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epistaxisnasal hemorrhag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pistax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pistax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nose bleed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中醫·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1];epistaxis[2][3])爲病證名[4]。見《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稱衄血(見《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5]、鼻瀝血(出《蘭臺軌範》卷五)。若出血不止則稱鼻洪(見《大明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爲主要表現的鼻病。鼻衄是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黃帝內經素問》對此有豐富的論述。《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鼻衄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熱、胃熱、肝火爲常見[6]。另有少數病人,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中老年人反覆鼻衄者,應注意排除鼻咽部腫瘤[7]。
古人根據病因及症狀不同對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證名,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六。《諸病源候論》有傷寒鼻衄、時氣鼻衄、熱病鼻衄、溫病鼻衄、虛勞鼻衄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五臟衄、酒食衄、折傷衄等。傷寒太陽病的“紅汗”、婦科病的“經行衄血”(或稱“倒經”)也都屬於鼻衄的範疇。鼻衄嚴重者,又稱“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見於西醫的鼻病、高燒病證、血液病、風溼、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多種傳染病。
3.1 定義
3.2 鼻衄的病因病機
鼻衄多由肺熱胃火、肝陽上亢、虛火上炎等,致血熱妄行而發爲鼻衄。
《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鼻衄的產生也是各種原因引起鼻部陽絡損傷的結果[8]。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爲鼻衄。”
《證治準繩·雜病》:“衄者,因傷風寒暑溼,流動經絡,涌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所致者,屬內所因。飲酒過多,啖炙煿辛熱,或墜車馬傷損致者,皆非內、非外因也。”
臨牀上,鼻衄與肺、胃、肝、腎、脾關係較密切:
3.2.1 肺經熱盛
外感風熱或燥熱之邪,首先犯肺,邪熱循經,上壅鼻竅,熱傷脈絡,血液妄行,溢於鼻中,故爲鼻衄。
《外科正宗》卷四:“鼻中出血,乃肺經火旺,迫血妄行,而從鼻竅出。”
3.2.2 胃熱熾盛
胃經素有積熱,或因暴飲烈酒,過食辛燥,以致胃熱熾盛,火熱內燔,循經上炎,損傷鼻中陽絡,血隨熱涌,妄行於脈外,而爲鼻衄。
《壽世保元》卷四:“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陽熱沸鬱,致動胃經,胃火上烈,則血妄行,故衄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病者飲酒過多,及啖炙煿五辛熱食,動於血,血隨氣溢,發爲鼻衄,名酒食衄。”
3.2.3 肝火上逆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鬱化火,或暴怒傷肝,肝火上逆,血隨火動,蒸迫鼻竅,脈絡受損,血液外溢,發爲鼻衄。
3.2.4 肝腎陰虛
房勞過度,耗傷腎精,或久病傷陰,肝腎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虛火上炎,血液升騰,溢於清竅,而爲鼻衄。
《證因脈治》卷二;“或房勞傷腎,陰精不足,水中火發,或惱怒傷肝,肝火易動,陰血隧火上升,錯經妄越,則內傷衄血之症作矣。”
《景嶽全書》卷三十也;“衄血雖多由火,而惟於陰虛者爲尤多,正以勞損傷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
3.2.5 脾不統血
久病不愈,憂思勞倦,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氣虛弱,統血失司,氣不攝血,血不循經,脫離脈道,滲溢於鼻,而致鼻衄。
3.3 鼻衄的症狀
鼻衄可見於鼻病、高燒病證、血液病、風溼、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多種傳染病。
