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養胃散對大鼠胃腸粘膜中前列腺素生長抑素胃動素含量的影響
與消炎痛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中藥養胃散能增加胃腸粘膜內PG、SS、MTL的分泌,是其增強胃粘膜屏障功能的機理之一。 中圖分類號: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213(2000)0330-02EffectsofYangweiPowderonProst
-
《祕傳證治要訣及類方》:[卷之二·諸傷門]傷風寒
二者不可不辨。傷風傷寒。初得病時。俱見發熱頭疼體痛。屬太陽經。但傷風惡風有汗傷寒惡寒無汗。並宜和解散。芎芷香蘇散。或養胃湯加草芎各半錢。熱服溫覆。若的是傷風。有前自汗惡風等證可用桂枝湯。令其熱服溫覆。喘加杏仁一錢。咳加五味子一錢。渴加參半錢。外熱未止者敗毒散。熱而有汗者。敗毒散加桂枝半錢。或陽旦湯。
-
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牀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牀療效。方法62例經胃鏡及病檢確診爲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爲治療組32例,對照組30例,分別給予以養胃湯、維酶素片治療3個月,療程結束後複查胃鏡及病檢,並進行比較。結果治療後兩組主要症狀改善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胃鏡複查兩組總有較率比較差
-
養胃沖劑治療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
組織細胞、粘膜的修復。白芍、甘草系張仲景氏方,有和裏緩急、止腹痛的功效。白芍中的芍藥甙具有抗炎作用,甘草含甘草次酸有保護胃粘膜屏障作用,因此芍藥甘草湯對胃粘膜有修復作用。香附、陳皮理氣和胃止痛,有助於消除上腹脹痛不適等症。烏梅生津開胃,有助於消化,增強食慾。養胃沖劑配方合理,各藥並用共奏養胃健脾,
-
自擬養胃湯治療慢性胃炎療效觀察
舒,堵悶,多伴有飲食不振,乏力肢軟,氣怯聲低,大便不調,胃脘部有輕壓痛等症狀。筆者就多位名老中醫對脾胃疾病的認識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取其長處,自擬養胃湯治療各類慢性胃炎,取得滿意效果,現淺述如下。1自擬方藥組成沙蔘15g,白朮12g,茯苓15g,甘草9g,陳皮10g,半夏9g,黃連6g,黃芩6g,
-
調肝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24例
統常見病之一,大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誤治轉化而成。臨牀以病程長,消化不良,上腹部脹滿、疼痛、形體消瘦、疲倦乏力、貧血等爲主要表現。筆者自擬調肝養胃湯辨證施治24例CAG患者,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24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齡29~69歲,平均49.5歲;病程0.5
-
於氏養胃湯治療脾胃病的經驗
論和經驗,始得完善。我院已故名老中醫於蜃樓教授研究脾胃病數十年,在臨牀實踐中,於老緊密結合當今實際,並靈活運用李、葉二家的脾胃學說理論,自擬“於氏養胃湯”,辨證論治脾胃病,效果顯著,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現將於教授應用“於氏養胃湯”治療脾胃病的經驗歸納如下,以饗同道。1藥物組成於氏養胃湯的藥物組成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補益法
補即清滋法,張景嶽所謂阻虛者宜補而兼清,二冬地芍之類是也。陸九芝所謂甘寒爲滋,生地石斛以養胃陰是也。如金匱麥門冬湯、千金麥冬湯、千金生地黃煎、葉氏養胃湯、竹葉地黃湯、吳氏五汁飲(悉尼汁、荸薺汁、蘆根汁、麥冬汁,藕汁,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方)之類,爲溫熱病後清滋津液
-
《普濟方》:[卷五方脈藥性總論]六經藥性
胎止痛。蘇木甘咸陽中之陰。破死血及血脹欲死者。豬苓甘苦陽中之陰。滲泄止渴。又治淋腫。肉桂甘苦純陽。太陽本藥。去胃中風藥。秋冬下部腹冷。非此不能除之。湯液發汗。用桂枝。補腎內用肉桂。忌生蔥。草龍膽苦純陽。瀉肝熱止眼睛疼。酒浸上行。木香辛純陽。和胃氣。療中下焦氣結滯刺痛。須用檳榔爲使。石膏辛甘陰中之陽
-
餘姚市中醫醫院一科研成果提示紅藤愈萎養胃湯療效明顯
