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痹證爲病證名。痹,指閉阻不通[1]。痹證是指由於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爲主要臨牀表現的病證[2]。通常多指風、寒、溼三種邪氣侵入肢體經絡而導致肢節疼痛、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的病症。
痹證是臨牀常見的病證,正氣不足爲發病的內在因素,而感受風、寒、溼、熱爲引起本病的外因,其中尤以風寒溼三者雜至而致病者爲多[3]。主要病機爲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臨牀分爲風寒溼痹及熱痹兩大類。風寒溼痹中,風氣偏勝,肢體關節走竄疼痛,此起彼伏,遊走不定者爲行痹;寒氣偏勝,肢體關節疼痛較劇,遇寒加重,得熱痛減者爲痛痹;溼氣偏勝,肌膚麻木,肢體關節痠痛沉重,痛有定處者爲着痹。熱痹者,素有蓄熱或寒從熱化,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或伴發熱咽痛,口渴尿赤等症。
現代醫學中的風溼熱、風溼性及類風溼性關節炎、肌纖維組織炎、骨關節炎、某些神經痛等病症,多屬中醫痹證範疇,可參考施治。
痹證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祛風、散寒、除溼、清熱,以及舒經通絡,根據病邪的偏勝而酌情更用。行痹以祛風爲主,兼用散寒除溼,佐以養血;痛痹以溫經散寒爲主,兼以祛風除溼;着痹以除溼爲主,兼用祛風散寒,佐以健脾;熱痹以清熱爲主,兼用祛風除溼。痹證日久則應根據正氣虧損的不同而採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4 各家論述
古代醫家很早就對本病作了詳細的觀察和記載,《素問·痹論篇》對本病的病因、發病原理、證候分類及其演變等內容均有論述,奠定了中醫對痹證認識的基礎。如論病因說,“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論證候分類說:“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溼氣勝者爲着痹也。”《金匱·中風歷節病》篇的歷節,即指痹證一類的疾病,並提出了桂枝芍藥知母湯和烏頭湯兩張治療方劑。《諸病源候論·風痹候》說:“痹者,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厚,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風溼痹候》說:風溼痹“由血氣虛,則受風溼,而成此病。”《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書,收載了較多的治療痹證的方劑,如至今仍常用的獨活寄生湯即首載於《備急千金要方·諸風》。《症因脈治·痹症論》不僅對風痹、寒痹、溼痹,而且對熱痹的病因、症狀、治療均作了論述。《醫宗必讀·痹》對痹證的治療原則作了很好的概括,提出除分清主次,適當採用祛風、除溼、散寒外,行痹應參以補血,痛痹參以補火,着痹應參以補脾補氣。清代的《醫學心悟》《類證治裁》等醫籍,對痹證也是採用這個基本的治療原則。
5 痹證的病因病機
痹證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溼、熱之邪所致。內因是痹證發生的基礎。素體虛弱,正所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是引起痹證的內在因素。因其易受外邪侵襲,且在感受風、寒、溼、熱之邪後,易使肌肉、關節、經絡痹阻而形成痹證。正如《靈樞·五變》篇說“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濟生方·痹》亦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溼氣而成痹也”。
5.1 風寒溼邪,侵襲人體(風寒溼痹)
由於居處潮溼、涉水冒雨、氣候劇變、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溼邪乘虛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爲痹證。由於感邪偏盛的不同,臨牀表現也就有所差別。正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溼氣勝者爲着痹也”,以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痹痛遊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氣凝澀,使氣血凝滯不通,故疼痛劇烈而成痛痹;溼性粘滯重着,故使肌膚,關節麻木、重着,痛有定處而成着痹。
5.2 感受熱邪,或鬱久化熱(熱痹)
感受風熱之邪,與溼相併,而致風溼熱合邪爲患。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受外邪之後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溼痹日久不愈,邪留經絡關節,鬱而化熱,以致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等症,而形成熱痹。如《金匱翼·熱痹》說“熱痹者,閉熱於內也……腑臟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溼氣客之,熱爲寒鬱,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㿏痹熻然而悶也”。
5.3 病理變化
痹證日久,容易出現下述三種病理變化:一是風寒溼痹或熱痹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日甚,瘀血痰濁阻痹經絡,可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氣血傷耗,因而呈現不同程度的氣血虧虛的症候;三是痹證日久不愈,復感於邪。病邪由經絡而病及臟腑,而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痹較爲常見。如《素問·痹論篇》說:“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6 診斷要點
