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關於鼻
鼻爲五官之一,又名明堂,是隆起於面部正中的嗅覺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鼻上端連於額部,名爲頞,又名山根、下極、王宮。前面下端尖部高處,名爲鼻準,又名準頭、面王、鼻尖。鼻準兩旁圓形隆起部分,名爲鼻翼。鼻之下部有兩孔,名爲鼻孔。頞以下至鼻準,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樑、天柱。鼻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稱爲鼻隧。
鼻爲呼吸出入之門戶,爲肺之竅。鼻病多與肺臟有關,也與脾、膽等臟器有涉。經脈中,手陽明經,“上挾鼻孔”;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陽經,支者“抵鼻”。足陽明之筋,“下結於鼻”;足太陽之筋,“結於鼻”。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5 鼻病的病因病機
鼻病的發生多由於外邪入侵,正邪相爭,邪盛正虛,造成陰陽失調面爲病。致病的外邪,多爲風、熱、寒、溼。臟腑的病變,多爲肺、脾、膽、腎。不同外邪、不同臟腑耗傷,產生不同病理變化。一般來說,實證熱證的急性病,多見於肺、膽、脾三經;虛證寒證的慢性病,多見於肺、脾、腎三經。
5.1 邪毒侵襲
邪毒外侵,首先犯肺,外侵邪毒有風熱、風寒之不同。風熱邪毒侵犯鼻竅,內傳於肺,肺經受熱,清肅失常,內外邪熱交結鼻竅,以致氣血滯留,阻滯脈絡,出現鼻塞、噴嚏、流涕、鼻內肌膜紅腫、頭痛、發熱惡寒等風熱表證。
風寒邪毒侵襲,肺受風寒,鬱閉不宣,寒邪凝聚,清竅不利,出現鼻塞、流清涕、鼻內肌膜淡紅微腫,並有惡寒發熱等風寒表證。
5.2 膽經熱盛
膽爲中清之腑,性剛強,其病理變化多爲火熱上亢。若邪熱壅盛內犯膽腑,膽腑火熱循經上薰,蒸灼鼻竅肌膜,煎熬津液,以致發生鼻病。證見鼻塞、嗅覺減退、流黃稠涕、鼻內肌膜紅腫加重、頭痛較劇、頭脹、目眩、胸悶、耳聾等。
5.3 脾胃溼熱
脾胃素有蘊熱,復爲邪毒所傷,失去升清降濁之功,以致溼熱內蘊,隨經脈上壅鼻竅,蒸灼肌膜而爲病。從其病理變化,有偏於熱和偏於溼。偏於熱者,邪熱壅滯血脈,蒸灼肌膜,氣血凝聚,證見鼻內肌膜紅赤較甚、涕稠黃,或鼻頭肌膚紅赤、腫脹成膿。偏於溼者,溼熱鬱蒸,溼毒停滯,鼻內肌膜腫脹較甚、光滑色淡,涕白量多,或鼻竅溼爛潮紅等。
5.4 肺臟虛弱
肺氣不足,不能宣發衛生,輸布精氣於肌表,故易爲邪毒侵襲而不散;或因久病耗傷肺氣,宣發與肅降功能失調,以致病後餘邪未清,滯留鼻竅,發生各種虛性慢性鼻病。
若肺氣虛,則寒邪凝聚,津液內停,出現鼻內肌膜腫脹色淡,陣發性噴嚏、涕清稀。
若肺陰虛,則津液乾涸,鼻失濡養,兼以邪毒困結,侵蝕肌膜,以致鼻內肌膜乾枯萎縮、結癡。
5.5 脾虛溼聚
脾虛則運化功能失健,溼濁滯留停聚鼻竅,出現鼻內肌膜腫脹較甚,鼻塞、涕多,體倦無力等症。若溼濁久鬱化火,溼熱邪毒上壅鼻竅,則涕多而粘、鼻內肌膜腫脹而紅。
若脾氣虛弱,脾不統血,血不循經,則可引起鼻衄。量多色淡,或滲滲而出。
5.6 腎元虧損
腎元虧則氣之根不固,攝納無權,精氣不能輸布,鼻之功能失調,易爲邪毒所犯。當風寒侵犯,阻滯氣道,氣不宣暢,津液停聚,以致鼻內肌膜腫脹色淡,噴嚏流清涕。
6 鼻病的辨證
鼻病的辨證,同耳科一樣,也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把局部和全身證候結合起來,辨其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屬何臟腑經絡病變,及何邪所犯,以此作爲依據進行施治,茲將鼻塞、鼻涕、鼻衄、嗅覺異常、頭痛等幾個主要症狀分述於下。
6.1 辯鼻塞
(1)鼻塞初起,鼻內肌膜紅腫,流涕色黃,並見全身惡寒輕、發熱重、頭痛、脈浮數,此爲風熱外邪侵襲。
(2)鼻塞初起,鼻內肌膜淡白水腫,流清涕,並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脈浮緊,此爲風寒外邪侵襲。
(3)鼻塞已久,時重時輕,鼻內肌膜腫脹而色淡,多爲肺氣虛寒或脾氣虛弱之證。
(4)鼻塞持續不減,鼻內肌膜腫脹暗紅,鼻甲凹凸不平,多爲氣血凝滯所致。
(5)陣發性鼻塞,鼻癢,噴嚏頻作,流涕清稀,肌膜蒼白,爲肺氣虛或腎陽虛寒邪凝聚。
(6)間歇鼻塞,肌膜紅腫較甚,流涕稠黃,量多,口苦咽乾,爲膽經火熱。
(7)鼻有堵塞感,或幹痛,肌膜乾燥萎縮,涕痂積留,爲肺虛或脾虛,津液乾枯,邪蝕肌膜,肌膜失養而致。
6.2 辨鼻涕
(1)鼻涕多而清稀,新病者多爲風寒之邪侵犯。久病多屬肺脾氣虛,或腎陽虛。
(2)鼻涕稠黃,多爲膽經火熱上蒸,涕黃量多,多爲膽脾二經溼熱燻蒸。
(4)久病涕黃綠,膠結成塊,或有臭氣,多爲肺脾虛損,虛火燔灼,邪毒滯留。
6.3 辯鼻衄
(1)血色鮮紅量少,點滴而出,多爲風熱之邪壅滯鼻竅。
(2)血色鮮紅而量多,多爲胃腑熱盛,或肝陽亢盛,灼傷血脈的實熱證。
(3)血色淡紅量不多,時出時止,多爲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因脾氣虛,脾不攝血。
6.4 辯嗅覺異常
(1)鼻病初起,鼻塞不聞香臭,鼻內肌膜紅腫,多屬風熱邪毒塞盛之證。
(3)不聞香臭,而鼻內有臭氣,是爲肺脾虛損,邪犯肌膜,肌膜萎縮之證。
(4)鼻塞不聞香臭,鼻內肌膜腫脹,其色暗紅,多爲邪滯脈絡,氣血凝滯。
(5)嗅覺失靈,鼻內有腫物堵塞多爲溼濁上結,脈絡被阻,氣血凝滯而致。
6.5 辨頭痛
(2)頭痛劇烈,鼻塞,涕稠黃,鼻內肌膜紅腫甚,多爲膽經熱盛。
7 常見的鼻病
7.1 鼻癤
鼻癤(nasal furuncle)又稱鼻疔(見《外科啓玄》)[5]。是指生於鼻部的癤腫。主要發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狀若釘蓋、頂有膿點如椒目[6]。本病一般數日內自行破潰,排出膿點而愈臨症須密切觀察,若因邪毒壅盛,或處理不當可轉爲疔瘡走黃的重證[7]。
7.2 鼻疳
鼻疳(nasal gan disease; nasal vestibulitis and eczema)鼻疳又名鼻疳瘡(見《聖濟總錄》卷一百一十六)、鼻疳蝕(見《證治準繩·雜病》)[8]、鼻𧏾瘡(出《醫宗金鑑》卷六十五)、𧏾鼻(見《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八)、疳鼻(《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八)、鼻瘡(見《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9]等。是指以鼻前孔附近癢痛不適,局部皮膚紅腫、糜爛、滲液、結痂等爲主要表現的鼻病。小兒多患。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鼻疳者,因疳熱攻肺而成,蓋鼻爲肺竅,故發時鼻塞赤癢疼痛,浸淫潰爛,下連脣際成瘡,咳嗽氣促,毛髮焦桔也。”“鼻𧏾瘡多小兒生,鼻下兩旁斑斕形,總由風熱客於肺,膿汁浸淫癢不痛。”“鼻瘡生於鼻竅內,初覺乾燥疼痛,狀如粟粒,甚者鼻外色紅微腫,痛似火炙,由肺經壅熱,上攻鼻竅聚而不散,致成此瘡。”