“紅藤愈萎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清除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的幽門螺旋桿菌,並可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從而阻斷向胃癌發展的風險。浙江省餘姚市中醫醫院院長馬偉明主任中醫師領銜的課題組這一研究成果提示:“紅藤愈萎養胃湯”臨牀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頑固難治的消化系統常見多發病,在此基礎
-
葉氏養胃湯
麥冬(三錢)、萹豆(三錢)、玉竹(三錢)、甘草(一錢)、沙蔘(三錢)、桑葉(三錢)清平甘潤,滋養胃養,在甘露飲救肺湯之間。作者:唐宗海
-
《傷寒指掌》:[卷三傷寒變症]不便不食不便能食
傷寒有不便而不食者。必須滋養胃陰。胃陰充溢。自然邪去便通。而思食矣。如養未足。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邵評∶不便不食。胃液虧而有邪滯也。陰虧故不便。胃有邪滯也。陰虧故不食。胃有邪故不食。治須滋養胃陰。陰液恢復。則邪自退矣。傷寒有不便而能食者。致新推陳。倉廩滋益。自能通利。不便無憂也。(二條出西塘感症
-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捲上]小建中湯
乃是下元真火,本宜潛伏,不可上炎也。汪夏溼化熱,清肅氣分,已愈七八,溼解漸燥,乃有勝則復(敏捷,)胃津未壯,食味不美,生津當以甘涼,如《金匱》麥門冬湯(細玩如字,不必指定麥門冬湯爲板方也。)溼氣甫解,即慮燥勝,心源活潑,呆鈍人何從下手。宋(五十歲)《內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爲變。不飢口苦,脾陽不得
-
顧潤燥在脾胃病中的運用(下)
溏,脈濡無力,舌紅而光,苔白糜,診爲胃氣大傷,病呈危象,遂停苦藥,飲食代之,以甘蔗汁、梨汁、鮮藕汁適量加白糖少許開水沖服,以豬肚、火腿、鮮蘿蔔燉汁飲湯,並將扁豆、茯神、生薏仁、沙蔘、麥冬、生谷芽、建蘭葉、玫瑰花蒸汽取露飲用,滋陰而不礙胃,健胃而不傷陰,通鬱滯而開胃。諸症得減,後以鴨子、淡菜入罐內隔
-
《相關文摘》香砂養胃丸含量測定方法
香砂養胃丸處方爲:木香210g,砂仁210g,白朮300g,陳皮300g,茯苓300g,半夏(制)300g,香附(醋制)210g,枳實(炒)210g,豆蔻(去殼)210g,厚朴(姜炙)210g,廣藿香210g,甘草90g。2005《中國藥典》香砂養胃丸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
-
養胃愈瘍湯治療消化性潰瘍65例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中醫藥療法;養胃愈瘍湯;健脾;益氣筆者用自擬養胃愈瘍湯治療消化性潰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65例均爲來自我院門診患者,經胃鏡確診爲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男34例,女31例;年齡26~69歲;病程5個月~28年;胃潰瘍22例,十二指腸潰瘍27
-
養胃
養胃 治療學名詞。即清養胃陰。治療胃燥津傷、胃陰不足的方法。症見胃部灼痛或胃中不舒,易飢,大便燥結,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用益胃湯、五汁飲等方。或選用沙蔘、玉竹、麥冬、石斛、生地等藥治療。作者:
-
養胃舒顆粒
參、烏梅、山楂、北沙蔘、乾薑、菟絲子、白朮(炒)。輔料爲 【性狀】本品爲棕黃色至棕色的顆粒;味酸、甜。 【作用類別】本品爲胃痛類非處方藥藥品。 【功能與主治】滋陰養胃。用於慢性胃炎,胃脘灼熱,隱隱作痛。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2袋,一日2次。 【注意事項】 1.孕婦慎用。 2
-
《醫方考》:[卷二瘧門第十]人蔘養胃湯
人蔘茯苓甘草半夏陳皮蒼朮濃樸藿香烏梅草果瘧因飲食飢飽傷胃而成者,名曰胃瘧,此方主之。《內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飢則胃氣弱,而陰無所生;飽則胃氣強,而五宮因以損,是飢飽皆足以傷胃也。胃傷則營衛虛而谷氣乖,乖則爭,爭則邪正分,寒熱作,而成瘧矣。方中有人蔘、茯苓、甘草之甘,可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九五痿治法]藿香養胃湯
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藿香白朮白茯苓神曲(炒)烏藥(去木)縮砂仁薏苡仁(炒)半夏曲人蔘(各半兩)蓽澄茄甘草(炙,各三錢半)上爲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陳言公元1174年
-