1、臨牀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動障礙爲主要症狀表現。
2、一般發病比較緩慢,部分開始可有發熱、汗出、口渴、咽痛、全身不適等症狀,繼之而出現關節症狀。
3、往往呈漸進性或不規則的發作性。
7 類證鑑別
痹證應着重與痿證相鑑別,因兩者的症狀主要都在肢體、關節。痹證以筋骨、肌肉、關節的痠痛、重着、屈伸不利爲主要臨牀特點,有時也兼不仁或腫脹,但無癱痿的表現,而痿證則以肢體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爲特點。痿證肢體關節一般不痛,痹證則均有疼痛,這是兩證臨牀鑑別的要點。[5]
8 痹證的辨證論治
對於痹證的辨證,首先應辨清風寒溼痹與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爲特點,風寒溼痹則雖有關節痠痛,但無局部紅腫灼熱,其中又以關節痠痛遊走不定者爲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劇烈者爲痛痹;肢體痠痛重着,肌膚不仁者爲着痹。病程久者,尚應辨識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
痹證總由於感受風、寒、溼、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溼、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爲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後期還應適當配伍補益正氣之劑,對於風寒溼痹的治療,古代醫家根據其感邪偏盛及病理特點,作了很好的概括,如《醫學心悟·痹》說:“治行痹者,散風爲主,而以除寒祛溼佐之,大抵參以補血之劑,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爲主,而以疏風燥溼佐之,大抵參以補火之劑,所謂熱則流通,寒則凝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溼爲主,而以祛風散寒佐之,大抵參以補脾之劑,蓋土旺則能勝溼,而氣足自無頑麻也。”
8.1 治則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祛風、散寒、除溼、清熱,以及舒經通絡,根據病邪的偏勝而酌情更用。行痹以祛風爲主,兼用散寒除溼,佐以養血;痛痹以溫經散寒爲主,兼以祛風除溼;着痹以除溼爲主,兼用祛風散寒,佐以健脾;熱痹以清熱爲主,兼用祛風除溼。痹證日久則應根據正氣虧損的不同而採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8.2 風寒溼痹
8.2.1 行痹
8.2.1.1 症狀
肢體關節痠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
8.2.1.2 證候分析
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爲風寒溼痹的共同症狀,系由風寒溼邪留滯經絡,阻痹氣血所引起。行痹以風邪偏盛,風性善行而數變,故行痹以關節遊走疼痛,時而走竄上肢,時而流注下肢爲其特徵。外邪束表,營衛失和故見惡寒發熱。苔白,脈浮爲邪氣外侵之象。
8.2.1.3 治法
8.2.1.4 方藥
防風湯[備註]防風湯(《宣明論方》):防風、當歸、赤茯苓、杏仁、黃芩、秦艽、葛根、麻黃、肉桂、生薑、甘草、大棗加減。方中以防風、麻黃祛風散寒;當歸、秦芄、肉桂、葛根活血通絡,解肌止痛,並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茯苓健脾滲溼,姜、棗、甘草和中調營。
痠痛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爲主者,可選加羌活、白芷、威靈仙、薑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痠痛以膝踝等下肢關節爲主者,選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薢通經活絡,祛溼止痛。痠痛以腰背關節爲主者,多與腎氣不足有關,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宜寒熱並用,投桂枝芍藥知母湯[備註]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炙甘草、麻黃、白朮、知母、防風、炮附子、生薑加減。
8.2.2 痛痹
8.2.2.1 症狀
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6]。
8.2.2.2 證候分析
風寒溼邪閉阻經絡,而以寒邪偏盛,寒爲陰邪,其性凝滯,故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則氣血較爲流暢,故其痛減,遇寒則血益凝澀,故痛更劇。寒屬陰邪,故局部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亦屬寒。脈弦緊爲屬痛屬寒之徵。
8.2.2.3 治法
8.2.2.4 方藥
烏頭湯[備註]烏頭湯(《金匱要略》):川烏、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加減。方中以烏頭、麻黃溫經散寒,除溼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並能利血通痹。本證也可以採用烏附麻辛桂薑湯[備註]烏附麻辛桂薑湯(《成都中醫學院戴雲波方》):川烏、附子、麻黃、細辛、桂枝、乾薑、甘草、蜂蜜加減。方用制川烏、附子、乾薑溫經散寒止痛;麻黃、細辛、桂枝散寒疏風除溼,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用藥參閱行痹。