臨牀上,因肺熱上壅所致者,症見鼻衄鼻幹,咳嗆少痰、口乾多伴發熱;
3.4 需要與鼻衄相鑑別的疾病
臨牀上,必須排除其他部位的出血經由鼻腔流出者,切忌將肺、胃、咽喉的出血誤診爲鼻衄。
3.5 鼻衄的辨證治療
3.5.1 熱邪犯肺/肺經熱盛
鼻衄·熱邪犯肺證(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heat pathogen invading lung)是指熱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乾咽燥,或身熱、咳嗽痰少,舌紅,苔薄,脈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鼻衄·肺經風熱證(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經風熱,以鼻中出血,點滴而下,色鮮紅,量不甚多,鼻腔乾燥、灼熱感,伴有鼻塞涕黃、咳嗽痰少、口乾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而幹,脈數或浮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3.5.1.1 症狀
鼻燥衄血,點滴而出,血色鮮紅,量不甚多,鼻腔乾燥、灼熱感,兼有鼻塞涕黃、咳嗽痰少、口乾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而幹,脈數或浮數。[9]
3.5.1.2 證候分析
燥熱傷肺,血熱妄行,上溢清竅:鼻爲肺竅,肺內積熱,耗傷肺陰,血熱妄行,上循清竅,熱邪灼傷鼻竅脈絡,則鼻燥衄血。氣熱則血熱,血熱則血色鮮紅。邪熱在表,故出血不多,點滴而出。若風熱上受,表衛受遏,則身熱咽痛。肺氣上通於鼻,肺熱盛,傷及肺津,則口鼻乾燥、咳嗽痰少。熱邪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痰少。舌尖邊紅,脈數爲肺臟有熱,邪熱在表,故脈浮。
3.5.1.3 治法
3.5.1.4 方藥治療
可用桑丹瀉白散加減治療。
可用桑菊飲[備註]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桔梗、杏仁、蘆根、甘草加減治療:方中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輕透,宣散風熱;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氣,利咽止咳;葦根清熱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蓮草、側柏葉涼血止血。肺熱盛而無表證者,去薄荷、桔梗,加黃芩,梔子清泄肺熱。陰傷較甚,口、鼻、咽乾燥顯著者,加玄蔘、麥冬、生地養陰潤肺。
可用桑菊飲[備註]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葉、菊花、桔梗、連翹、杏仁、甘草、薄荷、蘆根加丹皮、白茅根、山梔炭等進行治療:方中以桑菊飲清熱宣肺,丹皮、白茅根、山梔炭涼血止血。
3.5.1.5 飲食療法
3.5.1.5.1 推薦食材
鼻衄·熱邪犯肺證患者建議食用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蘆根、蘆筍等。
3.5.1.5.2 推薦食療方
1.蘆根茶(《偏方大全》):蘆根100g切小段,鮮蘿蔔200g切小塊,蔥白7莖,青橄欖7個拍碎,再加入適量水,煎湯代茶飲。
2.桑葉止血茶(《聖濟總錄》):桑葉焙乾研末,5g,綠茶3g,用沸水沖泡或加水煎煮。
3.薄荷粥(《醫餘錄》):鮮薄荷30g洗淨入鍋,加水適量,煎熬取汁,粳米100g洗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粥,最後加入冰糖、薄荷汁。
3.5.1.6 鍼灸治療
3.5.1.6.1 方一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穴爲主。取少商、迎香、風池、合谷、孔最穴。手太陰與手陽明相表裏,取迎香、合谷、少商清瀉肺熱。風池疏風清熱。孔最爲手太陰經郄穴,善治鼻衄。
3.5.1.6.2 方二
3.5.2 胃熱熾盛/胃火熾盛
鼻衄·胃火熾盛證(nose bleeding with stomach fire blazing pattern)是指胃火熾盛,以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紅,伴身熱、口渴、便祕,舌質紅,苔黃厚而幹,脈洪數或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鼻衄·胃火熾盛證(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是指胃熱熾盛,迫血妄行,以鼻衄,或齒衄,血色鮮紅,口渴欲飲,鼻幹,口乾臭穢,煩躁,便祕,舌紅,苔黃,脈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3.5.2.1 症狀
患者鼻衄,或兼齒衄,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鮮紅或深紅,鼻內乾燥,口乾、口臭,煩渴引飲,煩躁,牙宣,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而幹,脈洪數或滑數。
