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2])爲病證名[3]。又稱鼻乾燥。若鼻氣惡臭者,又稱臭鼻證。槁,枯槁也(《說文》)。鼻槁是指以鼻內乾燥、鼻塞、鼻痂多、鼻氣腥臭,鼻黏膜萎縮,鼻腔寬大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可見於熱性病。發生緩慢,病程較長,是常見的慢性鼻病。以女性爲多,且在婦女月經期或懷孕期症狀更爲明顯。本病多發生於幹寒地區、乾燥的工作環境,症狀在秋冬節季比春夏季節爲重。
鼻槁病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論》;“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難經》、《金匱要略方論》及後世醫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記載,但多係指病變中的症狀而言。
5 鼻乾燥的病因病機
5.1 肺臟虧虛,鼻失滋養
肺爲燥金之髒,若過食辛辣炙煿助陽生熱之物,或吐利亡津,病後失養,致使氣津虧損,無以上輸,鼻失濡養,則肌膜枯槁而爲病。
或可因氣候乾燥,或屢爲風熱燥邪,燻蒸鼻竅,久則耗傷陰津,蝕及肌膜,以致鼻內乾燥,肌膜焦萎。
5.2 脾氣虛弱、溼蘊生熱
脾土爲肺金之母,主運化水谷精微,若飲食失節,勞倦內傷,脾弱失運,氣血精微生化不足,無以上輸充肺而濡養鼻竅,肌膚失於濡養,兼以脾不化溼,蘊而生熱,溼熱薰灼,肌膜漸漸幹萎。
5.3 腎陰虧虛
8 鼻乾燥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鼻槁的病因,內因多以肺、脾、腎虛損爲主,外因多爲受燥熱邪毒侵襲,以致傷津耗液,鼻失滋養,加之邪灼肌膜,發生脈絡瘀阻,肌膜乾枯萎縮而爲病。燥熱之邪侵襲,多先傷肺,燥氣傷肺,津液受灼,則枯涸不能上承,致使鼻竅肌膜幹萎。邪熱傷絡,敗津傷肌,則鼻涕污穢,痂皮多,時有血絲涕;若肺腎陰虛,虛火循經上炎,津液被耗,可致粘膜乾燥,涕痂積留,咽乾灼熱微痛;若肺脾氣虛,肺不能輸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氣血,使鼻失濡養,清竅乾燥,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溼熱薰蒸,化腐生膿則鼻涕如漿如酪,鼻氣腥臭難聞。治療上,肺經燥熱,宜清肺潤燥;若肺腎陰虛,則宜滋陰潤肺;肺脾氣虛,則宜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8.1.1 燥邪犯肺
鼻槁·燥邪犯肺證(withered nose with pattern of dryness assailing lung)是指燥邪犯肺,以鼻內乾燥,灼熱疼痛,涕痂帶血,鼻黏膜充血乾燥,或有痂塊,伴咽癢乾咳,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槁證候[4]。
8.1.1.1 症狀
鼻內乾燥較甚,灼熱疼痛,鼻內肌膜萎縮,涕液穢濁,帶黃綠色,或少許血絲,鼻黏膜充血乾燥,或有痂塊,伴咽癢乾咳,講話乏力,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
8.1.1.2 證候分析
邪毒蝕及肌膜,灼於陰津,故肌膜萎縮而痂皮多;傷及脈絡則有少許血絲。
8.1.1.3 治法
養陰潤燥,宜肺散邪。
8.1.1.4 方藥
可選用清燥救肺湯[備註]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冬桑葉、石膏、麻仁、麥冬、阿膠、黨蔘、甘草、杏仁、枇杷葉加減治療:方中以阿膠、麻仁、麥冬潤燥而滋陰液,黨蔘、甘草益氣生津,以桑葉、杏仁、枇杷葉宣肺散邪,助以石膏清肺熱生津。若鼻燥,肌膜萎縮甚者,加沙蔘、天冬、首烏、當歸以滋陰潤燥養血生肌。
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醫門法律》)加減處方:桑葉10克,批把葉12克,杏仁12克,麥冬15克,火麻仁15克,石膏15克。水煎服。若鼻幹灼熱疼痛較甚,加黃芩12克、菊花12克。鼻腔粘膜萎縮甚者,加沙蔘15克、首烏15克、當歸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旱蓮草15克。
8.1.1.5 中成藥
(1)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
(3)扶正養陰丸,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次。
8.1.2 肺腎陰虛
鼻槁·肺腎陰虛證(withered nose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鼻幹較甚,鼻衄,嗅覺減退,鼻黏膜色紅乾燥,鼻甲萎縮,或有膿涕痂皮積留,鼻氣惡臭,伴咽乾燥、乾咳少痰、或痰帶血絲、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鼻槁證候。
8.1.2.1 症狀
鼻幹較甚,鼻衄,嗅覺減退,鼻黏膜色紅乾燥,鼻甲萎縮,或有膿涕痂皮積留,鼻氣惡臭,伴咽乾燥痛、乾咳少痰、或痰帶血絲、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遇冷則頭痛、頭昏加重,咽乾不適,咽時微痛。頭暈耳鳴,腰痠無力,溲黃而少。
8.1.2.2 治法
8.1.2.3 方藥
可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治療:方中以百合、二地滋養肺腎爲主藥,麥冬助百合以潤肺生津,玄蔘助二地以滋腎清熱,爲輔佐藥;當歸、芍藥養血和陰、貝母、桔梗清肺利咽喉,爲使藥;合而用之,使陰液充足,肺腎得養,則虛火自降,諸症自愈。
百合固金湯(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太子參15克,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白芍15克,玄蔘15克,桔梗12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鼻涕腥穢,鼻氣穢臭者,可選加桑白皮12克、黃芩12克、冬瓜仁15克。婦女月經期症狀加重者,加澤蘭12克、川草10克、五靈脂10克。
8.1.2.4 中成藥