8.2.3 着痹
8.2.3.1 症狀
肢體關節重着,痠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8.2.3.2 證候分析
感受風寒溼邪而以溼邪偏盛,因溼性重濁粘滯,故見痛有定處,麻木重着,腫脹等證。溼留肌肉,阻滯關節,故致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爲溼邪偏盛之象。
8.2.3.3 治法
8.2.3.4 方藥
薏苡仁湯[備註]薏苡仁湯(《類證治裁》):薏苡仁、川芎、當歸、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川烏、蒼朮、甘草、生薑加減,方中用苡仁、蒼朮健脾除溼;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溼;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除溼;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
關節腫脹者,可加萆薢、木通、薑黃利水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豨薟草祛風通絡。
對於風寒溼偏盛不明顯者,可用蠲痹湯[備註]蠲痹湯(《醫學心悟》):羌活、獨活、桂心、秦艽、當歸、川芎、炙甘草、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作爲風寒溼痹通用的基礎方進行治療。方中以羌活、獨活、海風藤、秦艽、桂枝祛風、除溼、散寒;當歸、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絡止痛。風勝加防風、白芷;寒勝加附子、川烏、細辛;溼勝加防己、萆薢、苡仁。根據偏盛情況隨症加減。
8.2.4 主方
蠲痹湯(程鍾齡《醫學心悟》)處方:羌活、獨活、秦艽各12克,海風藤30克,桂枝、當歸各10克,川芎6克,威靈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風勝者,加防風、白芷各10克。溼勝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勝者,加川烏頭、熟附子各10克,細辛3克。
8.2.5 中成藥
追風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肌肉關節疼痛痠麻,或有腫脹,遇陰雨寒冷則疼痛加劇,祛風散寒除溼,通絡。得熱痛減,口淡不欲飲或喜熱飲。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緊。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風溼藥丸,每次1丸,每日2次。
8.2.6 單方驗方處方
桂枝活絡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蔘各30克,乳香、沒藥、炒穿山甲各10克,當歸12克,蜈蚣2條,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8.2.7 鍼灸治療
8.2.7.1 體針
以分部循經取穴及隨證選穴爲主。肩部取肩髎、肩髃、肩內陵、臑俞等穴爲主。肘部取曲池、肘尖、合谷、天井,外關、尺澤等穴爲主。腕部取陽池、外關、陽溪、腕骨等穴爲主。背脊部取天柱、肩中俞、肩外俞、身柱、腰陽關等穴爲主。髀部以取環跳、居髎、懸鐘等穴爲主。股部取秩邊、髀關、伏免、陽陵泉等穴爲主。膝部取犢鼻、梁丘、陽陵泉、委中等穴爲主。踝部取申脈、解溪、崑崙、丘墟等穴爲主。以上各部之痹,凡行痹者,加膈俞、肝俞;痛痹者,加腎俞、關元;着痹者,加脾俞、足三裏、陰陵泉;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此外,都可加用阿是穴。在方法上,除針刺外,可酌情配合艾灸、放血及特定電磁波治療等。
8.2.7.1.1 治則
8.2.7.1.2 處方
按不同部位,關節選擇相應穴位,也可選阿是穴。肩部:肩髃、肩髎、肩貞、肩前、肩後。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天澤。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髀部:環跳,居髎,懸鐘。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踝部:中脈,照海,崑崙,丘墟。行痹者,加隔俞、血海。
8.2.7.1.3 方義
旨在祛風散寒除溼。
8.2.7.1.4 操作
行痹者,用毫針瀉法淺刺,並可用皮膚針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針,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鍼灸並施或兼用溫針、皮膚針和拔罐法。
8.2.7.2 水針
選用當歸、防風、威靈仙等注射液,注射於肩、肘、髖、膝等部阿是穴及有關穴位。每次選用3~5穴,每穴注入0.5~1.0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一般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爲1個療程。
8.2.7.3 耳針
取相應區壓痛點、神門、下腳端等穴,強刺激。用於肢體關節疼痛較劇者。
8.2.7.4 皮膚針
主要用於腫脹較著之關節部位。在腫大關節周圍及脊柱兩側相應的節段部位輕叩,每隔3日叩1次,5次爲1個療程。
8.3 風溼熱痹
8.3.1 症狀
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7]。
8.3.2 證候分析
邪熱壅於經絡、關節,氣血鬱滯不通,以致局部紅腫灼熱,關節疼痛不能屈伸。熱盛津傷,故致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燥,脈滑數均爲熱盛之象。
風溼熱痹即一般通稱的熱痹。與風寒溼痹相比較,熱痹的發病較急,全身症狀明顯,且邪氣極易內舍,以致病情多變。
8.3.3 治法
清熱通絡,祛風除溼。
8.3.4 方藥