3.5.2.2 證候分析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足陽明胃之經脈上交鼻頞,齒齦爲陽明經脈所過之處,胃熱熾盛,火熱內燔,循經犯鼻,熱迫血行,故致鼻衄、齒衄,因陽明之火最盛,放血量多,色鮮紅或深紅。胃火消灼胃津,故致鼻幹,口乾口臭,煩渴引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苔黃厚而幹。胃熱憂心則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均爲胃熱熾盛之徵。
3.5.2.3 治法
3.5.2.4 方藥治療
可用玉女煎[備註]玉女煎(《景嶽全書》):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加減治療: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瀉火;地黃、麥冬養陰清熱;牛膝引血下行。可加茅根、大薊、小薊、藕節之類涼血止血。熱勢甚者,加山梔、丹皮、黃芩清熱瀉火。大便祕結加生大黃通腑瀉熱。陰傷較甚,口渴、舌紅苔少、脈細數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養胃生津。
可用犀角地黃湯[備註]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黃、牡丹皮、芍藥加石膏、知母進行治療,大便燥結者加大黃、瓜蔞仁以通腑泄熱。
因鼻中出血而使營血耗傷,故出血多者,每見血虛之象,如面色蒼白、心悸、神疲、脈細等,故除按以上辨證用藥外,可配合和營養血之法,適當加入黃精、首烏、桑椹子、生地等養血之品。若因陰血耗傷,涉及陽氣,以致陽氣衰微者,應用補氣攝血之法,救逆扶危,選用獨蔘湯或參附湯。
3.5.2.5 飲食療法
3.5.2.5.1 推薦食材
鼻衄·胃火熾盛證患者建議食用牛膝、藕、麥冬、地黃、瓜蔞根、天花粉等。
3.5.2.5.2 推薦食療方
1.茅根藕節茶(《常用藥用食物》):藕節5根,白茅根30g洗淨,放鍋內加水煎煮,煮沸20分鐘後取汁倒入碗內,放人白糖。
2.麥冬粥:麥冬粥(《食鑑本草》):麥冬20g,粳米100g。先將麥冬煎取汁液,與粳米一同煮粥。每日1次,7天爲1個療程。
3.生地黃粥(《飲膳正要》):鮮生地黃100g切細,加水煮30分鐘,取汁,再煮一次,取汁約200mL;粳米100g洗淨,先武火煮沸,轉文火熬至粥成時加入藥汁攪拌均勻。
3.5.2.6 鍼灸治療
3.5.2.6.1 方一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內庭、二間、巨髎、上星、天樞穴。二間、內庭分別爲手足陽明經的滎穴,功善瀉熱。胃經的巨髎主治鼻衄。陽熱亢盛,迫血妄行,故取督脈上星以瀉上亢之熱邪。天樞穴屬胃經,又爲大腸之募穴,瀉之通腑去實。
隨證配穴:衄血不止者,加大椎、囟會。因急躁惱怒誘發者,加內關、膻中。
3.5.2.6.2 方二
3.5.3 心火熾盛
鼻衄·心火熾盛證(nose bleeding with blazing heart fire pattern)是指心火熾盛,以鼻血外涌,血色鮮紅,鼻黏膜紅赤,伴有面赤、心煩失眠、身熱口渴、口舌生瘡、大便祕結、小便黃赤、甚則神昏譫語,舌質紅絳,少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3.5.3.1 症狀
鼻血外涌,血色鮮紅,鼻黏膜紅赤,伴有面赤、心煩失眠、身熱口渴、口舌生瘡、大便祕結、小便黃赤、甚則神昏譫語,舌質紅絳,少苔,脈細數。
3.5.4 肝火上炎
鼻衄·肝火上炎證(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liver fire flaring upward)是指肝火上炎,以鼻衄暴發,量多,血色深紅,鼻黏膜色深紅,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口苦咽乾、胸脅苦滿、面紅目赤、煩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鼻衄·肝火上炎證(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flaring up liver fire)是指肝火上炎,迫血妄行,以鼻衄,頭痛,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舌紅,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3.5.4.1 症狀
患者鼻衄暴發,量多,血色深紅,鼻黏膜色深紅,伴有頭痛頭暈,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咽乾,胸脅苦滿,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3.5.4.2 證候分析
肝藏血,氣鬱化火,肝火上逆,火邪迫血外溢,故見鼻衄量多,色深紅。火熱迫血上溢清竅,故致鼻衄。肝火上炎,擾於清竅,故致頭痛、目眩、耳鳴、口苦。肝開竅於目,肝火上乘,故兩目紅赤。肝氣鬱結,氣機不舒,故胸脅苦滿,急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爲肝經實火之象。
3.5.4.3 治法
3.5.4.4 方藥治療