《外科真詮》所言“鼻疳初起,鼻樑低陷,久則臭爛穿潰,水從孔出,乃楊梅結毒所致”者,非本病範疇。
7.3 酒渣鼻
酒渣鼻(brandy nose;acne rosacea)因鼻色紫紅如酒渣而得名。中醫稱之爲酒皶鼻、酒齇鼻、酒齇鼻、鼻齇、肺風、肺風粉刺、赤鼻、鼻準紅赤,俗稱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10]。是指發生於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則鼻頭增大變厚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皮膚病。由脾胃溼熱上薰於肺所致。
《外科大成·酒渣鼻》雲:“酒渣鼻者,先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滯而成,故先紫而後黑也。治宜宣肺氣化滯血,行營衛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顏面部中央的持續性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伴丘疹、膿皰、鼻贅爲臨牀特徵。多發生於中年,男女均可發病,尤以女性多見。
7.4 鼻槁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又稱鼻乾燥[11]。若鼻氣惡臭者,又稱臭鼻證。槁,枯槁也(《說文》)[12]。鼻槁是指以鼻內乾燥、鼻塞、鼻痂多、鼻氣腥臭,鼻黏膜萎縮,鼻腔寬大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可見於熱性病。發生緩慢,病程較長,是常見的慢性鼻病。以女性爲多,且在婦女月經期或懷孕期症狀更爲明顯。本病多發生於幹寒地區、乾燥的工作環境,症狀在秋冬節季比春夏季節爲重。
鼻槁病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論》;“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難經》、《金匱要略方論》及後世醫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記載,但多係指病變中的症狀而言。
《難經·五十八難》:“毛髮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說文》)。
7.5 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epistaxis[13])又稱衄血(見《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14]、鼻瀝血(出《蘭臺軌範》卷五)。若出血不止則稱鼻洪(見《大明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爲主要表現的鼻病。鼻衄是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黃帝內經素問》對此有豐富的論述。《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鼻衄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熱、胃熱、肝火爲常見[15]。另有少數病人,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中老年人反覆鼻衄者,應注意排除鼻咽部腫瘤[16]。
古人根據病因及症狀不同對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證名,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六。《諸病源候論》有傷寒鼻衄、時氣鼻衄、熱病鼻衄、溫病鼻衄、虛勞鼻衄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五臟衄、酒食衄、折傷衄等。傷寒太陽病的“紅汗”、婦科病的“經行衄血”(或稱“倒經”)也都屬於鼻衄的範疇。鼻衄嚴重者,又稱“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見於西醫的鼻病、高燒病證、血液病、風溼、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多種傳染病。
7.6 鼻鼽
鼻鼽(allergic rhinitis)爲病證名。又稱稱鼽嚏、鼻流清涕。是指以突然和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爲主要表現的鼻病。臨牀較爲常見、多發[17]。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
《黃帝內經素問·脈解》:“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也說:“歲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
《劉河間醫學六書·素問玄機原病式》說“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
鼻鼽與西醫的過敏性鼻炎相似。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18]。
7.7 鼻損傷
鼻損傷(nasal trauma)是指以鼻部遭受外傷,局部瘀腫疼痛,皮肉破損,甚至鼻骨骨折、鼻傷衄血爲主要表現的鼻病。屬損傷類疾病。若傷勢較重,處理不當,可遺留畸形,影響面容及呼吸功能,複雜的損傷,經鼻而傷及顱腦,則可危及生命[19]。
7.8 鼻息肉
鼻息肉(nasal polyp)又稱鼻痔、鼻菌。是指以鼻塞日久,鼻竅內見有表面光滑、觸之柔軟而不痛的贅生物爲主要表現的鼻病。鼻息肉是鼻部常見疾病,也與某些全身疾病有關。其狀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軟,帶蒂而可活動[20]。
《外科正宗》卷四曰:“鼻內息肉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使氣不宣通。”