《馮氏錦囊祕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五方脈泄瀉合參]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人蔘丁香砂仁肉果附子(炮)白豆蔻甘草沉香橘紅麥芽神曲(各三錢五分)共爲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下。《馮氏錦囊祕錄》清代馮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目經大成》:[卷之三熱陣]沖和養胃湯十五
婦人及月頭眩,此方主之。胃者,水穀之海,強則善谷,弱則聞谷而嘔。加以噁心瞼脹,值月頭眩,不問病久病新,都作虛論。今用人蔘、白朮、黃、甘草,氣味甘溫以益之;橘皮、附子、丁香、砂仁,氣味辛利以和之;當歸、枸杞,陰中益陽、陽中滋陰以助之。前症寧有不除。詩曰∶沖和參草術,養胃丁砂橘,再附與歸,杞人無目疾。
-
《仁術便覽》:[卷二嘔吐]【藿香養胃湯】
治胃氣不和作吐。藿香(一錢)姜半夏(錢半)陳皮(一錢)甘草(炙,五分)姜濃樸(一錢)蒼朮(炒,一錢)白朮(一錢二分)冬月受寒冷,嘔吐不止,元氣虛者,加人蔘、乾薑炮、生薑五片,水煎服。《仁術便覽》明張潔公元1368-1644年
-
《女科祕要》:[卷八方症補遺]補中養胃湯
)虛汗加炙黃(一錢)棗仁(八分)崩中日久。白帶不止。加龍骨。牡蠣(各一錢)血來不止。加舊棕。(燒灰)綿灰(各三分)經血得熱。崩漏不止。口苦咽乾。小便短。大便燥結。加黃連。黃芩。山梔。(各五分俱酒炒)血多而紫黑如泥。凝塊者。亦當用之。婦人血崩不止。由胃弱陰虛。不能鎮胞絡相火。故血走成崩。《女科祕要》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二〔淳新添方〕]人蔘養胃湯
)蒼朮(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兩)二錢半)橘紅上爲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烏梅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之。兼治飲食傷脾,發爲瘧;或脾胃中脘虛寒,嘔逆噁心,皆可化之。或發寒瘧、寒疫及惡寒者,並加附子,是爲十味不換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刊於宋·元豐年間太平惠民和劑局所公元1078
-
《瘴瘧指南》:[卷下正氣方]養胃湯
濃樸。藿香。草果。陳皮。上各等分。每服三錢。烏梅一個。姜七片煎。熱服不拘時。是方乃不換金。合二陳加人蔘烏梅。瘴初起於溼痰之內積。邪氣之外感而成。故平胃以除溼。二陳以去痰。正氣以正不正之氣。人蔘之甘溫補脾。益元氣而利痰。烏梅之酸以止渴。收肺氣。可爲治瘴良方。予每用溫中固下之藥。參合此方。甚獲奇效。《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十一食嘔證治]大養胃湯
治飲食傷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冷痹,三焦不調;及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濃樸(去皮)生薑(各二兩)肥棗(三兩,銼,同上三味炒)白朮山藥(炒)人蔘川芎橘皮當歸五味子藿香甘草(炙)枇杷葉(刷毛,姜炙)黃(各一兩)上爲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
-
《仁術便覽》:[卷一傷寒]【人蔘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不問風寒二證,夾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風寒,以微汗爲度。半夏濃樸蒼朮(各一兩)人蔘(五錢)橘紅(七錢五分)藿香草果茯苓(各五錢)每服四錢,姜七片,煎服。一方兼治飲食傷脾,爲瘧,寒多加附子。《仁術便覽》明張潔公元1368-1644年
-
《女科祕旨》:[卷六產後類瘧]加減養胃湯
冬白朮甘草藿香(各四分)白茯苓川芎陳皮(各一錢)半夏(八分)當歸(三錢)人蔘(一錢五分)姜(一片)如有痰加竹瀝。薑汁。半夏曲。如質弱兼服河車丸。若久瘧無汗不愈。兼服參術膏。《女科祕旨》清輪印禪師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馮氏錦囊祕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遵古彙集傷寒諸方]人蔘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疼,不問風寒夾食停痰,俱能治之。半夏濃樸(姜制)蒼朮(各一兩)人蔘(五錢)橘紅(七錢五分)藿香葉草果(去殼)茯苓(各五錢)甘草(炙,二錢五分)每用五錢,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六分,熱服,兼治飲食傷脾並瘧症。若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換金散。《馮氏錦囊祕錄》清代馮楚瞻