可用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減治療:方中以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清肝瀉火;木通、澤瀉、車前子清利溼熱;生地、當歸、甘草滋陰養血,瀉中有補,清中有養。可酌加白茅根、蒲黃、大薊、小薊、藕節等涼血止血。若陰液虧耗,口鼻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者,可去車前、澤瀉、當歸。酌加玄蔘、麥冬、女貞子、旱蓮草養陰清熱。
可用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鑑》):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甘草加羚羊角、玫瑰花進行治療,另外可酌情加犀角、生石膏、黃連、竹茹、青蒿等以清瀉上炎之火。
3.5.4.5 飲食療法
3.5.4.5.1 推薦食材
鼻衄·肝火上炎證患者建議食用當歸、青黛、菊花、綠萼梅、枸杞苗、玫瑰花、夏枯草等。
3.5.4.5.2 推薦食療方
1.玫瑰花茶(《本草綱目拾遺》):幹玫瑰花6~10g,紅糖適量。將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後即可引用,代茶飲。
2.綠萼梅茶(《河北中藥手冊》):綠萼梅5g,用沸水沖泡,加入冰糖適量,代茶飲。
3.枸杞蒸雞(《中國食療大全》):母雞去內臟洗淨,枸杞洗淨裝進雞腹內,放蒸鍋內,加入蔥、姜、料酒、鹽、味精等,隔水蒸2小時。
3.5.4.6 鍼灸治療
取迎香、合谷、風府、上星等穴爲主。加太沖、太溪。艾灸涌泉、隱白。
3.5.5 脾不統血
鼻衄·脾不統血證(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是指脾不統血,以鼻衄常發,滲滲而出,色淡紅,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淡,伴面色無華、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鼻衄·氣血兩虛證(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是指氣血虧虛,氣不攝血,以鼻衄,或齒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晄白,頭暈,耳鳴,心悸,夜寐不寧,舌淡,脈細無力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3.5.5.1 症狀
鼻衄常發,滲滲而出,或兼齒衄、肌衄,血色淡紅,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淡,伴面色無華、少氣懶言、神疲倦怠懶言、食少便溏,耳鳴,心悸,夜寐不寧,舌淡苔白,脈緩弱。
3.5.5.2 證候分析
脾氣虛,氣不攝血,故血滲滲而出,甚或齒衄,肌衄。因無熱象,故血色淡。氣血虧虛,失於溫煦濡養,腦海失養則頭暈耳鳴。心失所養則心悸。四肢百骸失養則神疲乏力。氣血虛不榮於面,故面色不華。脾虛運化失健,故飲食減少,神疲懶言。氣血不足,血脈不充,故致舌淡,脈細無力。舌淡苔薄,脈緩弱均是脾虛氣弱之象。
3.5.5.3 治法
補氣攝血。
3.5.5.4 方藥治療
可選用歸脾湯[備註]歸脾湯(丸)(《嚴氏濟生方》):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黨蔘、炙甘草、當歸、遠志、木香去生薑,加側柏葉、地榆等進行治療。
可用歸脾湯[備註]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加減治療:本方具有補養氣血,健脾養心及益氣攝血的作用。可加仙鶴草、阿膠、茜草等加強其止血作用。
因鼻中出血而使營血耗傷,故出血多者,每見血虛之象,如面色蒼白、心悸、神疲、脈細等,故除按以上辨證用藥外,可配合和營養血之法,適當加入黃精、首烏、桑椹子、生地等養血之品。若因陰血耗傷,涉及陽氣,以致陽氣衰微者,應用補氣攝血之法,救逆扶危,選用獨蔘湯或參附湯。
3.5.5.5 飲食療法
3.5.5.5.1 推薦食材
鼻衄·氣血兩虛證患者建議食用黨蔘、阿膠、茯苓、紅棗、牛肉、豬肚、蓮子等。
3.5.5.5.2 推薦食療方
1.桂圓紅棗湯(《中國食療大全》):龍眼50g,紅棗100g洗淨,加水適量煎煮至熟爛,再加白糖,取湯飲。
2.大棗粥(《聖濟總錄》):大棗10~15個,粳米100g洗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米爛成粥,加冰糖汁。
3.當歸雞(《中國食療大全》):母雞去內臟,當歸洗淨,包紗布放入雞腹內,加蔥、姜、鹽、料酒、味精,用小火煮爛,去當歸食用。
3.5.6 肝腎陰虛
鼻衄·肝腎陰虛證(nose bleeding with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腎陰虛,以鼻衄色紅,量不多,時作時止,鼻黏膜色淡紅而幹嫩,伴口乾少津、頭暈眼花、耳鳴、五心煩熱、健忘失眠、腰膝痠軟、或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鼻衄·陰虛火旺證(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又稱虛火鼻衄,是指陰虛火旺,迫血妄行,以鼻衄,骨蒸潮熱,口燥咽乾,煩躁失眠,盜汗,顴紅,便祕尿短,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衄證候。
3.5.6.1 症狀
患者鼻衄色紅,量不多,時作時止,鼻黏膜色淡紅而幹嫩,伴口乾咽燥少津,頭暈眼花,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健忘,耳鳴,心悸,腰膝痠軟、或顴紅盜汗,舌質嫩紅或絳而少津,舌苔少,脈細數。