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
8.1.3 脾氣虛
鼻槁·脾氣虛證(withered nose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氣虛弱,以鼻內乾燥,鼻涕黃綠腥臭,頭痛頭昏,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幹萎較甚,鼻腔寬大,涕痂積留,伴納差腹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鼻槁證候。
8.1.3.1 症狀
鼻內乾燥,鼻涕如漿如酪,其色微黃淺綠,頭痛頭昏,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幹萎較甚,鼻腔寬大,鼻氣腥臭,涕痂積留,痂皮淡薄,患者食少腹脹、倦怠乏力少氣、大便時溏、面色萎黃,脣舌淡白,苔白,脈緩弱。
8.1.3.2 證候分析
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輸,則鼻失濡養;肌膜乾燥而色淡,脾虛溼停,鬱而化熱,溼熱蒸灼,故鼻內肌膜萎縮、鼻痂黃綠色。
8.1.3.3 治法
補益肺脾,行氣逐邪。
8.1.3.4 方藥
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黃芪、炙甘草、黨蔘、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合四物湯加減治療:其中以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升清降濁,培土生金,以四物湯養血活血,潤燥生肌,二方合用,有健脾胃而升清陽,生氣血而潤鼻燥之功。
對於一些頑固病例,長期治療不效者,根據“久病多瘀”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可適當運用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紅花、丹蔘、赤芍、丹皮、水蛭、虻蟲等配入使用。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蔘15克,黃芪15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白朮10克,柴胡10克,升麻15克。水煎服。若鼻粘膜潰爛,鼻氣腥臭較甚者,加黃柏12克、苦蔘12克。嗅覺失靈者.加蒼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芍10克。鼻粘膜萎縮較甚者,加丹蔘15克、赤芍l5克、桃仁10克。
8.1.3.5 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
(2)參苓白朮散(丸、膠囊),口服,散劑或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
8.2 外治法
8.2.1 滴鼻
宜用滋養潤燥藥物,可選用蓯蓉滴鼻液[備註]蓯蓉滴鼻液(經驗方):肉蓯蓉、羊藿葉、當歸、桂枝、黃芪各300 g,煎水兩次,濃縮成浸膏,加石蠟油500 ml,混合。、蜂蜜、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每日2~3次。
8.2.2 洗鼻
可用石蠟油、複方薄荷油或清魚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將暖生理鹽水或暖開水盛於碗盆內,囑病人低頭由鼻將芝麻油加冰片少許滴鼻。水吸入,經口吐出,反覆多次,可洗淨鼻內痂皮及膿涕。每天洗 1~2次,洗滌後再滴藥液,效果更佳。
8.2.3 吹鼻
魚腦石散[備註]魚腦石散(經驗方):魚腦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細辛3g,共爲細末。吹鼻,每日2~3次。
8.3 鍼灸療法
8.3.1 針刺
刺灸法:每次2~3穴,中弱刺激,留針10~15 min,每日一次。
8.3.2 艾灸
8.3.3 迎香穴埋線
鼻部周圍按一般外科原則消毒,鋪小孔巾,在迎香穴位外局部注射1%普魯卡因,每側1~2 ml,用帶有腸線的三角縫合針穿過穴位內,剪去露出皮膚外面的線頭。如有出血,可稍壓迫止血,不必包紮。如有線頭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條腸線脫落。
8.4 飲食療法
(1)黑芝麻適量拌糖,每天食適量。
(3)南杏桑白煲豬肺:南杏15~20克,桑白皮15克,豬肺約250克,煲湯飲用。
8.5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王執中母氏久病鼻幹,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疾病去自愈。既而去亦不愈也。後因灸絕骨而漸愈。執中也常患此,偶絕骨微疼而著艾,鼻幹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絕骨之力,後闋《備急千金要方》有此症,始知鼻幹之去,因灸絕骨也。
《試用大蒜治療萎縮性鼻斃的初步報告》:康××,男性,25歲,1955年7月20日入院。主訴:頭痛、鼻塞、嗅覺消失,已有3年餘,於1952年4月即有黃色水樣鼻涕,以後漸成膿性並有臭味,1年後鼻內乾燥,有時鼻出血,並有多量黃綠色痂皮。頭痛以前額部夜間爲重。嗅覺初期減退,以後消失。曾用過組織療法,並內服核黃素,除自覺鼻腔通氣較好外,無其他效果。檢查:全身檢查未見異常。局部情況有輕度鞍鼻,鼻粘膜呈暗灰色,中下鼻甲略有萎縮,前庭及鼻腔內有大塊黃綠色癡皮附着,後鼻腔顯著增大,可直視鼻咽部,中隔無顯著病變。治療經過;於7月25日開始大蒜製劑治療,每日2次,大蒜油紗條填入鼻腔(將大蒜搗成糊狀,壓取其汁用消毒紗布過濾,與生理鹽水配製成40%溶液,或與甘油配成50%溶撒),每次3~5 h,3日後,頭疼減輕,鼻痂軟化,易擤出,五日後嗅覺增強,可聞到蘋果味,鼻出血停止。他覺檢查:粘膜潮紅,溼潤、無鼻癡。兩下鼻甲略現增大,通氣良好,嗅覺近乎正常。住院18天出院。(摘自《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1957年第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