鼻息肉一名,首見於《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原是指鼻塞症狀,“若鼻息肉不通”而言,至隋代《諸病源候論》始列爲病名,並對其病機、症狀做了扼要論述。後世醫家對本病的論述也較多。
7.9 鼻菌
7.10 鼻血瘤
鼻血瘤(hematoma of nose)是指以反覆鼻出血,鼻內見表面較光滑的赤色腫物爲主要表現的鼻病。
7.11 鼻淵
鼻淵(sinusitis)鼻淵俗稱腦漏(見《景嶽全書·鼻證》)、又稱腦崩(見《外科大成》卷三)、腦滲(見《醫學準繩六要》)、腦瀉(《普濟方》卷五十七)、歷腦[21]、控腦痧、控腦砂(見《醫宗金鑑》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爲主要表現的鼻病。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是鼻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熱移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止也。”繼《黃帝內經素問》之後,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論述也較多,並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對其病機、病位、症狀及“腦滲爲涕”的論述,故又有“腦漏”、“腦滲”、“歷腦”、“控腦痧”等病名。
《外科正宗》卷四:“腦漏者,又名鼻淵。總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溼熱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溼無干,久則頭眩虛暈不已。”
鼻淵與西醫的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類似。多見於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急性副鼻竇炎、慢性副鼻竇炎,亦可見於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淵發病率高,影響工作、學習,甚至可引起嚴重併發症,導致不良後果,故應積極防治。
7.12 鼻窒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是指以經常性鼻塞爲主要表現的鼻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發生,無季節性和地區性,在受涼受溼後症狀更加明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鼻病[22]。
鼻窒一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劉河間醫學六書·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一說:“鼻窒,窒塞也。”又說:“但側臥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狀特點。但歷代文獻有將鼻窒與傷風鼻塞相提並論,互爲不分。本詞條僅針對慢性鼻塞而言。
7.13 傷風鼻塞
傷風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是指感受風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噴嚏爲主要表現的急性鼻病。本病四時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兩季爲多,病程較短,一般數日可愈[23]。由於所感之邪毒有別,及侵犯之途徑不同,有風寒、風熱之分。
對傷風所致鼻塞,古代文獻,早有認識,但單獨立病,專論的較少,多散載於傷風、嚏、流涕、窒塞等病證範疇內。
7.14 鼻異物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1.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5.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5-36.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6]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39.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6.
- ^ [9]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9-41.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4.
- ^ [1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5-47.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 ^ [1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4.
- ^ [1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4-96.
- ^ [1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48.
- ^ [17]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49.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4.
- ^ [19]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4-56.
- ^ [20]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3-54.
- ^ [2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9-52.
- ^ [2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3-45.
- ^ [2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