3.5.6.2 證候分析
虛火上炎,傷及鼻竅血絡,故衄血量少,或時作時休。陰虛少津,故口乾咽燥。虛火上擾清竅,故見頭暈眼花及耳鳴。水不濟火,心腎不交,故失眠多夢及心悸。舌紅、苔少、脈細數,均爲陰虛火旺之象。
3.5.6.3 治法
3.5.6.4 方藥治療
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治療。
3.5.6.5 鍼灸治療
3.5.6.5.1 方一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太溪、太沖、三陰交、素髎、通天穴。足少陰經原穴太溪與足三陰經交會穴三陰交,以滋補腎陰而降肝火。通天、素髎主治鼻衄。太沖清瀉虛火。
3.5.6.5.2 方二
3.5.7 陰虛於下,陽浮於上
3.5.7.1 症狀
3.5.7.2 治法
宜引火歸元,潛鎮浮陽。
3.5.7.3 方藥治療
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治療。
3.6 外治法
對鼻出血的病人,治療上要遵照“急則治其標”之原則,使用各種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下來。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2)以冷水浸溼的毛巾或水袋、冰袋敷於患者的前額或頸部。血液遇寒涼而凝泣,流動減緩,故可減其涌溢之勢,而達止血目的。
(3)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髮際正中線1~2寸處(上星、囟會),或緊捏一側或兩側鼻翼,以達止血目的。
(4)令病人雙足浸於溫水中,或以大蒜搗爛,敷於足底涌泉穴上。本法有引熱下行減少上炎的作用,而協助止血。
(5)香墨濃研,滴入鼻中。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或可用滴鼻靈或1%~3%M液等滴鼻,也有協助止血作用。
(6)用血餘炭、馬勃、百草霜、田七末、雲南白藥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藥末吹入鼻腔,粘附於出血處,而達到止血目的。
(10)可用溼棉條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龍骨15克,枯礬60克,共研極細末)塞鼻等。
(11)可將血餘炭、馬勃、百草霜、田七末、雲南白藥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藥末放在棉片上,貼於出血處,或填塞鼻腔。
(12)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膠海綿或凡士林紗條填塞患側鼻腔。若仍未達止血目的,可行後鼻孔填塞止血法。
3.7 鼻衄的其他療法
3.7.1 耳針療法
取內鼻、肺、胃、腎上腺、額、肝、腎。每次選2~3穴,捻轉1~2min。每日1次。
3.8 注意事項及護理
鼻衄病人情緒多較煩躁、緊張,因此,要安定病人的情緒,使其能夠與醫生密切配合,以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止血操作時動作要輕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損傷。
遇有活動性出血病人,要首先制止其出血,然後才做必要的檢查,以尋找出血原因,審因論治。必要時請其他科會診。根治引起鼻衄的內科疾病。因熱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當先治其主要疾病。
對出血病人,一般可採用半臥位,既有助於止血,又便利於醫生檢查、操作。
3.9 醫案
執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藥服,凡平昔與人服有效者皆不效。因閱《集效方》,雲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50壯。尚疑頭上不宜多灸,止灸7壯而止。次日復作,再灸14壯而愈。有人鼻常出膿血,予教灸囟會亦愈,則知囟會、上星皆治鼻衄雲。(鍼灸資生經)
張××,男,34歲。因打噴嚏致鼻腔出血不止,當時自行壓迫止血無效。即送往醫院急診,經五官科檢查未見異常。遂行鼻腔填塞壓迫止血,仍無效,如將鼻孔阻塞則血從口出。患者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又注射腎上腺素和維生素K也未見有效果。經採用艾卷溫和灸法,灸風府30min後,出血逐漸停止,1次即愈。觀察1個月,未見覆發。(鍼灸醫學驗集)
3.10 鼻衄患者飲食禁忌
鼻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熱的食物,如蔥、蒜、辣椒、生魚蟹等,慎啤酒及各種冷飲。
3.11 鼻衄的預防
要注意鍛鍊身體,預防感邪。
在情志調節方面,尤忌暴怒。
3.12 關於血證
血證(blood disease、blood syndrome)爲病證名[10]。見清·唐容川著《血證論》。是出血性疾病的統稱。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爲血證[11]。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婦科經帶胎產出血等。其中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爲內科所常見。