白虎桂枝湯[備註]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方中以白虎湯清熱除煩,養胃生津,桂枝疏風通絡。可加銀花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海桐皮、薑黃、威靈仙、防己、桑枝活血通絡,祛風除溼。皮膚有紅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膚子,赤芍等涼血散風。本證亦可選用《溫病條辨》宣痹湯[備註]宣痺湯(《溫病條辨》):防己、杏仁、連翹、滑石、薏苡仁、半夏、蠶砂、赤小豆、皮梔子。方中以防己、蠶砂、苡仁、赤小豆祛風除溼,疏利經絡;連翹、山梔、滑石清熱利溼。
熱痹化火傷津,症見關節紅腫,疼痛劇烈,入夜尤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者,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用犀角散[366]。酌加生地、玄蔘、麥冬養陰涼血;加防己、薑黃、秦艽、海桐皮清熱除溼,通絡止痛。
主方: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連翹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梔子12克,金銀花藤30克,赤小豆20克,蠶砂10克,龍膽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皮膚有紅斑者,加牡丹皮、地膚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傷陰者,加生地黃20克,玄蔘、麥冬各15克。
⑴四物四藤合劑(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當歸、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黃、雞血藤、海風藤、寬筋藤、桑寄生、絡石藤各15克,獨活、地龍各6克。水煎服。
⑵葛根銀花藤合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處方:葛根60克,金銀花藤45克,絲瓜絡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8.3.5 鍼灸治療
處方:按不同部位,關節選擇相應穴位,也可選阿是穴。肩部:肩髃、肩髎、肩貞、肩前、肩後。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天澤。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髀部:環跳,居髎,懸鐘。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踝部:中脈,照海,崑崙,丘墟。行痹者,加隔俞、血海。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8.4 痹證遷延不愈,痰瘀痹阻
8.4.1 症狀
出現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苔白膩,脈細澀等症。
8.4.2 治法
8.4.3 方藥
桃紅飲[備註]桃紅飲(《類證治裁》):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尾、威靈仙加穿山甲、地龍、地鱉蟲養血活血,化瘀通絡;加白芥子,膽南星祛痰散結;加全蠍、烏梢蛇等搜風通絡。
1、 主方:桃紅飲(林珮琴《類證治裁》)加味處方:當歸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紅花各10克,威靈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龍、地鱉蟲各9克,白芥子、膽南星各10克,烏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小活絡丸,每次1丸,每日2次。活絡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清熱通絡,祛風除溼。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膩,脈滑
3、單方驗方:治痹活血湯(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當歸、赤芍、木瓜、澤瀉各10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桃仁、紅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蔘9克。水煎服。
8.5 久痹正虛
8.5.1 症狀
痹證日久,除風寒溼邪閉阻經絡關節的症狀外,還常出現氣血不足及肝腎虧虛的症狀。
8.5.2 治法
此時應祛邪扶正,攻補兼施,在祛風散寒除溼的同時,加入補益氣血,滋養肝腎之品。
8.5.3 方藥
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備註]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乾地黃、杜仲、牛膝、人蔘、茯苓、甘草、桂心加減。方中以獨活、防風、秦艽、細辛、肉桂祛風除溼、散寒止痛;人蔘、茯苓、甘草、當歸、川芎、地黃、芍藥補益氣血;杜仲、牛膝、桑寄生補養肝腎。
主方:獨活寄生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處方:獨活、秦艽、當歸、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黃、白芍、茯苓、續斷、黨蔘、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各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若久痹內舍於心,可選用於炙甘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中成藥: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壯腰關節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溫腎止痛丹(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
