
15 川烏的藥典標準
15.1 品名
Chuanwu
ACONITI RADIX
15.2 來源
本品爲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乾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子根、鬚根及泥沙,曬乾。
15.3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後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15.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後生皮層爲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薄壁組織偶見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羣,類長方形、方形或長橢圓形,胞腔較大;內皮層不甚明顯。韌皮部散有篩管羣;內側偶見纖維束。形成層類多角形。其內外側偶有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灰黃色。澱粉粒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15分粒組成。石細胞近無色或淡黃綠色,呈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一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層紋明顯,紋孔較稀疏。後生皮層細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狀增厚突入細胞腔。導管淡黃色,主爲具緣紋孔,直徑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縱橫連接。
(2) 取本品粉末2g,加氨試液2ml潤溼,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低溫回收溶劑至幹,殘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烏頭鹼對照品、次烏頭鹼對照品、新烏頭鹼對照品適量,加異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製成每1ml各含1㎎的混合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爲展開劑,氨蒸氣飽和20分鐘,展開,取出,晾乾,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 檢查
15.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一法)。
15.5.2 總灰分
不得過9.0%(附錄ⅨK)。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K)。
15.6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5.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四氫呋喃(25:15)爲流動相A,0.1mol/L醋酸銨(每1000ml加冰醋酸0.5ml) 爲流動相B,按下表中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爲235nm。理論板數按新烏頭鹼峯計算應不低於2000。
時間(分鐘) | 流動相A(%) | 流動相B(%) |
0 ~ 48 | 15→26 | 85→74 |
48 ~49 | 26→35 | 74→65 |
49~58 | 35 | 65 |
58~65 | 35→15 | 65→85 |
15.6.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苯甲酰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酰次烏頭原鹼對照品、苯甲酰新烏頭原鹼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異丙醇-三氯甲烷(1:1)溶液溶解製成每1ml各含苯甲酰烏頭原鹼和苯甲酰次烏頭原鹼50μg、苯甲酰新烏頭原鹼0.3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5.6.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氨試液3ml,精密加入異丙醇-乙酸乙酯(1 : 1)混合溶液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40kHz;水溫在25℃以下)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異丙醇-乙酸乙酯(1 : 1)混合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40℃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幹,殘渣精密加入異丙醇-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3ml溶解,密塞,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5.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苯甲酰烏頭原鹼(C32H45NO10)、苯甲酰次烏頭原鹼(C31H43NO9)、苯甲酰新烏頭原鹼(C31H43NO10)的總量應爲0.07%~0.15%。
15.7 川烏飲片
15.7.1 炮製
15.7.1.1 生川烏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15.7.2 性狀、鑑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5.7.3 性味與歸經
15.7.4 功能與主治
祛風除溼,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溼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15.7.5 用法與用量
一般炮製後用。
15.7.6 注意
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15.7.7 貯藏
15.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