血證可由外感、內傷的多種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機可以歸納爲火熱薰灼及氣虛不攝兩大類。在火熱之中有實火、虛火之分,在氣虛之中有氣虛及氣損及陽之別。證候的虛實方面,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證。治療血證主要應掌握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基本原則。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各種血證應酌情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
詳見血證條。
4 西醫·鼻衄
鼻衄又稱鼻出血,是臨牀常見症狀之一,多因鼻腔病變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鄰近病變出血經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爲單側,亦可爲雙側;可間歇反覆出血,亦可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鼻涕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覆出血則可導致貧血。多數出血可自止。
鼻衄(epistaxis)頗爲常見,一般可分爲兩類,由鼻局部原因所致的鼻衄和作爲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之症狀性鼻衄。尤以症狀性鼻衄更爲常見,其發病率約爲前者的2倍。
局部因素引起的鼻衄大多爲單側性,出血多發生在鼻中隔前部富於毛細血管前動脈的部位(Kisselbach區)。此處組織彈性較低、遭受刺激時(如挖鼻、乾燥、粉塵等),粘膜血管容易破裂,導致出血。鼻粘膜潰瘍、鼻息肉和鼻腔惡性腫瘤更是引起出血的原因。
症狀性鼻衄可見於血管和腎疾病(如血管壁損害、尿毒症等)。出血素質和某些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傷寒等)。遺傳性出血性末梢血管擴張症(Osler病)患者的血管壁先天性薄弱,稍有擴張則可破裂出血。
鼻衄的出血部位大多數和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區(Little 區),其原因如下:①鼻中隔前下部有鼻齶動脈、篩前動脈、上脣動脈鼻中隔支及齶大動脈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網狀血管叢(圖1-11)。②鼻中隔前下部粘膜甚薄,血管極易損傷,且由於這些血管與軟骨關係緊密,破裂後不易收縮。③鼻中隔前下部極易因挖鼻而損傷,而且容易遭受空氣刺激,使粘膜乾燥、結痂,幹痂脫落時易發生出血。若鼻中隔有偏曲或距狀突,這種情況更爲常見。兒童鼻出血幾乎全部發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雖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見,但也有少數嚴重的出血發生在鼻腔後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與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有關,出血部位見於鼻腔後部,位於下鼻甲後端附近的鼻咽靜脈叢(Woodrff’s plexus)爲鼻後部出血的較常見部位。
4.1 病因病理病機
西醫認爲鼻衄可由全身疾病如高熱、高血壓、血液病等引起,也可由局部因素如鼻內炎症、腫瘤、外傷等造成。
鼻衄的原因複雜,大致可分爲兩類:
4.1.1 局部原因
4.1.1.1 外傷
鼻及鼻竇外傷或手術、顱前窩及顱中窩底骨折。如鼻外傷性篩竇骨折可引起篩前動脈破裂;顱底骨折可損傷頸內動脈虹吸部,在顱底發生假性動脈瘤,進而侵蝕蝶竇外側壁進入蝶竇,可導致嚴重的鼻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劇烈咳嗽或噴嚏、擤鼻、挖鼻、經鼻腔插管等也可引起鼻出血。
4.1.1.2 氣壓性損傷
4.1.1.3 鼻中隔偏曲
多發生在嵴或距狀突附近或偏曲的凸面,因該處粘膜較薄,易受氣流影響,故粘膜乾燥、糜爛、破裂出血。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狀。
4.1.1.4 炎症
①非特異性炎症:乾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頜竇炎等,常爲鼻出血的原因。
②特異性感染:鼻結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潰爛,易致鼻出血。
4.1.1.5 腫瘤
鼻咽纖維血管瘤、鼻腔、鼻竇血管瘤等,可致長期間斷性鼻出血。鼻腔或鼻竇的惡性腫瘤早期常鼻出血症狀,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可反覆發生。晚期破壞大血管者,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1.1.6 其他