單方驗方處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黃芪、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龍蛇散(周長勤《廣西中醫藥》1985.3)處方:地龍、白花蛇各150克,地鱉蟲、蜈蚣、殭蠶、全蠍、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幹爲細末,分成20包,每日1包,分2次沖服。
8.6 痹久內舍於心
8.6.1 症狀
痹久內舍於心,證見心悸,短氣,動則尤甚,面色少華,舌質淡、脈虛數或結代。
8.6.2 治法
8.6.3 方藥
用炙甘草湯[備註]炙甘草湯(《傷寒論》):炙甘草、人蔘、桂枝、生薑、阿膠、生地黃、麥冬、火麻仁、大棗加減。
8.7 特別提示
在痹證的治療中,風寒溼痹的疼痛劇烈者,常用到附子、川烏等祛風除溼,溫經止痛的藥物。應用這些藥物時,劑量應由小量開始,逐漸增加,久煎或與甘草同煎可以緩和其毒性。服藥後患者若有脣舌發麻,手足麻木,噁心,心慌,脈遲等中毒症狀時,應酌情減輕劑量,或立即,停藥,並及時採取解救措施。
對於痹證之病程較久的抽掣疼痛,肢體拘攣者,常配伍地龍、全蠍、蜈蚣、穿山甲、白花蛇、烏梢蛇、露峯房等具有通絡止痛、祛風除溼作用的蟲類藥物。這些藥物大多性偏辛溫,作用較猛,也有一定的毒性,故用量不可過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其中全蠍、蜈蚣二味可研末吞服,既可節省用量,又能提高療效。
9 其他治法
本病除內服藥物治療外,鍼灸、推拿、薰洗等對本病治療均有一定效果。
9.1 簡易方
對於病情較輕者,可採用下列簡易方治療:
②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克,煎服,適用於風寒溼痹。
③豨薟草15克,白朮,苡仁各12克,水煎服,適用於風寒溼痹。
④海風藤,老鸛草,五加皮,常春藤,桑枝等任選1~3種,各9~12克,可用於風寒溼痹。
9.2 外治法
威靈仙60克研末,蔥白30克搗爛,用醋適量共調成糊狀,外敷絲瓜絡30克,地龍20克,萊菔子12克,共搗爛,外敷痛處。乳香、沒藥各10克,地骨皮15克,車前草20克,共搗爛,用白鮮威靈仙500克,松樹針90克,甘草50克。水煎,燻蒸並熱敷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熱,用布包熨痛處。川烏頭、草烏、松節、生膽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細末,貼於痛外。酒調拌,外敷貼於痛處。痛處,每日1次,每次1小時。浸酒外擦患處(不可內服)。
9.3 飲食療法
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湯服食。適用老桑枝煲雞:老桑枝100克,母雞1只(去毛及內臟),加適量千斤拔杜仲煲豬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豬尾1條,加清水於風寒溼痹。清水共煲湯,鹽調味飲湯食雞。適用於風溼熱痹。適量共煲湯,飲湯喫肉。適用於久痹肝腎虧虛。
10 預防調護
加強體質鍛鍊,避免居住在潮溼環境,注意冷暖,防止外邪侵襲,對預防痹證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風寒溼之邪侵入人體。汗出勿當風,勞患者應加強個體調攝,如房事有節、飲食有常、勞逸結合、起動或運動後不可乘身熱汗出入水洗浴等。居作息規律化等。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
12 文獻摘錄
《素問·痹論篇》:“五臟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醫宗必讀·痹》:“治外者,散邪爲急,治藏者養正爲先。治行痹者,散風爲主,禦寒利溼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爲主,疏風燥溼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溼爲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溼,而氣足自無頑麻也。”
《證治匯補·痹症》:“……風勝加白芷,溼勝加蒼朮、南星,熱勝加黃柏,寒勝加獨活、肉桂,上體加桂枝、威靈仙,下體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
《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爲痹。”
《類證治裁·痹症》:“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溼乘虛內襲。正氣爲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
13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9.
-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5.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8.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5-266.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6.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6-267.
-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