鼻腔異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覆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區,因相對溼度過低、而多患乾燥性鼻炎,爲地區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4.1.2 全身原因
4.1.2.1 血液疾病
①血小板量或質的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②凝血機制的異常:如血友病、大量應用抗凝血藥物、纖維蛋白形成受阻、異常蛋白血症和膠原性疾病等。
4.1.2.2 急性傳染病
如流感、鼻白喉、麻疹、瘧疾、猩紅熱、傷寒及傳染性肝炎等,多因高熱,鼻粘膜嚴重充血、乾燥,以致出血,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前段。
4.1.2.3 心血管疾病
①動脈壓過高: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症、腎炎、伴有高血壓的子癇等;其他如用力過猛、情緒劇烈波動、氣壓急劇改變(如高空飛行、登高山及潛水等),均可因一時性動脈壓升高而發生鼻衄。出血前可有預兆,如頭昏、頭痛、鼻內血液衝擊感等。
②靜脈壓增高:如二尖瓣狹窄、胸腔或縱隔和頸部巨大腫塊、肺氣腫、肺水腫及支氣管肺炎等。
4.1.2.4 維生素缺乏
4.1.2.5 化學藥品及藥物中毒
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壞造血系統的功能引起鼻衄。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致凝血酶原減少而易出血。
4.1.2.6 內分泌失調
代償性月經、先兆性鼻出血常發生於青春發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減少,鼻粘膜血管擴張所致。
4.1.2.7 其他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肝、腎慢性疾病以及風溼熱等,也可伴發鼻出血。
4.2 臨牀表現
鼻出血屬於急症,應在最短時間內確定出血部位,判明出血原因,以便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有些病因不明者,需在止血之後,再探查其原因。在詢問病史時應迅速問清哪一側先出血、出血時的情況、過去發生過鼻出血否、此次出血有無自覺病因,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局部和全身檢查。出血可發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區最爲多見,有時可見噴射性或搏動性小動脈出血。鼻腔後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從口吐出。一般說來,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於一側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兩側鼻腔內交替或同時出血。
鼻出血多發生於單側,如發現兩鼻孔皆有血液,常爲一側鼻腔的血液向後流,由後鼻孔反流到對側。出血不劇者,可用1~2%M棉片收縮鼻腔粘膜後,從先出血的一側鼻尋找出血點,必須仔細檢查,尤其是對鼻中隔前下部位,注意粘膜表面有無充血、靜脈曲張、糜爛潰瘍等。有的通過前鼻鏡檢查不能發現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劇,可行後鼻鏡或光導纖維鼻咽鏡檢查。鼻竇內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除了尋找出血點外,並作必要的全身檢查(測量血壓、血常規檢查、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測定、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血小板計數等)。有時尚須與有關科室共同會診,尋找病因。
若出血較劇,不允許從容地進行檢查,應立即採取止血措施,並迅速判斷是否有出血性休克,同時要注意:
1.休克時,鼻衄可因血壓下降而自行停止,不可誤認爲已經止血。
2.高血壓鼻衄病人,可能因出血過多,血壓下降,不可誤認爲血壓正常。應注意病人有無休克前期症狀如脈搏快而細弱、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渴、出冷汗及胸悶等。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4.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4-96.
-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
- ^ [8]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49.
- ^ [9]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104.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 ^ [11]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